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7号选育报告
李忠英 宛亮 张援文
摘要: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7号是以绵阳87-43为母本、自育品系8358-1417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在2008 — 2010年甘肃省区域试验(川区组)中,2 a平均折合产量? 6 09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0.80%。在2010 — 2011年度甘肃省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5 52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平均增产5.20%。株高102.00 cm,穗长6.00~9.00 cm,千粒重44.10 g。籽粒含粗蛋白143.90 g/kg,湿面筋223.10 g/kg,沉降值24.30 mL。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度抗病,成株期对条中29号、HY8、条中33号及混合菌表现免疫,对水4表现中抗,对条中30号表现感病。适宜在陇南市半山干旱、半干旱区、徽成盆地及低半山河谷川台地区种植。
关键词: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7号;选育
Abstract:Wudu 17 is a new winter wheat cultivar by sexual hybridization with mianyang 87- 43 as female parent,bred strain 8358-14173 as male parent. In 2008 — 2010, the average yield in 2 a was 6 093 kg/hm2, 0.80%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Lantian 17 in Gansu Regional Trial. In 2010 — 2011, the average yield was 5 523 kg/hm2, 5.20%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Lantian 17 in Gansu Production Trial. The plant height is 102.00 cm, panicle length is 6.00 ~ 9.00 cm and 1 000-grain weight is 44.10 g. The grains contained crude protein is 143.90 g/kg, wet gluten is 223.10 g/kg, the sedimentation value is 24.30 mL. By inoculation Ident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udu 17 is moderate disease resistance to mixed bacteria at the seedling stage, immunity to CY 29, HY8, CY 33 and mixed bacteria at the growing stage, moderate resistance to Shui 4, and infection to CY 30. It is suitable to be grown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Huicheng basin and the low mountain valley area of Longnan City.
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海拔550~4 320 m,相对高度500~1 500 m,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地势复杂,气候垂直分布明显[1 ]。年平均气温13.2 ℃,年日照时数1 666~2 104 h,年降水量450~1 000 mm。该区域属我国北方早熟冬麦区,冬小麦种植区域以徽成盆地、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等为主,主要种植适宜不 同气候类型的抗锈、抗旱、抗寒、半冬性品种[2 ],近年小麦播种面积9.33万~10.00万hm2,占整个粮作面积的1/3,冬小麦的丰欠直接左右着陇南粮食总产。该区域是小麦条锈病的核心疫源区暨生理小种的策源地。條锈病菌变异速度快,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一般抗锈品种3~5 a就丧失抗性,失去利用价值[3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不仅使陇南小麦严重减产,而且秋苗期向陕西关中及我国东部小麦产区大量输送菌源,翌年也会给甘肃中部及周边青海,宁夏输送大量菌源,造成这些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 行[4 ]。种植抗锈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5 ]。基于此,我们利用具有持久抗条锈,遗传背景丰富的种质资源为亲本,以选育抗条锈、丰产、优质、抗旱、抗寒,兼抗当地其他主要病害,且适宜在徽成盆地、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等不同气候类型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为目标,育成了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7号,并于2013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甘审麦2013009)。
1? ?亲本来源和选育经过
武都17号(品系9351-3-3-2-4-5)是用四川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株高87.00 cm,千粒重52.00 g的小麦品系绵阳87-43为母本,以成株期对条中25号、条中27号、条中30号、条中31号小种和混合菌表现免疫或近免疫的自育品系8358-1417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抗条锈、丰产、优质、抗旱、冬小麦新品种。1993年5月配制杂交组合,经过11 a连续单株选择,2004年株系9351-3-3- 2-4-5-1- 2-5-8-4表现稳定,混合株收获脱粒,并于2004 — 2006年参加品鉴试验。2006 — 2008年进行品比试验,2008 — 2010年参加甘肃省区域试验(川区组),2010 — 2011年度参加甘肃省生产试验(川区组),2008 — 2012年在不同生态区进行多点生产试验示范。
2? ?产量表现
2.1? ?品鉴试验
2004 — 2006年在武都区东江镇进行的品鉴试验中,武都17号2004 — 2005年度折合平均产量7 875 kg/hm2,较对照品种川麦107增产21.70%;2005 — 2006年度折合平均产量5 625 kg/hm2,较对照品种川麦107增产18.00%。当年居83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
