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性、现实性与精神性
【摘 要】 《夜色人生》是黑暗时代的心灵史诗,具有当代文学的广度与深度,融文学元素与流行元素于一体。作为畅销流行小说,其在时空流转中展现黑暗时代,通过黑帮元素展现个人的心灵史,具有现实批判力度,融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于一体。文章从时空设置扩大历史视域(空间性)、多维现实强化批判力度(现实性)、黑帮题材指向心灵探索(精神性)这三个角度探析小说的出版价值。
【关 键 词】 《夜色人生》;文学性;流行元素;出版价值
【作者单位】薛丽娜,河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2.026
《夜色人生》是美国当代作家丹尼斯·勒翰继《禁闭岛》《神秘河》等作品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与作者之前的作品一样,该著作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夜色人生》出版当年就获评美国亚马逊年度推理小说第一名、爱伦·坡奖年度小说第一名、《出版人周刊》年度推理小说第一名等奖项,全球总销量突破1200万册,版权风行35个国家和地区。同名电影则由本·阿弗莱克执导,已于2017年1月份在美国上映。中文版《夜色人生》则于2016年9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发行。
作为一部畅销小说,《夜色人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该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自然与作品本身密不可分。《夜色人生》具有当代文学的深度与广度,融文学元素与流行元素于一体,是一首黑暗时代的心灵史诗。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即时空设置扩大历史视域(空间性)、多维现实强化批判力度(现实性)、黑帮题材指向心灵探索(精神性),来探析小说的出版价值。一、时空设置扩大历史视域
《夜色人生》的故事背景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正处于改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扑朔迷离的故事之中,作者并没有忽略时代背景,而是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美国黑暗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体现出历史的广度与深度。作者架构故事的一个典型技巧就是运用时空流转,将一个惊心动魄的黑帮故事有条不紊地道出。“任何事件都必须发生在时间与空间之中,那么在事件的叙述中,时间与空间自然缺一不可。”[1] 作者巧妙地将故事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的故事都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展开了一幅黑暗时代的历史画卷。
小说分为三个部分——波士顿、伊博市、所有暴力的孩子。虽然第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古巴,但作者没有用城市名来命名第三部分。根据空间可以将故事整理出一条线索:波士顿—伊博市(坦帕)—古巴。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沿岸,是美国距离欧洲最近的一个港口城市,经济高度发达。但在1923年至1926年期间,波士顿也同样陷入了经济低迷期。故事从波士顿开始,这里的贫民窟与富豪区截然分明,黑帮势力借此滋生,与警察既冲突又互相勾结,社会矛盾与冲突不断。主人公乔作为警察高层的儿子,却加入了黑帮,开始了他的“夜色人生”。故事的第二部分发生于佛罗里达的坦帕。坦帕位于美国南方,这里燥热的天气与紧张的叙事节奏相呼应。在这座城市里,以乔为首的黑帮势力与以阿尔伯特为首的黑帮势力、警察展开了殊死搏斗,将故事推向高潮。在故事的第三部分,主人公乔辗转至古巴。1934年,古巴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军事政变,这是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将故事发生的空间位置选择在古巴,巧妙地将美国的外交政治展现出来。从波士顿到坦帕再到古巴,作者将惊心动魄的黑帮故事融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广阔的历史画卷中,为故事增添了历史底蕴。
“叙事艺术的时间性不在于像音乐那样直接采取时间的形式,恰恰相反的是它只能通过突出空间来表达时间。”[2] 《夜色人生》中的故事时间正是随着空间的变换而流转,三个时段与主人公的三次人生起伏暗合,将故事进一步有序化。在1926年至1929年间的波士顿,主人公加入黑帮并与阿尔伯特结仇;在1929年至1933年间的坦帕,主人公构建了自己的黑帮帝国;1933年至1935年,主人公的命运又一次发生转变,他辗转至古巴,又回到伊博,并失去了爱人,生命失去了生气——“老得很快”,“走路会迟疑,好像跛了腿,尽管根本没有”[1] 。空间的变换、时间的流转与主人公的人生命运结合起来,惊心动魄的黑帮故事最后归于平静。
