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视域下内蒙古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师角色的定位与思考
赵楠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变革,知识的来源已不再局限于教师与书本,而是扩充到浩瀚无边的网络中。视唱练耳这门基本乐科也需要更新思路,由一元转为多元,借助多种媒体平台,让学生全方位多维度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笔者通过亲身实证“微课”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运用,采用实验班对比成绩、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传统教师角色的定位已经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出现。
关键词:视唱练耳? ?“微课”? ?师生关系定位
中图分类号:J60-05?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1-0099-03
现如今“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已不再陌生,绝大多数高校已经采用了这样的形式教学,师生通过网络将5-10分钟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与传播,更新了以往“面对面”传授知识的模式,是教育界的一次大变革。尤其在内蒙古地区,学生的生源多元,城市与农村牧区的学生占有相同的比例,笔者认为采用“微课”模式运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程度不均、学习兴趣低、学习资源不平衡等问题,且笔者已经在很多届的学生中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是“微课”能让学习更高效全面。
因此教师角色从传统的唯一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贯彻者”“执行者”“参与者”“辅导者”,教师除了原有角色,还增加了另外一些身份,这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
视唱练耳承担着培养音乐专业学生基本音乐技能以及综合音乐能力的任务。现在大部分的音乐类高校中视唱练耳课程仍旧采用“讲台—学生”的大课模式。随着网络计算机的普遍运用,本课程也需要进行变革与更新,用“微课”的教学模式有效的促进学习。
二、“微課”模式下视唱练耳教学的实现
“微课”是整体教学内容的“微缩”课堂,以说明短小内容和知识点为前提,主要用不超过十分钟的视频形式展现,并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供学生线上观看、观察及学习。现如今这一理念在教学各领域都开始兴起,但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则涉及较少。
(一)教学工具支持
要求支持多媒体的宽带网络系统,终端设备要求具有显示和处理教学活动中的视频、音频等信息和进行加工处理多种信息类型的能力,然后通过网络传送到其它终端,它包括多媒体电脑、手机等。[2]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资料的上传、阅读、互动等。
(二)教学过程
“微课”模式多种多样,第一种是讲授型,讲授时间在10分钟内,师生交流在网络进行。教师要设计、编写、后期剪辑、动画处理等。微课的设计精巧构思巧妙、易于学生掌握。第二种是作业型,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网络进行回课,然后进行检查与辅导,使教师与学生及时沟通、成效显著。而视唱练耳适用的方式则更偏重于后者,因为后一种方式可以实时检测学生本节课的音高、节奏内容是否掌握,并能通过学生“回课”及时指出某些地方的差异,迅速改进。
笔者已经在2016-2019学年各学期中对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进行“微课”的教学,通过具体的实施微课、用实验班做成绩对比等几种途径论证。通过研究发现,“微课”模式的确促进了视唱练耳教学,且能让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大大提升,改变了以往教师课堂“满堂灌”的情况,极大推动了基本乐科的发展。
三、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微课”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交互式教学方法为基础,设计出以音乐微课为媒介的“介入互动式”教学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核心要素是音乐微课,学生与教师以平等的关系介入教学活动,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交互式讨论。[4]教师是实施者,制作微课;主体是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并反馈给教师;媒介是网络。教师、学生、网络之间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这种模式利用了学生课下的“碎片”时间,教师则能针对性教学。而新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传统教师单一化“讲授者”的身份则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课堂思路的设计者与贯彻执行者
教师是课堂主要思路、主要任务的设计者,需要思考将何种教学内容用何种方式向学生发布任务。需要善于发现学生接受知识的“敏感点”,善于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例如唱视唱、听作品、自己寻找答案等等模式。替代了过去“强制学习”而产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所创新的学习。
(二)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微课”实施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反馈、接收情况对整体教学进行调整,制定出适合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甚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此教师需要不断钻研教学理论,同时需要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个循环中教师就是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研究者,用新型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实践,同时再从实践中检验教学理论的正确与否。
(三)与学生的朋友身份
以往的教师都是出现在“三尺讲台”的,与学生的接触与联系仅限于90分钟之内。而采用了新型模式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更多的集中在网络上,在论坛、平台进行讨论、答疑、讲解。因此,除了之前教师的权威身份之外,也多了一层“朋友的身份”。我们知道,现在学生的年龄大多集中在90后和00后,如果一味的用“强制”“压迫”等教学方式往往不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的“朋友身份”是一种有效的新定位,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跟所有学生热烈讨论,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从“善意的”“友好的”角度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四、“微课”模式的优势
(一)学习主动性增强
微课是传统课堂之外的“网络化”模式,学生可以和教师及时交流,对于“唱”“听”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来说,及时纠正音准、节奏,乃是促进学习的良剂。在网络中利用碎片时间师生互动则可以更加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模式多元化
在网络上的学习,除了一对一教学,还可以群组讨论、一对多等模式。而且学习的数据可以被记录,学习资源也可以共享,师生之间都能受益,学习的模式更加多元化。
(三)评价体系更新
教学模式扩展到网络中,因此网络学习的积极性、态度、方法等都会纳入评价体系,而学习软件会产生相应的数据作为参考;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反向评价。这样无疑实现了以评促教、以评改教。
五、新模式下的思考
视唱练耳课程采用微課的教学法,无疑是有效的。从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感兴趣程度、掌握知识的牢固度来说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都是优于传统的“钢琴—讲台—教室”这种模式的,我们应该予以肯定和发扬。
但是同时,这种模式要不要广泛应用于视唱练耳课程的所有内容上?线上与线下课程的比例又是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深思熟虑之后方能行动。笔者认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线上的微课是不能替代线下的主体课堂的。在线下课堂中,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快的掌握“听唱”方面的技巧,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
而且,微课教学一般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教师需要重新备课、筛选教学内容,制定教案,重新设计教学。甚至还需要用到视频制作、视频剪辑、图片处理等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其工作量无疑是增强了许多,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有的高校设立了“教学秘书”一职来辅助“微课”的实施,笔者觉得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吴军其,齐利利,胡文鹏,袁永波.微课件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09).
[3]邹雅菁.有关高校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微课建设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5,(15).
[4]李健武,李彦敏,朱宇.基于微课的音乐教学新模式的设计与实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06).
[5]李健武,朱宇.论音乐微课远程教育平台的构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6]李慧方.微课视域下教师的角色定位[J].天津教育,201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