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合作研究

    李翠萍 吴亚男

    摘 要: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及衡量标准,检验和诠释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合作是否具备深度的货币合作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中哈两国在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方面虽然具备货币合作的基础,但是在生产要素流动性、经济周期同步性、通货膨胀相似性和金融一体化等方面还达不到实现货币一体化的经济基础条件。

    关 键 词:货币合作;经济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

    中图分类号:F8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16)06-0055-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nd its measurement standard, this paper tests and explains whether China and Kazakhstan have the conditions for deep monetary coopera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ough there is a basic foundation for cooperation in terms of economic openness and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the monetary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still lack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in terms of liquidity of productive factors, synchronism of economic cycle, the similarity of inflation and financial integration, etc.

    Key words: monetary cooperation;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多数国家或地区逐步意识到,要确保本地区稳定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金融环境,势必要加强彼此间的货币政策合作, 以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避免和阻止货币投机对本地区造成的外部冲击,中国与中亚也将区域货币合作提上日程。 货币合作中互利共赢是各国共同的目标,是否具备组成货币区的标准已成为区域货币合作能否成功的最主要的问题。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统一性,本文选取中亚国家之一的哈萨克斯坦作为研究对象,在最优货币区(OCA)理论分析的框架下,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推进货币合作进行探讨,以检验中哈两国是否能够更深入地进行货币合作。

    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合作现状与进展

    (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合作的相关研究

    中国与中亚五国同是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意识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及货币金融合作,已成为维护本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利益的必然选择。 这些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动该区域内经济活动, 以期促进地区经济共同发展、互利共赢。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将这种倡议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其中的“货币流通”将区域货币合作放在了一个更重要更为紧迫的关键位置。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合作层面的研究较少。在已有的相关文献中,王新平、陈锐(2008)提出推进本币结算业务,加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层的交流,建立双边信任机制,为两国边境贸易的结算与支付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尤其要重点关注协调好金融监管的问题, 使双方监管有效进行,在此基础之上有效规范市场,拓宽本币流出和回流机制[1]。王军、宋岭(2009)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的基础上提出, 乌鲁木齐金融已具备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但是中国一直未放松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也缺乏战略规划,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乌鲁木齐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进程,因此应继续拓展与哈萨克斯坦间的货币互换机制,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吸引和培养金融高端人才[2]。孙庆刚、秦放鸣(2012)提出建设乌鲁木齐中亚次区域金融中心,开拓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能源期货市场、产业投资基金及外汇交易中心等功能[3]。朱泓瑾(2014)建议提高企业在贸易结算中的话语权,提高金融支持的力度,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给予政策上的支持[4]。玉素甫·阿布来提、玛依拉(2015)[5]从中哈两国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金融发展水平及汇率波动幅度等层面分析了金融合作存在的障碍[5]。王倩(2015)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间贸易相互依存度低, 彼此间货币金融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只有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才能进一步推进货币金融合作[6]。张劲波等(2015)用DMP模型从大国和小国两个角度诠释了组建最适度通货区的成本与收益,较全面地分析了该地区现阶段货币一体化的程度[7]。秦放鸣等(2015)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周期同步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认为中国与中亚在长期来看,经济周期有着共同的随机发展趋势,短期内经济周期波动是不同步的,因此中国与中亚国家并不具备组建货币区的条件[8]。程贵(2015)[9]认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已在货币互换、本币结算、投融资机构、金融监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货币不可自由兑换以及地区安全等方面的障碍,故应需要相关国家在双边或多边加强交流协作、深化经贸合作、积极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为中哈货币合作提供健康的市场环境[9]。

    (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合作的进展

    迄今为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货币合作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货币合作的初级阶段,如货币互换、本币结算、投融资监管、风险监测等方面。

    1.贸易结算范围扩大。2006年,中哈金融合作分委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共同签署了《中国人民银行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关于边境地区贸易的银行结算协定》[12],该协定规定,在边境贸易结算方式上使用双方货币。2012年6月5日,在新疆首次实现了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兑坚戈的业务[10],完成首笔人民币兑坚戈的现汇业务,并初步建立起信息互换与政策协调机制。在第九次中哈金融合作分委会议上, 两国就扩大本币使用和结算、 银行间合作、监管、贸易项目融资、出口信用保险、在对方设立金融机构以及货币互换协议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成效[11],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加强了两国的经贸往来。2014年12月14日至15日, 李克强总理访问哈萨克斯坦并举行中哈总理第二次会晤,期间中国央行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签订了新的双边本币结算与支付协议,标志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双边本币结算协议由原先的以边境贸易协议为主逐步走向了一般贸易。

