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变迁视角下的区域金融风险研究

    胡志强

    摘 要:区域金融风险的管理和防控是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根本。以金融结构变迁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新变化为视角,从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和影子银行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金融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赋权,度量了2011~2015年安徽省区域金融风险的演化趋势。2011年以来,随着实体经济下行及影子银行规模的急剧膨胀,两者叠加导致区域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缓步提高,而金融业得益于改革深化,其经营稳健性不断提升,自身固有的金融风险不断下降。因此,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强化金融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加强部门协调合作,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以此来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关 键 词:金融结构;区域金融风险;影子银行;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16)06-0061-10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egional financial risks are fundamental to the regions financial stability.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financial risk chang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ith the three aspects of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finance and shadow banking system. This paper uses the information entropy method to measure the evolutionary trend of the regional financial risks in Anhui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5. The regional financial risk slowly increased with the fall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rapid expansion of shadow banking since 2011. While, benefiting from its deepening reform, the growth of financial industry becomes more and more sustainable, with risks continously decreasing. Therefore, preventing regional financial risk asks for accelerat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controlling financial risk in key field,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further optimizing the region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financial structure; regional financial risks; shadow banking; the information entropy method

    一、引言

    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区域金融安全是国家金融安全的支柱。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在整个宏观金融风险的监控中起着减压和“截止阀”的作用,预防和管理得当可以控制和阻断因局部区域范围内的风险传染而导致的宏观系统风险,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提供一道屏障。

    近年来, 在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背景下,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引致金融结构变迁,从机构单一、功能弱化、封闭管理逐步转向要素种类繁多、 层次结构复杂、交叉关联性强,金融活动、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金融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网络化和广泛的渗透性,从而导致区域金融风险呈现局部显现性、极强的联动性和自我增强的传播性等新特点。特别是在宏观调控政策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各地区结构性金融风险如房地产、船舶、钢贸等信贷风险以及民间借贷风险都可能演变为区域性金融风险。如2015年在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背景下,受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佳兆业事件”爆发;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互联网金融等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频现。鉴于此,研究金融结构变迁视角下,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特征、表象及演化趋势,对如何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基于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上,而未能集中于某个区域。如FT Hanler (1964) 构建了国家风险预测指数, 后称富兰德指数,该指数包含定量评级、定性评级和环境评级等三个方面,其中指标得分以0~100表示,当指数得分处于高位时表示整体风险程度较低,反之则处于较高风险水平, 旨在反映政治经济环境风险[1]。Dehejia、Lleras-Muney(2003)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区域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未经有效的风险评估而盲目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则会对区域金融及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用[2]。Kumar等(2004)基于美国宏观经济及金融数据提出了Simple Logit模型,认为国际储备不足、进出口下降及真实经济水平是预测金融危机是否会发生的关键变量[3]。

    国内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对区域金融风险成因的研究。 李嘉晓等(2006) 认为形成区域金融风险的原因包括金融机构粗犷的经营模式、金融监管体制缺陷和社会信用不完善等[4]。纪阳(2011)将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归纳成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区域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及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往来[5]。(2)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对策。陈颖、王建红(2011)认为,要进行区域金融风险防范,首先要保持该地区信用体系的平稳安全运转[6]。刘锡良(2002)指出,要想科学精确地防范金融风险,应该完善银行内部管理制度,提高银行透明度,促进金融监管协调,限制公共部门扭曲,实施高效的存款保险金制度,有效实施预防原则和审慎监管[7]。裴志杰(2004)认为所有金融机构预防区域金融风险时,要优化信贷结构,强化信用风险管理,保持信贷资产质量良好,杜绝或减少操作风险发生概率[8]。(3)区域金融预警系统的建立。钟彬等(2002)将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分为微观审慎指标和宏观先行指标两类[9];胡燕京等(2003)在对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后,使用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方法对中国当时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了监测、分析和预警[10]。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研究较为粗略,暂未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区域金融风险理论和测度方法,理论分析明显不足,实证分析不透彻。同时,现有文献中鲜有从金融结构变迁视角探析区域金融风险的。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实践,以金融结构变迁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新特点为出发点,从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和影子银行体系关联度等三个层面,构建我国区域金融风险评价体系, 运用熵值法等确定区域金融风险各指标层权重, 并以2011~2015年安徽省相关数据进行计量,以研判近年来安徽省区域金融风险态势,以期对新常态背景下区域金融风险进行预警,为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二、金融结构变迁视角下的区域金融风险理论诠释

