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广播节目视频同步直播的得与失及应用策略
汪海东
摘要:有不少广播媒体为了强化传播效果、扩大传播渠道,在广播播出的同时进行视频同步直播。这种创新手法很让人兴奋,既保有原来广播的听众,又能在互联网上扩大网络收看的受众,在短时间内也取得了一定的轰动效果。但这种模式能否成为持续发力的新引擎,而不是昙花一现,在运用上如何获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避免不利因素或负面影响,广播媒体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关键词:广播节目 同步直播 利弊 应用策略
目前,广播节目同步视频直播似乎是一种潮流,在不少地方得到应用。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广播媒体利用视频化直播获益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一、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线上收看数量。要让广播看得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广州、杭州等城市就有广播在商场开透明直播室的先例,一时引起轰动,作为广播传媒新招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事件。而如今通过互联网的视频同步直播,更是把舞台摆向了世界,可以围观的不仅仅是走进商场的几百几千人。在2017年的“十一”国庆节,FM93浙江交通之声进行了“此刻浙江——国庆长假第一天”网络大直播就创造了520万人围观的奇迹。2017年国庆和中秋的假期合在了一起,超长的假期和高速免费通行,使得从全国各地涌入杭州的人流达到了1700万。杭州周边的高速公路以及绍兴、宁波、嘉兴等城市道路处于极度拥堵的状态中,广播作为最方便的移动接收媒体是出行者了解交通信息、旅游资讯的首选,除了车载收听,还有很多游客和网民通过移动接收终端手机或互联网同步收看视频直播。这次同步视频直播因为得到了众多媒体积极响应,传播扩散效应得到放大。如网易把同步直播视频放到了首页,数据显示有290万的观看人数,浙江广电的中国蓝点击量2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直播5万,后来央视微博和头条号也加入了,点击人数立即达到204万。最后浙江交通之声的视频同步直播的总观看数为520万,视频直播使广播突破了频率覆盖的局限。
二、视频直播让抽象的声音信息成为直观可视的形象,使得广播节目的知名度和辨识度大为提高。在一个城市中往往有十几、几十家广播媒体在争听众、争市场。且不说中波短波台,光是调频从中央台、省台、本地的地市台到县级台,加上周边的城市台,一路搜台,如果不是特别个性化的节目,相似的声音、相似的节目类型,聽众一时还真的很难分得清楚。如何提高知名度,如何提高辨识度,或许视频直播是较好的途径。据科学研究,人体接受外部信息大约70%是来自眼睛,也就是视觉感受,而听觉、嗅觉、触觉加起来才占到30%。可见眼睛看到的是人类最主要的信息接收来源,直观可视的具体形象更容易让受众印象深刻。这也是为什么广播主持人工作几年未必让人记得住,而电视主持人往往露几次脸就能家喻户晓。所以借用视频同步直播,广播主持人和节目也可以通过视觉信息让受众记得住,从而大幅提升知名度和辨识度。
三、有些类型节目本来是广播短板或者是缺陷,可以通过同步视频直播得到弥补。声音传播的缺陷就是看不见,在需要展现场景、人物容貌、表情、物品细节等的时候,往往无能为力,或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描述和解说,但如果广播同时进行视频直播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以往广播的商业销售、物品换购等服务类节目,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听众对商品或交换的物品只有很笼统很模糊的认识。后来浙江长兴电台尝试推出过一档可视化网上换购类节目《选我喜欢》,该节目通过视频让听众直观地看到所要换购物品,其成色、大小尺寸、款式、颜色等一目了然,是否愿意交易当场就可以拍板。可见广播同步视频直播能有效弥补广播只能通过声音单一传播的局限或缺陷。不止这档节目,像大型会议报道、交通现场状况、体育比赛、相亲做媒、模特走秀等各种新闻、服务、文娱活动节目,都可以是广播同步视频直播施展身手的领域。
四、通过同步视频直播,能让广播内容增加可信度。有句话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新闻报道、政策解读、相亲做媒等节目中,如果能在视频中展示新闻现场动态,让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人员现身说法解释政策法规,相亲的男女能直接看到对方的样貌、言行举止,那么广播节目将会变得更加真实可感,听众的理解也会少一些偏差。比如在新闻事件中,经常会有扶倒地老人的纠纷,如果能取得监控录像在视频直播中播放,就会一目了然。
五、同步视频直播,能让广播活动增加感染力。广播是声音的传媒,感染力来自于语言的艺术表达和音乐的烘托。在广播活动中如果通过视频展示现场情景,能让受众亲眼感受现场的气氛从而被感染。如浙江绍兴交通广播推出“移动微直播”,联合农业部门“走进绍兴最美生态农场移动直播之旅”。风光秀美的农村风貌,听友在体验农事中的有趣情景,这些热闹场景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来说非常新鲜和生动,视频观众一下子就到了1.8万多人。这对于一个刚起步视频直播的城市台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广播节目同步视频直播,是一种融媒体的操作,是声音传播和视觉传播的融合,所带来的效应是可以预见,也通过一些广播媒体的实践得到印证,而且只是在广播直播的时候附带使用视频直播,看起来事半功倍。但传播效能未必都是很理想的,有些成功了,出现了让人惊喜的效果,也有些媒体在试运行的过程中收效甚微,有些成为了一种累赘,甚至产生副作用反作用。那么这是为什么?
