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本草中国》的诗性叙事探析

【摘 要】 纪录片《本草中国》以其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题材和诗性叙事的表现方法,为观众呈现了具有浓郁水墨风格与田园气息的中医药文化探寻生命奥义的过程。影片以时空交叠式的叙事结构和寄寓着天人合一哲趣的念白建构出一种具有古典韵味的诗性节奏,并通过图像叙事的力量,以交融互生的精巧工致之匠心和雅致冲和之诗意,实现了对中医药文化的启蒙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功能。
【关 键 词】纪录片;《本草中国》 ;诗性叙事
【作者单位】郝兵,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中小学教师‘视觉艺术素养的教育行动研究”(2017-JSJYYB-01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1.024
作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跨平台播出的纪录片以及中国首部反映中医药文化的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以其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题材、诗性叙事的表现方法和充满古典韵致的律动节奏,为观众呈现了具有浓郁水墨风格与田园气息的中医药文化探寻生命奥义的过程。该纪录片有两种版本:一是2016年5月20日在江苏卫视周五黄金档首播的版本,“节目采用主题单元集的形式,分《境界》《时间》《相遇》《双面》《浮沉》《解构》等十个主题单元集,每一集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1];二是“爱奇艺”视频网站播出的版本,该版本将《时间》《年华》《双面》《境界》《相遇》《根脉》《新生》《沉浮》《有情》《责任》十个单元集的正片贯穿起来,较为客观地还原了中医药从起源、发展到传承和创新的嬗变历程。两种版本的十个单元集都围绕着一个既定主题展开,从现代中医药人的日常生活切入,尝试寻找濡养国人几千年的生命秘笈——本草及蕴含在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哲学与科学精神。本文以“爱奇艺”网站的版本为分析对象。
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认为,诗的真正意义“只有被带回到那原始的直觉中去。这只能通过一种磁性的、超概念的力量,即强大到足以把由媒介意义(那组意义明确的事物)所设置的障碍通通扫除,让我们逻辑理性的双眼合上歇息,并使我们沉迷于参与在诗人的前概念活动的精神之夜中生出的诗性直觉的语言构成的音乐(包括那些被提出的概念和意象)而达到”[2]。如马利坦所言,诗性需要规避“逻辑理性”和沉迷“诗性直觉”。鉴于题材的特殊性,《本草中国》尝试在每一味本草中“洞悉生命中诗的纹理”,以“超越连贯逻辑的局限,传达生命深层现象和无形联结的高度复杂与真实”[3]。由此,制作者们以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和山水画式的构图与剪辑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一部关于中国中医药文化的视觉史诗。
一、时空交叠式的叙事结构
以“探寻道地药材、还原炮制技艺、点拨医药原理”为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原则,《本草中国》每一个单元集都涉及四味中药材,或是膏方,或是与中医药有关的药工、药农、药师、医师,或是著名老字号中医药的故事等,并以一个特定的主题将相关人物、地域、事件联结在一起。倚重于忠实现象、还原现场、尊重历史的创作理念,《本草中国》以细腻而精致的剪辑,将中国传统“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画面构成方式融入到每一个镜像中。不过,由于有记载的中草药多达一万两千多种,一部十集的纪录片只能采用散点介绍的方式将某些具有特殊价值的本草以及与本草相关的药人、医师的故事呈现出来。虽然《本草中国》每一个单元集都有某一个特定的主题,但因其由多个故事集合而成,呈现出某种时空交叠式的叙事结构。
1.回环往复的复踏式节奏