    (一)金融结构的主要变迁历程

    因考量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结构有不同的认知或界定。Goldsmith(1969)认为金融结构是“不同类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存在、 性质以及相对规模就体现了一国的金融结构”, 并主张从金融资产总额与有形资产总额的关系,金融资产和负债在不同金融工具中的分配,以及金融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经济部门中的分配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金融结构[11]。Levine(1997)认为金融结构是金融合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总体关系[12]。王广谦(2002)把金融结构界定成“构成金融总体各组成部分的规模、运作、组成与配合状态”[13]。由于Goldsmith定义的普遍接受性,本文采用该定义。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数量、种类、功能都不断丰富完善,金融结构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1. 金融资产总量快速增长, 金融深化加快。本文在对金融资产总量的定量分析中, 主要采用Goldsmith(1969)的方法对国内金融资产进行分类,具体的统计项目遵循IMF的分类。Goldsmith将金融资产分作债权和股权两类,然后把债权细分为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和对非金融机构的债权,前者主要指存款,后者主要指贷款。从表1可以看出,2010~2014年,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增长了56%,年均增长14%,较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更高。本文采用国内金融资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对值来度量金融结构与经济基础的相对规模。 从数值看,该指标值呈现逐年增高趋势, 由2010年的383%提高至2014年的428%。

    2.融资结构多元化。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多层次金融市场逐步建立完善,我国融资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单纯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发展到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从社会融资规模占比分析,2015年末我国以企业债券与股票上市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占比13.87%,较2010年末增加2.47个百分点。① 从证券市场、债券市场筹措资金逐渐成为区域金融运行的重要资金来源。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发展,各类网络平台信贷产品也迅速增加,成为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3. 跨市场关联度不断提高,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较快。金融稳定理事会(2011)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广义上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组织和信用中介业务, 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担保公司、结构性投资载体(SIV)以及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信用衍生产品(如CDS、CDO)、资产支持证券等。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较快,呈现出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金融主体发展迅速的态势。根据穆迪《中国影子银行季度报告》,截至2014年末,中国影子银行的资产规模达45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的71%。

    (二)金融结构变迁下的区域金融风险新特点

    1. 区域金融风险的积累增强。一直以来,我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区域金融风险也主要体现为银行业风险。随着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作为独立的金融产业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与银行业并重的金融部门, 金融风险结构也随之多元化、复杂化。由于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证监会及保监会的分支机构主要设在省级以上, 通过证券期货、保险渠道运作的资金脱离了属地金融监管的视野,对传统的封闭性金融体制构成挑战,区域资金运行的风险性不断增加。

    2. 区域金融风险的传导更加迅速。由于区域特性,各省市的金融市场化推进程度不一致,导致转轨经济体制下融资机制的地域同构性被打破,区域金融运行呈现地区差异性,一些资金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强的地区易对其他地区的区域金融运行格局造成明显影响,形成区域性金融风险传导。在金融工具总量不断增加、 金融联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区域间的金融风险传导速度也会加快,对地区甚至整个社会的金融稳定造成影响。

    3. 区域金融风险预警难度加大。基于突发性的金融危机特点在金融风险中也会逐一呈现,其隐蔽性、不确定性特点导致区域金融风险预警较难。从近年来区域金融发展看,地方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网络p2p贷款等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而相关的金融监管尚不完善,更增加了风险监测的难度。

    (三)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

    金融稳定是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基石。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前提是如何测度、评估与防范金融风险,因此首先要识别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

    1. 区域经济的风险传导

    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经济增长、物价稳定、财政收支等状况是影响金融稳定的主要风险因素。

