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绽放光芒

沉默电话
华语乐坛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女性音乐人——她们有自己的音乐视角,有自己的创作态度,即便一度被唱片公司刻意包装过,或以主流路线的唱片起家,也依然不忘自己的音乐理想。她们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想靠自己的力量突破瓶颈,并为华语乐坛开辟未知的音乐领域。她们的事业精神值得褒奖,而作为女性的身份,也为她们的音乐带来了一份独特的美丽。
华语乐坛其实不乏思想新锐之人,即使在流行唱片中,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异常尖端的编曲,或游弋在另类边缘的制作。但就主流市场来说,现在仍然被改编舞曲、烂俗抒情等产品占据。电子音乐专辑一直无法得到有力的商业支持,幸而我们还有希望,还是有歌手敢于舍弃主流易碎的糖衣,去制作属于自己的、值得推崇的电子音乐专辑,向大众展示自己的内在才华。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一张电子专辑的制作,更是硬件技术和艺术灵感的立体融汇,它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考验,更像一件极富生命力、超越想象力的科技产品。一首情歌可以打动你的听觉,而电子音乐所创造的,则可能是一个更完整的感官世界。这次回顾华语乐坛四位创作女伶或新或旧的电子唱片,在聆听过程中虽免不了因风格而联想到某某大师的经典,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想轻易揣测她们到底有没有向哪位致敬的意思,也无意评价她们的风格更趋近于谁或象征了谁。她们拥有的,只是与其相同的音乐观念,那是一种“精神上的趋近”,为了突破自我,为了改变音乐现状,勇敢向前探索的执着精神。
白安——“口齿不清”的电气派新人
其实,说白安的唱片《麦田捕手》属于电子音乐,可能会引来一些人的质疑和不满。但实际上,白安不但是最具争议的新人歌手,也是眼下唯一一位有意趋向电子曲风的主流新人歌手。当然,她羽翼未丰,尚未到破茧之时。如果个人第一张唱片就大胆做起纯电子专辑,想必口碑和市场也是很难平衡的吧。白安有媲美孙燕姿、王若琳的好嗓音,独特的音乐创作方式,还有李宗盛大师的力捧,这些天时地利都会是她越来越强大的前提。想想她因为平卷舌不分的咬字造成评论两极化、网络舆论极端化,却也没有被打倒退却,所以,一个歌手的咬字绝不能代表她的全部。而作为综合性至上的流行音乐,词、曲、编曲、制作乃至包装都是影响分数的组件,一点点怪异的特色,或许反而会为作品加分。白安去年在上海的小型演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不仅是自弹自唱,还有独树一格的表演方式——借助Keyboard采用电脑程序配置方式,把吉他、鼓的音效利用合成器设定效果,而后自动播出,并配以自弹键盘演唱,形成“一人Band”的绝妙形态。也曾看到她在台湾的专辑发布会上,一人与四台Ipad组成虚拟乐团的表演方式,白安自如地弹奏、演唱自己的原创歌曲,那种感染力真的很强。
