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中“鱼莲”图像研究
摘 要:汉画像石作为一个民族形象的文化史诗,蕴含着丰富的汉代先民们的智慧。在这其中,有以“鱼”和“莲”图像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概括性地介绍了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汉画像石中的“鱼莲”相结合的图像的基本情况以及汉代先民崇尚鱼、莲的缘由,并分析了其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汉画像石 ;“鱼莲”图像 ;象征意义
一、汉画像石中的“鱼莲”图像
在已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收录于《中国汉画像石全集》中的“鱼莲”图主要有:1956年在安徽宿县褚兰镇墓山孜出土的莲花、鱼图像;出土于安徽萧县,现收藏于萧县博物馆的莲花、双鹤图像;于1980年在山东嘉祥县宋山祠堂出土,现收藏于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的莲花、鱼、羽人图像;位于江苏省邳州市占城祠堂顶部的“鱼戏莲花纹”图像以及位于山东肥城北大留汉墓的“门楣双鱼”图像。
二、汉代人崇尚鱼、莲的缘由
(一) 崇尚鱼的缘由
中国的鱼文化源远流长,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所有领域。鱼是古代最常见的动物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一,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最早是以渔猎为主要生存来源,这一重要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了农耕文明出现以后的汉代。鱼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原始生存需求,且对于提高人类的体力和智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使得汉代先民们更加崇拜作为食物的鱼。第二,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时代,旱灾次数要远多于水灾。可见,频繁的自然灾害让民众苦不堪言,祈求雨神的降临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希望。《山海经·西山经》中有“见则其邑大水”的赢鱼,“赢鱼”的出现意味着水的降临。葛洪在《西京杂记》中提及:“昆明池刻玉石为鱼,每至雷雨,鱼常鸣吼,鬐尾皆动。汉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验。”有鱼暗示着有水,丰沛的雨水带来了万物生长,保证了庄稼的丰收。鱼与水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使得先民们将鱼视为稻禾丰收的吉祥之物,自然加深了崇拜之情。第三,东汉后期,奸臣当道,民族矛盾尖锐,大量的征兵赋税压榨着普通的劳苦大众。先民们渴望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以此来表达对鱼儿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第四,在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偏短,家族只有通过不断地繁衍生息才能达到对抗残酷大自然的目的。从表象上来看,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从更深层次的内涵发掘,鱼腹多子,繁殖力强,人们将鱼奉为生殖神。第五,《列仙传》中琴高、子英乘鲤升仙的故事广为流传,而生活在水中的鱼,满足了中国古代天上有星辰、水中就有游鱼的哲学观。同时升仙观念在汉代的流行达到了空前的高潮。众所周知,死亡是每个人必须踏入的河流,虽然不知道死神降临的具体日期,但死亡在先民的思考中却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汉画像石中的鱼在阴阳两间发挥着“乘骑”“引导”的作用,人们希望在鱼的带领下抵达神仙的极乐世界,所以鱼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先民们崇拜的对象。大量“鱼拉车”图像的出现即表现出这一点。
(二) 崇尚莲的缘由
第一,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源于最原始的本能,只有在吃饱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一系列的物质生产活动。经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莲在我国的出土文物中,至少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1972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中,台面上留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而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罗江村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莲等花粉化石的出现,同样证明了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植物。《诗经·陈风》中有提到“莲”,说明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了莲这种植物。莲子、莲藕等和鱼一样,也是人类当时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所以,先民对莲的崇拜也就合情合理了。第二,两汉时期,中国农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莲花被广泛种植。莲易生存,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在后期动乱的年代,是人们执着追求的宝贵品质。第三,我们所熟知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是汉代神农氏在尝遍百草之后对本国中医药进行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讲到莲,这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气味甘平无毒,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同时也明确提到黄莲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莲藕及莲叶有药用保健功能。第四,用花卉、植物纹样象征女性的生殖器官,反映生殖崇拜的意志,是中国母系社会遗址中的重要纹样。在汉代,莲叶因其外形有象征女性生殖器的寓意,而作为莲的原产国之一,古印度也将莲看作是母亲神的化身。莲有性器官的隐喻同样与其莲子众多有关,先民们将莲表现在汉画像石上,也是希望能够带来家族的兴旺与繁衍。第五,东汉晚期,佛教传入中国。日本学者吉村伶在其著作《天人诞生图研究》中图文并茂地表现了莲花(亦作华)化生为佛的演变过程。而佛陀与黄帝、老子一样,被当作长生不老的仙人而受到祭祀。佛教多以莲为代表,莲花化生为佛符合汉人升仙的思想,这就逐渐形成了汉代先民对莲的完美崇拜。