    一是经济增长因素。一般来说,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或过慢对金融稳定都是不利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经济增长速度才是区域经济稳定的重要保障。区域经济中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政府税收、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以及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指标的结构和趋势变化也会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金融稳定的重要隐患。 从安徽省看,2012年以来安徽省区域GDP增速连续5年下降,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二是房地产行业经营状况。从区域经济层面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地区金融稳定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关乎“土地财政”,进而影响区域财政收支和地方平台债务偿还。另一方面,房地产融资在区域融资总量中占比越来越高,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行业风险极易在整个区域金融体系中被放大传播。如2015年安徽省房地产贷款余额7258.8亿元,占各项贷款的28.48%①,一旦出现风险,将严重影响银行资产质量。

    三是非金融部门资产负债状况。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状况,通过各种金融活动对金融部门的资产质量影响很大。以企业为例,债务融资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之一。通过债务融资,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经营的燃眉之急,还可以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但债务融资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债务率的高企,由此带来的企业债务风险可能影响区域金融稳定。同时,企业的“亲周期性”② 导致金融区域风险与行业风险叠加。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部分行业如钢贸、光伏、造船等因资金链断链、产能过剩等影响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呈现行业集聚现象。如2015年,在钢铁、有色等行业风险持续暴露并向上下游配套企业蔓延的趋势下,淮矿物流、安徽鑫港炉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杭股份公司等安徽省公司贷款合计37.32亿元,先后被下调至不良范畴。

    2. 金融业自身风险

    金融业自产生以来,就由于其高负债经营、效益依赖等特点,而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发生。银行、证券、保险是三大主要金融行业,其行业风险会直接传播至区域金融风险。

    一是银行业风险。在我国,银行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银行业出现风险将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宏观经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的变化情况也会通过多种渠道影响银行业的稳健运行。银行业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等。

    二是证券业风险。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监管政策的逐步放松,证券公司以牌照、网点和通道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抑制, 创新、资本、技术逐步成为推动券商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证券公司积极开展融资融券、股权质押、约定购回、私募债等创新业务,导致财务杠杆快速增加,部分业务通过对接集合信托计划或基金子公司专项资管绕开监管投向房地产等宏观调控行业,导致信用风险的交叉传染;同时融资融券等业务快速推进,其规模由2014年6月末的4064亿元提高至2015年末的1.17万亿元①, 导致风险放大和传染效应不断积聚。

    三是保险业风险。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在保障经济、稳定社会和造福人类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将吸收的保费进行投资运用,为社会经济资源提供在不同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的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风险主要体现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退保和理赔引发群体性事件以及保险资金运用等风险,与银行相比,其风险溢出效应不明显。但随着保险公司综合经营的开展,如果风险控制不当,将可能使保险风险演变为银行风险,进而影响区域金融的稳定。

    3. 影子银行跨部门风险传递

    从区域金融层面看,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借贷、P2P、第三方理财机构等。这些机构游离于正规的金融体系之外,由于隐蔽性、不规范性以及缺乏法律保护等诸多原因,影子银行体系蕴涵着多个层面的风险;同时易通过资产负债关联性向正规金融体系传导。2015年,安徽辖内个别小额贷款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如桐城市中兴小额贷款公司因董事长韩明亮涉嫌非法集资被金融办责令停业整顿;蚌埠市恒大小额贷款公司卷入“e租宝”非法集资案件。

    三、区域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一)总体分析框架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是在过去系统性风险损失资料以及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预测出相对精确并满足一定规律的结果的过程[14]。类似,区域金融风险测度是在结合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过去影响区域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的来说,有三种研究思路:综合评价法、基于实际业务的传染度量法和经验分析法。 由于综合评价法能综合考虑多重因素,能客观、 全面地认识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整体情况,因此本文选取综合评价法,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一套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区域金融风险状况的指标体系;

    2. 对区域金融风险的三个层面——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和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3. 以三大层面综合评价值变异情况作为系数加总合成区域金融风险综合评价值;

