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分子”,谁说了算?

    邹 枊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是语境中语言与语义,尤其是“潜势意义”之间的关系。由语域,语旨和语式构成的语域分析能看出语言功能的实现。本文以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为工具,通过对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一则电视访谈节目的语旨分析,来说明访谈参与者在对待“谁是恐怖主义分子”的这一话题时是如何将自己的真实观点传达给观众的。[关键词]语旨语气系统情态系统潜势意义

    理论概述

    韩礼德(Halliday&Mathlessen,2004)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应该回答语言和语义之间至少两方面的问题:作为实体的语言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语义?作为工具的语篇又是怎样在语言系统内运作的?也有学者,如Eggins(2004)进一步提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要通过分析语言的使用与语境,尤其是“言外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言外语境包括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0f situation),前者反应的是语篇的结构要素,从而决定了语篇的语类(Genre):而后者通过揭示语篇中的语域(Register)配置情况来反应语言使用者的目的,及语义形成的过程(Thompson,2004)。上述理论说明对语域的分析能奇妙地折射出说话人的意义潜势,即听到一些“言外之意”。

    语域分析包含了语场(FieI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的是韩礼德功能语言学说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的人际功能除了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还能展示讲话者的身份、地位、动机及其对事物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胡状麟等,1989)。语旨分析主要通过语气(Mood)系统和情态(Modality)系统来反应讲话者或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角色关系,甚至权势(power),接触(contact)和感情投入(affectedifqvoIvement)。Poynton(1985)总结的上述三个要素正好充分说明语言交流过程中各个参与者对他们的话语赋予了符号和指称意义,也就是说他们的言语都是有“作用力”的,通过意义潜势作用于其他的话语参与者身上。

    语篇背景

    本文要分析的语篇来自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ABC)2005年5月5日的一则电视访谈节目。参与访谈的双方分别是节目主持人Richard Aedy和记者作家PhilRees。讨论的主题是Phil的新书Dinning with Terrorists(《与恐怖主义分子一起进餐》)。谈话前半部分的焦点集中在了到底什么人应该被称为“恐怖主义分子”。必须指出的是,这则访谈节目的大背景是澳大利亚公民DougIas Wood在伊拉克被胁持为人质,命在旦夕,他的命运引起了澳大利亚全国上下的密切关注。但在澳洲主流新闻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中,绑架者被赋予了不同的称谓,有的直接称之为“恐怖主义分子(terrorists)”,有的则使用了“暴动者(insurgents)”一词。记者作家Phil以他深入伊拉克前线的经历和见闻著成一书,其中对“恐怖主义分子”这一称谓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因此他受邀参加这期访谈节目。

    本语篇在语旨分析方面的另一大特点是源自其电视访谈节目的性质,它包含了“一级语旨”和“二级语旨”两个层次。这里的“一级语旨”是指主持人Richard和被访者Phil之间的角色关系,而“二级语旨”是指他们二人通过语言对广大电视观众施加的影响。语旨分析中的主要工具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能反应出访谈双方,尤其是被访者Richard想表述的真实观点。

    分析工具

    1、语气系统

    功能语法中的语气系统是指主语和限定成分的组合,是解读言语功能或言语角色的关键。不同的交际角色和交流物组成了4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每一种都有相应的语气系统与之匹配,如表1:

    表1:言语功能与语气配置关系(改编自胡壮麟等,1989,106)

    由此可见,说话者在言语表述中实际上有权选择做“给予者”还是“求取者”,给予或求取的是物品和服务还是信息。因此,语气系统赋予了语旨分析两方面的意义:第一,谁的话语中小句(clause)数量更多,谁就在交际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权势,因为他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角色:第二,谁的话语中有更多的给予小句,谁说了有更多的求取小句也能进一步说明谁在交际过程中占了主导地位。

    2、情态系统

    功能语法中的情态系统是指说话人对自己所讲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一位,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胡壮麟等,1989)。情态系统的表现方式是在命题的归一性的两极,即“断言”或“否定”之间形成的通融和妥协。换言之,情态系统的使用是通过描述概率、频率和不同程度的可能性来削弱甚至推翻某个命题的归一性。在词汇和语句层面,这种削弱是借助限定性情态动词(Modal Finite),情态修饰成分(Modal Adjunct)和人际语法隐喻(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来实现的。这三者当中人际语法隐喻对于语旨分析尤为重要,因为尽管语气系统在确定言语角色方面占主导地位,语法隐喻可以通过超常规的语气配置或增加成分来修正言语角色。因此,它不仅能反应出两级语旨中各话语参与者之间的权势关系,也能适当地体现出接触和感情投入。

