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唱教学化“烦”为奇
董友敏
摘要:小学合唱教学,一直是令一线教师非常头疼的事情。怎样让学生既唱好合唱又不失演唱的兴趣,成了音乐教学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本文从聆听作品、科学发声、轮唱过渡、创造性使用教材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讨合唱教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和探索,从而使一缕烦恼化为奇妙之举。
关键词:课堂 合唱 教学 实践
合唱教学,一直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升高,音乐教材中的合唱曲目不断增多,特别是四年级开始就加入许多合唱歌曲,五年级则难度更大。以下是各册合唱歌曲的占比一览表:
这样的比例令许多教师感觉很无奈:有的用一遍遍单调的分声部练习再合唱的方式进行教学,可学生音准还是掌握不好,容易跟着主旋律声部跑;有的用合唱队的专业训练方法进行训练,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又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于上述问题真的就没有更有效的办法了吗?为解决教师这一烦恼,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声音的和谐之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探索,并取得了奇妙的效果。
一、赏析优秀作品,体验合唱魅力
合唱欣赏是一门聆听的艺术,敏锐的听觉是唱好合唱的前提。多声部合唱时,“耳朵”比“嘴巴”更有用,“耳朵”就是歌唱的“向导”。学生在欣赏合唱作品时,聆听声部的旋律性及声部间的层次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感觉,提高了对合唱的感知能力,同时又可以从音乐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对合唱声音优美协和的向往和追求。在课堂中,教师应从兴趣入手,以合唱与独唱相比较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同一首歌,并体会合唱巨大的感染力与丰富的表现力。
二、注重科学发声,培养合唱能力
平时我们在校园里听到的大多是学生响亮但却嘈杂的歌声。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学生,唱歌时发出的声音是“白声”。这种声音不润泽,缺乏音乐气氛,尤其高音更是刺耳。这样的声音如不处理就无法进行合唱教学。因为集体唱歌时,学生根本不会顾忌其他声部的和谐,也因为“白声”听不清伴奏声音而使音准偏离。因此,科学发声非常重要。近年来,许多教师已意识到“白声”对于学生歌唱不利,但他们提倡用轻声方法唱歌。可是没有教学生发声方法而一味强调轻声,往往会造成一到高音就唱虚的现象。虽然课堂上受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影响,学生很难做到声部的和谐统一,但可以要求他们用正确的唱歌姿势、口型、呼吸、咬字和吐字。头正,有精神,双肩自然放松;口型要像竖着的鸡蛋;歌唱时呼吸要深一点。开始发声练习时,以中音区为主,用母音“U”和哼鸣进行训练。用母音“U”进行训,练容易找到头腔共鸣,且能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置低、声音“炸”等毛病。习惯用“奶声”、“扁嘴”说话的学生多用带“a”、“o”的母音进行训练。课堂中的发声练习一般三到五分钟即可,以保持学生兴趣,并唱得轻松自如、自然亲切。
三、多种途径教学,提高合唱水平
(一)合唱意识,低段抓起
班级合唱为什么有难度呢?主要是因为前面年段没打基础就直接进入合唱,就像盖房子,根基没打好,房子就不牢。一、二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涉及到合唱,教材中从三年级才开始正式接触合唱作品,一下子进入合唱不仅让学生感到突兀,而且容易失去信心。因此,在低段唱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渗透合唱教学。
为歌曲编配简单的伴唱声部。低段学生在唱好、唱准单声部歌曲之后,可以选择一些歌曲设计一些简单的声部,这样不仅降低了低声部的难度,又能让他们认识合唱并从中找到乐趣。
(二)轮唱过渡,奠定基础
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在小学二、三年级时就出现了许多轮唱歌曲,如:《两只老虎》、《嘹亮的歌声》等。在教学《两只老虎》时,一开始学生不是捂着耳朵管自己大声唱,就是一个声部压倒另外一个声部变成了齐唱。这时笔者告诉他们,合唱注重的是合作和声音的协调,唱这首歌时就好像两只老虎在赛跑,一前一后,前面的那只在原地踏了四步等后面的老虎一起到了终点。这堂课曾经有一位教师就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轮唱,如让第二声部“隐身”,不唱出声音只对口型;还有通过画格子,既富有童趣又使轮唱教学变得更直观。在轮唱时要求学生音量均衡、注意倾听,保持各声部的独立清晰,为两声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良好的演唱基础。《闪烁的小星》、《草原上》、《小袋鼠》等都可以进行轮唱小练习。
(三)先低后高,循序渐进
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学生往往不愿意唱低声部,觉得低声部难唱,容易被高声部带走。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让他们“先入为主”。如在教学《小小少年》时,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同学们,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充满乐趣的。在德国有一位这样的少年:
(教师用忧郁的表情哼唱低声部旋律)
师:同学们,这是一位什么状态的少年呢?