由于采用了电影级别的摄影设备和先进的航拍技术,俯瞰、拉伸鏡头、局部特写、延时摄影等拍摄方法得以实现,画面的清晰度和细节抓拍的准确度都为诗性叙事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如第一集《时间》主要介绍了与红花、藏红花、红曲、霜桑叶、天麻、陈皮几味草药的种植、采摘和制药过程。其中涉及种植藏红花的俞福生、手工制作红曲的退休药厂厂长王良春、老中医张荣恩、回家乡种植天麻的大学生田旭林、广东四百年老字号陈李记陈体全公第十一代传人陈永涓五位药人、医师的故事。影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地进行讲述,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又将这五位药人、医师种植、采摘和制药的进展情况做了首尾呼应式的交代。从影片所选取的四个故事来看,场景与场景之间没有什么关联性,链接场景转换的是念白的勾连,而念白的勾连依赖的又是意脉的设定。如第一集《 时间》中,通过时空的不断变换,将本草生长所经历的具体时间与药人寻药或制药所经历的生命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尾声部分再次介绍陈永涓时,念白为:“陈永涓和他的父辈们,是时间最忠诚的捍卫者。”后来随着乡村景象的一点点推进,在犬吠声里一个孩子从画面里骑车出来,念白为:“正当广东沉浸在陈皮丰收的热火朝天中时,上海崇明的藏红花已悉数凋零。”由此将画面和叙事转换为手工炮制红曲者王良春的故事结尾处。其他几集依然沿着不同故事再次循环推出的结构方式,从而生成一种特殊的如《诗经》一样回环复踏式的节奏感。
由此可见,纪录片《本草中国》通过回环复踏的叙事结构,一边将影片中关于中医药人的故事转化为观者的具体感知经验,一边通过视像呈现出纪录片基本骨架式的“指示性意义”——即将集千年用药经验于大成的中医药宝库的冰山一角,以中国农耕社会烙印在心灵深处的诗性节奏还原出来[3]。
2.水墨画定格画面的大量使用
在《本草中国》的开篇部分,视像以墨色浸染和流动之势,将几味草药、传统的制药工具、几位采药人和制药人的剪影以及“本草中国”的题头等融于水墨画之中,可谓兴味盎然。这些具有感染力的场景与画面,为《本草中国》打造了诗意的氛围和基调。
前四集在介绍每一味草药的功能、形态特征等知识时,大都采用水墨画定格画面的构图方式:背景为山水画,边角处稍有墨线勾勒的点景,画面中央配有草药的图片或形状,图片旁题写草药名字和功能等行草字体。可谓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经典模式。如第三集《双面》中的“五色养五脏”“生熟异治”“药食同源”等画面;第五集在介绍组方时,也是采用书法结构布局;第六集《根卖》从“山”开始,既有江南的娟秀,也有北方的雄伟,接着将盘古、夸父、愚公、神农四位神话中的人物画像嵌入到水墨画或黑白图片之中;第八集《浮沉》讲述中药炮制(如浸、泡、煅、煨、炒、蒸、煮)历史时,直接以人物水墨画或是人物画册页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九集讲述丸、散、膏、丹时亦采用将图片嵌入水墨画的表现方法。总体上,使影像呈现出类似于山水画由三远式透视而形成的某种抽象的平面感,同时也将王维“画中有诗”的美学意趣隐显于视像的迢递之间。
3.山水画般动态镜像的大量运用
《本草中国》除使用大量的静态画面外,还运用了许多富含传统山水诗画意象的镜像。如第二集江南水乡画境图片慢慢虚化并融入夜色中的月亮镜头;第四集两处关于樟树水乡的镜像和快速升起的满月夜景镜像;第六集《根脉》谈及“水”的问题时,用整整十秒钟缓缓呈现远景山水动态镜像;第七集《新生》用五秒钟左右的时间呈现出青黛轻轻入水的镜像;第八集《浮沉》中对升降浮沉的画境阐释以及杭州水墨景致的画面等。这些动态景象在整体上通过一系列的抒情景观形成一种视觉上的抽象美感。
可以说,像画家一样,《本草中国》的制作者们“并不把自然看成独立的自在之物,以便复制或模仿它的外部形状。画家把自然看作一个创造性的神秘物,他试图模仿这个神秘之物的奥秘活动和内在的作用方式,他还通过它的双眼,借助诗性直觉使之作为客体即行将问世的作品的胚芽或翅果进入他自身创造的主观性的幽渊”[2]。由此凭着某种神秘的诗性直觉,饱含深情地使用大量田园景象的镜头,再配合某种怀旧情感的音乐,使纪录片呈现出诗画乐相互辉映的生命趣味。这里不仅有鸟鸣犬吠,还有高山清泉、碧海蓝天,诗境、画境相容,诗思、画意互生,整部纪录片都激荡着某种特殊的关于农耕文明诗意想象的热诚。同时,也不自觉地指向了该纪录片的“外在意义”——中华传统的中医药技艺是萃取天地精华、依据自然之道而生成的。
二、寄寓着天人合一哲趣的念白
与洛伦兹为美国联邦政府农业福利管理处摄制的《大河》相似,《本草中国》的导演希望通过配乐激发观众的情感,也希望通过念白“令人想起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以及土地的力量和庄严”[4]。
《本草中国》中的念白充满了古典诗歌的声韵节律和雅意哲思,其诗意呈现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拟写成不严格合律的诗句。如第七集《新生》中的三言:“破瘟疫”“除绝症”“挽垂危”等;而在介绍传统与古典交汇的北京城时则采取组合使用四言诗的方式:“殿角飞檐、红墙树影、宽窄胡同,构筑了最纯正的京味。”第六集《根脉》中的四言诗句如“水飞雄黄,化水而成。琴瑟一起,笙箫不默”,五言如“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等。整体来看,制作者拟写的传统诗句虽稍欠圆融自然,但别有雅致。二是直接引用经典诗句,如“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等。这些诗句在摹写方面直抵该纪录片具有联想性质的“内在意义”。
