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前景论述

【摘 要】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历经“数据驱动”“联网服务”等阶段,正步入集海量数据、智能管理、智慧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化建设发展时期。以此为导向,我们需在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在建设多媒体服务平台、泛在式阅读平台、个性化阅读平台等方面进行革新。同时,在丰富数字资源类型及升级数字服务等方面,为普及、优化全民阅读发挥作用。
【关 键 词】数字图书馆;发展;信息技术;数字出版;智能技术
【作者单位】周洪宾,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2.011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出版行业的方方面面。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变革的出版行业新业态。本文以信息技术的升级迭代为线索,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科学革命的最新技术成果为切入点,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解读,并探析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全民阅读的普及和优化的关系。一、技术革新推动全面发展,数字图书馆由数据向智慧演进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结合电脑技术与信息技术演变而成的,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数据化,将实体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加以编码进行分类,并构建数据库。一方面是对书籍的名称、内容等进行信息化分类,从而实现更加方便高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化。二是共享化,通过互联网传播,使用户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共享,也能更为高效、便捷地为用户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三是服务网络化,不仅可以使用户突破时空限制获取信息资源,还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行为轨迹和阅读习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并实现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
总体来说,我国数字图书馆经历了 2004 年资源数据化到 2010 年服务网络化,再到现在服务与空间智能化三个发展历程。
1.以“数据驱动”为要素的初期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伴随图书数字化而出现。受西方图书馆管理技术的演进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影响,我国国家图书馆于1999年率先开展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于2004年推出了“畅想之星”图书馆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29000册电子图书,品种涵盖中图分类法各个类别,被视为我国初期数字图书馆的典范。该时期的数字图书馆是以“数据驱动”为要素的初期数字图书馆,主要包含两种方式。一是利用馆藏书目数字信息资源检索的知识服务,即用户通过数字图书馆本地检索平台进入图书馆主页,点击书目查询按钮并输入作者、书名等检索关键词后,检索结果显示该书是否在馆及其馆藏地点、检索书号。二是利用购买的搜索引擎数据库检索的知识服务,即用户利用图书馆购买的外部数据库(如CNKI 数据库、万方数据库、Springer Link系统等)下载或通过邮件获得包括音频、视频等数字化信息的文献资源。
2.以“联网服务”为要素的二代数字图书馆
受国家图书馆影响,此后的上海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国内公共图书馆相继开展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如上海图书馆于2005年启动了手机图书馆服务,是国内最早的手机图书馆实践者,2010年又推出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多种技术的应用,开通了“文澜在线”,注册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使用公共数字图书馆[1]。这些从“手机图书馆”到“互联网服务”的实践,推动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被视为我国第二代数字图书馆的代表。这也意味着数字图书馆服务已不再仅限于数据化和共享化,而是开始体现服务网络化的理念。
3.以“移动互联智能化”为要素的三代数字图书馆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核心内涵已由数据驱动、联网服务的单兵作战阶段发展到由移动互联驱动的综合性智能数字图书馆阶段,即从传统图书馆发展成集海量数据、智能管理、智慧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图书馆,实现个性化服务、智慧化服务及互动社交等功能。这是未来图书馆的最高形态与主导模式,也是图书馆的新定位、新形象与新能力。二、“服务为王”推进读者体验,数字图书馆优化精进的多个维度
以移动互联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国内数字出版的繁荣,使我国数字图书馆朝着以“用户驱动、服务能力驱动”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数字图书馆从简单的文献管理、读者服务等内容开始升级变革为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追求读者效益和读者服务效果的最大化。受“服务为王”的发展方向引导,数字图书馆要在服务平台、内容平台与阅读平台这三个维度优化精进。
1.立足信息技术,建设多媒体服务平台