    语旨分析

    1、一级语旨的语气系统分析

    语气系统是语旨分析中反应话语参与者角色的基本要素。被分析的语篇共有125个小句,其中绝大多数是陈述句,有116句。根据表1可知,陈述语句的言语功能是“给予信息”,这一结果正好与本语篇的环境语境相吻合,作为一则电视访谈节目,其主要特点就是参与访谈的双方进行信息交流。另外的9个小句则分属于三种情况,下面将分别进行讨论。第一种是用疑问语句来实现“求取信息”的言语功能,这也是符合表1中的匹配情况的。有5个小句属于这种情况:

    3)How exactly should we label his kidnappers?

    7)Which is right?

    96)1But isnt that a canard…

    119)Do you really think that?

    120)D0 you think…

    上述5个疑问小句皆是出于主持人Richard Aedy之口,这也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访谈节目是以主持人提问、被访者回答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这5个小句由于在整个语篇的语类(Genre)中

    属于不同的阶段,它们的提问方式和指向又有一些差异。其中小句3)和7)出现在语篇的开始阶段,这2个特殊疑问小句所针对的提问对象实际上观众。主持人只是以设问的形式将观众引入到本节目要讨论的主题中,并非真的期待着有人就这两个问题来“给予信息”。由此可以看出,主持人并没有试图通过这2个小句将自己的意义潜势强有力地施加给观众。

    小句99)更为特殊,从表面上看,这是“求取信息”的疑问语气:但这个否定问句形式的小句所包含的潜台词是:“That is acanard”,也就是作者在用陈述语气“给予信息”。语言功能表象与潜在意义的非常规配置表明说话者是在刻意加重自己的语意,其在交流中的意义是以此来提高在话语交际中的“权势”。所以这里可以看出的是主持人Richard的权势优势。

    小句122)和123)则又有所不同,这两个个一般问句出现在语篇接近末尾的地方,其意义指向是让听话者在两个极端中作出排他性的选择。因此可以说,主持人作为话语发起人,以这种方式将自己的意义潜势植入了被访者的话语中。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意义潜势”并非他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价值取向,而是一种要影响整个语言交流过程的力量。这里可以看到的是“Poynton三要素”中的权力倾斜。

    属于第二种非陈述句式的有小句51)和52):51)Well lets kind Of…52)…look at that…这两个小句的言语功能是以祈使句式表达命令。这2个小句的发出者仍然是主持人Richard,他是语篇中唯一“求取物品和服务”的人,也就是说他用命令的形式来要求听话人按照他所设定的方向和阶段来推进语篇。

    从以上对节选语篇中7个典型小句的深入分析似乎可以看出主持人Richard在一级语旨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小句49)和50)却带给了我们新的信息:491Well what is terror?501Who is a terrorist?这两个小句是被访者Phil说出的,它们在形式是以疑问语气“求取信息”,但在语篇中的实际是表达了Phil对“恐怖主义”和“恐怖主义分子”等称谓的置疑,可以理解为他的话语中包含了这样一个陈述:“There is no such thing”。这一次被访者Phil的真实言语角色变成了“给予信息”,是他在利用语言功能表象与潜在意义的非常规配置来加重自己的语意,以此来提高自己在话语交际中的“权势”。

    另一方面,在该语篇共125个小句中,主持人Richard的话语有33个小句,只占了小句总数的26.4%,而被访者Phil有92个小句,占73.4%。小句数量方面的明显差异说明Phil作为大多数语句的发起人,在对语气系统中不同的言语功能进行选择时有更大的主动权,这也是话语“权势”的另一种体现形式。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被访者Phil拥有大多数话语的功能选择权,他所使用的小句中除了前面提到的49)、50)之外,全部是“给予信息”的陈述句。这说明尽管他在语句选择方面拥有更多的“权势”,但他非常清楚并认同自己“被访者”的角色,即客观地履行“给予信息”的职责。

    小句56)和89)在本语篇的语旨分析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56)lt can be a fairly unequivocaldefinition,cant it?

