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特点

向敏敏摘要:《安魂曲·痛苦之日》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个乐章,他把这当成是他自己的安魂曲,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莫扎特《安魂曲》Lacrimosa的特点,结构、旋律的构成及和声的运用、音乐整体音响的表现力等。
关键词:莫扎特 《安魂曲》 创作特点
莫扎特《安魂曲》于1791年在维也纳创作,共八个乐章,分别是:进堂咏(Introitus)、垂怜经(Kyrie)、继抒咏(Sequenz)、奉献经(Offertorium)、圣哉经(Sanctus)、赞美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领主咏(Communio)。其中继抒咏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号角响彻四方(Tuba mirum)、威严的君王(Rex tremendae)、慈悲的耶稣(Recordare)、羞惭无地(Confutatis)和痛哭之日(Lacrimosa)。《安魂曲·痛苦之日》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个乐章,他把这当成是他自己的安魂曲,他在安魂曲最后一页写上这首曲的名字《落泪之日》,其手稿现存于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莫扎特这部《安魂曲》的形式传统,歌词采用的是拉丁文。在莫扎特的《安魂曲》中,我们基本感受不到有痛苦的情绪在其中,能感受到的是一份来自心灵的平静。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莫扎特《安魂曲》Lacrimosa的特点,结构、旋律的构成及和声的运用、音乐整体音响的表现力。
一、莫扎特《安魂曲·痛苦之日》的结构特点
(一)该曲的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是A-B-A三块的结构,从属部分由引子、间奏和尾声构成,结构清晰可辨,这是古典主义曲式结构的典型特征。
(二)该曲的曲式结构图示:
(三)该曲的曲式结构是为再现单三部曲式,整体结构清晰,但内部结构并非对称,这是该曲的特点之一。
典型的呈示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并且两个乐句形成一种呼应关系,而该曲的呈示段A是由一个大乐句构成,最后在d小调的属和弦上结束,该乐段是一个开放性结构乐段。
中段属于发展性中段,该曲中段的写法在规模上与典型的中段的写法有相似之处,都有结构规模的扩大,由A段的7小节扩大到10小节。中段的内部结构是由两个乐句构成,呈非对称性的结构,最后在F大调上做完满终止,是一个转调乐段,这种写法不是典型中段的写法,此处更强调一种稳定性,对主的祈祷。
间奏部分的写法主要是为了调性的过渡,由F调转回d小调,准备再现。
再现段的写法是变化再现,结构与A段一致,保留了一气呵成的大乐句的写法,结束在d小调的主和弦上。
尾声的写法是对全曲的一个补充,一种带有强烈感情的抒发,“A-men.”最后的调性也由开始的d小调转为同主音D大调,是一种毕卡迪三度的写法。
二、旋律的构成及和声的运用
前奏部分由2小节构成,旋律具有跳跃性,给人一个空灵的感觉,旋律结构运用了众赞歌“巴歌体”特点的创作手法,是典型的AAB结构形式。
该曲A段的合唱声部进入时,旋律材料与前奏部分相同,低音是ACBE,缓慢地行进。第5小节女高音声部曲调线伴随着歌词出现,以二度上行音阶式的形式出现来进行对歌词的解读。
B段的旋律材料来源于A段,承接了A段的发展,第一个乐句的旋律走向是呈向上趋势,与力度结合,是一种情感的强烈表现;第二个乐句的歌词进行了变化,力度由f变成p,b最后出现“耶稣”的时候,为了表现一种诚恳祈求的心情,调性由一种柔和的小调色彩转为明亮的大调色彩。这一句的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的旋律进行由级进开始,呈反向进行的形式,发展到18小节,两个声部都出现反向大跳,一般的作品这时的力度都会是很强,而此处用了P的力度,更加加强了音乐发展的内部动力,蕴藏着一股等待爆发的力量,为A1段的再现做好了铺垫。
A段的旋律材料依附于A段,在A段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合唱声部由二度上行音阶式的旋律走向变为下行,管弦乐演奏的旋律材料来源于前奏部分,“巴歌体”特点的写法,二者旋律进行的走向呈反向进行的形式,加强了对感情的表达。
A段的和声进行首先是由d小调开始ⅰ→Ⅴ→ⅰ,在歌词“di”时转向F大调→Ⅴ2→Ⅰ6→Ⅷ43∕Ⅱ→Ⅴ6∕Ⅴ,最后一个和弦也是d小调的Ⅴ6∕Ⅶ,从d小调到F大调又回到了d小调上,歌词“mo”开始所配的和弦是 3Ⅶ65∕Ⅴ64→K→Ⅴ,最后在主和弦的主音上结束。在这一串的和声进行中,多次出现离调和弦,其中运用了降三音的重属导和弦,也称为“德意志增六和弦”,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内心激动的表现,加上旋律不断的级进上行跑动,再配合着歌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这充分体现出作曲家想要表现一种激动的心情。
三、音乐的整体音响的表现力
该曲前奏部分,由弦乐组首先进入, Vl.演奏上面三音一拍的旋律律动,旋律中的经过音使音乐的色彩性加强,而Vla.与Vlc.演奏中低音声部的力度较弱。当合唱声部进入时,表现的是复活将要来临,正直的人被审判,此时铜管乐组进入,更加展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定音鼓的每次进入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第一次出现在第8小节后两拍,与歌词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烘托出这一部分的高潮点;其次出现在第14小节后三拍,力度逐渐加强,与后面p力度的出现形成对比,更加突出内心真挚的祈求,此处的歌词是“主啊,请宽恕他,拯救我们,仁慈的主啊,”与歌词很好的对应;第三次出现是在21小节最后一拍和22小节的第一拍,定音鼓出现在51小节末是为了让合唱声部更好的进入,将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继而出现在26、27小节,基本在要结束的部分都有定音鼓的出现,最后三小节运用了定音鼓滚奏的演奏技法,与其他乐器及合唱声部同时在强力度中结束。
配器处理部分既对比又统一,符合音乐情绪的发展。该曲的前奏由弦乐组演奏,而在A开始前的间奏处,由巴松管柔和地进入,演奏高声部,再逐步将音乐发展推向高潮,这两部分音色形成一种对比。再看织体层,前奏部分的音响比较薄,间奏部分为音乐后面的发展做铺垫,织体层加厚,音响效果也加厚,又形成一种对比,但又统一,其力度都是以弱奏为主,织体的节奏表现形式也是统一的,稀疏与密集的结合。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