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服饰文化
胡洋
摘要: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具有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它作为古典小说的范本蕴藏了大量服饰文化方面的内容,是我们研究明末清初服饰、文化内涵的重要素材。许多重要人物在第三回纷纷登场,我们将对其中典型人物的服饰进行剖析。
关键词:《红楼梦》第三回;典型人物;服饰
《红楼梦》完结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服饰描写最丰富、最细致、最准确、最生动的一本书。作者曹雪芹不仅是一位小说家,更是一位服装设计师,他笔下的人物服饰无不是高度个性化、诗意化、审美化的。以第三回为例,书中重要人物在此章节依次亮相,人物的服饰是勾勒角色的关键要素,它的刻画会影响到后文情节的发展。由此,本文将对第三回中重要人物的服饰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服装造型体现地位高低和尊卑贵贱
作者以黛玉的视觉为大家展开了贾府的富贵生活,“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这林黛玉常听见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只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通过车桥进府感受贾府的气派,到近身一看府内的第三等佣人的穿着打扮,窥见府内的繁华奢侈,“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箭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尾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这一段的描写中又同样简单描写到了小厮的服饰,用的是衣帽周全,再换轿后,“台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这里,作者对丫头们的服饰描写是穿红着绿,通过颜色的判断,大可猜测出,这些丫头们是府里的二等丫头。
接着就是剧中重要人物的登场,从迎、探、惜三姐妹开始描述,第一个,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就是惜春,她还是很小的小女孩,不到十岁。说“身材未足,形容尚小”,八个字就讲完了。
这是贾家三个女孩的状况,对她们的服饰描写,寥寥几字钗环裙袄,作者明白下一个出场的女性才是顶重要的人物,因此,在这里,他用了富贵人家大小姐最常见的服装去勾勒三姐妹,将最细致的描写挪给了王熙凤,不能让前面的三个女孩子抢了贾府管家王熙凤的风头。
即使,这里作者只是简单的描绘,但还是体现出了大小姐與之前小厮、佣人们的不同。
钗,亦称“钗子”,是女子头上的饰品。古代常用贵重金属与玉一系列原料制造而成,使用时插戴在头发里,用以稳固、美化头发。
钗,在中国汉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到隋唐时期,因高髻发型的盛行而广泛推用,钗子以材质与形状来具体命名:金子制造而成的为“金钗”,树木藤曼做成的叫“木钗”,金钗上刻有凤凰纹饰的叫金凤钗,金钗上有鸟雀图案的叫金雀钗。
环,是一种四周圆润中间空缺形状的玉器,常用作配饰、首饰,会以佩戴的部位、用途来区分,戴在手指上的叫“指环”,又称“戒指”或着“戒止”。元代前多名为“指环”,明代之后多称为“戒指”。
这本章节中,作者将钗环连在一起,由两个单独的词,变成了一个并列结构,词义也就从单指转为泛指,以钗环指首饰的繁多与精美。
“不见凤姐想凤姐,见了凤姐骂凤姐。”这是老百姓对王熙凤这个形象的口头概述。由此可见,她是一个丽人、刁人、能人、女强人。作者对这个人物倾注了丰富的感情,将她刻画为一个“正邪两富”的角色,荣国府内务大臣的形象在纸上脱颖而出。王熙凤自幼是以男儿教养的,判词中里说她是冰山上的一只雌凤。所谓的高处不胜寒的人物,众人统一以“凤姐”称呼她。凤,是百鸟之王,既以鸟王称呼她,可见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作者要塑造出一位这样丰满性格的女强人形象,在服饰方面是要狠下一番功夫的。
王熙凤的打扮自然与前面的三姐妹完全不同,她的正面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金丝八宝攒珠髻:是用黄金丝穿着各种珠宝,玛瑙、琥珀等物的珠髻。八宝是指千百种珍贵的珠宝,也包括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种饰品,一般用金线串之,总称“金丝八宝”。攒珠是用金银丝缠结珍珠扭制成的花样。髻,是将头发盘结在头颅后边或着头顶的发型式样。
朝阳五凤挂珠钗:朝阳记录于《诗经》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人一般用以比喻青年才俊,这里再一次包含了作者对凤姐女强人的赞赏。五凤挂珠,是将钗子的头部制成凤凰的形状,每一个凤凰口中都衔着一串珍珠。