《夜色人生》时空流转的叙事模式增加了其历史厚度。作者通过三个不同的空间,全方位地展示出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甚至外交等社会背景,而故事的时间则随着空间的变换而流转,推进了故事的进程。二、多维现实强化批判力度
《夜色人生》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力度,其深刻反映了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种族问题、殖民问题以及社会治安问题等。
首先是种族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的种族问题进一步被激化。小说中就多次写到种族冲突。乔的哥哥丹尼在探望监狱中的乔时,在看似不经意间让乔见识了一场触目惊心的种族冲突,涉及暴动、屠杀[3]。这也是小说中极为典型的一个场景描写。种族问题是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小说将这一矛盾纳入叙事中,不仅将其作为故事背景,更将其作为人物行为与心理产生的社会基础。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小说除了展现黑人和白人的冲突,还描写了各国移民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在坦帕,意大利人、古巴人、西班牙人、波多黎各人、多米尼加人之间矛盾重重。小说的主人公乔也因为爱上古巴人格蕾西拉而惹来种种麻烦。在种族歧视、种族纠纷中,小说中的人物渐渐迷失方向:“我忍不住一直想,我的国家在哪里?我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3] 美国社会组成结构的复杂性、矛盾的错综性,直接影响着人物的价值建构与信念构塑。
其次是伴随着种族问题而来的殖民问题。小说中的艾斯特班和格蕾西拉是古巴人,在美国的他们为国内的起义者提供武器、经济支持。“非殖民地化触發了传统帝国的解体,但帝国主义并没有立即终止,没有突然变成‘过去。”[4] 小说中的美国人迪昂在面对格蕾西拉时表现出殖民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如果你们可以维持好自己国家的治安,或者选个好领袖,不会在宣誓就职五分钟后就用六种方法来掠夺你们,那我们就不必一直占领你们了。”[3]而格蕾西拉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侵略本质——“我们有一种你们想要的经济作物”[3]。面对格蕾西拉的质问,迪昂哑口无言,只能把话题转向帮助格蕾西拉和艾斯特班抢劫军火上。更有意思的是,格蕾西拉在遇到乔之后,最终因为爱情的力量放弃了参与自己国家的政治斗争,当然也放弃了对美国殖民者的诘责。而乔则因其黑帮分子的身份,为了扳倒其他黑帮势力,先是帮助古巴人格蕾西拉、艾斯特班抢劫军火,后又爱上古巴女人,并避难于古巴。
最后,小说揭示出美国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黑帮横行,肆意烧杀抢掠,警察非但无所作为,甚至还与黑帮相互勾结,公民的安全毫无保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监狱。在小说中,监狱就像垃圾场或动物训练场,犯人多,警卫少。监狱非但不能让犯人改邪归正,反而会进一步泯灭犯人的良知。由于警匪勾结,黑帮势力也蔓延到了监狱。在监狱中,草菅人命之事司空见惯。社会最黑暗的一面,人性最丑陋的一面,都集中体现在监狱之中。在这样的社会,夜晚的法则终成权威。
《夜色人生》融合了当代流行的黑帮、警匪等元素,而小说中这些元素的运用都是基于美国的社会现实。因此,其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具有尖锐的现实批判力度。三、黑帮小说指向心灵探索
《夜色人生》以黑帮犯罪为题材,是一部典型的黑帮小说。黑帮和犯罪历来是文学和影视创作的热点题材。小说描写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各黑帮势力之间的纠缠与较量,既具有流行黑帮小说的元素,又具有经典文学的深度,是黑帮小说中的心灵史诗。
小说中的乔虽然是一个黑帮分子,但他却具有“善良的本质”,“任性”“浪漫”且“蔑视规则”,他不肯承认自己黑帮分子的身份,一直认为自己是“法外之徒”。整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乔的一部心灵自传,是他迷失与重拾自我的一个过程。乔的父亲是波士顿警察局的副总警监,但乔却从一个天主教徒变成一个烧杀抢掠的黑帮喽啰,成为父亲的抓捕对象。小说中的乔是矛盾的,阿尔伯特道出了乔这种矛盾性及其根源:“在骨子里,你对自己做的事有罪恶感,所以你想被逮到……你每天夜里都要面对自己的罪恶……于是你短暂的一生都在期望某个人来惩罚你的罪恶。”[3]
乔的人生道路选择以及他的矛盾性,与其原生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父母婚姻关系的洞,就是乔人生中心的洞。“他们房子中心的那个洞,本来是他父母婚姻中心的洞,后来也成为乔人生中心的洞。”[3]乔的父母为了缓和婚姻关系而生下乔,但乔的出生并没有缓和他们的关系,乔在这个看似高贵的家庭里是个多余的人。父亲的严肃、强势使得乔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母亲的过早离世则造成乔对女性的依恋。在小说中,乔始终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他加入黑帮成为父亲追捕的逃犯,最终锒铛入狱。他想要反叛父亲却未能成功,就像小说中所言:“就算你有20个曾孙子女,你也还是他的儿子。”[3]乔的锒铛入狱缓和了他们父子间的冲突,父亲死后,乔才最终原谅了父亲。
