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冯靖媛
摘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和我国疙瘩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政策,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骤福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处于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由于其所处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相对优越,加之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忽视了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因此,不少学生在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发生脱节造成挫折时,便惊慌失措,陷入長时间不良情绪的困扰而无法自拔,有的甚至会走入极端,选择轻生。这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情绪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鉴于这种客观情况,开展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理应提上各个学校的教学日程。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分析与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5)04-0115-03中国图书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目前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个阶段,他们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学业和升学的压力、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就业形势严峻,该如何做等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心理素质差,面对上述问题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因为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经历的少,突然挫折事件,让他们猝不及防,丝毫没有任何预料,因此在心理上会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随之也带来了消极影响。更有严重者,无法掌控自己,竟然做出伤人伤己的举动,令人匪夷所思,这不仅给个人带来声誉上的污点,同时也造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教育者务必要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并针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相应的举措。
1挫折的内涵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指学生个体在设定目标后,在为之努力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自认为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障碍和干扰等负面因素,导致其个人认为自己的预期设定好的目标不能如期实现、以及自身需要不能被满足时,由此产生一种紧张、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的体验。挫折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它在社会上普遍存在,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就是,看他在面对挫折是是否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大学生挫折是指在大学生活过程中,大学生想要在生活、学习、社交等各个方面,自己想要想达到既定目的或者在可以满足某种需求的过程中,因情绪、身心等方面,不可避免的遇到阻碍抑或是干扰,因而导致形成的一种由过度烦恼、焦虑、困惑、迷茫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成的一种负面的心理感受和消极情绪,这种不良的心理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引发过激与不理智的行为。
2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与社会进步的长足发展,每个大学生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再加上一度处于校园内,很少接触到社会实践,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抗挫折的体验和教育,挫折承受能力不断下降。在经历角色转换与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就业压力等诸多不适应,面对一系列的挫折情境,很多大学生因此感到迷茫、产生了困惑,并造成了心理失衡。
据相关资料表明,北京市的各大高校中,大约有25.56%的学生有过严重的受挫感,大约有29.35%的学生在挫折的阴影下,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这给他们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最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是90后,从小在家长的过度呵护和溺爱中长大,很少接触社会实践。因此一旦遭遇点小小的挫折,从此以后便一蹶不振,心情抑郁,进而造成情绪的波动,严重者会选择轻生来结束年轻的生命。挫折无处不在,我们无法避免,能做的就是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遇到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而不是去回避。大学生因不能及时有效的去解决生活上、学习中、恋爱上遇到的的小挫折而产生自我放纵、毁灭、消沉的行为,已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
3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3.1国家教育部门的重大决策内容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郑重地提出了挫折教育。1998年,我国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001年,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3.2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大学生是新时期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身上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大使命。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这一大背景、大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当中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颇。更引人深思的是,学生群体中不和谐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人际关系恶化、同学间的盲目攀比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早发现,及时进行干预,就有可能演变为心理问题,更有甚者无法自控,一时间失去理智,做出非正常行为,导致了犯罪的发生。因此,高校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责任,而且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抗挫折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其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能正确面对人生的低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3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目前,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与挑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诸多的心理问题的发生,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学者的深入思考。据不少学校的调查统计表明,校园内的许多暴力事件都是因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受挫后产生的消极情绪未能得到及时排解,长期处于心情压抑、内心痛苦的精神状态下,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受挫,从而引发心理问题,严重地会在绝望中轻生。因此,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本领,提高其抗挫折承受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完善的目的。
4对大学生挫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挫折感的产生是个人主观原因和外界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4.1客观原因
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来自于社会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在的大学中,90后占很大比重,而且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过分溺爱中长大,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一味纵容,从不考虑其要求是否合理,长此以往,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小,心理素质差。经不起生活中的任何风浪,稍有与自己期望目标不符合,便会脾气暴躁。还有,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教育,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一蹶不振,这也表明我们的教育一向过度重视专业课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也未能把挫折教育融入到平时的专业课教育中。
4.2主观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在提及事物发展的原因時指出,事物发展与变化时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体。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面对学业、生活上的各种不顺心、不满意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是积极的态度去想方设法的解决,还是采取消极的态度去逃避,这完全取决于大学生的个人意志。面对挫折,不同生活态度的学生采取的方式方法的大相径庭,有些会一蹶不振,从此颓废下去;还有些学生遇到挫折,会绞尽脑汁想方法去解决困难。再者,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出发,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妄自菲薄,看轻自己,切合实际的为自身打造既定的目标,一步步地努力去实现。
5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对策
5.1教育大学生敢于正视挫折,正确看待自己的劣势与不足,确立正确的挫折观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挫折也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发生在我们身上,如果我们能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就能对社会上、生活中发生的的不幸,可以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以平常心去面对,积极思考解决方式,做到冷静而稳妥的处理问题。同时,也能以饱满、乐观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从而锻炼了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挫折观,实则是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挫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挫折可以使我们掉入万丈深渊,从此一蹶不振;但它帮助我们成长,经历挫折,吸取教训,及时反思总结,预防我们重蹈覆辙,这样一想,遭遇挫折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它。我们只有客观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及时调整心态,这样才更有助于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
5.2教育大学生掌握一些应对挫折的策略方法
遭遇学业或情感上的挫折时,我们要及时反思目标定的是否合适,是否适合当前形势,当原有的目标未能达到时,我们应及时调整目标,适当降低点标准。如若屡次经历失败,我们应放弃原有的目标,追求新的目标。再者要学会自我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人生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做好接受不如意情况的准备。遭遇挫折在所难免,每个人都会遇到,客观辩证的看待它,告诉自己困难都会过去的,同时也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全盘否定自己。最后,要学会转移注意力,经历挫折之后,心情不痛快,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在短时间内转移注意力,及时调节自我情绪,使心情得到放松。
5.3学校应建立一支有高素质心理咨询队伍,完善心理咨询室的相应的配套设施从各个方面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为他们提供挫折教育的学习及发泄情绪的场所。学校教育者要重视心理课程的开发,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上的困惑。用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提高受挫能力,逐步培养其自信。
大学生挫折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成就,这与大学生本人、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德超,耿德英.浅析专科大学生的挫折教育[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李清怡.大学生挫折教育论[J].理论前沿,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