生:忧郁、不高兴的少年。
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学生对低声部有了印象,再加上新歌教学时笔者还是让学生先学唱低声部,直到唱熟后才让他听高声部,这样基础打得扎实,两个声部合唱时低声部就不会跟高声部跑了。用同样的方法教唱歌曲《大家来唱》、《红蜻蜓》等,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有意创设情境,注重角色练习
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如果直接用学生合唱团那种专业方法进行练习,课堂上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堂中的学生演唱水平没有合唱团的平均。教师只有利用教材内容进行一些趣味性、角色化的合唱练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合唱教学。在执教歌曲《拍手拍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声部练习:
两条幸福之路:
师:你们想走哪条路线?(熟悉旋律)
师:现在我们要分开走啦,一批人走第一条路线,另一批走第二条路线。
师:认清自己的幸福之路了吗?现在我们同时出发!你能找到自己的路线吗?
在愉快的角色模唱中,很快就达到了合唱效果。总之,整个教学形式必须围绕学生好奇、喜欢模仿的行为特征展开教学活动,类型不拘一格,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合唱技能。
(五)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声部加减法
教材中往往有许多歌曲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进行适当地简化。如歌曲《铃儿响叮当》,可以将第3乐句“冲破大风雪”到“马儿快快跑”改为齐唱,而头尾用二声部演唱;《歌曲同一首歌》在歌曲第五小节中出现的二声部“旋律5 - 3 4 | 5 12 3 1 ”这些音较低,学生演唱时很难把握音准,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和声的性质,用减法将音简化掉,变成“5 – 1 2 | 5- 3- |”。同样,歌曲《迷人的火塘》、《苹果丰收》、《小黄鹂鸟》可以将二声部改为轮唱。这样做既降低了难度,又未削弱歌曲表现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堂合唱教学由于他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具有群众性、基础性、实践性的特点,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性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长期的合作与积累,特别是教师既担任指导者,又是合作者和实践者,更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是有心教学,就必然会有成功和收获。
参考文献:
[1]王琳.小学低段课堂合唱教学的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04).
[2]路璐.唱歌教学新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03).
[3]闫美莉.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合唱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01).
[4]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摘要:小学合唱教学,一直是令一线教师非常头疼的事情。怎样让学生既唱好合唱又不失演唱的兴趣,成了音乐教学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本文从聆听作品、科学发声、轮唱过渡、创造性使用教材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讨合唱教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和探索,从而使一缕烦恼化为奇妙之举。
关键词:课堂 合唱 教学 实践
合唱教学,一直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升高,音乐教材中的合唱曲目不断增多,特别是四年级开始就加入许多合唱歌曲,五年级则难度更大。以下是各册合唱歌曲的占比一览表:
这样的比例令许多教师感觉很无奈:有的用一遍遍单调的分声部练习再合唱的方式进行教学,可学生音准还是掌握不好,容易跟着主旋律声部跑;有的用合唱队的专业训练方法进行训练,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又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于上述问题真的就没有更有效的办法了吗?为解决教师这一烦恼,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声音的和谐之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探索,并取得了奇妙的效果。
一、赏析优秀作品,体验合唱魅力
合唱欣赏是一门聆听的艺术,敏锐的听觉是唱好合唱的前提。多声部合唱时,“耳朵”比“嘴巴”更有用,“耳朵”就是歌唱的“向导”。学生在欣赏合唱作品时,聆听声部的旋律性及声部间的层次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感觉,提高了对合唱的感知能力,同时又可以从音乐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对合唱声音优美协和的向往和追求。在课堂中,教师应从兴趣入手,以合唱与独唱相比较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同一首歌,并体会合唱巨大的感染力与丰富的表现力。
二、注重科学发声,培养合唱能力
平时我们在校园里听到的大多是学生响亮但却嘈杂的歌声。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学生,唱歌时发出的声音是“白声”。这种声音不润泽,缺乏音乐气氛,尤其高音更是刺耳。这样的声音如不处理就无法进行合唱教学。因为集体唱歌时,学生根本不会顾忌其他声部的和谐,也因为“白声”听不清伴奏声音而使音准偏离。因此,科学发声非常重要。近年来,许多教师已意识到“白声”对于学生歌唱不利,但他们提倡用轻声方法唱歌。可是没有教学生发声方法而一味强调轻声,往往会造成一到高音就唱虚的现象。虽然课堂上受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影响,学生很难做到声部的和谐统一,但可以要求他们用正确的唱歌姿势、口型、呼吸、咬字和吐字。头正,有精神,双肩自然放松;口型要像竖着的鸡蛋;歌唱时呼吸要深一点。开始发声练习时,以中音区为主,用母音“U”和哼鸣进行训练。用母音“U”进行训,练容易找到头腔共鸣,且能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置低、声音“炸”等毛病。习惯用“奶声”、“扁嘴”说话的学生多用带“a”、“o”的母音进行训练。课堂中的发声练习一般三到五分钟即可,以保持学生兴趣,并唱得轻松自如、自然亲切。