赤金盘螭璎珞圈:盘璃即蟠璃。璃,是为黄色像龙又没有犄角的动物。古时候经常模仿它的形态雕刻饰品。璎珞则是颈部饰品,镶嵌珠玉制成,相当于当今的项链。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以石青颜色的刻丝做为面子、以银鼠皮为里子的外衣。刻丝,本来是缂丝,一种丝织品,开创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它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作以花鸟禽象形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丝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兽,故称为刻丝,最早记录于宋庄绰的《鸡肋篇》。银鼠,耳朵很小,毛厚实,色彩雪白亮丽,一般制作抵御严寒的皮裘,价格十分昂贵。
从原文对开篇重要女性服饰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出场是作者着墨最多的,她不似三春那般收敛淡雅,她是外放的、大胆的,她的头上、身上珠光宝气,色彩十分丰富,浑身上下都在发光发亮。而,成化年间妇人不能用浑金衣服及宝石首饰,正德年间不许娼妓用金首饰银镯,直至万历年间富者才有穿红袍,甚者着百花者。作者不仅与前面的女性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与当时的整个社会体制融合为一。
黛玉从远景看见她的那刻起就知道这人的地位是非凡的,王熙凤身上颜色的夸张大胆,服饰皮料的昂贵,以及首饰的丰富多彩,衣服图样的做工精细程度都可反映出她在贾府大管家的地位。小姐与小姐服饰的对比,小姐与丫鬟服饰的对比,一二等丫鬟又与三等丫鬟的服饰对比,府内丫鬟与平常大户人家的大家闺秀的服饰对比。此章节中,作者让贾府的普通侍女穿戴的比普通人家的千金小姐还要精美几分,转笔间,沿着黛玉深入府内,我们会发现贾府内的小姐、夫人的衣料更为昂贵珍稀,王熙凤身上的动物皮裘、西洋配饰,都是必须拥有一定地位的人物才可以佩戴。在服饰花纹上的等级制度更为严苛,例如本回中的百蝶穿花纹样十分富贵高雅,从始至终都只有王熙凤一人使用。在服饰的制造工艺上,夫人小姐的衣服均是经过“三镶三滚”到“十八镶十八滚”的复杂工序制造而成。而从这些细节之处无不表现出官宦大族的奢靡与清代服饰的等级制度根深蒂固。
二、服饰样式体现满汉互融和中西贸易
(一)服饰样式体现当时社会的满汉互融
随着黛玉进府,第三回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黛玉同宝玉的见面: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赖心)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紫金冠:冠是清代經常使用的束发工具,紫金冠是陪伴贾宝玉最久的冠饰。在第三回出场时“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这种冠做工精细,冠后有两根小金尾羽,一走路便可随之摇摆,十分具有动态美。冠上镶嵌的珍珠饱满圆润,颗颗晶莹剔透。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开始束发加冠,加冠是男子成年的一种标志。明代读书人爱戴此冠,后内廷也戴此冠,便成为了一种风尚,但用于最多的还是戏剧人物服饰、小说人物服饰中,贵公子、少年武将郎多沿袭明代服制,因此,紫金冠也成为了宝玉的主要冠饰。
抹额:又被称做“抹头”、“抹子”。它曾经有四种形态,分别是布帛扎额、武士头饰、镂饰图纹的头箍、束发头巾。前面两种形态分别在唐代与宋代流行过。这里的二龙抢珠的抹额是明代的额帕演化的,以黑绒为底,珠翠、花纹图案加缀。抹额的造型有很多的样式,有中间宽,两边窄的;有中间窄而两边宽的,后者只需在使用时将耳朵遮盖。因为抹额有御寒保暖的功效,所以又称它为暖额。
箭袖:它又名马蹄袖,被满族人称“waha”,是满族服饰里很有特色的一种衣袖,它是在原来的平袖口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最长处直径为15厘米左右,形状跟马蹄一样,故称为马蹄袖。箭袖与此前的“窄袖”、“小袖”属同种服饰,都是射箭人穿的,到清代发展成礼服。
袍服:它主要分为袍、褂和便服。袍是北方民族传统服饰,它的出现改变了汉族的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清代的褂是礼服,一般来说是对襟,有长有短,长的叫长衫,短的叫马褂。马褂,是清代百姓常穿的服装,是一种很新潮的装束,它是穿在长衣袍衫外面的,长仅于脐。八团:是一类服装图文布局形式:在衣服的背部、胸部、肩部与两膝前绣有圆团形图案,一共八个。宝玉服褂上加绣彩团八个,名为“起花”,这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件朝袍的“起花”及制作工艺几乎如出一辙。
袄裤:在《红楼梦》里男性便服主要是袄裤,属于上衣下裳制,是汉族的代表服饰。
朝靴:在《清稗类钞》的服饰篇中记载:“或曰:沿明制也。”这又表明红楼人物服装也采用明代形制。
撒花绫:绫上有撒花图纹。