《麦田捕手》大量融入的迷幻电气风格,为台湾民谣带来了新鲜空气。一遍听罢,即使你仍怀疑她对Trip-hop的造诣到底有多深,也仍然会对一些作品的编曲感到惊艳。作为流行专辑,采用融合法是理所当然,但白安对民族元素、爵士、民谣摇滚,以及几首歌曲的Dub做法,都会让你惊艳这不是一张坑钱的Pop唱片。
而至于她“咬字”不可调和的矛盾,倒也毫无办法。白安演唱时的咬字问题,已经脱离了平卷舌混战的“一般情况”。她会颠倒发音,甚至会像英文连读一样吞掉一些音节,对于部分乐迷来说,发音问题就可能隔绝一切好感,而白安平时说话又很正常,这很自然地招致了“发音做作”的评价。白安个人对这些不太在意,她说:“以前唱歌就是如此,并没有刻意去发错的音,也不是生理缺陷。”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如果她大部分有问题的音都出现在句末——比如:《我只想在乎我在乎的》中的副歌部分,她在唱第一个“在乎”时能发的是平舌音,后一个却变成奇异的卷舌音,或许,这样处理会比较轻巧、吐气更自然也说不定?能让声音释放得更加顺畅,或许也是一种解释。但关键是,她自己并不觉得这有问题,音乐原本就没有对错之分。
此外,或许是《麦田捕手》的出色与精彩,让咬字问题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前所述,这张专辑浓烈的电子风格,在近年的主流市场是罕见的。电子结合民谣、抒情摇滚产生的音乐火花,让唱片展现出卓越的质感。像《放空》中电子与民族音乐的出彩结合,合成器在副歌部分对人声夸张的扭曲带来的时尚感;《难爱》、《兜风》加入了类管风琴音效,古典元素让作品充满浓郁的异域风情;以及白安咬字事件的导火索,也就是主打歌《是什么让我遇见这样的你》中烟火音效的绝妙穿插,更将情感的突破口最大化,轻易就能戳到听众的泪点。值得一听的,还有轻松畅快的电子民谣《倒着走》,有一点Alternative Dance的味道;最后是《我只想在乎我在乎的》独具个人哲学感的歌词:“我只想在乎我在乎的/不想装作热情负责任/如果我赔的总大于所得/也许我付不起再认真”,短短几句,讲出了年轻音乐人自由不羁的态度。或许,比起咬字的问题,这种坚持无畏的精神才更重要。
咬字不清的情况,其实又能有多稀奇、问题又有多严重?如果列举古今中外同样的咬字不清案例,恐怕数都数不清。关键是白安独特的电子音乐风格,对华语音乐沉闷的现状有利无害,可谓瑕不掩瑜,和她所携的新鲜气息相比,咬字的是非,根本算不了什么。
王若琳——与父亲对抗的倔强女伶
王若琳的父亲是著名音乐制作人王治平,只要你听过那么一点台湾流行音乐的话,应该就听过他制作的歌曲。多年来他的作品跨度甚宽,最流俗与最有品质的作品皆有,但都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好感。王若琳几年前出道时,还是由爸爸带着上各类综艺节目的。虽然看上去真的不怎么乖,但还是老老实实唱着公司要求的英文老歌。或许,就是这样的压抑造成了她过快的叛逆。她虽然有一副性感的沙哑嗓音,但内心的音乐热情,无法允许她自己做一辈子的歌唱机器。她是一位个性十足、倔强勇敢的女歌手,换个略微偏激的角度评论,定义她为“固执的音乐人”也未尝不可。或许王治平并没有极力反对她离开另类电子音乐,但似乎也没有为她积极争取什么,起码最初的时候是这样。