    2. 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进行区域货币合作过程中,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对初级阶段的货币合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它能够应对合作区域内短期流动性缺乏的现象, 以维护本地区金融稳定, 同时在双边贸易和对外投资中具有投融资便利、规避汇率风险及降低汇兑成本等功能。2011年6月13日, 中哈两国中央银行共同签署了7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并就开立人民币与坚戈互换专门账户达成一致。2014年12月14日, 中国央行与哈国国家银行又续签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70亿人民币/2000亿坚戈,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10]。相关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推动了本币结算,推动了中哈货币合作进程,为彼此间经贸往来提供了便利。

    3. 金融业务合作不断深化。2004年7月26日,我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哈国开发银行合作协议在北京签署。 依据协议,双方将在项目融资、贷款等方面开展合作,以满足对方长期信贷额度的需求, 在投资项目、出口业务的融资以及项目评估方面加强对话机制, 共享信息。2005年两国又签订本币结算协议,并鼓励各经济主体通过商业银行进行本币结算。2008年,中国银行与哈萨克斯坦BTA银行签订开立账户协议,并通过其在摩根银行上海分行为法人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 为应对市场的需求,中国与哈国已开始寻求多元化的发展, 通过完善本币结算,推进两国货币的跨境结算, 为两国贸易投资提供便利化, 中国银行于2011年6月在新疆首次推出了人民币兑坚戈现汇挂牌交易业务。2012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阿拉木图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国BTA银行举行“中哈双币通”① 清算系统合作签约仪式。2014年哈萨克斯坦证券交易所实现人民币与坚戈的现汇交易。可以说,实现两国本币结算是深化双方货币合作的基本条件。

    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分析

    1961年,Mundell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把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随后,McKinnon(1963)、Kennen(1969)、Haberler(1970)和Fleming(1971)、Tower和Willet(1976)等又提出了将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通货膨胀率相似性等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以下运用最优货币区传统单一标准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货币合作进行综合分析。

    (一)生产要素流动性分性

    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 在货币区域内生产要素高度流动, 则组成货币区之后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中国尚未完全开放资本账户,哈萨克斯坦在资本项目方面实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 放松了金融机构准入壁垒,开放了资本账户,允许资本的自由流动。所以从中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来看,两国间资本要素的流动存在障碍。在两国直接投资方面来看(见表1),中哈两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双方投资额下降,2010年之后又开始回升。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2年中哈两国企业共签订承包工程合同179份,合同金额为21.28亿美元,当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487人,年末在哈萨克斯坦劳务人员3809人。

    总体看,中哈两国间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性逐渐增强,但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蒙代尔的要素高度流动性标准评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短期内是不符合构建货币联盟的。

    (二)经济开放度分析

    一国的经济对外开放度可以用本国进出口贸易额与GDP比重来表示。根据2001~2015年中哈两国的贸易发生情况可知(见表2),中国的对外开放度在入世后不断提高,2006年达到最高,由于遭遇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油价暴跌,两国的贸易额出现了萎缩,一度下降到2015年的38%。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开放度在1996~2008年都较高,从2009年开始逐渐下降。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贸易开放度一直低于哈萨克斯坦,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两国的贸易开放度都比较高,所以就这个标准来说,长期来看,两国的经济开放度这一指标比较符合组成货币区的条件。

    (三)产品多样化程度分析

    1991年独立后, 哈萨克斯坦原有高度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包括经济和货币空间被打破,推行实施了本国货币——坚戈、经济私有化、对外开放贸易等一系列的经济改革,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哈国纺织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主要以重工业为主。所以哈国就一直坚持减少原材料产品出口、扩大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哈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截止到2015年石油生产量已达到1亿吨。 该国的出口产品种类也达到上百种, 形成了本国产品多样化特征。表3为2000~2015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双边贸易额情况。