足饰:清代对足饰有严格规定,分为朝靴跟官快靴,分别使用于不同的场合,前者多用于正式场合,后者则是多出现在日常生活里。宝玉亮相时穿的“青缎粉底小朝靴”,它是一种用黑色缎面、白色靴底制成的方头长筒靴子,它是朝靴的样式,一般搭配礼服,多出现在正式场合。
从宝玉服饰的丰富性,我们可以看出从明代到清代,中国的服饰产生的巨大变化。清朝实行剃发改服的原则,一切遵从满族的习俗制度。这一制度的坚守在男子的服饰上更为明显。尽管,清代再三申令废除明代服饰制度,然而官服上仍然沿用了明代的补子样式。从宝玉的服饰上,我们不难了解当时社会制度的一些特色,它保留了满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特色,例如箭袖、马褂、袄、袄裤,女子旗鞋,男子戴冠等等。中国古代经过了历代王朝的变更,汉人似乎在其中慢慢变更自己的服饰制度,而满族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大民族的服饰,这样的事情实在罕见。满族人的武力征服与汉人的自主妥协,开始造就了满汉互融的历史。
(二)服饰的原料体现中西贸易来往
贾宝玉与王熙凤,一个是贾府的大少爷、命根子;一个是贾府的大管事、女强人。
她们的服饰用料覆盖到天上地下、海外国内,凡是世间有的,没有他们穿不上的。宝玉出场穿的一件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其中的倭锻就是明代后期用日本人改进过的方法织成的丝织品。它很厚实,而且富有光泽、色彩鲜明,从手感上讲,摸也很柔软。
王熙凤在最开始亮相时,穿的那件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洋缎也是同宝玉那件倭锻如出一辙,只不过洋缎是仿制倭锻织成的丝织品,其实都是通过日本人的改良技术织成的。
她下身穿的翡翠撒花洋绉裙,是用翡翠藍的洋绉做成的襦裙。
洋绉:一种有绉纹的丝织品,或在制造时强捻丝线使之起绉。绉,光泽柔和,手感松软。出现在先秦,以后历代沿用。所谓的洋绉,是一种进口的绉。
书中描写的人物服饰里,许多面料、饰品的原料以及房间内部的装饰品都有舶来品的影子,中西方之间的碰撞因为服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儒雅、高贵与西方线条感的融合,对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都是值得参考与学习的。
三、服饰样式体现人物个性以及命运走向
色彩是一种客观物质,又是主观情怀的表现形式。它是在服饰穿着里十分重要的因素,曹雪芹对它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红楼梦》是一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古代小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开头部分便揭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作者在各个方面都在暗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结局,特别是在服饰方面。
《红楼梦》中写到色彩搭配的案例有很多,但是,第三回它作为人物初次登场章节,里面的服饰色彩是最能给人以冲击性与强烈反应的,王熙凤的入场服饰:“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首先,她头上戴的是金丝八宝攒珠髻,接着,视角移动到颈部,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再往下,她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裙上还系着豆绿宫绦。
金丝:黄金色丝线。
赤金:纯金。
豆绿宫绦:豆绿色的仿制宫中的丝带,双衡长五寸,博一寸,下有双璜,璜径三寸;衡牙、珍珠以内其间。
玫瑰:美玉。《子虚赋》中记载:“其石则赤玉、玫瑰。”
缕金:亦称片金、扁金,是一种真金线。
大红:这里指猩红。
翡翠:翡翠鸟羽色为蓝色,后人即称为翡翠蓝。
王熙凤的登场无疑是架势不凡的,浑身上下的颜色已经超过了五种,大红、大金、大绿、大蓝、大银,何等的俏丽风骚!满头珠翠围绕、金银钗环,又是何等的五彩绚烂!旁人只是远看不得细瞧,便可知此人高于他人的地位与气势。其中猩红与翡翠的颜色冲突是最为强烈的,二者无论从饱和度还是彩明度,都是极强的。上述颜色的集合使用,将王熙凤为“南京凤辣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王熙凤的服饰在第三回里是最华贵、最艳丽、最多姿多彩、最精美绝伦的,她就是百鸟里面的一只凤凰,生来便与众不同,引人注目。她出生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金陵世家,是荣国府的实权掌管者王夫人的内侄女,嫁入荣国府后,成为了府内的内务总理,大权在握,又极受贾府的灵魂人物贾母的宠爱,从小当男儿教养,自幼“杀伐决断”;在贾府里,她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府中上下无人不赞赏称颂,是个“男人都万不极一”的女强人。