采用嵌入式技术助力数字化信息的智能搜索。采用嵌入式技术的服务是一种主动的、定制的、个性化的数字信息搜索增值服务。一是大型图书馆借鉴“百度云”“阿里云”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在数字图书馆的云端建立大数据中心,大规模采集在馆会员及读者的图书借阅信息、研修室预约信息、座位预约信息等,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行为轨迹、信息素养水平、服务需求等,为他们提供数字化搜索推荐和图书馆读者培训信息、图书馆活动信息等服务,帮助他们逐步明确自身需求或直接为他们的信息需求提供引导。二是借助网络知识管理平台(如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融入用户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组织机构和社会网络的大数据,并随时根据用户信息需求内容、信息需求层次、信息需求行为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掌握专业知识所需的定期跟踪、文献综述、科学研究等服务。如2016年推出的学术搜索引擎Semantic Scholar(语义学术),就是通过数据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器来对数以千计的文章进行比较,使自身具备复杂的分析能力,并判断出哪些研究与研究者的需求相符,进而為研究者提供与其需求定位相符的文章的相关数据,协助研究者发现需要的信息。
(1)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实体信息资源的定位、管理与维护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智能传递、控制信息,将其运用到图书馆服务管理领域,就是借助信息手段实现实体信息资源的高效定位、管理与维护。一是推广使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可以为书籍和其他对象提供唯一标识符,将此技术应用到数字图书馆领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借阅、盘点和防盗服务。如2010年台北市立图书馆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利用电子闸门和自助借还机的协助,迈出了无人值守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第一步。二是探索“RFID 技术+”的智能书架,将数字信息资源通过知识地图推送到用户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实体书籍资源需求信息的智能定位,节省检索响应时间,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如南京大学于2017年正式发布的第三代智能盘点机器人,除了完成常规检索任务,还能对整个图书馆的藏书进行自动化盘点,实时更新图书的位置信息,“图书漏读率控制在1%以内,定位精度高达97%,1小时可盘点逾10000册图书”[2]。三是实现电子地图服务。一方面,可以在读者的手机上显示 3D 导引地图,自动为读者提供所查信息的定位导引服务,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当读者停顿或徘徊在某一书架区域时,自动向读者推送该区域的新到书刊信息。将这两种定位算法相结合,极大地减少了读者查找所需实体书籍的时间。
(2)建立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扩大信息搜索范围
在传统的数字图书馆中,由于各数据库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和格式,用户查找单一目标时需要频繁切换到各个数据库,才能获取较为系统、完整的信息。利用“互联网 +”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共享共链和借鉴银行的“银联”模式,建立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可以缩短搜索响应时间及提升查全率。即用户只需注册一个账号,登录数据库后就可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进入统一检索入口,检索数据库内所有相关联的信息资源,扩大搜索范围。
2.借力数字出版,建设泛在式内容平台
(1)数字出版的丰富种类提供了海量内容
数字出版作为资本、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在媒介融合的驱动下呈快速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出版业态的全面转型与升级,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内容资源。由于出版发行成本等因素,实体图书资源始终受到制约。但在技术因素、时代因素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数字出版作为泛内容平台,能够突破资源受限的藩篱。一是信息类型多样,数字出版不仅能承载各种形式的大众阅读内容,也能使用户对学术期刊等专业化内容进行全文检索。二是信息内容海量,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不同阶段的所有数据都以数字形式进行录入、编码,实现全网、全领域、全时段覆盖。三是能够进行在线编辑与反馈,移动互联的去中心化与实时交互性,使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者和受众都能随时评价、分享甚至编辑内容,为内容的不断迭代提供支持。
(2)数字出版的全媒体类型丰富了呈现形式
数字出版突破了实体书的形式限制,不仅在阅读平台上体现为PC客户端阅读、手机客户端阅读、互联网云端阅读等多种形式,也由于数字呈现的多媒体性,发展出基于互动式排版技术等的书刊立体化形式(即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使用户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声音、景象、触碰、分享等交互式体验)、“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三屏互动的媒介融合形式。数字出版在优化图书呈现形式的同时,更加符合“互联网+”思维下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图书的魅力再度显现。
(3)数字出版为数字图书馆提供无缝链接
由于均以数据为单位、以互联网与客户端为载体,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检索、阅读与调取上能够无缝衔接,为数字图书馆使用数字出版海量的内容种类、呈现数字出版丰富的阅读形式提供了不竭的信息源与便捷的渠道,从而为数字图书馆的优化精进构筑良好的基础。
3.采用智能技术,建设个性化阅读平台