首先,广播在收获视频观众的同时,可能就丢失了抽象美和神秘感。很多听众在收听节目过程中,渐渐对主持人产生喜爱甚至崇拜的,这种对节目对主持人的忠诚度和粘性对媒体来说是很宝贵的。但现实永远不如想象美好,一旦看到主持人与自己想象有距离,可能从此就会对主持人失去兴趣。这或许也是广播主持人面对摄像头最纠结的地方,毕竟当年从事广播凭的是声音有魅力。
其次,广播视频同步直播目前在播出和接收的技术条件还有一定的限制。很多广播视频同步直播还在实验阶段,播出设备和技术的运用、各部门的配合还不成熟。观众观看视频节目也受制于接收设备和网络传输。视频卡顿、没有声音等状况都会消耗观众的热情,对广播媒体的印象减分。且目前移动收看时尚需要支付较高的流量费也抑制了部分观众收看。
其三,对于视频直播来说广播从业人员可能还是外行,不经意间会露怯。广播同步视频直播其实就是广播和电视的融合,电视主持人对着摄像头有镜头感,眼神动作表情都十分讲究。还有化妆、形体、服装等的技能。而很多广播主持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不仅是主持人,有些广播外采记者拍的视频乱晃,也不懂得构图,直播室里的灯光对着摄像头可能是逆光的,因为广播没有专业的灯光师等。
其四,有人说,声音成就了广播,也束缚了广播。确实同步视频直播打开了新的传播空间,通过互联网突破了广播频率的覆盖局限。但视频直播反过来可能也束缚了广播,很多广播节目是脱口秀,主持人注重内容的表达和声音的表现,形体状态是很松弛和随性的。有主持人做夜间情感节目,就喜欢把直播室里的所有的灯关上,觉得这种氛围能和听众说掏心窝子的话,情感的流露特别真。如果面对摄像头,大亮着灯,在说话的同时还要兼顾神态举止,无疑会削弱广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
广播节目同步视频直播不是简单地在直播室加个摄像头那么简单,也不是声音和视觉传播的简单相加。广播同步视频直播有得也可能有所失,如何扬长避短,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收益、更大的效应,减少或者避免副作用或不利影响?在实践中有什么应用策略?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内容,借力视频播出平台,努力扩大传播效应。不管何种形式传播,内容还是王者。好的内容有自我扩散的功能,除了在自己的APP、公众号可以推送,视频播出平台以及兄弟媒体也会乐于传播。
二、扬长避短,该露的露,该藏的藏。有些不适合视频直播的广播节目类型或内容就不要为视频而视频,应该有所选择。
三、传统媒体的品质不能丢,不能一味以吸收粉丝多少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还是要传播正能量,牢固树立坚持正确导向作为前提,摒弃庸俗、低俗、媚俗等低级趣味的倾向。
四、如果只是让广播看得见,只是把摄像头对准直播室的主持人,只是作为广播主持秀,那观众的新鲜感迟早会消退的,广播同步视频直播应该是多功能、立体化、全方位的。應该贴近生活贴近听众,多和听众“弹幕互动”,还应该把镜头转向听众,转向事发现场,转向更广阔的天地,更丰富的社会现象。
五、做好软硬件建设,技术上需要配套,广播从业人员需要重新学习摄像头前的视觉表现。如直播室的装饰设计,背景板上的LOGO的设置,环境的色彩搭配,灯光照明的调配等。软件上广播主持人要多注意服装、状态、化妆、发型、肢体语言,有必要补补形体课,外采的广播记者不妨多了解一下摄像技巧。
广播同步视频直播作为传统媒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探索,前景值得期待,但能否如愿为广播带来新的活力,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作者单位:绍兴广播电视总台)
摘要:有不少广播媒体为了强化传播效果、扩大传播渠道,在广播播出的同时进行视频同步直播。这种创新手法很让人兴奋,既保有原来广播的听众,又能在互联网上扩大网络收看的受众,在短时间内也取得了一定的轰动效果。但这种模式能否成为持续发力的新引擎,而不是昙花一现,在运用上如何获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避免不利因素或负面影响,广播媒体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关键词:广播节目 同步直播 利弊 应用策略
