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方向和职业能力

    汪晓军

    出版产业生态的丰茂繁盛,是出版产业做优、做强、做大的鲜明标志,也保证着出版产业的持续良好发展。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的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这也标志着出版产业这一轮的体制改革进入了收官阶段。5月上旬,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传出的信息表明,有关中央领导和出版主管部门已经未雨绸缪,开始思考和谋划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了。

    但是必须看到,事实上相当一些中央部门或单位的出版社,面临这一轮改革,仍然在惶惑、犹疑、观望,这无疑对改革进程甚或对这一轮改革之后的长足发展,都会留下一些不良影响或隐患。留意这种情况,对于推进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出版产业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有必要对中央部门或单位出版社,做些基本的了解,看看不同类型的中央部门或单位出版社的情况,可以理解当下的改革进行状况,更有可能深入研究和应对今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类型和状况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共和国成立伊始或实施前两个五年计划时陆续创建的,这些出版社,有着文化传播的神圣使命和科学普及的重要责任,行业特点明显,专业性较强,经过半个世纪左右的建设,形成了丰厚的文化沉淀和殷实的资产积累,已经成为我国出版行业的优势力量。这次转企改制,恰是这种类型出版杜一次华丽的转身,焕发着强劲的发展活力,站在了出版企业的领军者行列。

    第二种类型的出版社,大多创建于改革开放之初,解放思想的春风沐浴,让这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以新颖的文化视野及理念,现代的传播观念和运营姿态,活跃在出版行业,进而逐渐成为有生力量。转企改制,将为其注入强大的动力,使其更具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第三种类型的出版社,虽然也大多创建于改革开放之后,但是很不幸,由于创办初衷更多维系在创收增利上,忽略了文化创造和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忽视专业方向的确立,不屑于职业能力训练,起步就漂浮趔趄,以致于行止踉跄、举步维艰。更不幸的是,面对转企改制,这种类型出版社彷徨无主,无奈沮丧,瞻前顾后,我曾经感觉到的“身份确认的惶惑”和“发展与期待的犹疑”种种窘况,就是在这个类型的出版社集中表现着。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的诸多弊端和症候,在这里所说的第三种类型出版社身上,更为突出和明显。比如,出版社领导人变换频繁,缺乏长远打算和发展规划;比如,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共同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比如,出版活动杂乱无序,出版行为不规范,等等。这些弊端和症候,又是互为因果、互为作用的,致使这一类出版社面目混沌,形象模糊。凭借着所属中央部门或单位的显赫招牌,这么些年来,这种类型的出版社虽然出过不少乱子,毕竟还可以化险为夷,勉强维生。而且,凭借这个招牌,居然也吸纳了不少高学历高学位的新人。然而,发展方向迷茫,发展能力匮乏,发展前景犹如雾里观花,竟让这些本该是朝气蓬勃的有为新人,反倒为身份转换而惴惴不安。

    发展趋向和产业生态

    尽管如此,第三种类型的出版社,依然按着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逐步推进。转换身份的心理障碍,似乎会成为转企的障碍,不久前,中编办在新闻出版总署批复转企改制方案后即前置核销事业单位的举措,彻底打消了那些拖延观望的潜隐念想;出版企业工商注册的些微环节滞阻,也被领导小组协调顺畅了。这么看来,今年年底以前完成转企没有问题了,尽管步子迈得不够快,每一步都要费些气力,毕竟一步一步踩得踏实稳当,或许可以为转企改制以后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过这一轮改革,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又会大致呈现出三种形态。

    一种形态是自我整合自我重组,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专业出版集团,如: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等。

    另一种形态是与中央或地方出版集团重组,成为有望跨入“双百亿”大型出版集团旗下的专业出版组织,像早前的中华工商联出版社、和平出版社,近期的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华文出版社等。

    而比较多的出版社,则属于第三种类型,也就是主管主办部门或单位不变,独立转企改制,开始市场化运营探索的行程。不约而同,这种形态出版社,选择走“专精特新”的特色发展之路,尝试打造殷实、一流品质、有创造力及影响力的中小型出版企业。

    可以预计,在中央领导和出版主管部门的倡导下,独立转企改制的中央部门或单位出版社,还会有一些通过重组、联合、参股加盟等形式,进入各类大型出版集团或专业出版集团,构成我国出版产业航空母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有相当一些出版社,作为谋求“专精特新”的中小型市场主体,活跃在出版产业,丰富着我国出版产业“乔灌木”丰茂繁盛的生态景观。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出版产业生态的丰茂繁盛,是出版產业做优、做强、做大的鲜明标志,也保证着出版产业的持续良好发展。

    专业化和职业性

    然而,“专精特新”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和要求,想要达到“专精特新”的程度水准,任何出版社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出版社需要付出的努力,其艰难辛劳,怎么想象都不为过。去年以来,当我开始关注中小型出版社发展,尤其是今年与具体的中央单位出版社亲密接触以来,深切感到,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庞杂,而当务之急的事情,就是确立出版社的专业化方向,培养从业团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

    一言以蔽之,要解决不专业和不职业的问题。

    不专业。在前文所述的第三种类型的出版社中,貌似有个专业方向,招录员工也还在意新人学历的专业背景,实际在出版活动中却全无专业概念,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工资拿到,奖金拿到,再踅摸点儿这个津贴那个补助,便万事大吉、沾沾自喜,以至于文化缺失,制度稀松,浑浑噩噩敷衍了事,专业化的出版努力和追求,并没有当作实实在在的工作重心。

    不职业。这几乎是第三种类型出版社的通病,也是让我很觉诧异的事情。领导经常换,内部管理乱,出书不规范,使得这些出版社,外表光鲜,内里自卑。在主管部门或单位,没有出色表现,没有话语能力,也就没有影响和位置。而且,鲜有能与作者读者对话的业务骨干,选题创意能力及选题组织能力都呈疲弱。如此,低人一等完全可以想见,无力把握和掌控出版活动也是可以想见的。甚至,这类出版社由于特殊的环境,很少深入研究出版业发展状况,出版活动像是自拉自唱自娱自乐;各社之间也犹如孤岛相望,相互隔膜,隔海喊话,又总是信息失准,呈现出一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小国寡民状态。

    转企改制,确实是这种类型出版社根本改变面貌的重要契机。汇入出版产业大军的行列里,至少可以避免孤陋寡闻的隔膜,开阔视野,丰富见识,循着出版产业发展规律,建设中小型出版企业。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将后进行的股份制改造,都是为了让转企改制以后的出版社,切实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培育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形成科学而明晰的长远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努力目标,不断提高职业意识和能力,以期在市场竞争过程里,让“专精特新”呈现出专业权威、精良品质、特色鲜明、新颖独到的面貌,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新”,打造中小型出版社的优秀品牌,在出版产业大军的行列里,卓然行进,活泼灵动。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