1.从自然的本草情感到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和温暖人间的情怀
本草融合着中国人构建诗意农耕生活的生命情怀,它不仅给人以温暖的力量,而且使人们珍惜相遇后的彼此催发与升华,它亦深谙情的真谛。正如视觉叙事符号学开创者米克·巴尔(Mieke Bal)所说:“任何呈现的‘视觉都具有强烈的操纵作用, 因而难以与感情相分离,不仅难以与属于聚焦者和人物的感情也难以与属于读者的感情相分离。”[5]如第九集《有情》中的念白,更是充当了可以直接聚焦起图像叙事和读者之间浓郁感情的粘合剂。无论是“世间的你来我往,生命的繁荣共进,皆因有情,而有了聚散离合,有了冷暖温度”,还是“有情之人,哪怕情之所系已化为历史的浮光掠影,却依旧甘之如饴”,抑或“天地大美,惟有情之人方能不负”,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就像一个人因被本草救治而获得新生一样,或破译出,或慧悟到,或洞明了那人间真情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对“天人合一”“向死求生”的哲性经验的还原性阐释
作为一部纪录片,《本草中国》不仅为我们介绍了中医药人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而且在尽量接近和传递历史讯息的同时,运用影像对中医药人的日常生活和具体事件进行还原,并在这还原的过程中呈现出中医药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对医道的坚持与守望。“天人合一,医道相同。自古以来,中医学就和道教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有如与自然的一场对话,要顺天时,静人心”,这恐怕就是促发我们重新认知和研究中医药相关学问的最根本路径。
不仅如此,《本草中国》还在还原医道的镜像中为我们找到了复兴中医药事业的方法。在第四集《双面》中,缓缓移动的镜头配合节奏舒缓的音乐,念白饱含深情地响起:“毒药,或良药,是本草的两面。若非天地设精华,若非人类凭执着,就没有这向死求生的焕然重生。”
然而,历经千年沧桑,中医药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也特别值得我们思考。正如第八集《浮沉》由本草自身的升降浮沉性质而来,隐含着中医药发展历程中的隐喻意义——“千年本草面临着前所未见的浮沉巨变”。当然,“也许我们无法期待人人都在趋利的浪潮中保持警醒和理性,但总有一些人,怀抱虔诚与勇气,拥有着在沉浮中独行的力量”。虽然我们必须清醒地面对第一集《时间》中的一个定格镜头——王良春将最后一次手工炮制红曲的工具放在中药博物馆的玻璃陈列箱中时,他虚化的手掌与工具的影像。此时,念白为:“一个属于手工业的时代,也许就这样结束了。”由此可以说,放下手中的工具,就是远离了一种古典的采制方式。
当然,“影像的功能,诚如戈里所说,是在表现生命本身,而非生命的理念或论述;它并不指涉或象征生命,而是将它具体化,表现它的独特风貌”[3]。因此可以说,《本草中国》中的一个个镜像更像一个意象链条,它们共同生成了本草在纪录片中的多重隐喻功能。第一,它将纪录片叙事的切入点与纪录片试图呈现的本草人生连接起来,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本草既是纪录片选取的特定意象又是药人采药、制药等悲欢离合的故事得以发生的缘起;第二,它将中医药之特性(天地精华)与药人精神(济世苍生)结合起来;第三,它将中医药文化的起点(本草自然)与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结合起来。由此,使《本草中国》直指它的象征意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抵达的“人药合一”的默契境界。
综上,《本草中国》纪录片通过镜头的推进、剪辑、配乐、旁白和后期制作等手段,共同建构了一种具有古典韵味的诗性节奏,力求通过更易于理解的图像叙事的力量,实现对中医药文化的启蒙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功能。总体而言,整部纪录片闪耀着精巧工致之匠心和雅致冲和之诗意交相辉映的光晕。
|参考文献|
[1]周雷,孟召龙. 《本草中国》:以初心和匠心重修本草[J]. 传媒评论,2006(11).
[2] [法]雅克·马利坦.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 刘有元,罗选民,等譯.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 [苏]安德烈· 塔可夫斯基. 雕刻时光[M]. 陈丽贵, 李泳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 曾伟桢,译. 北京:世纪图书出版公司,2008.
[5]郭国旗. 诗性叙事及其审美功能——读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3).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