目前,广播节目同步视频直播似乎是一种潮流,在不少地方得到应用。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广播媒体利用视频化直播获益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一、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线上收看数量。要让广播看得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广州、杭州等城市就有广播在商场开透明直播室的先例,一时引起轰动,作为广播传媒新招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事件。而如今通过互联网的视频同步直播,更是把舞台摆向了世界,可以围观的不仅仅是走进商场的几百几千人。在2017年的“十一”国庆节,FM93浙江交通之声进行了“此刻浙江——国庆长假第一天”网络大直播就创造了520万人围观的奇迹。2017年国庆和中秋的假期合在了一起,超长的假期和高速免费通行,使得从全国各地涌入杭州的人流达到了1700万。杭州周边的高速公路以及绍兴、宁波、嘉兴等城市道路处于极度拥堵的状态中,广播作为最方便的移动接收媒体是出行者了解交通信息、旅游资讯的首选,除了车载收听,还有很多游客和网民通过移动接收终端手机或互联网同步收看视频直播。这次同步视频直播因为得到了众多媒体积极响应,传播扩散效应得到放大。如网易把同步直播视频放到了首页,数据显示有290万的观看人数,浙江广电的中国蓝点击量2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直播5万,后来央视微博和头条号也加入了,点击人数立即达到204万。最后浙江交通之声的视频同步直播的总观看数为520万,视频直播使广播突破了频率覆盖的局限。
二、视频直播让抽象的声音信息成为直观可视的形象,使得广播节目的知名度和辨识度大为提高。在一个城市中往往有十几、几十家广播媒体在争听众、争市场。且不说中波短波台,光是调频从中央台、省台、本地的地市台到县级台,加上周边的城市台,一路搜台,如果不是特别个性化的节目,相似的声音、相似的节目类型,聽众一时还真的很难分得清楚。如何提高知名度,如何提高辨识度,或许视频直播是较好的途径。据科学研究,人体接受外部信息大约70%是来自眼睛,也就是视觉感受,而听觉、嗅觉、触觉加起来才占到30%。可见眼睛看到的是人类最主要的信息接收来源,直观可视的具体形象更容易让受众印象深刻。这也是为什么广播主持人工作几年未必让人记得住,而电视主持人往往露几次脸就能家喻户晓。所以借用视频同步直播,广播主持人和节目也可以通过视觉信息让受众记得住,从而大幅提升知名度和辨识度。
三、有些类型节目本来是广播短板或者是缺陷,可以通过同步视频直播得到弥补。声音传播的缺陷就是看不见,在需要展现场景、人物容貌、表情、物品细节等的时候,往往无能为力,或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描述和解说,但如果广播同时进行视频直播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以往广播的商业销售、物品换购等服务类节目,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听众对商品或交换的物品只有很笼统很模糊的认识。后来浙江长兴电台尝试推出过一档可视化网上换购类节目《选我喜欢》,该节目通过视频让听众直观地看到所要换购物品,其成色、大小尺寸、款式、颜色等一目了然,是否愿意交易当场就可以拍板。可见广播同步视频直播能有效弥补广播只能通过声音单一传播的局限或缺陷。不止这档节目,像大型会议报道、交通现场状况、体育比赛、相亲做媒、模特走秀等各种新闻、服务、文娱活动节目,都可以是广播同步视频直播施展身手的领域。
四、通过同步视频直播,能让广播内容增加可信度。有句话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新闻报道、政策解读、相亲做媒等节目中,如果能在视频中展示新闻现场动态,让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人员现身说法解释政策法规,相亲的男女能直接看到对方的样貌、言行举止,那么广播节目将会变得更加真实可感,听众的理解也会少一些偏差。比如在新闻事件中,经常会有扶倒地老人的纠纷,如果能取得监控录像在视频直播中播放,就会一目了然。
五、同步视频直播,能让广播活动增加感染力。广播是声音的传媒,感染力来自于语言的艺术表达和音乐的烘托。在广播活动中如果通过视频展示现场情景,能让受众亲眼感受现场的气氛从而被感染。如浙江绍兴交通广播推出“移动微直播”,联合农业部门“走进绍兴最美生态农场移动直播之旅”。风光秀美的农村风貌,听友在体验农事中的有趣情景,这些热闹场景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来说非常新鲜和生动,视频观众一下子就到了1.8万多人。这对于一个刚起步视频直播的城市台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广播节目同步视频直播,是一种融媒体的操作,是声音传播和视觉传播的融合,所带来的效应是可以预见,也通过一些广播媒体的实践得到印证,而且只是在广播直播的时候附带使用视频直播,看起来事半功倍。但传播效能未必都是很理想的,有些成功了,出现了让人惊喜的效果,也有些媒体在试运行的过程中收效甚微,有些成为了一种累赘,甚至产生副作用反作用。那么这是为什么?