为了自己的电子音乐而执着争取,在两张索然无味的老歌翻唱专辑后,王若琳终于换来发行创作专辑的宝贵机会。这简直可以看成是艺术家与商业市场的抗争故事,也像篇幅短小却涵义深刻的现实寓言。其实对于乐迷来说,正需要这种有实力、有原则、有个性、有抱负的歌手,不被所谓“成功商业模式”的翻唱专辑和公司反复的成功逻辑逼进死胡同,能一直坚持发挥自己的音乐力量。想要听到更多新鲜、出色的音乐作品,我们仅能依靠这些不愿服输的音乐人。在几乎与第三张翻唱专辑发行的同时,她制作发行了个人第一张电子音乐专辑《The Adventures of Bernie the Schoolboy:博尼的大冒险》,两张唱片同时上市,明显是和唱片公司商讨过两者的平衡点,才最终换来的这样的圆满结局。坎坷的争取路程,却也充满些许诙谐的童趣色彩,正如她电子音乐专辑的绚烂。
更加乐观的是,这张《The Adventures of Bernie the Schoolboy:博尼的大冒险》彻底证实了她的电子音乐创作实力,甚至在海外市场也获到了极大认可。或许公司也看出了这条新路好走,而翻唱专辑究竟还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于是再没有第四张翻唱发行,而是趁热打铁,隔年又发行了一张原创续篇《银河的危机:最奇异的午夜转播》,索性让王若琳玩个过瘾。看专辑名称就已经使人联想到上一张专辑,颇具延伸感的个人原创,音乐质感也是诡秘异常——标榜庞克风、60年代合成器与80年代Casio Keyboard,甚至90年代8bit的Midi色彩,整张唱片像是怀旧卡通风味的什锦拼盘,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但复古并不是空泛的噱头,音乐中包含的黑色幽默、讽刺以及不羁的态度,都是脱离主流的王若琳急切想表达的重点。Enlightenment、Galaxy Crisis等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无视规则,甚至及时行乐的态度。有些音符会让你想起Towa Tei的音乐,甚至是小山田圭吾,在涩谷系的节奏中飘然起舞,又被怪异的音效惊得迈不开步。
王若琳的电子专辑绝对是百分之百的想象力结晶。具有线性情节结构,需要以欣赏音乐剧的模式与姿态从头至尾完整的聆听。歌声退而匿后,成为故事的旁白物质,将第一人称的演唱转化为第三人称的精彩解说,异常的电子音乐形态——或是说接近疯狂的创作状态亦可,辅以放肆不羁的逆反心理和主观态度,让唱片充满了黑暗的艺术性。一个个神秘的故事,让我们在“无视规则”的基础上,更加突破了思想限制和艺术情思。
或许,王若琳最终还是会继续发行主流唱片。也许因为年轻,因为用之不竭的灵感和创造力,发行多少张新颖的电子唱片,乐迷都会欢迎。但是,或许也正是因为年轻,这些事情才会轰轰烈烈的开始,也会自然走向不能善始善终的结果。终有一天,她会因成熟而把握住市场的根基,而那不叫“妥协退让”,只是所谓的“阶段”。但一切都是推测和猜想,也许某天复古也能成为流行,实验电子音乐则成为主流也未可知。人生在世,诸事难料,唯有怀抱忠于自己的梦想,大胆尝试,永不服输地坚持下去,才不会辜负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
陈绮贞——长途跋涉后的精神醒悟
第一次在陈绮贞的唱片中听到电子味道的作品,是她2000年第二张个人唱片《还是会寂寞》中的《午餐的约会》。巧合的是,那首歌曲竟然也是王若琳的父亲王治平制作的。第一张唱片《让我想一想》让陈绮贞尝试了民谣和古典风格,仅仅两年后就有了一个微妙的迈进,所以,当年不断进化中的陈绮贞,实在是令人不得不爱。或许是因为后来“花的三部曲计划”拖得有点久,才令人有些审美疲劳了吧。在“花的腐朽”、“花的重生”过后,2013年的末尾,我们才终于等来代表“花的绽放”的新唱片《时间的歌》。但相比这张或可猜得一二的终部曲,陈绮贞与制作人陈建骐、钟成虎组成的“The Verse”团体,才是有惊艳意味的事情。电子唱片《52赫兹》真的有种“后知后觉”的味道,陈绮贞早就该发行这样一张电子唱片——或许,在2001年她就应该这么做,就可以这么做。