    89)But to say political violence,thats a euphemism,isnt it?

    这两个带有附加问句的小句是出自主持人Richard之口。附加问句在语言的功能分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上述2个小句为例,如果没有附加问句,它们就是用来“给予信息”的两个普通的陈述语句,所代表着说话人以一种“专家”口吻进行告之的功能:但加上附加问句后,那种完全肯定的语气便被削弱了,判断的主动权被移交到了被访者那里,这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主动寻求交际过程中权势均衡的言语功能。

    至此,运用语气系统对所选语篇的一级语旨分析说明话语参与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大体上保持着对等的权势,由此反应出的潜势意义是:第一,双方清楚地理解自己在交际过程的角色和地位,并能充分尊重对方的话语权,以此来维护了一则电视访谈节目正常而有序的话语结构:第二,双方在对待所讨论的话题时,尽量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保持一种客观而中立的态度,话语的主要指向是陈述信息,为避免把自己树立成为该领域“专家”的形象而没有过多深入地表达个人好恶。

    2、二级语旨的情态系统分析

    本语篇的情态系统对两个级别的语旨分析有着相似的影响。因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是观众,双方语言的潜势意义将更多地指向观众,所以这里将主要讨论情态系统在二级语旨层面上的意义。

    语篇的125个小句中有28个使用了情态系统,占22.4%,这个比例是相当大的。这28个小句按照情态系统的构成不同又可以分成三类,Richard和Phil分别使用各种情态系统的具体情况如表2:

    表2:情态系统分类使用情况表

    表2的数据说明Phil使用情态系统的比例高于Richard,他主要使用的限定性情态动词包括“would,could,should”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情态动词和情态修饰成分的使用有着多方面的人际意义。首先,Bloor&Bloor(1995)认为,这两种情态用语使用的频率越低,语篇的语体也就越正式,其内容就越接近“科学真理”:反之,情态用语使用得越多就越反应出作者或说话人的谨慎态度,是一种不愿做出论断的表示。Thompson(2004)也指出,情态用语反应了作者或说话人愿意对自己的言语承担怎样的责任,他们有权选择指向语言的绝对客观性还是有所保留的主观性。其次,情态用语的使用也体现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礼貌性特点,是一种作者或说话人自谦的表现,并反应了一种不愿过多介入别人空间的意愿Bloor&Bloor(1995)。

    再看语篇中将人际语法隐喻用作情态系统的情况,Thompson(2004)暗示口语中人际语法隐喻的使用往往比前两种情态系统更能反应说话人的意义潜势。与书面文字的“以传递内容为导向”不同,典型的口语体语篇本来就更倾向于“建立或保持某种人际关系”。正是基于此,口语话语中经常使用“人际语法隐喻词句+特定信息”结构。Phil的话语中就有许多这种“人际语法隐喻+投射从句”的典型范例:16-17)I mean(that was the case)30-31)I felt(that that was actuallya mistake,145-46)Well I think(that actuallyshows the way…)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Phil作为本访谈节目的主讲嘉宾,在阐述自己对“恐怖主义分子”一词的观点时,选择了一种谨慎的态度,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停留在比较主观的层面上,从而避免在广大电视观众面前把自己树立成为该问题的“专家”:同时他还通过使用情态系统来表明他希望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们。

    结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地描述我们经验的工具,相反,语言的使用折射出我们对周遭事物和人物的看法及态度,这便是语言的力量(Bloor&Bloor 1995)。通过对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一则电视访谈节目进行的语旨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在反应话语参与者“潜势意义”方面的力量。本语篇的两个参与者在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尽量保持双方话语权的均势,扮演好自己在这则节目中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在讲话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情态系统来削弱自己观点的权威性。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他们讨论的是一个在彼时彼地非常敏感的话题:“谁是恐怖主义分子?”尽管二人在语旨表达方面的显著特征说明他们竭力避免将自己树立成为这个棘手问题的“专家”,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对这一话题的真正态度却被显现出来:究竟谁是“恐怖主义分子”不应该是由某个人或某个势力团体去定义的。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