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

    邓海涛 冯畅

    [摘 要] 生产性服务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及高附加值的特点,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梳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资料,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发展服务新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等对策建议,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支撑和推动广西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 F719

    1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及高附加值的特点,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國内外学者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1 从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视角

    Eswapran和Kotwal(2002)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制造业分工水平的深化和制造业产业链的延长及价值链的提升。高级的生产性服务业(APS)更是制造业“起飞的翅膀”。刘志彪(2008)从物质、管理、行为、制度四个层面分析了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胡卫东(2012)认为广西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

    1.2 从生产要素和生产率的视角

    GMBLE和WALKER(1988)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的知识和人力资本是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WOLFMAYR Y(2008)从制造业效率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将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黄莉芳(201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前向技术溢出,即向下游制造业部门提供专业化服务中的前向技术溢出;另一方面是后向技术溢出,即购买上游制造业部门的产品从而产生的后向技术溢出。杜宇伟(2018)实证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效率增长快于西部和中部地区,主要归功于技术进步,并且其抵消了规模效率下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中西部地区的效率增长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特别是纯技术效率的提升。

    1.3 从互动和融合的视角

    周丹和应瑛(2009)、席艳(2010)、张长森和杨振华(2010)讨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等外在表现形式,并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证明了两产业存在着双向作用关系。张彩霞(2016)用投入产出表分析了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联系程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两大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出现融合趋势。杨仁发、刘纯彬(2011)指出,两者的融合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路红艳(2009)认为信息技术、网络为二者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科技不断进步为两大行业融合带来技术上的可能性。加强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效应将有助于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李长英, 张丽红,2015)。

    1.4 从经济贸易和地区经济的视角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中介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Markwsen(1989)采用D-S模型引入生产性服务业这一中间产品,得到生产性服务以中介效应为主要驱动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机理。王保伦等(2007)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促进一个地区的就业、出口以及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马龙龙(2011)等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2.1 有助于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性服务有助于制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组织成本,提高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运行效率。制造业产品质量以及整体企业的提高,有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了生产作业的连续创新,支撑起了制造业内部的循环结构,降低了可变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促进了企业规模化生产。

    2.2 有助于价值链提升

    研发与市场销售环节处于价值链的高附加环节,生产加工处于低端。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发达,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便利。一是生产性服务活动有利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大量研发设计、技术创新、营销服务等的投入,提升了制造业的产品档次,创造了较高的产品附加值。二是生产性服务为制造业进一步开拓了新市场,创立了自有品牌,扩大了制造业企业的盈利空间。

    2.3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将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趋势明显,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有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3的制造企业有提供服务。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形成共融共生的关系。

    2.4 促进智能化发展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服务外包,这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作为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剂”,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制造业当中,使基于信息物流系统的智能工厂和智能化生产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推动制造业往智能化方向发展。

    3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产业结构不合理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从总体上看,2002—2016年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从371亿元增加到3480亿元,占广西GDP的比重接近40%。与先进省份相比较,生产性服务业占广西GDP的比重还是比较低,其市场供给能力不强,也直接影响了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作用。

    3.2 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不足

    柳钢、上汽通用五菱、柳工、南南铝等多家企业积极寻找转型升级之路,通过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等,使糖、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找到了转型升级之路。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对生产性服务业在资金、研发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投入不足。生产性服务业不仅缺乏资金支持,重要的研发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所需要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也比较匮乏。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用的发挥。

    3.3 互动融合发展程度不够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简单互动、规模发展阶段。广西总体情况是,两者互动融合处在简单互动阶段,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以资源依赖型为主,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较短。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有限。因此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持,推动发展两者的联动机制和互利共生发展。

    3.4 制造业“服务化困境”

    制造服务化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内一些制造业企业已积极投身制造服务业化,一些已经处于行业前列,如华为成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但不少企业出现“服务化困境”现象,即服务化业绩低于预期甚至较差的情况。广西正是处于“制造能力—服务环境双弱”的情况,即一方面制造业发展还不充分;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发展还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一些制造企业开展了服务业化,却发现并不能轻易通过服务创新行为获取利润。因此,如何克服“服务化困境”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

    4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2018年,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新的时代背景下,广西区党委、政府提出“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那么,如何通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广西产业结构升级,以下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4.1 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

    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有赖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在资金、研发、人力资本的投入。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不仅要不断加大投入,还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通过建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研发投入方面,进一步扩大研发投入。许多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研发投入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的递增效应。近年来,我国在中央层面对研发投入的力度较大,地方和企业层面对研发的重视依然不足。因此,进一步扩大研发投入对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广西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人力资源方面,重视多层级的专业教育体系人才的培养,重视企业内部对员工的职业培训,重视生产性服务业所需优秀人才的引进。

    4.2 依托互联网发展服务新业态

    互联网时代,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正在重构,新的经济模式不断涌现。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城市配送物流、数字会展等一批服务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要依托互联网发展新业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先导性、引领性的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会展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业、节能和环保服务业、商务咨询业、制造业服务化,培育发展海洋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等,全面构建现代生产性服务体系。柳州鹧鸪江钢铁深加工及物流产业园,云数据管理使几万吨钢材实现了网上物权转移,自动进入货物运输监管配送系统,钢材贸易、仓储、加工、配送、码头装卸、仓单质押和电子商务等变得轻松而高效。此外,抓住机遇做好前瞻布局。面对人工职能、区块链、网络安全服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加速突破的机遇,要重视研发设计、集成创新、战略投融资等环节,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供给能力。

    4.3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广西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必须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一是政府出台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制定市场准入标准、服务标准和信用评价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合理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建立公平、公开、透明、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等。二是优化产业布局,鼓励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合理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先进制造业集聚,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增强辐射功能。三是搭建政府、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等多方信息共享、互动提升的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广西糖网凭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融合对接,从食糖购销、质检、仓储物流到结算税票、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为客户提供一个信息化的供应链服务平台。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

    4.4 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

    制造业的服务拓展已成为引领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许多交通、电气、装备制造等領域的制造业企业不断剥离制造环节,将业务重点转向服务环节;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跨组织融合发展,服务分包、众包模式,创新业务模式纷纷涌现。广西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应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延伸。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要加快制造业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德国“工业4.0战略”倡导数字化、服务化和智能化发展,也为广西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借鉴。

    参考文献:

    [1]赵丽君,郭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企业导报,2013(10).

    [2]黄琼.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困境与应对战略选择[J].未来与发展,2013(4).

    [3]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4] 李叶.生产性服务业对广西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5]张彩霞.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作者简介] 邓海涛(1975—),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研究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冯畅(1983—),女,安徽六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