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潘德烈斯基无伴奏合唱作品的探究

徐进
摘要:克里斯托夫·潘德烈斯基无伴奏合唱音乐的语言已经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在他的创作之初,他采用了先锋派的作曲技法,使得复杂的折衷学派音乐语言保持并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但是,这之后他的音乐呈现出很大的差异。由于更加支持产生强烈形态和关注的全音阶音乐的序列主义技法已经不在了,因此,他早期和后期的作品之间似乎存在一个明显的文体界限。
关键词:克里斯托夫·潘德烈斯基 无伴奏合唱 探究
一、克里斯托夫·潘德烈斯基的生平及其合唱作品
克里斯托夫·潘德烈斯基1933年出生于波兰。尽管他家族中没有谁是专业的音乐家,但他家人非常热爱音乐,潘德列斯基学习小提琴,后来,二战后,他在管弦乐队表演。同时,他也学习作曲,于1955年停止小提琴的学习,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写作上。
随着1956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主义的否定,新上台的波兰政府取消了限制,允许当代先锋派音乐进入波兰。这一潮流包含了许多新的风格,如第二维也纳乐派的十二音体系音乐和无调性音乐、战后实验音乐、斯特拉文斯基的节奏创新以及其他许多风格。年轻的潘德烈斯基迅速吸收了这些当代的风格和声乐。但是,他并没有接受任何特殊体系的思想学说,而是利用了各种新的音乐语言。
这些现代主义的影响集中了许多当代波兰作曲家对音响和质感的关注。对潘德烈斯基来说,这种音响的影响表现为作曲风格的构建主义。在策划作品时,他首先考虑的不是旋律或和声主旋律元素。相反,他从音域、发声程度和质感方面对整个声音形态进行了形象化设计。然后,他利用重叠盒和楔形物将这些设想转化为符号图,以此来展示音乐的形状。只是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容纳和组织了音高元素。
尽管他的一些音乐选择受到序列主义考虑的限制,但他对音高结构和主调的选择都是基于传统和声和巴托克的和声运用。探讨的主体将涉及到如何将这些音高组织的标准反映到结构示意图上以及这些标准如何帮助形态的构建。
二、克里斯托夫·潘德烈斯基专门的无伴奏合唱作品
这些作品轮廓清晰,是一种均质体。尽管在潘德烈斯基的生涯中,他的音乐语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他以往的合唱作品和最近的合唱作品之间还是有许多实际的相同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更多的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目标,即歌词的谱曲的关注焦点。作曲家承认该歌词要求对其他主体材料进行更严肃的处理,这使得代表更具实验性的乐器和电子音乐作品的神奇效果显得不相称。合唱表演的现实情况也要求这些作品通常更简单一点。与器乐作曲家相比,他们发出长调的声音有限,在范围上也更受限制。与潘德烈斯基的音乐最相关的是为了进行器乐合奏,合唱队更难以形成一个音高不同且密集的音簇。这迫使作曲家对音乐材料进行提取,形成一个更透明的音高组织。
潘德列斯基的合唱作品跨越了30年。第一部作品于1958年完成的《大卫的诗篇》。总的说来《大卫的诗篇》展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韵律和乐器法在多方面的影响,无伴奏越长《大卫的诗篇》是一个简洁的四声序列实验,暗指传统的风格和音调。例如有作曲家注意到潘德列斯基采用“回忆格列高利圣咏”的方式对第一行的形式进行了设置,后来,他又采用了赋格曲的技法。
与《大卫的诗篇》相比,《圣母悼歌》是48部合唱的一部大型独立作品,但它融合了传统元素。Schwinger将其开头的动机与格列高利圣咏结合在一起。这部作品持续了几个片段,最后回到了动机上,目前进行了模仿处理。这部作品最后以分解华丽的D大调和弦的一个延续和戏剧性音簇结束。
在首次演出几年之后,《圣母悼歌》被纳入到了一部更大的作品《圣卢克受难曲》中。整个《受难曲》采用了《圣母悼歌》的动机,实现了主题的统一。本作品中的另一个无伴奏乐章《祷告曲》,这是一曲带有若干音簇基于嵌入行中的巴赫动机的半音阶序列乐曲。
潘德烈斯基于1974年创作了他最复杂的合唱音乐《圣母玛利亚颂》。这部作品被改写成了48部合唱、管弦乐和7个男声独唱。唯一无伴奏的乐章《当听他说话》并不是很恢弘:它被限制在16个合唱部分,几乎没有旋律。相反,音乐过程是音高密度的一个结构性组合。开头是一个音高集合A b,其中缓慢加入了多个音高集合,直至达到高潮,之后音调慢慢消失,只剩下单独的一个音高G。
潘德烈斯基后期风格的代表作有三部合唱作品:《羔羊颂》、《羔羊之歌》和《轻叩心扉之门》。所有三部作品都是为八声混声合唱缩写,被认为是独立的片段。《羔羊颂》写于1981年,是为纪念波兰主教长所做,后来被纳入到《波兰安魂曲》中。节奏中有一个明显的F小焦点,尽管有一些特殊的和声偏差,尤其是高潮时巨大的不协和和弦。
《羔羊之歌》写于1986年,是为纪念罗斯特罗波维奇60岁生日而作。歌曲为俄罗斯的传统歌曲,这是本研究中唯一的非拉丁语作品。这部作品大部分为三人组合,有几行调式明显,但在传统和声方面,根音和焦点音高并没有和谐进行。
另外的作品就是于1987年完成的《轻叩心扉之门》。这部作品的作品是为了感谢马德里大学,因为马德里大学授予了作曲家名誉博士学位。这部作品有两个不同的音高主调,G和D,它们在作品中的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重要性。尽管以不同方对这两个主调进行了阐述和扩展,但最后还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对潘德烈斯基的无伴奏合唱音乐的简单概述表明最容易理解无伴奏合唱音乐的方式就是利用无音调和有音调理论对其音高结构进行分析。但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对这种音乐进行彻底的分析。Schwinger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也存在着通常的问题。在潘德烈斯基的全部作品进行论述时,他们很少对音乐进行详细的探讨。
也有文章对《受难曲》中几个音调听起来强的个别瞬间进行了说明,但没有一任何方式将这些实例联系起来。最新创作的系列的第一卷《潘德烈斯基研究》对作曲家的风格演变进行了记录,但文章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分析。这些研究对作曲事件进行了叙述,但没有对音高特征的形式功能进行比较。同样,也有音乐艺术博士论文在对合唱指挥论文进行论述时,对每一部作品中的事件按顺序进行了说明,突出的是潘德烈斯基的声乐创新。
三、结语
本研究以早期的作品开头,将对出现潘德烈斯基的合唱作品中的各种音高机构进行论述和阐释。在《大卫的诗篇》中,按序列组织音高结构,但同时也通过五度音关系和轴对称对整体音调进行了展示。在十二音体系表面之下,出现了主调音和属调区,它们部分是通过扩展的轴向音高集合建立的,这个轴向音高集合包含了焦点音高及其三全音相反的一极,以及作为局部属调和焦点音高下属调的音调。这个集合形成了一个(0127)型的四度音阶并进行了描述。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