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影视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展望
马克虎
【摘 要】福建龙岩,通称闽西,红色文化资源与客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在影视艺术发展方面可分三个阶段,成绩可观。展望闽西影视艺术,很有必要建立红色影视和海峡客家拍摄基地。
【关键词】闽西;影视艺术;三个阶段;展望
中图分类号:J99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20-01
龙岩,通称闽西,是全国唯一的辖区全部为当年中央苏区县的地级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它又是客家祖地,自中原南迁越地千年的文化积淀深厚。得益于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底蕴,闽西影视艺术大有可为。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于红色文化的触发,龙岩便出现了试图将后田暴动题材搬上银幕的电影文学剧本。那时的电影胶片有限,剧本要拍成电影难乎其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为纪念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五十周年,1978年龙岩地区文学创作组成员张惟、陈耕创作的电影文学脚本《血与火的洗礼》,于1979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故事片,这是龙岩的第一部电影,也是福建省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第一部电影。作为老区、山区的龙岩,在影视创作上夺得先机。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黄镇亲自到拍摄现场视察,万众瞩目。之后,引发了闽西作者一阵“电影文学创作热”,初步形成了一支影视创作队伍,出现了一批作品。这是龙岩影视创作的初始阶段,可称第一阶段。
“一花引来百花香”,《血与火的洗礼》的成功上映,引发了闽西文学作者的“影视创作热”,且集中表现为革命历史题材。这些本子投寄到当时全国有限的几个电影制片厂,有如“泥牛入海无消息”,而当时福建电视台的电视剧拍摄也尚在起步。作为革命老区拥有红色资源的优势,在龙岩地委领导下,以文化部门为主,1984年成立了首家地市级电视剧拍摄单位——闽西电视制作中心,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追寻》,就邀请到了著名电视剧演员李保田的加盟,当年10月22日由中央电视台播出,一炮打响。接着拍摄闽西作者原创甚至有本土演员担任主角的《陈毅轶事三部曲》,以及表现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者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的《闽西大暴动》,反映红军长征后党领导人民坚持“保田斗争”的《大地的儿女》等,相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将闽西革命斗争的史诗推到了全国千家万户的荧幕面前,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和艺术审美效果。
作为电视剧制作单位,依托红色题材的优势,但也不能单一化。为了取得市场运作和资金的支持,1986年闽西电视制作中心开拍了改编自台湾女作家琼瑶的电视连续剧《月朦胧,鸟朦胧》,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琼瑶在上海会见剧组主创人员,表示拍得很成功。当时闽西电视制作中心小有名气,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出席的代表当选理事,继而当选福建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这时期闽西出现了一支影视创作队伍,作者有林国良、邱炳皓、康模生、黄征辉、练建安、马先富、杨如清等,创作拍摄了《傅连暲》《刘亚楼将军的青年时代》《青山火种》《死命令》《风雨海峡情》等约一百部(集)电视剧,闽西籍作家北村创作拍摄了《周渔的火车》,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为第二阶段。
随着影视事业的发展,原由地区文化局创建的闽西电视制作中心,划为新建立的地区广电局的建制事业单位,重大项目由市委宣传部以至市委直接组织实施。由福建省委宣传部、龙岩市委、市政府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红色摇篮》,以及福建省广电集团牵头闽西电视制作中心参与制作的《邓子恢》,标志着闽西影视制作与全国联姻,走向成熟和精品的阶段。《红色摇篮》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第一代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创建中央苏区的壮丽历程;《邓子恢》全面反映了“崛起闽西有俊声”的中国农民运动专家邓子恢对中国农村问题作出的杰出贡献;数字电影《古田1929》,通过红四军基层指战员和闽西苏区群众的形象塑造,折射出了古田会议的巨大历史意义。上述电视剧,是红色题材的深化和提升,出现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从政治书写、历史书写向人格书写的转变趋向,注重描写刻画革命领袖、普通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既符合重大历史事件,又使人物达到了一种艺术真实的再现,提高了审美价值。这将启示和激励闽西作者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多角度多侧面地回望历史,深刻挖掘人性深处的光辉。从闽西走出去的著名作家,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为中央电视台撰写的文献片《古田会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红色题材的审美意义,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价值观念体系和史诗架构。而红色经典影视剧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龙岩老区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品牌,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影视剧作家,使客家题材的系列影视作品,达到新的高潮和高度,这是第三阶段。
而今迈步从头越。建立红色影视和海峡客家拍摄基地,充分运用红色经典和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的优势,实现地方文化资源和影视制作的有效结合,通过电影、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塑造红土地和海峡客家文化形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带动地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如此,闽西影视艺术必将迎来根深叶茂且花繁果硕的第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