    4. 根据综合评价值判断安徽省区域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指标的构建

    区域性金融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 不能选用个别指标衡量区域整体金融风险水平。因此,根据客观性、完备性、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由3个层次、3个系统、20个指标构成的区域性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目标层:即对安徽省区域金融风险的大小及趋势做总体性评价。指标值越大,说明金融发展状态越好,区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准则层: 即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三个层面——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和影子银行体系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指标值越大,说明金融发展状态越好, 区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其中,影子银行体系准则层指标反映了金融结构变迁视角下,以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为代表的影子银行风险加剧向区域金融风险传导。

    指标层:即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和影子银行体系各自相对应的评价指标。

    1. 区域GDP增速。 经济增长率指标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之一,如果区域GDP增速持续下滑,则区域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应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吻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表明缺乏投资意愿,可能使区域经济面临较大下行风险。

    3. 消费者价格指数。一般来说,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关键指标,该指标的高低意味着货币的贬值程度,在多大的程度上可能危及金融系统的安全。

    4. 房地产供需比。房地产关联广泛性使得其在经济增长影响中举足轻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反映房地产的健康程度。我们用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分别反映区域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情况,用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增速来反映房地产库存变动,如果该指标过高, 则说明区域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结构失衡严重,房地产库存风险上升。

    5. 财政收入增速。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反映地方政府收入稳定性和偿还债务的能力,是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收入类指标。较快的财政收入增长能够支撑较高的债务水平。

    6.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反映区域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是衡量区域工业企业风险的盈利类指标,如果该指标下降,则表明区域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7. 区域非金融部门债务率。用区域非金融部门存款余额/区域非金融部门债务余额度量。区域非金融部门存款余额代表区域经济体内企业、住户、政府部门向区域金融体系提供的资金。从国际经验看, 储蓄率较高的经济体能够支撑更高的债务水平,抵御债务风险的能力更强。

    8. 区域信贷增速适度率。 用区域信贷同比增速/GDP同比增速来衡量。 该指标反映区域金融体系融资规模的扩展速度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衡量区域金融体系流动性是否过剩以及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程度。

    9. 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该指标衡量区域银行业整体信贷资产的风险暴露现状以及潜在的暴露水平。

    10. 中小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 随着金融深化进程的发展,中小法人银行不断壮大,其发展程度日益影响区域金融风险程度。该指标是反映中小金融机构对其业务经营产生风险的补偿能力,是衡量其是否稳健经营的标志。比率越高,则银行资本抵补损失的能力越强。

    11. 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 反映银行运行效率的指标, 指当年净利润总额与平均所有者权益之比,该指标越高,银行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就越强;相反,则意味着银行自有资本的不足。

    12. 银行流动性比例。 该指标是衡量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能力的指标,其监管阈值不低于25%。如果低于该值,说明银行流动性不足,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

    13. 法人证券机构资本充足性。用净资本/净资产的比率来表示,该指标反映证券公司对业务风险所带来损失的补偿能力。该比率越高,则证券公司安全性越高。

    14. 证券业净利润增速。 反映证券业机构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如果该指标大幅下滑,证券机构经营可能出现困难。

    15. 保费收入增速。 保费收入增速是考察区域保险业经营状况的核心指标,如果保费收入连续下滑,可能导致区域保险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16. 保险深度。 该指标指区域保费收入与区域GDP之比,反映该区域保险业在整个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如果偏低,则说明保险业发展缓慢,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缺失。

    17. 影子银行融资占比。随着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其经营稳健性日益成为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融资金额占银行信贷规模的比重来衡量影子银行发达程度。如果占比越高,则说明民间金融越发达,在监管不完善背景下,更可能产生区域金融风险。该指标反映了金融结构变迁视角下,影子银行对区域金融体系的风险传染力度。