此外,在黑帮中一向精明强干的乔,却屡屡因为女人丧失理智。先是因为艾玛得罪了阿尔伯特,后又分别被格蕾西拉、萝瑞塔控制。这些女人无形中成为“母亲”的化身,填满了乔心中的“洞”,渴望母爱、渴望家庭的乔自然会轻而易举地成为这些女人的“俘虏”。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乔所体现出来的未尝不是一种深层次的“俄狄浦斯情结”。《夜色人生》是一个黑帮分子的心灵史诗,反映了人类潜意识里的普遍情结。
运用潜意识与精神分析手法刻画主人公是作者的惯用技法。在作者的另一部畅销小说《禁闭岛》中,其也运用了大量精神分析手法。马丁·西斯科斯将《禁闭岛》改编成电影,一上映就风靡全球。据学者分析,该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放弃了好莱坞商业电影传统的流畅叙事,在叙事中不断出现断层,而这些断层正和剧中人物的潜意识、梦境息息相关”[5] 。《夜色人生》用精神分析法表现主人公的心灵史,既展现出复杂的人性,又继承了《禁闭岛》及其同名电影的流行元素,这也是其一经出版就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四、经典化与《夜色人生》
“文学经典是人类自身繁殖生产和再生产、延续人类生命活动需要的文学表现。” [6]而作品出版在文學秩序、文学经典的形成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作品的出版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使文学成为经典的一个必经途径。童庆斌在《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一文中指出了文学经典建构的六个要素: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可阐释的空间、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指向、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发现人(又称赞助人)[7]。从艺术价值来看,《夜色人生》通过时空流转的叙事模式展现黑暗的时代,把笔触伸向种族、殖民、社会治安等种种现实问题,潜入人类潜意识的深处,写出了黑帮分子乔的心灵史;而作为一个丰富的文本,《夜色人生》可阐释的空间也很多,文化、意识形态等种种角度都是切入文本的一个视角。在艺术价值之外,黑帮、警匪等流行元素的加入,流畅的叙事线索,简明的结构,满足了当代读者快节奏、娱乐化、追求感官刺激的阅读期待。特别是作品被成功搬上荧幕,为其赢得了更广泛的读者市场。
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评价方式也较为复杂。《夜色人生》具备成为文学经典的某些因素,其出版发行就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在当代出版消费机制下,作品的经典化有其特殊的方式。大众的消费需要往往成为文学作品能否出版、能否流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消费关系座驾下的生活感成为文化诉求的核心;而接受文化产品,包括文学经典的基本方式变成了‘消费。”[8] 与经济的诉求相比,传统的教化力量、审美力量和政治力量都退居其次,但消费社会娱乐化、快餐化的特征与文学经典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当“消费”成为文学经典的决定因素时,也就是文学经典走向终结的时刻。因此,如何在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寻求平衡,对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作者而言,可以为其带来殊荣、确定其历史地位;对读者而言,文学经典则是一种阅读的榜样;对出版商而言,经典化的作品更能为其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因此,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一种共赢选择。相对而言,《夜色人生》在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平衡较为成功,其出版发行既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出版作品的一次成功实践。
|参考文献|
[1]龙迪勇. 空间叙事学[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徐岱. 小说叙事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美]丹尼斯·勒翰. 夜色人生[M]. 尤传莉,译.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4][美]爱德华·W·萨义德. 文化与帝国主义[M]. 李琨,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5]吴林博. 《禁闭岛》主角的精神分析[J]. 电影文学,2015(17).
