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轴之引,渗透“用字母表示数”
丁增宝 刘斌 高圣前 胡平
[摘要]从引入的真正目的为出发点,思考引入在一节课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悟出“引入观”,据此想法设计教学案例《用字母表示数》,以数轴为媒介,让引入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对学生学习新知、后续学习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并通过两次教学实践。再次印证“引入观”是值得深思的。
[关键词]引入,数轴,用字母表示数,初高中联系
1 笔者的“引入观”
优秀文学作品的开头是全文的精髓,是引线,表达着作者的态度和思想,全文延续着开头的态势持续发展,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均是如此,故笔者之思考,教学中的引入应如文学作品的开头一般,上引听者之心,下引内容之魂,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引入具有“灵魂性”,笔者所指“灵魂性”,蕴含三个观点:一是引入应该体现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引入应该为理解新知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有效促进顺向迁移的作用:三是引入与新课相互融合应该为后续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起到铺垫作用,本文以沪科版第二章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为案例,具体阐述笔者的“引入观”。
2 教学设计
本节“用字母表示数”是初中生从数到代数的第一课,是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是知识螺旋式上升的体现,因为在小学已经初步了解“用字母表示数”,并会字母进行简单的列式,因此人教版、沪科版和北京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引入环节均采用小学的列式,然后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利用与小学知识的相互联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引入方式。但是从时间和空间上看,这种引入显得有些遥远和刻意,能否用“就近”的知识引入本节课呢?笔者认为“数轴”就是一个妥当的选择,首先,从宏观(学习内容编排)上看,用字母表示数是在有理数学习之后。因为这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上看,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事实上,数轴上的点不仅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一个代数式,这是数与代数式(非数)的共性,何不利用这种共性呢?这也是笔者提到的“承上启下”,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数轴是学生今后解决问题的常用工具,甚至到高中仍有着一席之地,后文有说明,因为数轴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使得抽象的数或代数式用一种直观的图象展示,更有助学生理解难点,鉴于此。笔者设计本节的引入,限于篇幅,本文只展示部分教学内容。
(1)以数轴之引,引入新知
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这是学生在学习数轴时已经掌握的基本事实,数轴的出现,让空洞的有理数变得可形象,可操作。可直观,其实,在学习数轴时,学生已经接触了用字母表示数,如图1、图2、图3均是用字母表示数的雏形,这些题目已经在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因此在本节知识的引人时,我们何必苦苦思索呢?利用数轴的即可完成引入,
教师:前面一章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并且知道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请看图1、图2、图3.你们知道这些字母都代表什么意思吗?
学生1:a表示数6.C表示任意的正数,b与-b表示互为相反数,
教师:由此可见,这里的字母都表示什么?
学生(共同):都表示数,
教师:这也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 新课的引入是一节课的伊始,从时间分配上大概是3分钟,但是新课的引入是为了什么?引入的真正的作用是什么?以笔者之陋见,引人是能启发学生想象力、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好奇心,这是“为什么要引人”,引入是将学生已经学习的旧知与新知充分联系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为新课打开一种视野,为探究新知提供一种方法,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并在今后的解决问题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引入真正的目的”,这是笔者提倡“引入观”的第一个观点:引入应该体现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以数轴之引,探究偶数
因为数轴和图l、图2、图3的引入,使得数到字母的“无缝过渡”,从而,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字母表示数”显得可触及,可操作,接下来。继续利用数轴探究新知:偶数,
教师:请同学们看图1.我们把数轴无限拉伸,在非负半轴上显现出来的数分别为0.2.4.6.8.……,这些数在小学中我们称之为什么数?(教师把这些数用黑点标注出来)。
学生2:都是偶数,
教师:因为负数的学习,所以偶数不局限于正数,偶数的定义为:能够被2整除的数,故偶数分别为0.±2.±4.±6.…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图4.你知道问号处表示多少吗?请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3:是2k,因为每一个对应的数均是第几个的2倍。所以为2k,
教师:此时k是什么数?
学生3:k是正整数,
教师:那2k是偶数吗?
学生4:是的,因为它满足偶数的定义:从数轴上看,它正好在偶数点上,
教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提示抹掉,只剩下单纯的数,当k是非正整数时,2k对应的是哪些数?你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5:分别是0.-2.-4.-6等等,
教师:请大家观察我们刚刚标出这些点,它们是什么数?
学生6:都是偶数,
教师:请思考,任何一个偶数,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出来呢?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7:2k,其中k为整数,
教师: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个数轴图5.能否说出点A、点B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8:A表示2K-2.O表示2K+2.
教师:若k是任意的整数,那么2k-2和2k+2都可以表示任何一个偶数吗?请同學们小组讨论,
经过小组的讨论和辩论,得出一致的结论:若k是任意的整数,那么2k-2和2k+2都可以表示任何一个偶数。
教师:既然2k,2k-2和2k+2都可以表示任意的偶数,从形式的简洁性看,哪个形式更受欢迎?
