当经典邂逅数字

    孔令燕

    

    《古炉》是在《浮躁》《废都》《秦腔》《高兴》等长篇之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第13部长篇小说。从2007年《高兴》完稿之后,贾平凹就开始新长篇《古炉》的创作。在长达4年的写作过程中,他于2010年5月完成了64万字的新作,并且修改三遍,这部作品在规模上让贾平凹的创作达到一个顶峰。该作品201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古炉》讲述了一个名为“古炉”的村庄在“文革”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村庄偏僻却又山水清明,村人擅长技工,却又极度贫穷。在“文革”中,他们使强用恨,争吵不休……这部作品的内容主要是贾平凹少年时代的经历,带有回忆性质。

    2011年初,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古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引起业界极大关注。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几乎在纸质单行本发行的同时,《古炉》的电子版也在国内某门户网站高调上线。由此引发的《古炉》版权“一女二嫁”之争持续了将近一整年,却无意间跟上了国内数字出版风起云涌的大潮。

    “烧钱”阶段的数字出版

    所谓数字出版,就是把作品用数字方式出版,然后收费阅读,这是除纸质图书外,作品作为商品流通的另外一种模式。纵观2011年,几乎每个出版从业人员都或深或浅地获得了一个观念:数字出版已经敲响了每个出版社的大门。国内几大电子运营商早已涉足出版业,中国移动等三大电信运营商、新华E店、当当网、京东商城,都用自己的方式获取在数字出版版图上的主动权。中国出版集团、中南出版集团、盛大文学等出版机构正在着力搭建出版、分销于一体的出版平台。而所有的作家,无论出名与否,只要曾经有公开发表的作品,都会成为各大运营商重新争取的对象。一部作品,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同时获得了另外一种商品形态:电子书,也叫数字出版。现在,每个运营商都在圈地买版搞电子书,每个作家都可能接到盛大文学的电话,要购买他们作品的电子版权,每个出版社也都在绞尽脑汁地开发数字出版的业务,从而维护所属作品的版权。

    尤其让国内从业者感到紧迫的是,在国际出版行业,数字出版的竞争早已白热化,并愈演愈烈。以亚马逊、苹果、谷歌、巴诺书店为代表的数字出版商正在瓜分和规范整个出版市场。亚马逊2011年11月推出了7英寸Kindle Fire平板电脑,与苹果iPad展开竞争。而iPad更是在2011年成为消费者家有一机的热闹景象,用它来看书,已是很多家庭的主要业余生活。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 CEO威廉·林奇在一份声明中称:“尽管只有两年的时间,但Nook业务给我们带来了巨大价值。”因此,公司正在考虑分拆Nook电子书阅读器业务。

    在国内,网络从实验室中的高端技术到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用了大约十年的时间,如今,人们已习惯在网络上寻找需要的资讯和娱乐。但是,真正的数字出版概念,却是2010年以后才逐渐热闹起来,到了2011年,更是席卷了出版行业的每个角落。这样的热闹容易让人想起2000年左右的网络爆炸,资金都投放到网站,每个人都想建立网站,各个网站都在“烧钱”。而十年以后的今天,生存下来的只有几家著名的门户网站。

    数字出版也许仍是如此。目前是数字出版扩张“烧钱”的初始阶段,既带来商机,也带来危机,何去何从是这场大潮的三方主体:运营商、作家、出版社,都要清醒面对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在数字出版这场竞赛中,运营商在积极地扩张版图,作家在审时度势地观望,出版社在忐忑地寻找应对之策。但在每一方的内心,都是迫切地寻找出路。

    不同“性质”的作家作品

    之所以说数字出版这个问题迫在眉睫,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工具逐渐数字化,资讯、娱乐、阅读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2011年之前,也许只有少部分的人零星地花很少的钱在网上付费阅读,至少在中小城市是这样。这类网上阅读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电子书或期刊,除了呈现媒介不同,网上阅读获取的内容和传统图书或期刊没有太大区别。比如龙源期刊网,是国内较早进入数字出版的网站,它们的模式就是把所有传统纸质期刊的电子版搬到网站上,进行收费阅读,全球发行。但是从《当代》杂志与之合作的情况看,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低,只能做扩大读者面的想象,并没有实现数字出版的突破进展。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伴随网络而生的网络作品。网络作品的阅读在最早的时候几乎不收费,一般是作家自己把作品贴到专门的网站或论坛,以连载的方式刊登,随着连载点击量的攀升,这些网络作家逐渐成名,像唐家三少、南派三叔等。一般来说,这类作家比较受电子运营商的青睐,因为他们的作品从出生就是数字化的,读者就是网民,如果能在网上实现利益最大化,估计纸质书都可以不用出。所以一旦进入数字出版,这类作品就顺理成章走上轨道。当他们的电子书反响巨大的时候,就可以适时推出纸质图书。

    而对于传统型作家就大不相同。在这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传统作家,不是在年龄区分上,而是按照传统写作的方式和经典写作的审美标准写作的人,这样的写作者在我国占很大比重。此类作家的作品一般先由文学杂志或纸质单行本进入市场,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被读者接受,因此,這些作家的读者主要是拥有传统审美情趣或生活方式的人,在网上阅读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说,传统作家的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该如何面对数字出版?它们的未来将会怎样?这是我们在数字出版中必须面对的论题。

