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机制驱动下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研究

    康舒 马晨舒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是中央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最新指示,旨在深化高等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推进策略,重点研究了协同创新发展在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讨论了院校与教师如何作为内在驱动力作用于院校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 内涵建设 协同创新 内在驱动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解读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旨在提升办学质量、加强办学特色的建设。高职院校的目标在于增强学校办学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要遵循软硬实力的适配提升、内外源压力并重、传承与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才可能进入内涵建设的轨道。

    根据上述原则,杨建新教授(2016)提出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五点推进策略。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自身发展的定位,特出自身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同时需要结合所在区域产业结构,依托地方经济特点,将学校自身特色与区域特征相结合,形成院校自身优势。其次要将提升教师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新动力。优化现有教师的结构,建立前面的培训系统,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同时深化专业群融合新团队建设。第三,形成优势品牌专业,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认可度高、实用性强的品牌专业。第四,提高教师团队的科研水平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第五,加强对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培养。

    本文根据杨建新教授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推进策略,重点研究协同创新在高职院校内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同时研究了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如何内在驱动力推动院校协同创新的发展。

    协同创新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专业化,现今社会已进入转型阶段,劳动力市场和工作环境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对职业学院尤其重要,因为职业学校肩负着为学生将来工作做准备的重任。高职院校被认为是普通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纽带。这种联系功能在我国尤其重要,因为90%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都加入了工作岗位。然而,这些学生毕业后直接转变到工作岗位是有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由于在校缺乏岗位培训,以及新的职位有更高的要求,年轻人很难根据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选择职业。此外,公司对新员工的要求也很高,比如有能力、有积极性、善于沟通、灵活变通。第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有限,以及他们对待问题的需求和目标常常不明确,使所有学生很难对未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最后,由于学生期待能在学校了解到更多关于未来工作和生活遇到的问题,导致教师承担更多的任务,如提供指导、促进反思、与同事合作以及为组织学习创造条件(Attwell 1997)。

    高等职业院校和教师必须面对上述的社会变革,为学生提供更佳的学习机会和工作准备(Nijhof & Streumer 1994)。因此,高职院校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创新是必要的。创新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过程。(Messmann et al. 2010)。为了在单一的学校中发展处足够的、可持续的创新,教师必须成为创新者,在工作环境中寻找合适的想法和改变的机会(Randi & Corno 1997)。虽然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创新发展这种提议已经提出了很久,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从教师身上体现的并不明显(Messmann et al. 2010)。然而,如果职业院校和教育管理者将创新的适用范围限定为满足当地环境要求的可持续创新,就需要开发教师作为创新者的能动性。因此,教师创新教学理念的研究是现阶段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工作的重要工作。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原理和运行机制

    关于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经济科学,Schumpeter (1942)认为创新可以被描述为创造性破坏的过程。这一术语指的是成熟企业为新进入的企业设置的门槛的渐进式创新阶段和作为进入一个行业的门槛的激进式创新阶段之间的平衡模型(Dowling & Ruefli 1992)。遵循这一理念,创新的宏观研究方法是使用整个组织作为分析单元。在宏观方法中,创新与经济增长和组织成功密切相关。强调了市场动态、创新管理和创新扩散等因素。虽然个人的贡献不是宏观方法的核心,但是创新过程中的社会因素被考虑进去了(Von Hippel,1995)。

    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原理指的是从各协同主体(如院校、单位、研究院等)产生组建协同联盟意愿开始,到协同利益分配结束全过程中涉及各环节的运行原理、相关制度及作用方式。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依据协同内部的系统性原理而构建的,为了使协作能够健康有序地运行,建立一套契合协同创新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它主要包括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这几个机制互相有联系,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共同实现目标,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主体的主动性。

    在高职院校教育环境中,协同创新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质量和结果上。Fullan(2007)认为一个成功的创新必须考虑到三个方面:使用新的或修改过的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改变教学理念。

    协同创新研究的重点是系统创新、大规模改革或针对校外环境的创新项目。这些方法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仔细观察每一所学校的创新过程将有助于理解创新如何适应当地环境的要求,以及如何解决和改进当地的问题和挑战。

    此外,现有研究的重点往往局限于与课堂环境相关的产品和过程(Geijsel et al. 2001)。然而,课堂并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而是与课堂内外更广泛的环境紧密相关。CERI的研究(2009)确定了课堂内外可以进行创新的几个领域。此外,学校的改造和重组也会成为学校创新的重要方面。

    在高职院校,课堂外的环境尤为重要(Mulder 2004)。只有考虑到社会、劳动力市场和学校环境等外部因素,才能将现实生活问题的复杂性融入到学习环境的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准备。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