学生(共同):2k,
设计意图在小学,学生对偶数的概念仅仅停留在正偶数,学习有理数之后,偶数的范围扩大到整数范围内,那么借助于数轴认识偶数更直观,使得虚无缥缈的的负偶数变得可观察,学生理解偶数之后。可以继续利用数轴自主探究奇数,并且从数轴上观察奇数与偶数的排列,更能凸显奇偶数的规律和内涵,本环节,仅仅用一条数轴,就能引导学生认识偶数的一般形式,和初步理解字母表示数,这条数轴在后面将继续发挥作用。
(3)以数轴之引,拓展新知
学生在数轴的引导下。继续探究新知并由此应用新知,教师展示下面的例题。
例1:观察图6中正方形四个顶点所标的数字规律,可知,数2016应标在()。
A,第504个正方形的左上角
B,第504个正方形的右上角
C,第505个正方形的左上角
D,第505个正方形的右下角
教师:根据观察,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9:每个正方形右下角的数分别为0.4.8.12.…都是4的倍数,2016也能被4整除,
教师:你能否把这些数标在数轴上?第n个如何表示?
学生展示图7.
教师: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得出本题的选项?
学生(共同):选D。
设计意图 若是把数标在数轴上,本题就转化为数轴上的数,从形式上化简,从难度上降低,如此观察,让规律更加显现,让字母表示数的内涵更加深入,表示4的倍数可以表示诸如4n,4n+4.4n-4(n为整数)的形式,这既是对偶数概念的巩固,也是对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在此特别说明。例1学生的生成的知识很多,与本文相关的只展示学生9的回答。
将例题的数标在数轴上,也就是现在所学与已经学习的数轴建立相互联系,拓展了解题的思路,使得问题简单化,为本题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即是前文提到的第二观点:引人为理解新知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有效促进顺向迁移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从心里上产生简单易学,对新知产生亲近感、无陌生感,在学习中,学生会发现,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亦可表示代数式,如一6.2k,4n-4等等,中考常常考察的探索规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规律总结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何尝不是一种用字母表示数呢?形如an=4n-4(n为正整数),高中学生会明白这是一个以O为首项,以4为公差的等差数列,4n-4可以看成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只不过,在初中生的眼中,4n-4是4的整数倍,这既是与字母表示数的相互联系,也是初高中的相互联系,从理论上讲,等差数列的每一项都是数轴上一些等距离排列的点,从这个角度,数轴是连接数与代数式的纽带,借助数轴可以深化理解用字母表示数,
3 为什么选择数轴作为引入
其一,“用字母表示数”引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寻物启事、由小学所学知识、有理数的运算律等等,这都是常见的引入,这种引入都是从学生身边作为出发点,学生也非常认可这种引入,但是笔者看来,该引入的目的過于“单纯”,因为这种引入,在后面的新知探究所用甚少,此种引入仅仅是“因为新知的引用而引用”,引入的真正的作用是贯穿始终,如卫德彬在文中《数学开放型问题及其教学实践与思考》提供一种想法,引人的例题是开放型的问题,使得探究的问题有路径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想法体现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思想,使得后续的学习更为流畅和顺利,本文亦赞同这种思想,让引入的作用更宽广,更具有“延续性”,其二,数轴是学生前面已经学习的旧知,当教师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标在数轴上,使得本节知识丰富饱满、立体可见,从学生的理解角度上看,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可见、可触摸的引入,让难点转化,其三,大部分的学生会接受
4 实际情况与实践反馈
笔者秉承本文中的思想,于2019年9月19日在合肥市第五十中学东校区(非笔者学校)把本节课完整地呈现给学生,由于开学只有短短的20天,事实上,学生并没有完整地学习完第一章节的内容,只学习了1.1正数和负数、1.2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1.3有理数的大小、1.4有理数的加减,学生在此期间,接触最多就是数轴,如借助数轴学习相反数、绝对值、及有理数的加减,所以,数轴在分析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前文的阐述中,数轴除了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在后面的继续学习中继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对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萌发借助数轴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在学习有理数的大小时,学生已经接触过如“-b,a+b”等等在数轴上表示,这就是代数思想的萌芽,也是笔者选择数轴的初衷,评课教师用“耳目一新”来形容,评价本节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学习本节课,令抽象的、陌生的代数变得直观形象,现场的学生反馈就是更好的证明,笔者曾经疑虑:是否合肥市第五十中学的学生太“懂事”了,有意配合授课教师作出如此好的教学效果?于是,2019年9月23日,笔者整理本次课件,结合学生的情况。只对其中的练习题目作出适当的修改,并请本校教师一同听课,结果教学效果如19日当天一样,并收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两次实践,更令笔者坚信:实践出真知,以数轴之引,渗透“用字母表示数”是值得一试的教学尝试,也间接对笔者的引入观又一次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