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棚养殖金鱼四季管理要点及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王禹+刘健+叶桂煊+潘国峰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3.011
我国是金鱼的故乡,是金鱼的原产地,远在唐朝就开始将金黄色的野生鲫进行“家化”养殖,这是金鱼人工养殖的起源[1]。金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与养殖历史,也是我国观赏鱼的主要养殖品种,深受人们喜爱。
金鱼的活动、摄食、生殖、生长和发育等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随季节的变化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对金鱼的养殖管理进行适时的调整显得非常重要。同时,近年来金鱼的养殖模式也不断改进,大棚养殖金鱼的方法被很多养殖人员采纳。本文针对大棚养殖金鱼的模式,对于不同季节饲养金鱼的几个管理操作要素与病害防治情况进行一些介绍。
1 四季管理要点
1.1 春季
随着春季到来,光照时间逐渐延长,水温也在缓慢提升,蛰伏一冬的金鱼也在渐渐恢复生机。但由于此时天气多变,温度起伏较大,金鱼本身经过一冬的低温停食考验,身体已经相当虚弱,很容易受到外来病原微生物侵袭伤害。因此这个季节的养殖重点,应放在升温保温、鱼体恢复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1.1.1 透气保温 天气晴朗的午后可适当掀起一点大棚塑料膜,以利于环境通风透气。切记时间不宜过长,以午后日照最强的一小时为宜。晚上在薄膜上要覆盖草帘等物保温。
1.1.2 分池 金鱼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同品种高密度、高水位混养在一起越冬,随着春季的到来要适时按不同品种与大小进行分池,从而降低密度,利于其机体恢复提高抗病能力。
1.1.3 换水 春季水温不高,可以2~3 d换水一次。时间宜在早上日出后进行,换掉原池水的四分之一,添加等量新水即可。
1.1.4 投喂 时间应以中午为宜,此时水温相对较高且光照好,金鱼表现活跃,有利于饵料的摄食消化。投喂量不宜过多,最好是鲜活饵料。由于鲜活饵料具有营养价值高与易消化吸收的优势,因此适用于春季投喂,使金鱼达到体质恢复的目的。
1.1.5 病害预防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也是病害高发的季节。此时经过越冬的金鱼体质较弱,尚在恢复期,极易感染各种病害,因此加强病害的预防是养殖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分池时对鱼体要经过消毒,可采用5 mg/L的硫酸铜、2 mg/L硫酸亚铁、10 mg/L漂白粉混合液浸泡5~10 min后再放入新池中。此外动作要轻,避免造成机械损伤。同时日常饲养水质要保持清新,投喂的鲜活饵料要经过清洗消毒。
1.2 夏季
夏季气温高、日照强度大且时间长。经常出现高温闷热、狂风暴雨等极端天气。这个季节管理重点应放在控温、控水、增重、抵御灾害性天气等方面。盛夏时节,在一天中出现日照最强与气温最高的时候,要适时在鱼池上用苇帘加以遮盖,同时适当提高水位,防止水温过高给鱼体造成伤害。
夏季水温偏高,水体中一些残饵、粪便、死亡的藻类等物质,在高温下很容易腐败变质败坏水质,金鱼在这样恶劣环境中很容易生病甚至出现死亡。因此,要加大换水量和次数,最好隔日换水一次,时间在17:00以后换去原池1/3~1/2,然后添加新水。夏季金鱼消化吸收功能旺盛,可以适当增加投喂次数,一般8:00、14:00各喂一次,每次宜在1 h之内吃完,饵料可以是天然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一起投喂。一般是上午投喂配合饵料,下午投喂天然饵料,目的就是促其快速生长。
夏季狂风暴雨会不时光顾,鱼池和大棚也要提前做好防涝、加固等措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这样的天气来临之前最好停食。
1.3 秋季
秋季秋高气爽,水温适宜,此时正是金鱼活动的旺季,也是一年中金鱼生长发育的黄金季节。饲养管理的重点是添膘,防病。
1.3.1 投喂 初秋季节气候适宜,此时正是金鱼添膘的最佳时节,每天坚持投喂两次。由于鲜活饵料营养价值高,且易吸收,是金鱼添秋膘的最好食物。因此建议全部投喂天然活饵。然而,随着深秋的到来,水温在不断下降,这时就应改为每日中午投喂一次活饵。随着温度的下降换水次数也应一点点减少,由隔日一次改为3~5 d一次,换水量维持四分之一就好,并要逐渐加深水位。
1.3.2 加强病害预防 深秋季节,应对准备越冬的金鱼加强病害预防工作。避免由于冬季水温很低,发生病害后,使用药物也会药效极低,导致鱼体发病不易恢复。因此在深秋季节就应对准备越冬的金鱼和鱼池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处理。首先对用于越冬的鱼池用高锰酸钾溶液彻底洗刷消毒;此外,对于越冬金鱼要进行一次杀菌和杀虫,可在水温10~15 ℃时用200 mg/L甲醛水溶液浸泡鱼体5~10 min,浸泡后,再放入越冬池进行越冬,能够有效地防止病害发生。
1.4 冬季
秋去冬来,气温逐渐下降,金鱼逐渐进入冬眠期,这时主要任务就是注意保温工作。金鱼虽然耐低温,但是安全越冬的温度也不宜低于4 ℃。如果长时间生活在此温度以下容易对鱼体造成损伤。较常见的症状为失鳔症,虽然不会造成大量的死亡,但作为金鱼来说已经失去观赏价值。
随着冬季到来,环境设施应提前加固大棚、覆盖塑料膜,晚上覆盖稻草帘加以保温。同时越冬鱼池水位也要加到最高,同样达到保温的最佳效果。
2 常见病害防治
