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赵纯基
摘要:本文以舞蹈、舞蹈艺术教育为基础,运用举例论证法,通过“舞蹈艺术的社会价值性”、“舞蹈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舞蹈艺术的‘活态文化性”、“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递进式阐释,试图创造性地总结出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教育 文化
在多元文化语境发展的当代社会,艺术教育与文化问题始终是众多专家、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课题。人们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创新,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与传承,特别是近几年,人们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保护民间艺术,将经典文化搬上舞台。从不同层次入手,复兴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拓大放宽对舞蹈艺术教育研究的视野,在“艺术教育与文化”这个主题下展开深入的探索与思考。本文尝试对“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进行阐释。
一、舞蹈艺术的社会价值性
近几年, 随着消费观念转变,大众将消费视野转向了文化领域 ,大量的文化艺术作品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人们在浓郁的舞蹈艺术文化氛围中,寻求“多元化”的自身,或是观看舞蹈演出,抑或是参加各种舞蹈培训,抑或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取,或直接或间接地感受与吸收着舞蹈艺术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美的享受,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理念,与时代接轨。如今,会看到身边更多的人,从幼小的儿童到年轻的成年人,甚至到年迈的老人不同程度地参与着舞蹈的学习。人们对于舞蹈艺术、舞蹈艺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从而,使舞蹈艺术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随之有了新的内涵与思考。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特殊性
宏观艺术教育大系,舞蹈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类别一样,具有相同的艺术教育功能,如:韵味浓厚的审美认知功能,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和畅神益智的审美娱乐功能。然而,舞蹈这种以身体为媒介的独特表现方式,使其在整体教学中拥有了自身所独有的艺术教育特殊性——生命性、情感性、时空性等。其中,生命性、情感性二者离不开主观因素(人)与客观因素(民族、时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是不同时代,其舞蹈艺术的形态、特点、价值等都各不相同。在观看印第安与希腊的婚俗舞蹈时,人们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思考。然而,当我们脱掉那层受限定的民族、国家的“外衣”,抛开时代的背景条件之时,剩下的那种唯一性的东西,即舞蹈本体。如是说,舞蹈本体具有着生命性,而这种生命性也以其特殊的方式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三、舞蹈艺术的“动态”文化性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反映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是通过身体的状态……呈现的对于空间、时间、重力的态度,以及由这种态度所构成的语言学与非语言学的连续与非连续的表现与交流,呈现出生命千差万别的情调与色彩。”舞蹈是在多种不同因素的制导下形成的、演进的,因此,对于舞蹈的正确释解不仅可以解读一个人,而且可以解读一个人背后的文化、社会、国家,乃至民族等。
当代编导家张继刚的作品《献给俺爹娘》,晚会中舞蹈作品的创作基于淳朴的黄土地之情,从朴实的生活中汲取素材,深刻地体现了黄土地文化、与山西农民的生命与精神。编导张继刚用动态的舞蹈,潜移默化地使一种无形的、静态的文化拥有了生命力,在无意识之中呈现出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
四、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发展
(一)传承与创新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提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是一种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教育从本质而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舞蹈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成果,深刻地渗透着民族内涵,传递着民族文化。舞蹈伴随着时代、社会、民族等改变而变化,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有多久,舞蹈艺术就有多久,从原始简单的自娱自乐表现形式到今天舞台、广场上的多样化表现,从5000年前的舞蹈表现雏形到汉唐舞蹈文化的发展,再到今天56个民族舞蹈的不同舞蹈形态,无不验证着今天的舞蹈艺术所承载并蕴含着的深刻文化底蕴。“传统舞蹈由于沉淀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其纯粹的‘风格展览本身就有着文化的意味。”①当今正在发生着的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对受教育者的身体塑造、审美的培养,从某种意义和角度思考,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舞蹈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制约与影响舞蹈艺术教育
不同文化机制影响着舞蹈艺术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过程。
远古时代的人类舞蹈表现,虽然没有今天这样先进的舞台技术、绚丽的舞美灯光、华丽的服饰设计、多样的舞蹈道具等为舞蹈作装饰,但是人们那种简单的踏地为节,以鼓为伴奏,集体表演的环舞形式,却也很好的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与思想内涵。从中国历史中周代的“制礼作乐”与相应的教育机制,经历汉代“乐府”、唐代“梨园”、“教坊”时期,到近现代学制式的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彰显了不同时代与历史的文化对艺术教育的影响。然而,中国自古已有的“儒、道、释”三家精神的追求却始终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魏晋玄学的代表人阮籍的观点:不同时代的艺术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却没有改变。在这一点上,正像我们今天在舞蹈教学中所实践的民族民间舞、以身韵为依托的中国古典舞、以汉画像石、史料为依托的汉唐舞等,依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之中,不断的创新发展,然而却不失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
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训练解决人体各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也为了培养各种技术技巧、舞姿,并通过训练有素的身体表现思想情感,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性,舞蹈是对深层“文化”的“复活”,对艺术精神这种非语言文字的外显与解读,同时,更是对文化的创新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注释:
