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
提要:小学书法教学的重点是书法的结体问题,通过对书法结体教学问题的初步探讨,并对源流、法度、会通、拓展等方面进行简要解析,这对促进小学软笔楷书教学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结体;法度;会通
作者简介:王子文(1981-),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江西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戏剧文化学、书法艺术。(江西南昌 330103)
本文为南昌师专书法教育科研团队支持项目(NSTD-13-07)。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二[2叭3]1号)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书写技能的提高,不光是笔画线条的单一问题,更是书法结体的问题。小学生书法教学应以楷书为核心,楷书结体问题是研究楷书点画安排的问题,既涉及到基本点画形态的变化,如方圆、曲直等;也涉及到书法美学中的虚实、欹正、疏密、相背等;更涉及到意境美中的笔调问题。特别是欧体楷书,它的结体的关键问题是处理好“重心平衡”“突出主笔”和“中宫紧缩”。在明了结体的源流问题、基本原则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原则”的变通性,切不可刻舟求剑式学习。
一、源流:了解结体历史与流变
中国书法传统源远流长,其根基深植于象形文字中,唐代楷书法度森严,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理性、规范与抒情的结合。楷书的结体原则是历代书家的经验总结,渗透了历代书家的心血,是对笔画搭配的合理分析和经验总结,是他们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在古代“法”和“诀”“经”都有谈方法和结构的问题,如蔡邕《九势》、旧传卫夫人《笔阵图》、张怀瓘《玉堂禁经》、陈绎曾的《翰林要诀》等都是有谈用笔方法的问题。依据当下小学软笔楷书教学实践和本课题讨论的核心,我们这里暂时不谈用笔之法,而谈结构之法,著名的有历代相传为唐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和清末民国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这些楷书技法中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先贤们的精华,有的就是一脉相承。比如说欧询的《三十六法》中“避就”、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中说的“减捺”、黄自元《问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中的“重捺者,须有缩有伸”等技法,其实就是隶书中“雁不双飞”技法在楷书中的运用。
知晓一些源流问题,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不知晓源流问题,难免就会“坐井观天”。
有些书写者,不懂传统的书写技法,或忽视前人的智慧结晶,甚至轻易否定前人的结论。往往打着所谓的“创新”旗号,就少数的几个汉字来胡乱“编造”和“归纳”一些“技法”或“原则”;或者按照现代电脑楷体的写法,照葫芦画瓢,凡是与这方式方法不同的,统统进行“理直气壮”的否定。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教育方式。
二、法度:结体基本原则
法度是现在楷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的书法教学要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法度的合理继承。小学书法结体教学,要充分运用好对比统一关系、平衡原理,而且结体中的笔画要交代清楚,要注意一些重要结体原则:如“天覆盖下”“地载托上”“中宫紧缩”“收放对比”“穿插避让”“左小偏上”“斜中取正”“上下对正”“中横要长”“中竖要直”“横长撇捺短”“横短撇捺长”“横短竖长,撇捺伸放”“左用垂露,右可伸放”“撇多分长短”“捺多有收放”“伸钩环抱,屈钩变提”“横长竖短,撇捺变点”等。我们就其中几个原则进行简要说明:
汉字的楷书的结字规律中,“中宫紧缩”非常重要,运用好了这条规律,很多字的结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它是贯穿欧体楷书的一条重要规律,历代书论著作都有精彩的论述。字的中心,字的精神实质内聚的地方,我们称为“中宫”,“中宫紧缩”就是说字的八方笔画都指向字心,精神内聚中心。以“来”字来说:第一横为小短横,第二横为长横;中间两个相向点,末尾内聚中心;撇和捺从中宫处左右伸展舒放;整体要归总到中宫又从中宫出散开。