首先,广播在收获视频观众的同时,可能就丢失了抽象美和神秘感。很多听众在收听节目过程中,渐渐对主持人产生喜爱甚至崇拜的,这种对节目对主持人的忠诚度和粘性对媒体来说是很宝贵的。但现实永远不如想象美好,一旦看到主持人与自己想象有距离,可能从此就会对主持人失去兴趣。这或许也是广播主持人面对摄像头最纠结的地方,毕竟当年从事广播凭的是声音有魅力。
其次,广播视频同步直播目前在播出和接收的技术条件还有一定的限制。很多广播视频同步直播还在实验阶段,播出设备和技术的运用、各部门的配合还不成熟。观众观看视频节目也受制于接收设备和网络传输。视频卡顿、没有声音等状况都会消耗观众的热情,对广播媒体的印象减分。且目前移动收看时尚需要支付较高的流量费也抑制了部分观众收看。
其三,对于视频直播来说广播从业人员可能还是外行,不经意间会露怯。广播同步视频直播其实就是广播和电视的融合,电视主持人对着摄像头有镜头感,眼神动作表情都十分讲究。还有化妆、形体、服装等的技能。而很多广播主持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不仅是主持人,有些广播外采记者拍的视频乱晃,也不懂得构图,直播室里的灯光对着摄像头可能是逆光的,因为广播没有专业的灯光师等。
其四,有人说,声音成就了广播,也束缚了广播。确实同步视频直播打开了新的传播空间,通过互联网突破了广播频率的覆盖局限。但视频直播反过来可能也束缚了广播,很多广播节目是脱口秀,主持人注重内容的表达和声音的表现,形体状态是很松弛和随性的。有主持人做夜间情感节目,就喜欢把直播室里的所有的灯关上,觉得这种氛围能和听众说掏心窝子的话,情感的流露特别真。如果面对摄像头,大亮着灯,在说话的同时还要兼顾神态举止,无疑会削弱广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
广播节目同步视频直播不是简单地在直播室加个摄像头那么简单,也不是声音和视觉传播的简单相加。广播同步视频直播有得也可能有所失,如何扬长避短,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收益、更大的效应,减少或者避免副作用或不利影响?在实践中有什么应用策略?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内容,借力视频播出平台,努力扩大传播效应。不管何种形式传播,内容还是王者。好的内容有自我扩散的功能,除了在自己的APP、公众号可以推送,视频播出平台以及兄弟媒体也会乐于传播。
二、扬长避短,该露的露,该藏的藏。有些不适合视频直播的广播节目类型或内容就不要为视频而视频,应该有所选择。
三、传统媒体的品质不能丢,不能一味以吸收粉丝多少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还是要传播正能量,牢固树立坚持正确导向作为前提,摒弃庸俗、低俗、媚俗等低级趣味的倾向。
四、如果只是让广播看得见,只是把摄像头对准直播室的主持人,只是作为广播主持秀,那观众的新鲜感迟早会消退的,广播同步视频直播应该是多功能、立体化、全方位的。應该贴近生活贴近听众,多和听众“弹幕互动”,还应该把镜头转向听众,转向事发现场,转向更广阔的天地,更丰富的社会现象。
五、做好软硬件建设,技术上需要配套,广播从业人员需要重新学习摄像头前的视觉表现。如直播室的装饰设计,背景板上的LOGO的设置,环境的色彩搭配,灯光照明的调配等。软件上广播主持人要多注意服装、状态、化妆、发型、肢体语言,有必要补补形体课,外采的广播记者不妨多了解一下摄像技巧。
广播同步视频直播作为传统媒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探索,前景值得期待,但能否如愿为广播带来新的活力,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作者单位:绍兴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