①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摘要:本文以舞蹈、舞蹈艺术教育为基础,运用举例论证法,通过“舞蹈艺术的社会价值性”、“舞蹈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舞蹈艺术的‘活态文化性”、“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递进式阐释,试图创造性地总结出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教育 文化
在多元文化语境发展的当代社会,艺术教育与文化问题始终是众多专家、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课题。人们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创新,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与传承,特别是近几年,人们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保护民间艺术,将经典文化搬上舞台。从不同层次入手,复兴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拓大放宽对舞蹈艺术教育研究的视野,在“艺术教育与文化”这个主题下展开深入的探索与思考。本文尝试对“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进行阐释。
一、舞蹈艺术的社会价值性
近几年, 随着消费观念转变,大众将消费视野转向了文化领域 ,大量的文化艺术作品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人们在浓郁的舞蹈艺术文化氛围中,寻求“多元化”的自身,或是观看舞蹈演出,抑或是参加各种舞蹈培训,抑或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取,或直接或间接地感受与吸收着舞蹈艺术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美的享受,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理念,与时代接轨。如今,会看到身边更多的人,从幼小的儿童到年轻的成年人,甚至到年迈的老人不同程度地参与着舞蹈的学习。人们对于舞蹈艺术、舞蹈艺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从而,使舞蹈艺术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随之有了新的内涵与思考。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特殊性
宏观艺术教育大系,舞蹈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类别一样,具有相同的艺术教育功能,如:韵味浓厚的审美认知功能,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和畅神益智的审美娱乐功能。然而,舞蹈这种以身体为媒介的独特表现方式,使其在整体教学中拥有了自身所独有的艺术教育特殊性——生命性、情感性、时空性等。其中,生命性、情感性二者离不开主观因素(人)与客观因素(民族、时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是不同时代,其舞蹈艺术的形态、特点、价值等都各不相同。在观看印第安与希腊的婚俗舞蹈时,人们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思考。然而,当我们脱掉那层受限定的民族、国家的“外衣”,抛开时代的背景条件之时,剩下的那种唯一性的东西,即舞蹈本体。如是说,舞蹈本体具有着生命性,而这种生命性也以其特殊的方式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三、舞蹈艺术的“动态”文化性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反映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是通过身体的状态……呈现的对于空间、时间、重力的态度,以及由这种态度所构成的语言学与非语言学的连续与非连续的表现与交流,呈现出生命千差万别的情调与色彩。”舞蹈是在多种不同因素的制导下形成的、演进的,因此,对于舞蹈的正确释解不仅可以解读一个人,而且可以解读一个人背后的文化、社会、国家,乃至民族等。
当代编导家张继刚的作品《献给俺爹娘》,晚会中舞蹈作品的创作基于淳朴的黄土地之情,从朴实的生活中汲取素材,深刻地体现了黄土地文化、与山西农民的生命与精神。编导张继刚用动态的舞蹈,潜移默化地使一种无形的、静态的文化拥有了生命力,在无意识之中呈现出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
四、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发展
(一)传承与创新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提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是一种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教育从本质而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舞蹈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成果,深刻地渗透着民族内涵,传递着民族文化。舞蹈伴随着时代、社会、民族等改变而变化,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有多久,舞蹈艺术就有多久,从原始简单的自娱自乐表现形式到今天舞台、广场上的多样化表现,从5000年前的舞蹈表现雏形到汉唐舞蹈文化的发展,再到今天56个民族舞蹈的不同舞蹈形态,无不验证着今天的舞蹈艺术所承载并蕴含着的深刻文化底蕴。“传统舞蹈由于沉淀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其纯粹的‘风格展览本身就有着文化的意味。”①当今正在发生着的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对受教育者的身体塑造、审美的培养,从某种意义和角度思考,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舞蹈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制约与影响舞蹈艺术教育
不同文化机制影响着舞蹈艺术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过程。
远古时代的人类舞蹈表现,虽然没有今天这样先进的舞台技术、绚丽的舞美灯光、华丽的服饰设计、多样的舞蹈道具等为舞蹈作装饰,但是人们那种简单的踏地为节,以鼓为伴奏,集体表演的环舞形式,却也很好的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与思想内涵。从中国历史中周代的“制礼作乐”与相应的教育机制,经历汉代“乐府”、唐代“梨园”、“教坊”时期,到近现代学制式的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彰显了不同时代与历史的文化对艺术教育的影响。然而,中国自古已有的“儒、道、释”三家精神的追求却始终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魏晋玄学的代表人阮籍的观点:不同时代的艺术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却没有改变。在这一点上,正像我们今天在舞蹈教学中所实践的民族民间舞、以身韵为依托的中国古典舞、以汉画像石、史料为依托的汉唐舞等,依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之中,不断的创新发展,然而却不失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
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训练解决人体各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也为了培养各种技术技巧、舞姿,并通过训练有素的身体表现思想情感,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性,舞蹈是对深层“文化”的“复活”,对艺术精神这种非语言文字的外显与解读,同时,更是对文化的创新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注释:
①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