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思想角度看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诗句

    张焱

    摘要: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的杜甫,其大量诗歌展现了所属时代的政治特色、历史事件,杜甫用现实主义手法以诗歌为载体呈现出社会的真实,从中可发现“诗圣”杜甫的社会主义思想萌芽,其思想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一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年少时是在安逸中度过,中老年却四处流浪,居无定所,又遭遇“安史之乱”,种种际遇让他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到达了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其诗歌常常以 “以天下为己任”,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为我们展现了他所处时代的广阔现实。如《悲陈陶》、《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对唐朝的政治、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反映,讲述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与当时制度缺陷,具有极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杜甫所处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倾家荡产,无处可去。杜甫在长安生活十载,但在首都的他仍然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生活的艰难与所见所闻使诗人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动荡和众多的社会矛盾。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由长安城往奉先县探望妻儿,在路途中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说看到的普遍状况,极致的描述了当时剥削带来的后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最真切的写照,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

    唐朝在各种社会矛盾的激烈碰撞下,最终爆发“安史之乱”。生活日益窘困的杜甫在流浪中越来越接近人民,越来越能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难,其诗歌的人民性开始显著,写下了许许多多像《新安吏》、《兵车行》、《哀江头》、《无家别》等忧国忧民的诗。通过在场的“笔者”,把批判的话由事件的当事人说出来,不同角度描绘不同群体的矛盾。其经典之作《石壕吏》,描写差吏连夜捉人征兵,甚至年老力衰的老妇也不放过,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二

    杜甫正是将个人现实、社会历史辩证统一,竭力通过人的现实的真正矛盾去发现和描写人的社会关系。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思维的运用。所以笔者认为杜甫在对普通人民苦难的同情、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颂,对社会现实矛盾和不平的深刻批判中,在当时主流的儒家仁政思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下,对封建剥削社会中阶级对立的本质进行了揭露,与当代以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并无很大差异。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深入人民生活,感受人民的痛苦,批评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虽然杜甫创作了大量诗词对时代进行思考和批判,但笔者认为其社会主义思想的直接体现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公元 761年8月,由于大风,大雨接踵而至,杜甫的茅屋摇摇欲坠,加上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想到“天下寒士”茅屋俱破的场景,幻想可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大家俱欢颜的景象。短短的一句话,恰恰体现了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并且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良好,人民幸福指数高等社会主义思想。毕竟不是有房子就能俱欢颜,后还需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精神富裕等。仔细思考,在当时的情况下杜甫能有此感慨,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我国现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杜甫对如何合理分配利益的思考蕴含巨大价值,转移支付,精准扶贫,廉租房等政策契合杜甫的这一理想。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仅仅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还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不仅此首诗,在其许多诗里,例如可以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感受到他文字之外无尽悲凉的社会情状,感受到杜甫身处逆境和困境时,仍然不忘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同时杜甫秉承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早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体现其政治价值观。这种对人民群众的热心,是我们当代需要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作为知识分子的杜甫,时刻从人民角度出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以此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这值得当代一些价值观背离、群众观念淡漠的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学习。

    杜甫把痛苦和幸福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的忧国忧民的核心思想类似于马克思所言:“如果我們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可以看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诗圣杜甫,萌芽出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在诗中揭露封建剥削社会中阶级对立的本质,批判社会矛盾与不公,赞颂劳动和劳动人民,渴望和平,渴望区域均衡发展、消灭剥削、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在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创作了许多被称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作品。

    三

    杜甫及杜诗都展现出巨大的魅力和文化内涵,杜甫也于1962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一。笔者结合马克思主义,分析杜甫思想中的精华并于与当代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得出杜甫虽继承儒家思想,但与先秦儒家思想相比,他不单纯只顾社会和谐,把人民利益抛开,而是更强调他们的有机统一,并且对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进行分析和尝试提出调和意见,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萌芽出当代社会主义思想。值得注意杜甫仍未跳出历史局限性,倡导“人治”,但杜甫的思想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