[6]冯宪光,傅其林. 文学经典的存在与认定[M]. //童庆炳,陶东风.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4.
[7]童庆炳.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M]. //童庆炳,陶东风.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2.
[8]吴兴明. 从消费关系座驾看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M]. //童庆炳,陶东风.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33.
【关 键 词】 《夜色人生》;文学性;流行元素;出版价值
【作者单位】薛丽娜,河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2.026
《夜色人生》是美国当代作家丹尼斯·勒翰继《禁闭岛》《神秘河》等作品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与作者之前的作品一样,该著作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夜色人生》出版当年就获评美国亚马逊年度推理小说第一名、爱伦·坡奖年度小说第一名、《出版人周刊》年度推理小说第一名等奖项,全球总销量突破1200万册,版权风行35个国家和地区。同名电影则由本·阿弗莱克执导,已于2017年1月份在美国上映。中文版《夜色人生》则于2016年9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发行。
作为一部畅销小说,《夜色人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该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自然与作品本身密不可分。《夜色人生》具有当代文学的深度与广度,融文学元素与流行元素于一体,是一首黑暗时代的心灵史诗。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即时空设置扩大历史视域(空间性)、多维现实强化批判力度(现实性)、黑帮题材指向心灵探索(精神性),来探析小说的出版价值。一、时空设置扩大历史视域
《夜色人生》的故事背景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正处于改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扑朔迷离的故事之中,作者并没有忽略时代背景,而是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美国黑暗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体现出历史的广度与深度。作者架构故事的一个典型技巧就是运用时空流转,将一个惊心动魄的黑帮故事有条不紊地道出。“任何事件都必须发生在时间与空间之中,那么在事件的叙述中,时间与空间自然缺一不可。”[1] 作者巧妙地将故事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的故事都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展开了一幅黑暗时代的历史画卷。
小说分为三个部分——波士顿、伊博市、所有暴力的孩子。虽然第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古巴,但作者没有用城市名来命名第三部分。根据空间可以将故事整理出一条线索:波士顿—伊博市(坦帕)—古巴。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沿岸,是美国距离欧洲最近的一个港口城市,经济高度发达。但在1923年至1926年期间,波士顿也同样陷入了经济低迷期。故事从波士顿开始,这里的贫民窟与富豪区截然分明,黑帮势力借此滋生,与警察既冲突又互相勾结,社会矛盾与冲突不断。主人公乔作为警察高层的儿子,却加入了黑帮,开始了他的“夜色人生”。故事的第二部分发生于佛罗里达的坦帕。坦帕位于美国南方,这里燥热的天气与紧张的叙事节奏相呼应。在这座城市里,以乔为首的黑帮势力与以阿尔伯特为首的黑帮势力、警察展开了殊死搏斗,将故事推向高潮。在故事的第三部分,主人公乔辗转至古巴。1934年,古巴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军事政变,这是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将故事发生的空间位置选择在古巴,巧妙地将美国的外交政治展现出来。从波士顿到坦帕再到古巴,作者将惊心动魄的黑帮故事融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广阔的历史画卷中,为故事增添了历史底蕴。
“叙事艺术的时间性不在于像音乐那样直接采取时间的形式,恰恰相反的是它只能通过突出空间来表达时间。”[2] 《夜色人生》中的故事时间正是随着空间的变换而流转,三个时段与主人公的三次人生起伏暗合,将故事进一步有序化。在1926年至1929年间的波士顿,主人公加入黑帮并与阿尔伯特结仇;在1929年至1933年间的坦帕,主人公构建了自己的黑帮帝国;1933年至1935年,主人公的命运又一次发生转变,他辗转至古巴,又回到伊博,并失去了爱人,生命失去了生气——“老得很快”,“走路会迟疑,好像跛了腿,尽管根本没有”[1] 。空间的变换、时间的流转与主人公的人生命运结合起来,惊心动魄的黑帮故事最后归于平静。
《夜色人生》时空流转的叙事模式增加了其历史厚度。作者通过三个不同的空间,全方位地展示出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甚至外交等社会背景,而故事的时间则随着空间的变换而流转,推进了故事的进程。二、多维现实强化批判力度