《52赫兹》的质感让我想起著名的Café Del Mar系列唱片,经典的Lounge音乐,纯粹的Chill Out感受。但它依然是一张以陈绮贞历来的“灵感模式”为中心主题的专辑,只是在制作方面不再独揽而向民谣偏重,充满诚意地开垦新的电子音乐领域。对于陈绮贞的唱片来说,精神核心的重要性向来无可非议,而对于华语乐坛来说,融汇本土内容的电子音乐也几近空白,所以,陈绮贞不但是走上了有胆识的制作人必经的电子之路,也是用犀利眼光捕捉到了有前途的市场盲点。这是种长途跋涉后的顿悟,如此看来,她此时此刻才这样做,也是理所当然。
关于“52赫兹”的说法,现在我们都已经知晓了——来自美国海洋大气总署关于一条独特的鲸鱼的讲述,一个生命与众不同的声波频率,无法与同伴交流的孤独命运等等,这还真是陈绮贞的“小清新风范”啊。一以贯之的姿态没变,却以此来比喻因孤单而独特起来的人群,讲述生命中需要面对的终极寂寞,这个主题应该算是精彩。纳入鲸鱼原声频率的同名曲《52赫兹》,以及在整张唱片西化氛围中脱颖而出的《周梦蝶》,甚至令人想起Bjork在1995年发行的Possibly Maybe搭配迷幻配乐而改进的演唱方式,令人感受到音乐剧般的幽然。Six、《快速动眼》是唱片中节奏较为突出的作品,前者氛围欢愉充满幻想的娱乐式混搭,和声处理也颇具巧思;后者则有摇滚编曲的底蕴,大量运用合成器音效,以碎拍营造出冷冽的声场。Café Del Mar的风情在Only Love Can尽情展示出来,虽然效果器还是有那么点儿小作坊的味道,但“小情绪”也永远是陈绮贞脱离不开的个人属性。但《52赫兹》又是大气的——它的精神领域极为宽泛,它的主题昭示了一种社会形态、生活姿态,这似乎也是只有陈绮贞才能做到的。
一时间让人觉得,电子音乐或许就像条“出路”,在流行市场走腻了的创作人,最终都会来到这里。就像是种能量、抑或强大的向心力。分析缘由亦很简单:敢于涉足电子专辑的胆量和能力,证实了作为一个音乐人的探索精神,不但跟随着音乐艺术的历史发展,更符合信念追逐的主观倡导性。而更重要的是,比起传统主流音乐形式,制作电子唱片更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需要立体感官思考来代替单纯对词、曲层面的架构理解——从音乐演唱,上升到硬件技术,对抽象无迹的形式进行筹划,包涵了更广泛的自我要求。宣扬内在思想,或表明主观态度,都有更全面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论最后《52赫兹》到底卖得怎么样,都是一张为陈绮贞带来觉悟的精彩作品。长远来看,它对流行市场的影响,以及华语电子唱片领域的启发都值得深思。当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突破,那么脱离常规便是最好的做法。虽然不是人人都要去做电子音乐才能证实进步,但勇于追逐新事物的动力,则一定要有。像陈绮贞这样已经走过成功巅峰的音乐人更是如此,如果不积极为乐迷乃至华语乐坛带来新的空气,不继续做精神上的引导,不给予听众微妙的刺激,怎么能继续成为文艺青年的心灵支柱呢?