    (四)经济周期相关性分析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如果两国经济周期趋于一致,那么它们面临的经济冲击就趋于对称(托尔和威莱特,1976)。如果经济周期同步,则两国经济产出及其增长率势必会表现出强相关性。 因此,我们可以从经济周期趋同性的角度对中哈两国货币合作进行分析。 表4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1998~2015年实际GDP增长率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越低,两国间的经济周期的相似性也就越低。

    从表4的计算结果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产出增长的相关性不是很显著, 产出增长为0.49,表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周期在短期内不具有同步性,但在长期其经济周期性会较显著。因此,依据两国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显著性可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短期内不适合组建货币区。

    (五)通货膨胀率相似性分析

    Harberler(1970)与Flemming(1971)分别提出通货膨胀率相似性是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货币内各成员国通货膨胀率如果趋于一致,就能够避免汇率的剧烈波动, 各国面临的经济冲击就会更相似。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通货膨胀率差异性较大(见表5),中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1.96,离散率(标准差)为3.18,均在5%以下,属于低通货膨胀国家。哈萨克斯坦的离散率(标准差)虽然为2.19较低,但平均通货膨胀率为8.57,高于5%的水平, 属于中等偏上通货膨胀国家。 从通货膨胀率相关性看(见表6),中哈两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相关性较低。

    综合通货膨胀水平以及相关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不适于构建货币区。

    (六)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

    为了考察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金融一体化程度,本文从汇率的视角,选取两国货币兑美元的市场汇率(官方汇率)进行分析。从图1和表7可以看出,中国汇率的波幅比较小, 其汇率波动的标准差在0.14~0.54之间,而哈萨克斯坦汇率的波幅比较大,其汇率波动的标准差在2.2~17.06之间。

    因此,从汇率角度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汇率波动差异较大,短期内还不适合组成货币区。

    根据以上分析,只能初步判断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还不具备进行深度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很难从两国经济冲击的对称性上判断两国是否具备深度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

    三、结论

    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研究货币合作的理论分析框架, 为中哈两国的货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运用最优货币区标准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进行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结果表明,两国在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方面具备货币深度合作的经济基础, 但是在生产要素流动性、经济周期趋同性、通货膨胀相似性和金融一体化等方面还不具备深度货币合作的条件。尽管两国在货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目前还不具有深入开展货币合作和双边货币政策协调的经济基础。中哈两国在推进货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货币互换是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预防性措施上并没有取得进展,信息共享和危机救助机制、资本流动监控、风险管控等都没有建立,这种状况是无法有效防范危机风险的;两国在债券市场建设方面的作用极其有限,很难消除两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另外还包括政治方面的障碍,如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博弈。这些困难和障碍使得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的货币合作只能在较浅的、初级的层面上进行合作,建立货币联盟、组成货币区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两国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贸合作方面都要大有所为。

    参考文献:

    [1]王新平,陈锐. 中哈金融合作与制度安排——对中哈本币结算的探讨[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11):25-31.

    [2]王军,宋岭. 乌鲁木齐构建中亚金融中心的策略研究——基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贸合作框架[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101-103.

    [3]孙庆刚,秦放鸣. 中亚次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问题探讨——以乌鲁木齐为例[J]. 开发研究,2012(04).

    [4]朱泓瑾. “地摊银行”对中国新疆与哈国边贸人民币结算的启示[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2).

    [5]玉素甫. 阿布来提,玛依拉.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金融合作探析[J]. 亚太经济,2015(02):33-38.

    [6]王倩. 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货币金融合作实践与发展研究[J]. 新疆财经,2015(02):58-66.

    [7]张劲波,张伟进,张江洋. 中国与中亚诸国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分析——基于最优货币区成本收益模型的研究[J]. 经济经纬,2015(01):43-49.

    [8]秦放鸣,张飘洋,孙庆刚. 基于经济周期同步性的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可行性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41-49.

    [9]程贵.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核心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困境及其破解[J]. 经济纵横,2015(11):35-39.

    [10]高岩. 推动中亚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思考[J]. 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01).

    [11]姜青克.中哈金融合作现状分析[J]. 才智,2012(20).

    [12]郭庆祥,黄韵竹,许爱荣. 推进新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设想[J]. 西部金融,2011(02).

    [13]中国银行率先推出哈萨克斯坦坚戈现钞挂牌兑换业务[EB/OL]. 新华网,http://scholar.google.com/schhp?hl=zh-CN&as_sdt=f3... .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龙会芳)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