因此,要刻画这样一个形象,她的服饰颜色,自然是应有尽有,而且无所不精。
王熙凤的服饰色彩鲜艳、明亮,多以红色为主色调,以此衬托她红火利落的性格,也呼应了后文她的所做所为,例如主持秦可卿的丧事、均出余钱放高利贷、拨弄人命官司等等。作者以服装的色彩改变去暗示人物结局,后期随着贾府的衰败,她也是红飞花残、玉殒香消。
《红楼梦》中服饰色彩之精彩的再推贾宝玉,作者在第三回里,对他描写的衣服数量是最多的,更换相当频繁,各个细节都透露着贾宝玉锦衣华服公子哥的形象。
他登场时,出现的是两套衣服,一套正式的,一套便衣。
文中描写道:“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金:抹额上的金线。
大红:这里指猩猩红。
二金色:红金、青金两种金线。
石青:我们古代的一种颜色。
松花:颜色深绿有如松花,明清时较为流行。
弹墨:用墨色染成的花纹。
宝玉的服饰颜色多为大红、大绿、深蓝的撞色系,一是凸显宝玉在府内地位的高贵,二是展现他喜动不喜静的性子,衣服颜色鲜亮可衬托他豆蔻年华的青春模样。
宝玉是个不爱“功名利禄”的人,是个“见了男子便浑浊,见了女儿便清爽”的人,他的服饰色彩一定不会用到较为深沉的颜色。
接着,作者对宝玉最寄予心血的便是他那出生携带而来的“宝玉”,“宝玉”在此章中以饰品的方式出场,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其实,这里在点贾宝玉的身世,那是“命根子”。这块玉石在大家的心目中早已经超越了装饰的层面,后文中,但凡宝玉身子出现任何不适,最先被护、被安抚的,绝对不是宝玉本人,而是脖子上那块美玉。
至贵者,为宝;至坚者,为玉。
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宝玉”即贾宝玉,作者一语双关,既指明了宝玉性格的脆弱,又暗喻了宝玉并非贵坚的人。
这里的暗语也在后面的章节一一被揭开,无论是后面的疯疯癫癫,还是后面的遁入空门都是可以被理解的,这就是宝玉能够做出的事情。
书中人物众多,但是在服饰刻画上各有不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审美认知各有各的见解。服饰色彩就会成为一种个人标签,个性较为沉稳内敛的人大多不喜爱色彩艳丽,而个性张扬的人又衬不起颜色淡雅的服饰,所以,服饰在书中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饰品,更是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曹雪芹也很好的将色彩同饰品搭配在一起,将一个个人物鲜活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人物的所穿所带、行事做人都是高度统一的。林妹妹的性子极静,因此在开头并不会对她使用大红大绿的描述,府内掌声管家王熙凤因个性鲜明,是比男人还要厉害的“辣子”,于是在第三回里,她的服饰是最为鲜明亮丽的。宝玉是府内的“命根子”,穿着打扮均是华贵精美,将他的行事做人都融进了服饰里。以此方式,将以上人物的命运合理化,她们都是被自己日常生活里的细节带向了悲剧的人生结局。
四、结束语
作者曹雪芹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从小在锦衣玉食的生活环境里长大,这使他的艺术造诣日益精深,因此在他笔下的人物服饰不仅是一件饰品,还是人物的身份地位、气韵神情、命运走向的象征,特别是对书中典型人物的服饰描绘,让读者除了在视觉上获得了满足,还隐晦的展现了人物地位以及命运的指向。
参考文献:
[1]曾慧.小说《红楼梦》服饰研究(上)[J].满族研究,2011 (2)(总第103期).
[2]陈东生,甘应进,覃蕊,王强文.《红楼梦》服饰色彩探析[J].红楼梦学刊,2007 (1):218-230.
[3]李军均.红楼服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36.
[4]季学源.红楼梦服饰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8.
[5]陈东生,甘應进,覃蕊,周丽艳.清代满族服饰制度对《红楼梦》服饰的影响[J].太原大学学报,2007,8 (3).
[6]张哲俊.《红楼梦》与清代小说中的倭缎[J].红楼梦学刊,2003 (4):171-178.
[7]白玉英.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J].文物世界,2004 (6):421-423.
[8]周锡侏.中国古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67.
[9]冯其庸,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10]韩梅.浅析《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及其时代特征[J].明清小说研究,1999 (1):59-64.
[11]赵瀚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M].台北:台湾省商务印书馆,1994: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