(1)新型数字标准加速了海量信息的数字化应用
在信息的录入编码端,通过新型数字化技术制定统一的数字信息资源标准,一方面可以将传统文本信息资源充分数字化,最大化地实现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实效性及规范性,另一方面可以加速与数字出版内容的无缝衔接,实现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在输出解码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应用,使二维码扫描下载等新的互联方式与在线阅读分享、实时评价等新的共享方式得以充分利用,在实现资源与用户线上线下实时互动、实时体验的同时,实现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全局性与跨界融合。
(2)移动互联技术实现了数字化信息的个性化应用
通过移动互联技术,不仅可以为普通大众提供个性化的阅读内容推送服务,也可以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以及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节省用户时间并为其提供准确的行业发展动态及竞争情报,实现精准开发,减少了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消耗。如利用在线身份技术即通过为作者提供一个永久数字标识符,使该研究人员形成网络身份与研究工作的独一性,同时利用大数据算法明确该研究内容与其他学术研究的关系,为研究人员推送与该研究内容相关的科研机构的文献,并与同一主题的已发表论文建立联系,为整个该领域的研究建立清晰的研究脉络,助力学术研究增值。最近开发使用的ORCID技术,通过将读者的ORCID记录与LinkedIn页面及其他专业账号连接起来,不仅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实现个性化的研究搜索,还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学位论文、科研计划、学术论文的系统化管理。
(3)人工智能技术为数字化阅读提供了辅助措施
人工智能技术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通过仿真、模拟人的职能,数字化设备可以为具有阅读障碍的人士提供新型的阅读平台。如“密歇根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一直致力于为残疾人士和认知障碍人士研究和开发辅助技术,其中一个项目是设计可通过自适应技术满足视障人士需求的計算机界面,为其在图书馆获得资源提供帮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3]。
三、双重优势助力阅读升级,数字图书馆服务全民阅读的独特价值
数字图书馆集海量数据、智能管理、智慧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化发展,为全民阅读的普及优化提供了独特价值。
1.数字资源类型的丰富性和内容的海量化,为推广全民阅读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图书馆具有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使命。当下,由于数字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各异的特点,其已成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体。因此,可以说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承载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书馆实现了信息种类的全网、全领域、全时段覆盖,能为读者提供交互式、趣味性、联网共享式的阅读体验,拥有了更加丰富且不断迭代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在逐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愈加广泛的阅读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全民阅读的普及优化提供了成本较低的阅读平台。
2.数字服务的个性化和迅捷性,为推广全民阅读提供了构筑优化服务的关键
图书馆不仅提供采集与输出数字资源的服务,还提供组织、开发、管理与利用数字信息的全方位服务,其建设发展的宗旨是为读者提供需要的资源,让读者享受到最贴心的服务。因此,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普及优化的关键是为读者提供好服务。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在提供数字服务方面具有三点优势。一是在技术层面。由于采取了数字资源整合、数据挖掘、云存储和云安全的技术融合,更利于数字资源的利用与共享,不仅扩大了数字资源系统组织与开发的能级,也使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二是在管理维度。基于技术融合的数字图书馆,有利于建立圖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和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机制,使图书馆的管理更加合理化、精确化、信息化、可视化,使数字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更加高效。三是在服务措施层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读者信息检索及阅读需求的个性化定制与信息互动共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阅读平台及更为高效的图书借用模式。四是在服务范围方面。构建图书馆业务系统的互联网络,形成图书馆的服务联盟。整理物联网上传的数据,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资源,以实现各个受体间的相互关联(如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形成业务的全产业链整合,从而无限扩大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马爱华. 论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J]. 图书情报工作,2014(6).
[2]徐路. 新技术支撑面向未来的图书馆变革[J]. 图书情报知识,2017(5).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