    18. 小额贷款公司不良贷款率。 该指标衡量区域小贷公司整体信贷资产的风险暴露现状以及潜在暴露水平。

    19. 担保代偿率。 该指标反映的是担保贷款中出现问题后担保公司代偿程度。指标越高,说明担保贷款质量越差,担保公司受到的损失越大。

    20. 影子银行关联比例。 指小额贷款公司等影子银行从正规银行体系获得融资的比例,反映非正规融资活动与银行体系的关联性。

    考虑数据可得性及2010年以来金融结构变迁导致的区域金融风险新特征,本文选择2011~2015年区域金融风险相关指标数据做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2011~2015年安徽省统计年鉴、2016年安徽省统计公报、wind数据库等。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系统性评价方法中,有多种确定各子系统因素之间权重的方法,但按原始数据来源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客观赋权法,如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要依托评价指标的实际数据确定;另一类为主观赋权法,如德尔非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子集法等,主要依据专家的主观经验判断确定。综合多种因素,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基本步骤如下:

    1. 指标数据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假设需要评价m个年份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发展状况,共采用n个监测统计指标,设定原始数据矩阵为X=(xij)m×n,其中m为样本容量,m为指标个数,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值。为了消除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及指标的正负取向均有差异所带来的不可公度性,分析之前须将初始评价指标xij进行无量纲化:

    对于效益指标:

    yi(j)=■

    对于成本指标:

    yi(j)=■

    对于适度指标:

    yi(j)=1 xi(j)=■(j)=1-■ xi(j)≠■(j)

    上式中,■(j)=■xi(j)/m;xi(j)代表原始数据,yi代表无量纲化后数据。经过无量纲化的数据都落到了[0,1]区间内,显而易见,yi的数值越小,区域金融发展的状态越差,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越高。将无量纲化指标值组成新的矩阵Y=(yij)m×n。

    2.对yij非负化处理

    由于部分数据在无量纲化处理后为零或负值,为了避免在熵值求权数时取对数无意义,须对数据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有功效系数法和标准化法,在此采用标准化法。

    zij=yij+1 (i=1,2,…,m;j=1,2,…,n)

    3.对zij归一化处理

    pij=zij /■zij (i=1,2,…,m;j=1,2,…,n)

    4.计算第j项监测指标的熵值

    ej=-■■pij ln(pij) (i=1,2,…,m;j=1,2,…,n)

    5.计算第j项监测指标差异系数

    gj=1-ej ( j=1,2,…,n)

    6.计算第j项监测指标权重

    ?琢j=gij /■gij (i=1,2,…,m;j=1,2,…,n)

    上式中,?琢j就是熵值法确定的第j项指标的权重。各指标的权重如表3、表4所示。

    (四)区域金融风险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各指标层原始指标的标准值,计算综合评价值(评价值越低说明金融发展状态越差,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越高),其公式为:Si=■?琢jpij,其中,Si为第i年度综合评价值,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对表5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2011年以来, 安徽省区域金融风险综合评价值逐步下降,从2011年的峰值0.2364下降至2015年的谷值0.1815,从趋势上看,安徽省区域金融风险发生概率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过程中,宏观经济下行态势明显,在此背景下,前期较高信贷投放增速下叠加的信贷风险不断显现,影子银行融资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 其对金融风险的传染性不断增强,从而导致总体区域金融风险呈上升态势。从区域风险传导层面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1. 宏观经济下行传导的区域金融风险显著增强。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值看,该指标从2011年的峰值0.265下降至2015年的谷值0.1498,说明宏观经济下行传导至区域金融风险的速度不断加快。从安徽实际看,2010年以来安徽省区域GDP增速连续5年下降,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低谷徘徊,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事件暴露较多, 并呈现向多行业、 多领域蔓延苗头。如2015年安徽省完全暴露的大型企业9家,较2014年增加4家,涉及省内8个地市,物流、钢贸、养殖、粮食加工、家纺织造、融资租赁等多行业,不良贷款金额达55.66亿元。

    2. 金融业固有的区域金融风险概率缓步下降。从区域金融综合风险评价值看, 该指标从2012年的谷值0.1773上升至2015年的峰值0.2225,说明金融业固有的区域金融风险有逐步改善态势。主要原因在于,2014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在全国率先完成“银行化”改制,在此背景下,全省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从证券期货看,新设网点机构步伐加快,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提升,证券机构创新业务较快发展;保险业服务领域继续拓宽,保障功能和服务作用进一步发挥。2011年以来,全省金融业总体稳健,运行效率逐步提高,导致其自身固有的区域金融风险发生概率逐步下降。