《夜色人生》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力度,其深刻反映了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种族问题、殖民问题以及社会治安问题等。
首先是种族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的种族问题进一步被激化。小说中就多次写到种族冲突。乔的哥哥丹尼在探望监狱中的乔时,在看似不经意间让乔见识了一场触目惊心的种族冲突,涉及暴动、屠杀[3]。这也是小说中极为典型的一个场景描写。种族问题是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小说将这一矛盾纳入叙事中,不仅将其作为故事背景,更将其作为人物行为与心理产生的社会基础。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小说除了展现黑人和白人的冲突,还描写了各国移民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在坦帕,意大利人、古巴人、西班牙人、波多黎各人、多米尼加人之间矛盾重重。小说的主人公乔也因为爱上古巴人格蕾西拉而惹来种种麻烦。在种族歧视、种族纠纷中,小说中的人物渐渐迷失方向:“我忍不住一直想,我的国家在哪里?我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3] 美国社会组成结构的复杂性、矛盾的错综性,直接影响着人物的价值建构与信念构塑。
其次是伴随着种族问题而来的殖民问题。小说中的艾斯特班和格蕾西拉是古巴人,在美国的他们为国内的起义者提供武器、经济支持。“非殖民地化触發了传统帝国的解体,但帝国主义并没有立即终止,没有突然变成‘过去。”[4] 小说中的美国人迪昂在面对格蕾西拉时表现出殖民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如果你们可以维持好自己国家的治安,或者选个好领袖,不会在宣誓就职五分钟后就用六种方法来掠夺你们,那我们就不必一直占领你们了。”[3]而格蕾西拉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侵略本质——“我们有一种你们想要的经济作物”[3]。面对格蕾西拉的质问,迪昂哑口无言,只能把话题转向帮助格蕾西拉和艾斯特班抢劫军火上。更有意思的是,格蕾西拉在遇到乔之后,最终因为爱情的力量放弃了参与自己国家的政治斗争,当然也放弃了对美国殖民者的诘责。而乔则因其黑帮分子的身份,为了扳倒其他黑帮势力,先是帮助古巴人格蕾西拉、艾斯特班抢劫军火,后又爱上古巴女人,并避难于古巴。
最后,小说揭示出美国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黑帮横行,肆意烧杀抢掠,警察非但无所作为,甚至还与黑帮相互勾结,公民的安全毫无保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监狱。在小说中,监狱就像垃圾场或动物训练场,犯人多,警卫少。监狱非但不能让犯人改邪归正,反而会进一步泯灭犯人的良知。由于警匪勾结,黑帮势力也蔓延到了监狱。在监狱中,草菅人命之事司空见惯。社会最黑暗的一面,人性最丑陋的一面,都集中体现在监狱之中。在这样的社会,夜晚的法则终成权威。
《夜色人生》融合了当代流行的黑帮、警匪等元素,而小说中这些元素的运用都是基于美国的社会现实。因此,其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具有尖锐的现实批判力度。三、黑帮小说指向心灵探索
《夜色人生》以黑帮犯罪为题材,是一部典型的黑帮小说。黑帮和犯罪历来是文学和影视创作的热点题材。小说描写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各黑帮势力之间的纠缠与较量,既具有流行黑帮小说的元素,又具有经典文学的深度,是黑帮小说中的心灵史诗。
小说中的乔虽然是一个黑帮分子,但他却具有“善良的本质”,“任性”“浪漫”且“蔑视规则”,他不肯承认自己黑帮分子的身份,一直认为自己是“法外之徒”。整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乔的一部心灵自传,是他迷失与重拾自我的一个过程。乔的父亲是波士顿警察局的副总警监,但乔却从一个天主教徒变成一个烧杀抢掠的黑帮喽啰,成为父亲的抓捕对象。小说中的乔是矛盾的,阿尔伯特道出了乔这种矛盾性及其根源:“在骨子里,你对自己做的事有罪恶感,所以你想被逮到……你每天夜里都要面对自己的罪恶……于是你短暂的一生都在期望某个人来惩罚你的罪恶。”[3]
乔的人生道路选择以及他的矛盾性,与其原生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父母婚姻关系的洞,就是乔人生中心的洞。“他们房子中心的那个洞,本来是他父母婚姻中心的洞,后来也成为乔人生中心的洞。”[3]乔的父母为了缓和婚姻关系而生下乔,但乔的出生并没有缓和他们的关系,乔在这个看似高贵的家庭里是个多余的人。父亲的严肃、强势使得乔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母亲的过早离世则造成乔对女性的依恋。在小说中,乔始终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他加入黑帮成为父亲追捕的逃犯,最终锒铛入狱。他想要反叛父亲却未能成功,就像小说中所言:“就算你有20个曾孙子女,你也还是他的儿子。”[3]乔的锒铛入狱缓和了他们父子间的冲突,父亲死后,乔才最终原谅了父亲。