三、“鱼莲”图式的象征意义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远古社会,先民们在未知的大自然中生存,除了生产劳动外,家族的繁衍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社会发展因素。同时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先民们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生命力,动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魂。由于原始社会人类仍处于蒙昧阶段,在他们的心中,世界是受自然力支配的,在此影响下人们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生殖崇拜的观念。生殖信仰的出现使人类摆脱了食物生产之外的本能生存行为,从而过渡到了对个体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繁衍的意识性活动。直到今天,民间文化中动植物的崇拜仍广泛存在于各民族的社会意识之中。在本文中,鱼和莲作为特殊的象征符号,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教化”的功能作用。
(一)生殖象征意义
中国人自上古起以鱼象征女性,象征配偶。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而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直接有关。就鱼的本身特性来说,腹内多子,繁殖力也极强,这样几个因素让鱼成为了生殖力的象征。而用植物及花纹象征女阴是原始生殖崇拜文化的一个通例,莲花也具有这样的意象。在梵文中,“莲蓬”与“子宫”是同一个词,这一点说明了古印度先民对多籽的莲蓬寄以生殖繁衍的意义。佛教在汉代的盛行也加强了莲花具有生殖崇拜的意味。莲花的花瓣从外表上来看形状也与女性生殖器相似,而从更深层次的内涵探究,莲花一年一度的开花结果,无数叶片随着季节的更替有着从枝繁叶茂到凋零的四季轮回,生生不息的繁殖能力让先民们羡慕不已。从出土于安徽宿县的莲花、鱼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图像的中心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完全铺展开来,莲子粒粒,有八条鱼在莲花四周游动,饱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母系社会文化遗址中,能够繁衍子嗣的生殖能力受到了先民们的青睐和崇拜。尤其是女性,希望通过对鱼及莲花的崇拜起到生育功能的转移或是加强作用,也就是说,她们想把鱼和莲花旺盛的繁殖能力转移到自身,从而达到家族人丁兴旺的目的。
“所谓阴、阳者,不过是自然界中一直粗浅微末之现象,绝不含何等深邃之意义。①”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时期,阴阳的哲学观念并没有真正的形成。鱼除了可以隐喻女性之外也可以隐喻男性。对汉画像石中频繁出现的 “鱼莲”图,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曾阐释:“用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男与女戏,实际上就是男女偶合,达到多子的目的。前文中提及的“鱼戏莲花纹”图像中四瓣莲花完全铺展开来,四条鲤鱼围绕在其周围肆意穿梭,体态十分轻盈。在这里的“鱼”即作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鱼在莲叶间来回穿梭,好似男女追逐打闹两情相悦的真实写照。
(二)宇宙象征意义
鱼儿作为水中物自然离不开水。鱼的出现往往暗示着水的存在和流动。以鱼暗示幽冥水府的表达方式在西汉初期已经出现。在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研究中,马雍就曾提出,帛画下段的全部题材都是象征水府的图形②。该图绘有天上、人间、地下三界景象,最下方为两条相交的鱼,鱼即暗示其所在为水的世界。而水是宇宙之始,流动便是万物的运动,鱼和莲的纹样组合,实际暗含着古人对宇宙万物生长规律的理解。《山海经·大荒西经》云:“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黄帝书》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水浮天而载地者也。”此外,《抱朴子》中记载:“河者,天之水也,随天而转入地下过。”从大量的古籍中我们可以看出,天河与地川原本就是连在一起的,大地是漂浮在水上的。在古人“天连水,水连天”的宇宙观中,作为水中物的鱼儿不仅可以畅游水中,而且还可以飞登上天。莲花、鱼、羽人图像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鱼儿的作用和双翼羽人一样,引导人们抵达天国。
在佛教盛行以前,古印度先民们就把莲花视为神圣的花。他们看到丛生在水边的莲花,在朝阳中绽放,在夕阳下合起,循环数日之后就自然而然的凋谢了。这种生命的轮回神秘中又带有一种朴素的感动。同时莲花在印度取得女阴象征的地位后,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便把其借入佛教,作为一种圣洁的象征。《法华经》曾这样描述:“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花化生。”神圣的生命从母胎中开始发生变化。佛教徒相信净土,即天上的世界,他们同时也相信菩萨和天人的存在。所以莲花图的象征意义不仅是单纯的生殖崇拜。莲花的底座是菩萨们的母胎,在化生的过程中,莲花座上先是出现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婴儿,到最后成为了一个双手合十的菩萨或是一个弹奏琵琶羽化升仙的天人。化生被认为是最高级的生,所谓“无而欲有,故名化生。”随着佛教在汉代的流行,先民们逐渐接受莲花化生的观念,认为莲花与天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天界的万物生长都是在莲花的内部萌生,并随其开花而逐渐出现和诞生。先民们相信这也是通往理想天国的途径之一。
以鱼喻水,莲和鱼的结合共同构成沟通天地的符号。古代先民们希望在世时家族人丁兴旺生活美好,死后又能够得道升仙,抵达神仙般的极乐世界。
注释:
①梁启超.阴阳五行之来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②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05.
参考文献:
[1]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2]陶思炎.中国鱼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朱存明.汉画像之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日]吉村伶.天人诞生图研究[M].卞立强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8,(01).
作者简介:
申美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画像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