养殖金鱼在病害防治方面重点是预防,做好日常的病害预防工作,不仅可有效避免病害的发生,还可使饲养的金鱼体色更加艳丽、体形更加优美。因此,如何更好地做好防病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病害预防工作要从环境和鱼体两方面着手,首先日常注意及时换水,清除残饵粪便等物质,确保水质清新,保证水体中足够的溶解氧;其次,投喂饵料要保证新鲜,注意结合水温、天气及时调整投喂量;第三,根据鱼体、鱼池大小及时调整养殖密度;最后,避免饲养近亲繁殖苗种,以确保金鱼的体质优良。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难免会发生病害。这时就要做到早发现(随时观察池中金鱼有无异常现象)、早确诊(出现病害明确病原早治疗、及时对症下药)。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易发、危害严重的病害。
2.1 鳃病
2.1.1 发病症状 鳃病是金鱼养殖中很常见一类病害,这类病害易感染、易传播,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依照病原又可分为菌鳃和虫鳃两种,即分别由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鳃病,它们都有共同的表现症状,即在水体溶氧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浮头现象;不同点就是由细菌引起的鳃病只有浮头现象,而寄生虫引起的鳃病还会出现鱼体蹭池壁、上下乱窜现象,这是区分菌鳃和虫鳃最直观的方法。
2.1.2 治疗方法 菌鳃治疗起来比较简单,使用高效低毒消毒剂即可。发病鱼池可全池泼洒聚维酮碘,使水体浓度达到1~2 mg/L,3 d后药量减半,再用一次之后维持3 d,然后进行大换水;虫鳃治疗首先要先杀虫,由于一般养殖者没有显微镜等设备,不能详细分辨感染寄生虫种类,因此可以选择广谱的杀虫药,如甲醛溶液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达到30 mg/L,3 d后大换水,之后再泼洒聚维酮碘使水体浓度达到1 mg/L。无论虫鳃还是菌鳃,整个疾病治疗期间尽量少喂最好停食,待治疗后再逐渐恢复投食。
2.2 细菌性肠炎病
2.2.1 发病症状 细菌性肠炎也是日常养殖中很常见的病害之一,患病金鱼体色发暗、离群独游、并鳍发呆、食欲减退或完全不吃食。但腹部饱满,肛门红肿外凸,轻压腹部有黄色或黄红色粘液流出,体表及鳃无明显异常。该病病原属于条件治病菌,此病原在水体中以及鱼体内长期存在,当条件适宜,即出现水质恶化、饵料变质,或者鱼体饱食后突遇天气变化造成水温短时间内下降等情况,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时该病便会暴发。针对上述致病机理,应注意日常水质调控,及时清理池中残饵粪便,给金鱼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无论投喂天然饵料还是配合饵料都要保证新鲜,同时注意夏季遇到闷热、暴雨天气少喂或者不喂。做到以上几点可有效防止细菌性肠炎病的发生。
2.2.2 治疗方法 细菌性肠炎病属于内脏器官病害,因此发病后应采取药物内服方式治疗。但发病金鱼几乎已不摄食,因此该病重点在预防。对于患病但还少量摄食金鱼可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30 mg拌料,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3~5 d,治疗期间保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
2.3 炸鳞病
2.3.1 发病症状 此病症状较明显,易分辨。体表受伤是该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日常操作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由于机械损伤引起鱼体受伤,这样可有效杜绝此病的发生。当然良好的水质环境也是预防发病的重要条件。
2.3.2 治疗方法 炸鳞病一般较难治愈,对于品质很高、准备留种的较大鱼体,若患此病可轻轻压破鳞囊的水泡,勿使鳞片脱落,用10%温盐水擦洗,再涂抹碘酊,同时肌肉注射碘胺嘧啶钠0.5 mL,会有一定效果。
2.4 白点病
2.4.1 发病症状 此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在鱼体表及鳃上引起,最终病鱼呼吸困难而死。患病金鱼肉眼很容易发现,该病发病急、传染迅速、致死率高,尤其是苗种阶段,病情发展度非常快。因此发现有患病个体的池子要迅速整池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2.4.2 治疗方法 将有明显外表症状的个体捞出治疗,同时原池用亚甲蓝泼洒,使水体浓度达到2 mg/L,隔日一次连续3次,最后一次用药后转天全池换入新水。单独捞出个体放入小水箱中采用升温(28 ℃以上)与药物(亚甲蓝2 mL/L)同时治疗,并及时清理水底脱落虫体,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持水体高溶氧。
2.5 细菌性败血症
2.5.1 发病症状 此病俗称出血病,病鱼体表鳍基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体表鳞片完整。该病全年可发生,尤以高温季节危害严重。流行发生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日常管理不到位,造成金鱼生活在不良环境中。②长期以来近亲繁殖,苗种先天不足抗病力弱。③过分依赖配合饵料,由于营养不全面造成鱼体质弱。
2.5.2 治疗方法 可采取外用主要成分辛硫磷的渔药制剂,严格按说明使用,保证水体浓度成0.03 mL/m3,3 d后再使用聚维酮碘使水体浓度达到1~2 mg/L,维持3 d后彻底换水。
除了这些常见病害外,在金鱼养殖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疾病,根据各种气候条件的不同、水温的变化结合每个季节的特点做好预防。
参考文献:
[1] 赵玉宝,郭大民,王鸿媛.我国观赏鱼的发展现状和问题[J].科学养鱼,1999(2):1-2
(收稿日期: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