“天覆盖下”原则是指上面是“宀”、“人”、“雨”字头等的部件构成的字中,下面的笔画一般来说应盖在它的下方。比如“字”字写法:宝盖头像伞盖一样盖住下面的“于”,两横上短下长,而且第二横的长度不要超过宝盖头左右的长度。又如“金”的人字头,撇捺舒展,像伞盖一样盖住下面的笔画。
值得高度注意的是,“宀”“冖”头的字一般遵循“天覆盖下”法的结体原则,但若下面出现大的笔画如撇捺或“L”时,该“天覆盖下”法就不能对其应用了。
“地载托上”原则讲的是下面有底托样子,如“土”“皿”“灬”的字,底托要写得宽展一些,伸长一些,而且也写得劲健有力,其余笔画应托载于其上。如“孟”的字:下面的“皿”字底的横要写长,要承载上面所有的笔画的重量和长度;上面的“子”的横画不可过长,不能超过底横的长度,以突出底部的长横。又如“黑”的写法,末尾的横画不能等同于“里”的末尾伸展的长横,这里要稍收,以突出末尾的“灬”。
我们可以谈楷书结体的基本原则其实很多,但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能抛砖引玉,需要清晰认识的是,我们谈的结构一字的基本方法,但并不一定指唯一方法——很多方法是相通的,也有很多方法是相对立统一的。
三、会通:结体应用之津
会通,即会合疏通,原是佛家用语,在后世流传中也为大众所运用,指把各种相关东西融会贯通。在书法结体中,“会通”之法非常值得注意,要破除偏执,不能把某方法机械地运用,要做到“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同样也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王维吴道子画》)。我们这里讲的“会通”,既要注意同一笔画的不同应用,也要注意同一技法的分解使用,还要注意不同技法的相同应用。
隋唐时的大书家欧阳询,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对前人的书法结体总结中,也有着浓厚的渊源意识,在处理笔画的时候,也带有前代笔法的精华。比如,欧体的“L”,又称为“浮鹅钩”,书写时要做到“如鹅浮水”“如鹅翘尾”,钩锋向上,这里就是保留了隶书的写法。在书写“L”时,由于与之搭配的部件不同,其写法也有所区别,如“冠”“光”“孔”“改”。
在写“冠”字时,要注意“反向钩上缩下展”的法则的应用,注意这里不受“天覆盖下”规则的约束,上面的“一”的钩横画要短,而下面的“L”的钩横画要长,伸展出来。
在写“光”字时,上面的两个相向点内聚,中宫紧缩,横画要左长右短;“L”突出,而且“L”横的部分没有“冠”字“L”横的部分长。
在写“孔”宇时,“L”的竖的部分较长,横的部分较短,整体昂头翘尾。
在写“改”字时,就要采取“屈钩变提”的处理法则,“L”的钩就收缩改写为竖提。
我们上面讲了同一笔画的不同应用,下面我们来探讨下同一技法的分解使用:
比如说“横长撇捺短”原则,就和“横长竖短,撇捺宜缩”“横长撇短,右不用捺”的原则相通,实际上讲的都是突出主笔的横画,其他的笔画要收缩。我们书写“莫”“梁”“契”“右”等字的时候,都是突出横画,“莫”和“契”下面“大”的捺笔变成反捺长点;“梁”下的“木”改写成“W”;不同于“左”的横短撇长写法,“右”的横要写长,撇要写短,“口”稍向右下偏移。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不同技法的相同应用。“上下对正”和“中竖要直”的技法就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地方。比如说“帝”,在“上下对正”原则中,指的是末尾的竖笔和第一笔的点画在同一条中心线上,上下对正;在“中竖要直”原则中,指的是“巾”的中竖画要如中流砥柱,不偏不倚。
会通的方法,在我们的结体中常常有重叠出现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结体原则的目的是把字写得美观,不是简单秀技法原则的数量。
四、拓展:在章法中也要体现结体问题
书法章法,指的是在整幅作品中,运用一定的手段,考虑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既涉及到字与字的虚实,也考虑到字与字大小,还考虑到字笔画的收放等,使得整幅作品美观,贯气,有韵味。
比如说创作团扇书法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幅作品。分5行书写,每行长短不一,但每行的中心线保持一致。“寒”“雨”“连”的中心线非常明显,“寒”的最后两点与“雨”内的四个点各不相同。“吴”的横长撇短,正好与“平”的中竖垂直构成横竖错落;“楚”的捺笔,穿插补足“夜”与“入”的左边的空白处,使得两行之间互相照应和穿插镶嵌;“友”的捺笔补足“如”右上的空白处,“一”的简单与“问”“洛”“壶”“片”的繁杂构成鲜明对比,繁简有度。总体上给人一种“小中寓大”、圆满充实的艺术感受。我们这里就采用了楷书结体的一些法则进来的“大章法”的运用,特别是“穿插避让”和“中竖要直”,各行间的气息贯通,字的总体平衡。
要之,我们在探讨小学书法教学的时候,必须高度重视书法结体的问题。书法练习不是单纯线条的训练,也不是单个字的书写游戏,而是一种长期的规则训练,由线条到结构,由笔画到单字到篇章。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