范晓萱——无法令人遗忘的先驱
其实若比较“舍弃主流”这一情结的话,没有人会比范晓萱舍弃得更多。而且,她那段历史似乎已经远远离去,很少被人提及,就像真的成为了“历史”一样。二十个世纪九十年代,范晓萱的主流市场销量夸张得要命,甚至一度垄断了主流女歌手的排名。就算没有《健康歌》那样讨好特定群体的作品,她加入个人创作的流行唱片Darling和《我要我们在一起》等等也是长卖不衰。Darling是台湾百佳,而《我要我们在一起》则赢了金曲奖又赢了口碑,即使到现在,这首歌也经常在电视节目中以各种形式出现。但就在世纪末,范晓萱舍弃了许多光芒和成就,或者说,舍弃了属于主流的一切。论抛弃过去、投身梦想,范晓萱的故事永远不该被人忘记。
新世纪初,在《我要我们在一起》的金曲话题还未散去之时,范晓萱就离开了起家的主流唱片公司,开始走向个人音乐之路。后来在传奇人物、爵士贝斯名家、国家音乐厅低音大提手、音乐制作人金木义则的助力下,发行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唱片《绝世名伶》。唱片尝试了大量爵士曲风,但那仅仅是一个开始。隔年,范晓萱在与《绝世名伶》风格大相径庭的方向,发行了一张电子音乐专辑《福禄寿.序》,在当时的年代,对华语乐坛来说无论如何都先锋得有些过分。Trip-hop混传统民乐,迷幻风格中混杂诡异的人声演唱,印度音乐、Nu-Jazz、嘻哈、Breakbeat、Downtempo、Drum'n'Bass、日本FPM式的HCFDM音乐,还有一派Buddha-Bar系列专辑的宗教质感。此外,多首作品的演唱方式具有跳跃性,上下曲之间舍弃连贯做派,甚至令人联想起聆听Moby电子音乐的感受。一点噪杂过后,是一分清醒;一点喧嚣过后,是一分孤独。有些暴力,有些颓废,好像无时无刻不在为舍弃而倍感痛苦,但痛苦过后能换来真实的自己,绝对是种百分之百的快感。
这张专辑中的作品故事也很多。比如Nani这首歌中的“日语”,不懂日文的人完全听不出端倪,而实际上,只是一些模仿性的发音罗列在一起。但固定不变的重复段落,在欺骗听众耳朵的同时,又在极力讲述着真实动人的另类情绪。Kin-gei-geiei也是印度人都无法听懂的“语言”,范晓萱将演唱化为一种背景,一种配乐模式,让你在出神的时刻,头脑中不带有一丝具有现实感的杂念。而关于《巴黎的我》这首歌,当年我有一段印象深刻的记忆——在一次反复循环聆听之后,它进入了我的梦:在梦里我看到橘黄阴霾的天空,模糊不清的人影轮廓,象征巴黎却完全不得要领的建筑物,以及化为视觉因素悬浮在周遭的音符。副歌那段不知所谓的旋律鬼魅般缠绕着我,拖着我的步伐在梦中诡异地前进,在即将到达彼端之时,竟然惊讶地发现:我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睡着过。关于这首歌的这段回忆,我只能将之分类为“梦”,但或许那就是所谓的Chill Out,所谓的出神。比起Ambient音乐来说,《福禄寿.序》的颜色又显得过于浓烈,甚至有些重口味。但它绝对属于强烈环境元素的电子,在那些节奏较为舒缓的作品中,飘渺虚幻的合成器音效,会把你带进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而作为Chill Out音乐最大特征的女声运用,也有我们的“名伶”坐镇,自然名副其实。舒缓、释放,在最后一首《灵.净》的洗涤中结束,一股哀伤,却也有一股悠然。
后来的范晓萱没有再做电子专辑,《福禄寿.序》也永远停在了“序”。但她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于她来说,或许根本不会再有“稳定”这一说法。如果说曾经有过,那么从RAIN到《我要我们在一起》就是她的稳定期,而她显然不需要那种所谓的稳定。对于范晓萱来说变化就是稳定,迈步才会踏实。虽然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才会再发行新作品,但想必不用担心,作为突破派的先驱,她绝不会交出令我们失望的作品。
因为这些敢于舍弃、勇敢向前的创作女伶们,我们才不会被市场上那些所谓的“电子舞曲”误导,能了解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习惯了华语主流音乐的人们,常会被一首歌曲感动——或许因为它是关于爱情的只言片语,或许因为一个引起共鸣的小小情绪;但电子音乐专辑赋予我们的精神世界,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些。在那些迷离而跳跃,令人振奋又最终得到净化的音符旋律中,我们看到这些创作女伶们的倩影——她们不甘流俗,却不嚣张跋扈;她们热爱音乐,也更有忠于自我的深刻。她们是华丽的女伶,但不满足于绚烂的衣裳,在音乐之路上勇敢向前、积极探索的精神,才是她们从内心放射出的璀璨光芒。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