2.2? ?品比试验
在武都区东江镇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坪上试验地进行的小麦新品种(系)比较试验中,2006 — 2007年度武都17号折合平均产量? ?6 051 kg/hm2,较对照品种川麦107增产8.04%,居12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2007 — 2008年度折合平均产量5 048 kg/hm2,较对照品种川麦107增产9.79%,居15个参试品种(系)第1位。2 a折合平均产量6 375 kg/hm2,较对照品种川麦107增产8.04%。
2.3? ?区域试验
在2008 — 2010年甘肃省区域试验(川区组)中,2 a平均折合产量6 09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0.80%。2 a 12点(次)有7点(次)增产,有5点(次)减产。其中,2008 — 2009年度折合平均产量6 362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减产2.30%,居12个参试品种(系)第9位。2009 — 2010年度折合平均产量5 82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3.10%,居10个参试品种(系)第5位。
2.4? ?生产试验示范
在2010 — 2011年度甘肃省生产试验(川区组)中,5点均增产,平均折合产量5 52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5.20%。
2008 — 2009年度在文县鸪衣坝示范种植0.08 hm2,平均折合产量6 840 kg/hm2,比当地主栽品种绵阳33号增产14.00%;在武都区东江水坪上试种0.67 hm2,折合平均产量6 180 kg/hm2,比对照品种川麦107增产8.00%;在武都区两水镇清水坪试种1.33 hm2,折合平均产量6 120 kg/hm2,比当地主栽品种绵阳33增产6.00%。2009 — 2010年度在武都汉王镇种植0.33 hm2,折合平均产量5 790? kg/hm2,比当地主栽品种川麦107增产5.00%;同年在西和县十里乡种植0.67 hm2,折合平均产量5 265 kg/hm2,比当地品种718增产6.00%;在武都区黄鹿坝种植0.23 hm2,折合平均产量6 015 kg/hm2,比当地主栽品种绵阳33增产8.00%。2010 — 2011年度成县种子公司在成县陈院乡梁楼村、抛沙镇高桥村分别示范种植各0.07 hm2,折合平均产量5 763、5 196 kg/hm2,比当地主栽品种成麦10号增产28.10%、15.50%。2011年秋天在同一地块重播,2012年6月成县种子公司测产,折合平均产量5 372、5 472 kg/hm2,比当地主栽品种成麦10号增产19.40%、21.60%。2010 — 2011年度在武都区两水镇清水坪村示范种植0.13 hm2,折合平均产量5 975 kg/hm2,比当地主栽品种绵阳33号增产8.70%。2011 — 2012年度在同一块地重播,折合平均产量6 183 kg/hm2,比当地主栽品种绵阳33号增产10.20%。截至2012年夏收,据不完全统计,在武都区两水镇清水坪村已示范种植2 hm2,连续多年折合平均产量达6 093 kg/hm2,最高产量达7 200 kg/hm2。在武都区汉王镇示范种植2 hm2,折合平均产量5 790 kg/hm2,比当地主栽品种川麦107增产8.00%以上。
3? ?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特性
武都17号幼苗浅绿色,半直立,株型较紧凑。株高102.00 cm,成株叶片数9片。长方穗,长芒,颖壳白色,穗长6.00~9.00 cm,穗粒数40.00粒。千粒重44.10 g。硬质,粒椭圆形。有效分蘖1.52个。生育期242 d。含粗蛋白143.90 g/kg、粗淀粉67.20 g/kg,湿面筋223.10 g/kg,沉降值24.30 mL,赖氨酸6.27 g/kg。生育期在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为209 d,比对照品种兰天17号早熟 2 d。
3.2? ?品质
2010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测定,武都17号含水分10.60%、粗蛋白(干基)143.90 g/kg、粗淀粉67.20 g/kg、湿面筋223.10 g/kg,沉淀值24.30 mL,含氨基酸6.27 g/kg。
3.3? ?抗病性
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2009年在兰州温室进行苗期混合菌鉴定,在甘谷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武都17号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度抗病,成株期对条中29号、HY8、条中33号及混合菌表现免疫,对水4表现中抗,对条中30号表现感病。该品种总体抗性表现抗病,抗病表现较好。
3.4? ?抗旱性
武都17號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多年遇严重旱情均表现高产。
3.5? ?丰产性
武都17号穗形长方,粒椭圆形,千粒重高,成穗率高。一般千粒重44.10 g左右,成穗数600万穗/hm2以上。
4? ?适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种区域
适宜在陇南市半山干旱、半干旱区、徽成盆地及低半山河谷川台地区种植 。
4.2? ?栽培要点
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及土壤肥力,耕前施农家肥45~60 t/hm2、磷酸二铵150~225 kg/hm2、尿素75~150 kg/hm2、氯化钾120~150 kg/hm2,结合耕地一次翻入作基肥。海拔1 100 m以下的陇南冬麦区宜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霜降)播种,海拔1 200~? ?1 750 m的冬麦区宜在10月上旬播种。种植密度525.00万粒/hm2,下籽量在150~225 kg/hm2。入冬、拔节、灌浆期各灌水1次。该品种株高90~120 cm,株形紧凑,较耐旱、耐瘠薄,若在高水肥川坝河谷区种植,要注意多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否则易徒长倒伏。
参考文献:
[1] 李忠英.? 2009 — 2010年度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陇南点结果初报[J].? 甘肃农业科技,2012(12):31-33.
[2] 张耀辉,吕莉莉,王? ?娜,等.? 甘肃省陇南片山地组冬小麦区域资料的非参数分析[J].? 甘肃农业科技,2010(2):15-17.
[3] 宋建荣,吕莉莉,张耀辉.? 冬小麦新品种中天1号选育报告[J].? 甘肃农业科技,2009(1):3-5.
[4] 张援文.? 冬小麦新品种武都16号选育报告[J].? 甘肃农业科技,2010(10):4-6.
[5] 鲁青林,汪恒兴,周? ?刚.? 5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系)农艺性状观察及评价[J].? 甘肃农业科技,2008(3):3-5.
(本文责编:陈? ? 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