    传统作家:把“女儿”嫁好

    对于《古炉》“一女二嫁”的数字版权问题,贾平凹说道,“我对所谓的电子版权并不太清楚 ”。贾平凹的这种情况并非特例,目前很多传统作家都缺乏“数字阅读”概念,甚至不知道书出版后的数字版权究竟在谁手里。

    首先是对于数字出版的认识。传统作家和传统出版社一样,都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因为没有经验可循,只有一步步探索。先不说电子书,只是用电脑作为写作工具,传统作家就转型了好多年,甚至有的作家仍然坚守纸笔写作,他们都不愿意用电脑,更不用说上网。所以,大部分传统作家对于作品的数字版权归属并不清楚,有的是在签署纸质合同的时候一并签给出版社,有的是在电子运营商来购买数字版权的时候再查找合同确认,几乎少有能在授权之初就将纸质版权和数字版权清晰分开的传统作家。但是经过了2011年的《古炉》版权之争的洗礼,几乎每个作家都有这样一个意识:作品的版权分纸质版权和数字版权。

    但是,明确了数字版权的归属,并不等于获得了数字出版的市场。因为传统作品的读者大多是购买图书或期刊的读者,让此类读者使用电子书或者网上付费阅读,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当代》杂志每年都做详细的读者调查,年龄性别一项显示出,杂志大部分读者是来自中小城市的中年男性。虽然这样的调查并不全面,但多少能说明传统作品的读者构成主体,并不是每天捧着iPad下载iBook的年轻潮人。从《古炉》上市以来的数据看,首印20万册早在半年前售罄,而电子版的点击率却并没给网站主办方带来惊喜。在传统作品的较量中,纸质图书获得了绝对的成功。这个事实并不是说传统作品不适合数字出版,而是说明,传统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的读者主要在纸质图书,传统作品向数字出版领域转型,是一个必须面对却又逐渐适应的过程。

    面对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习惯了与传统出版业打交道的传统作家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养在深闺的“女儿”无人识,而是如何把好不容易养大的“女儿” “嫁好”?目前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混乱,有的版权在出版社,有的版权在作家作者手里,而更多作家在“不明状况”的情况下,宁可把数字版权握在手里。数字版权的含糊不清,作家的无暇顾及,导致数字盗版泛滥,版权纠纷日益增多。经典文学作品由于本身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其盗版更加严重。在愈演愈烈的网络侵权中,传统作家很是无奈,因为光是追讨数字版税、打理版权事务这些业务,就需要作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这就不可避免地挤占作家的创作时间,而这些业务光靠作家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数字时代,传统作家也需要一个“经纪人”,协助他们处理版权事宜,打理经济事务。

    传统出版社:坚持“内容为王”

    在《古炉》版权之争这场泥沙俱下的争夺中,最感到岌岌可危的是各大传统出版社。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胶卷和数码相机,而胶卷的消亡不过一两周的事。传统出版是否会像胶卷那样瞬间消亡,成为悬在传统出版人头上的一把剑。

    “出版物彻底数字化,由出版造成的森林砍伐完全停止,这些都只是时间问题。” Creative Strategies公司的总裁兼首席分析师蒂姆·巴贾林断言。但他同时认为,距离实体书彻底消失仅需要10年的时间。“年龄在45岁以上的这一代人成长于实体书时代,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依然将实体书视作最舒适的阅读对象。” 巴贾林说道,“但是对年青一代人来说,他们拥抱数字出版的速度快得多,过不了多久他们就将在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上消费所有的内容产品。”显而易见,数字阅读势不可挡,但内容终究才是“王道”。传统出版社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利用专业出版人员高水平的编辑能力和作家的文化素养,保证出版物优质的内容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发展。

    就应对数字出版而言,传统出版社抵制或者逃避都不是办法,唯一可行的是积极应对。数字出版是一个整体贯通的产业链条,需要技术支持、内容生产、营销推广等多方面的合作,传统出版社目前可行的办法是主动与运营商、硬件厂商和技术提供商等参与者抱团经营,有的放矢地将不同图书与不同的媒体、技术平台商和运营提供商相匹配,必然可以实现1+1>2的局面。就拿《古炉》的出版来说,除了纸质书,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另制作出一张光盘,是关于贾平凹写《古炉》一书的后记以及部分影像资料,并单独售卖。这可以看做是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冲击下融合各种出版模式的探索。

    对传统出版业来说,坚持内容的优质,正确应对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业者唯一的出路。我们坚信,只要保证了出版物内容的优质,传统出版肯定不是胶卷,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如果真的式微,也许会变成京剧或交响乐,那是保持精致生活的道具,是票友们的坚守。所以,传统出版物特别是经典出版物,要越做越精,让纸质书变成人们生活中的首饰,也许不是天天买,但一有钱肯定会买。

    人民文学出版社关于《古炉》版权的严正声明

    我社于2008年12月与贾平凹先生签订了长篇小说《古炉》的图书出版合同,合同约定:我社拥有《古炉》中文本的专有出版权,并在合同有效期内拥有该作品的数字化制品及网络版的版权。

    自合同签署之日起,我社迄今未将数字化制品及网络版的版权授予任何公司或个人。因此,任何公司或个人未经我社授权擅自将《古炉》电子版公布,或因此行为获得经济利益,都是侵犯我社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对此,我社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特此声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1月10日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