三、多种途径教学,提高合唱水平
(一)合唱意识,低段抓起
班级合唱为什么有难度呢?主要是因为前面年段没打基础就直接进入合唱,就像盖房子,根基没打好,房子就不牢。一、二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涉及到合唱,教材中从三年级才开始正式接触合唱作品,一下子进入合唱不仅让学生感到突兀,而且容易失去信心。因此,在低段唱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渗透合唱教学。
为歌曲编配简单的伴唱声部。低段学生在唱好、唱准单声部歌曲之后,可以选择一些歌曲设计一些简单的声部,这样不仅降低了低声部的难度,又能让他们认识合唱并从中找到乐趣。
(二)轮唱过渡,奠定基础
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在小学二、三年级时就出现了许多轮唱歌曲,如:《两只老虎》、《嘹亮的歌声》等。在教学《两只老虎》时,一开始学生不是捂着耳朵管自己大声唱,就是一个声部压倒另外一个声部变成了齐唱。这时笔者告诉他们,合唱注重的是合作和声音的协调,唱这首歌时就好像两只老虎在赛跑,一前一后,前面的那只在原地踏了四步等后面的老虎一起到了终点。这堂课曾经有一位教师就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轮唱,如让第二声部“隐身”,不唱出声音只对口型;还有通过画格子,既富有童趣又使轮唱教学变得更直观。在轮唱时要求学生音量均衡、注意倾听,保持各声部的独立清晰,为两声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良好的演唱基础。《闪烁的小星》、《草原上》、《小袋鼠》等都可以进行轮唱小练习。
(三)先低后高,循序渐进
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学生往往不愿意唱低声部,觉得低声部难唱,容易被高声部带走。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让他们“先入为主”。如在教学《小小少年》时,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同学们,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充满乐趣的。在德国有一位这样的少年:
(教师用忧郁的表情哼唱低声部旋律)
师:同学们,这是一位什么状态的少年呢?
生:忧郁、不高兴的少年。
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学生对低声部有了印象,再加上新歌教学时笔者还是让学生先学唱低声部,直到唱熟后才让他听高声部,这样基础打得扎实,两个声部合唱时低声部就不会跟高声部跑了。用同样的方法教唱歌曲《大家来唱》、《红蜻蜓》等,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有意创设情境,注重角色练习
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如果直接用学生合唱团那种专业方法进行练习,课堂上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堂中的学生演唱水平没有合唱团的平均。教师只有利用教材内容进行一些趣味性、角色化的合唱练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合唱教学。在执教歌曲《拍手拍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声部练习:
两条幸福之路:
师:你们想走哪条路线?(熟悉旋律)
师:现在我们要分开走啦,一批人走第一条路线,另一批走第二条路线。
师:认清自己的幸福之路了吗?现在我们同时出发!你能找到自己的路线吗?
在愉快的角色模唱中,很快就达到了合唱效果。总之,整个教学形式必须围绕学生好奇、喜欢模仿的行为特征展开教学活动,类型不拘一格,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合唱技能。
(五)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声部加减法
教材中往往有许多歌曲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进行适当地简化。如歌曲《铃儿响叮当》,可以将第3乐句“冲破大风雪”到“马儿快快跑”改为齐唱,而头尾用二声部演唱;《歌曲同一首歌》在歌曲第五小节中出现的二声部“旋律5 - 3 4 | 5 12 3 1 ”这些音较低,学生演唱时很难把握音准,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和声的性质,用减法将音简化掉,变成“5 – 1 2 | 5- 3- |”。同样,歌曲《迷人的火塘》、《苹果丰收》、《小黄鹂鸟》可以将二声部改为轮唱。这样做既降低了难度,又未削弱歌曲表现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堂合唱教学由于他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具有群众性、基础性、实践性的特点,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性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长期的合作与积累,特别是教师既担任指导者,又是合作者和实践者,更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是有心教学,就必然会有成功和收获。
参考文献:
[1]王琳.小学低段课堂合唱教学的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04).
[2]路璐.唱歌教学新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03).
[3]闫美莉.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合唱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01).
[4]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