此外,在黑帮中一向精明强干的乔,却屡屡因为女人丧失理智。先是因为艾玛得罪了阿尔伯特,后又分别被格蕾西拉、萝瑞塔控制。这些女人无形中成为“母亲”的化身,填满了乔心中的“洞”,渴望母爱、渴望家庭的乔自然会轻而易举地成为这些女人的“俘虏”。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乔所体现出来的未尝不是一种深层次的“俄狄浦斯情结”。《夜色人生》是一个黑帮分子的心灵史诗,反映了人类潜意识里的普遍情结。
运用潜意识与精神分析手法刻画主人公是作者的惯用技法。在作者的另一部畅销小说《禁闭岛》中,其也运用了大量精神分析手法。马丁·西斯科斯将《禁闭岛》改编成电影,一上映就风靡全球。据学者分析,该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放弃了好莱坞商业电影传统的流畅叙事,在叙事中不断出现断层,而这些断层正和剧中人物的潜意识、梦境息息相关”[5] 。《夜色人生》用精神分析法表现主人公的心灵史,既展现出复杂的人性,又继承了《禁闭岛》及其同名电影的流行元素,这也是其一经出版就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四、经典化与《夜色人生》
“文学经典是人类自身繁殖生产和再生产、延续人类生命活动需要的文学表现。” [6]而作品出版在文學秩序、文学经典的形成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作品的出版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使文学成为经典的一个必经途径。童庆斌在《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一文中指出了文学经典建构的六个要素: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可阐释的空间、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指向、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发现人(又称赞助人)[7]。从艺术价值来看,《夜色人生》通过时空流转的叙事模式展现黑暗的时代,把笔触伸向种族、殖民、社会治安等种种现实问题,潜入人类潜意识的深处,写出了黑帮分子乔的心灵史;而作为一个丰富的文本,《夜色人生》可阐释的空间也很多,文化、意识形态等种种角度都是切入文本的一个视角。在艺术价值之外,黑帮、警匪等流行元素的加入,流畅的叙事线索,简明的结构,满足了当代读者快节奏、娱乐化、追求感官刺激的阅读期待。特别是作品被成功搬上荧幕,为其赢得了更广泛的读者市场。
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评价方式也较为复杂。《夜色人生》具备成为文学经典的某些因素,其出版发行就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在当代出版消费机制下,作品的经典化有其特殊的方式。大众的消费需要往往成为文学作品能否出版、能否流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消费关系座驾下的生活感成为文化诉求的核心;而接受文化产品,包括文学经典的基本方式变成了‘消费。”[8] 与经济的诉求相比,传统的教化力量、审美力量和政治力量都退居其次,但消费社会娱乐化、快餐化的特征与文学经典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当“消费”成为文学经典的决定因素时,也就是文学经典走向终结的时刻。因此,如何在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寻求平衡,对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作者而言,可以为其带来殊荣、确定其历史地位;对读者而言,文学经典则是一种阅读的榜样;对出版商而言,经典化的作品更能为其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因此,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一种共赢选择。相对而言,《夜色人生》在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平衡较为成功,其出版发行既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出版作品的一次成功实践。
|参考文献|
[1]龙迪勇. 空间叙事学[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徐岱. 小说叙事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美]丹尼斯·勒翰. 夜色人生[M]. 尤传莉,译.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4][美]爱德华·W·萨义德. 文化与帝国主义[M]. 李琨,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5]吴林博. 《禁闭岛》主角的精神分析[J]. 电影文学,2015(17).
[6]冯宪光,傅其林. 文学经典的存在与认定[M]. //童庆炳,陶东风.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4.
[7]童庆炳.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M]. //童庆炳,陶东风.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2.
[8]吴兴明. 从消费关系座驾看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M]. //童庆炳,陶东风.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