    3. 影子银行体系对区域金融风险的传染性不断增大。从影子银行体系看,该指标从2011年的峰值0.2559下降至2015年的谷值0.1378,说明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断加大。 从安徽运行实际看,全省以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体系不断壮大,但风险不断加速。截至2015年末,安徽省小额贷款公司不良贷款余额49.63亿元,同比增长54.61%; 不良贷款率12.67%, 比年初上升5.04个百分点;全省融资担保机构各项担保代偿余额为127.66亿元,同比增长74.10%。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背景下,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引致金融结构变迁,跨机构、跨市场金融产品的融合给区域金融风险带来新的变化。鉴于此,本文从区域经济、 区域金融和影子银行体系3个层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了区域金融风险评价体系, 并运用熵值法测度每个层面、每个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出2011~2015年安徽省区域金融风险综合指标值。实证结果显示:2011年以来,随着实体经济下行及影子银行规模的急剧膨胀,两者叠加导致区域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在缓步提高, 而金融业得益于改革深化,其经营稳健性不断提升,自身固有的金融风险不断下降。

    (二)政策建议

    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防范实体经济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一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核心作用;合理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金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杠杆”作用。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经济加快发展。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扩大直接融资,鼓励优质企业进行上市融资; 研究可持续的市政建设投融资机制,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资产转让、市政债等形式解决融资平台问题,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三是密切关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防范企业资金链断链等实体经济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和扩散。

    2. 强化金融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突出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强化资本配置和资产损失拨备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合理运用压力测试等手段,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两高一剩”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风险预警,推动风险管控关口前移。督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动态资本补充机制,提高风险拨备水平,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密切监测上市公司亏损、退市类股票的交易风险,加强对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等风险的监测分析。 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退保和理赔引发群体性事件以及保险资金运用等风险的监测分析。

    3. 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防范体系外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一是强化对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建议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金融安全网范畴,如纳入存保制度、缴纳一定的准备金,并根据不同的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 实行动态比例监管。二是建立覆盖影子银行的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制度,实现行业协会与监管机构标准统一,适时发布市场数据,强化数据监测。三是建立影子银行体系包括机构、产品和交易方式等内容的信息披露激励和惩罚机制,建立影子银行危机自救方案,明确对资本金和流动性的要求。

    4. 加强部门协调合作,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发挥政府职能作用,通过平台搭建,推动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高效对接。二是不断完善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利用第三方评级、征信系统等平台为投融资环境提供信用保障。三是继续优化金融司法环境, 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四是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合作机制,推进监管协调工作规范化、常态化,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F. T Hanler. Some determinants of the impulsive aggression:Role of mediates association with reinforcement for aggress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64, 81:165-176.

    [2]Rajeev Dehejia, Adriana Lleras-Muney. Why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tter?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00 to 1940[J]. NBER Working Paper No. 9551,2003.

    [3]Kumar, Moorthy, Perraudin. Econometric Issues in the Analysis of Contagion[J]. Econometric Reviews,2004,5.

    [4]李嘉晓,秦宏,罗剑朝. 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 商业研究,2006(10):17-20.

    [5]纪阳. 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的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17-119.

    [6]陈颖,王建红. 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策略研究[J]. 海南金融,2011(7):25-28.

    [7]刘锡良.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2.

    [8]裴志杰. 对我国区域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的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9]钟彬,刘念,毕顺荣. 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金融研究,2002(7):105-111.

    [10]胡燕京,高会丽,徐建锋. BP人工神经网络:金融风险预警新视角[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1).

    [11]雷蒙·W·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2]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Literature,1997,35.

    [13]王广谦.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分析[J].金融研究,2002(5):47-56.

    [14]范小云,曹元涛,胡博态. 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最新比较研究[J]. 金融博览,2006(3):32-33.

    (责任编辑、校对:龙会芳)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