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也要会“讲故事”

雷泓霈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20字小诗《苔》被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石门坎的孩子小梁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也让这首小诗,得到广泛的传播。
作为一首古诗,《苔》虽不难懂,在浩如烟海的诗海中,让忙、茫、盲的人们记得住、记得牢,也绝非易事。因为诗词仅是单纯的汉字组合,缺乏情节和生动故事,更缺乏跌宕起伏的桥段。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就会受到限制。而当我们将古诗词和讲故事联系起来,传播效率和视听效果,就发生了微妙改变。
古诗词的意境是深邃的,深入浅出的故事化的诠释更能给人带来美感;古诗词的内涵是丰厚的,富有真情的故事化的诠释、时代化解读,更有助于让古诗词成为现代人的精神知音、文化伴侣。古诗词“讲故事”的能力增强了,它的流传度、美誉度,就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文化的“讲故事”的能力和手段也在逐渐丰富,更加完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全》等电视节目的走红,让传统文化和生活故事、谜语故事、名人效应等有效连接起来,让文化面孔形象鲜活很多。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博物馆积极开发文创产品等,用现代而年轻的语气讲故事,博物馆已走出“审美疲劳”,成为“民众的大学”“精神的家园”。《经典咏流传》探索将流行音乐与诗歌相结合,讲述妙趣横生的文化故事,一经推出,马上就红了。文化故事的影响力可谓是越来越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了让更多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应该多借鉴《经典咏流传》之类的讲故事的手段和能力,想方设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现代思维,富有精神牵引力,得到更为完美的传承。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