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
邱和建
摘要!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探究;激发;引导;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在物理教学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话少讲了,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多了,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分析、概括等探究性活动,使学生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过程,深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根据布鲁纳认知——发现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把进入感观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应用,才得以向环境学习并适应,以改造环境。掌握学科的基本态度及方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关于发现的态度或方法。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不论从什么途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根据以上观点。我们教师应积极地、及时地转换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提出物理问题,得出实验结论,再把结论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与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物理问题
好奇与探究是孩子的天性,而不适当的教育就会使其“沉睡”。那么。教师有责任将这种天性唤醒。“唤醒”不是教训,更不是呵斥。而是创造条件循序渐进的鼓励和诱导学生学习。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教师可通过选择适当方法创设物理情景。如投影、挂图、录像、实验、游戏等,生动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简明的引人新课,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面的探究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在学习《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一节中可设置这样的情景:取一根镀锌管,请两名同学参与,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两人各握一端向相反方向争夺,结果是力气大的男同学轻松取胜。这时教师又迅速地用手沿镀锌管一端划过,并悄悄把植物油涂在上面,再把抹油的一端交给男同学,两人再次争夺,这次出大家所料,女同学轻松取胜。学生在哄堂大笑中感到其中必有奥妙,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产生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它所包含物理知识有哪些?”等问题。很自然地进入了探究课题。
2、运用直觉与经验进行猜想或假设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讨论、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排除无关因索,迅速地抓到问题的本质,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假设。如上面提到的摩擦力大小实验中。前后两次不同在于镀锌管是否抹油,抹油的一方力再大也无法取胜,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对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测,经过学生激烈讨论、交流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想:(1)与重力大小有关(2)与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3)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4)与压力大小有关等等。教师再引导学生:“怎样证明谁的想法是对的?”很自然地引入到下一个探究环节。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这一步骤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紧紧围绕着“猜想与假设”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各种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修改,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例如在探究摩擦力中,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协商讨论,制定计划,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引导学生选择最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通过实验操作和交互式实验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比如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等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向着未知领域不断探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分组实验,也能使学生感受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感受探索知识的艰辛与快乐。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激情。
5、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以及对数据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加工,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能使学生感觉自己也能象科学家搞科学一样发现科学规律,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如摩擦力实验中,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1)滑动摩擦力与重力大小、接触面大小无关;(2)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最后总结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至此,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结论来解释第二步所出现的问题,原来是因为抹油之后接触面变光滑了,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男生败给女生。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作用要适当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因为重视获取过程,当教学发展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才是探究教学法的本质。因此,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备课的程序,沿着固定的教学进程活动是不容易的,有时会影响原来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堂自然发展的情况,随机应变地控制教学过程,找到恰当的方法,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营造“探究”氛围
探究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时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学生当作主动探究者,细心爱护学生的见解,采取鼓励,不指责,也不强加于人的方式。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开放的探究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想象和操作的空间,鼓励他们自由思考,大胆猜想。积极设计,自由操作,共同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创造热情。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分析、综合、实验能力要求较高。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循序渐进、分层递进,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讨论、发现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收获
1、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是自己在研究自己的问题,具有很大的主动性。激发了多数学生课后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纷纷交流着信息的来源:书籍、报刊、电脑、电视;利用着可利用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同时学生
的表现也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要信任学生,科学地、合理地利用学生自身资源,捉进师生、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2、学生通过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及课外制作等形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猜想、分析、类比、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还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让学生在共同探究物理问题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4、探究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效地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广泛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发现、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了探究的乐趣。从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保持的兴奋状态可以看出,探究性教学取得了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与传统的“接受性教学”相对的~个概念。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地参与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数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点评者。和接受性教学相比,探究性教学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性教学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探究性教学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地对待批判性思想,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在教学实践中让我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廖伯琴,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参考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摘要!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探究;激发;引导;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在物理教学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话少讲了,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多了,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分析、概括等探究性活动,使学生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过程,深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根据布鲁纳认知——发现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把进入感观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应用,才得以向环境学习并适应,以改造环境。掌握学科的基本态度及方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关于发现的态度或方法。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不论从什么途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根据以上观点。我们教师应积极地、及时地转换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提出物理问题,得出实验结论,再把结论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与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物理问题
好奇与探究是孩子的天性,而不适当的教育就会使其“沉睡”。那么。教师有责任将这种天性唤醒。“唤醒”不是教训,更不是呵斥。而是创造条件循序渐进的鼓励和诱导学生学习。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教师可通过选择适当方法创设物理情景。如投影、挂图、录像、实验、游戏等,生动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简明的引人新课,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面的探究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在学习《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一节中可设置这样的情景:取一根镀锌管,请两名同学参与,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两人各握一端向相反方向争夺,结果是力气大的男同学轻松取胜。这时教师又迅速地用手沿镀锌管一端划过,并悄悄把植物油涂在上面,再把抹油的一端交给男同学,两人再次争夺,这次出大家所料,女同学轻松取胜。学生在哄堂大笑中感到其中必有奥妙,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产生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它所包含物理知识有哪些?”等问题。很自然地进入了探究课题。
2、运用直觉与经验进行猜想或假设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讨论、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排除无关因索,迅速地抓到问题的本质,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假设。如上面提到的摩擦力大小实验中。前后两次不同在于镀锌管是否抹油,抹油的一方力再大也无法取胜,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对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测,经过学生激烈讨论、交流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想:(1)与重力大小有关(2)与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3)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4)与压力大小有关等等。教师再引导学生:“怎样证明谁的想法是对的?”很自然地引入到下一个探究环节。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这一步骤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紧紧围绕着“猜想与假设”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各种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修改,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例如在探究摩擦力中,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协商讨论,制定计划,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引导学生选择最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通过实验操作和交互式实验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比如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等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向着未知领域不断探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分组实验,也能使学生感受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感受探索知识的艰辛与快乐。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激情。
5、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以及对数据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加工,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能使学生感觉自己也能象科学家搞科学一样发现科学规律,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如摩擦力实验中,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1)滑动摩擦力与重力大小、接触面大小无关;(2)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最后总结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至此,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结论来解释第二步所出现的问题,原来是因为抹油之后接触面变光滑了,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男生败给女生。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作用要适当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因为重视获取过程,当教学发展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才是探究教学法的本质。因此,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备课的程序,沿着固定的教学进程活动是不容易的,有时会影响原来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堂自然发展的情况,随机应变地控制教学过程,找到恰当的方法,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营造“探究”氛围
探究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时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学生当作主动探究者,细心爱护学生的见解,采取鼓励,不指责,也不强加于人的方式。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开放的探究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想象和操作的空间,鼓励他们自由思考,大胆猜想。积极设计,自由操作,共同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创造热情。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分析、综合、实验能力要求较高。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循序渐进、分层递进,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讨论、发现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收获
1、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是自己在研究自己的问题,具有很大的主动性。激发了多数学生课后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纷纷交流着信息的来源:书籍、报刊、电脑、电视;利用着可利用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同时学生
的表现也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要信任学生,科学地、合理地利用学生自身资源,捉进师生、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2、学生通过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及课外制作等形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猜想、分析、类比、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还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让学生在共同探究物理问题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4、探究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效地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广泛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发现、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了探究的乐趣。从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保持的兴奋状态可以看出,探究性教学取得了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与传统的“接受性教学”相对的~个概念。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地参与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数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点评者。和接受性教学相比,探究性教学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性教学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探究性教学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地对待批判性思想,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在教学实践中让我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廖伯琴,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参考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