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渗性液体外渗皮肤护理使用水胶体敷料的优越性探究
常梦莹
【摘 要】 目的:探究在高渗性液体外渗新生儿皮肤护理中应用水胶体敷料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高渗性液体外渗新生儿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组别划分,研究组58例予以水胶体敷料护理,常规组58例实施硫酸镁湿敷常规护理,对两组液体外渗不同级别新生儿皮损修复以及肿胀消退进展进行量化统计,评价水胶体敷料护理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1-2级患儿在6h内肿胀消退者合计42例,占比60.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43.48%(30/69);研究组3-4级患儿在7天内皮损修复者合计3例,占比100.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25.00%(1/4),组间各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渗性液体外渗是新生儿皮损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在护理期间应用水胶体敷料可高效加快肿胀消退进展,促进皮肤损伤修复,其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水胶体敷料;高渗性液体外渗;新生儿皮损;皮肤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9-152-01
液体外渗指的是静脉输注高渗性药液/营养液渗透至血管外间隙对血管外组织形成不良刺激和损害的现象。在临床护理中,高渗性液体外渗多见于新生儿,因新生儿耐受性差、自我吮吸能力不足,为维持机体的营养所需,往往需要经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液,而新生儿的血管细、皮下脂肪少,输注的高渗性营养液则极有可能漏出血管或直接浸润,鉴于新生儿体质弱、抵抗能力差,在发生高渗性液体外渗后,极易进展为皮肤肿胀、破损、坏死,甚至引起更大程度的损害,故探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新生儿高渗性液体外渗处理方案十分重要。我院在护理实践中应用水胶体敷料取代传统的硫酸镁湿敷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成效显著,现结合对照研究将该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高渗性液体外渗新生儿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组别划分,研究组58例中男婴33例,女婴25例,出生1-25天,均值为(16.40±2.05)天,体质量为1.1-3.8kg,中位數为2.5kg,液体外渗1-2级者、3-4级者分别有55例、3例;常规组58例中男婴32例,女婴26例,出生1-26天,均值为(16.50±2.02)天,体质量为1.1-3.9kg,中位数为2.5kg,液体外渗1-2级者、3-4级者分别有54例、4例;将两组上述一般资料进行独立样本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可实施对照研究。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在护理过程中应用硫酸镁湿敷法,安尔碘皮肤消毒后,取质量浓度为25%的硫酸镁进行湿化处理后敷贴于皮损处,覆盖范围以皮损圆周外缘1cm为准,一次敷贴1h,一天可反复湿敷3-4次,期间需反复观察液体渗出情况以及敷料透明度,酌情调整敷贴时间,连续敷料治疗7天左右。在护理期间,科普高渗性液体外渗的诱因,强调新生儿血管质量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并详细讲解处理方案,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遵从医嘱予以营养支持护理,按需给予静脉营养,结合实际给予相应量的母乳、早产或配方奶,管饲或经口喂养满足其能量需求,待家属提出出院申请后,就新生儿喂养方法和技巧作宣教处理。
1.2.2 研究组
在护理过程中应用水胶体敷料和护理干预,方法如下:①皮损处理。对皮损进行等级划分和科学评估,1-2级别患儿以安尔碘消毒外渗皮肤待干后,直接将水胶体敷料敷贴于此,覆盖范围以皮损圆周外缘1cm为准;3-4级别患儿一经确诊便停止输液,注射器尽量回吸残留在组织内的液体或药物,拔针后用棉签轻轻压迫穿刺点,以利于残留物的排出,抬高患肢,而后敷贴水胶体敷料,覆盖范围以皮损圆周外缘2cm为准,在短期内每天更换敷料一次,若患儿皮损恢复即肿胀消退、渗出液基本吸收,则将敷料更换频次改为2-3天更换一次。②体位管理。高渗性液体外渗发生后需要停止输注营养液,回抽液体并压迫处理,避免穿刺点出血;加强患侧肢体的体位管理,在患肢下放置软枕将其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加快肿胀的消退和吸收。③营养支持。按照与常规组相同的方法予以营养支持护理,肠内营养连同静脉营养保证机体营养需求。在家属临出院前,就喂养护理作宣教处理。④健康宣教。注重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讲解高渗性液体外渗的诱因、治疗方案、普遍预后等知识点,纠正其错误认知,避免造成医护患纠纷;细化护理细节,在与新生儿接触时尽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接触性损害;科普早产儿、新生儿喂养以及情绪安抚相关知识;交代新生儿高渗性液体外渗转归出院后定期回院进行复查的必要性,确保新生儿良好生长。
1.3 对比参数
统计不同组别新生儿6h内肿胀消退率和7d内皮损修复率。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主要指标疗效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以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两组1-2级液体外渗患儿肿胀消退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
由上表可知,研究组1-2级患儿在6h内肿胀消退者合计33例,占比60.00%,常规组6h内肿胀消退者合计24例,占比44.44%,研究组患儿肿胀消退进展更快,提示水胶体敷料和护理干预可加快肿胀消退。
2.2 统计两组2-3级液体外渗患儿皮损修复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
由上表可知,研究组2-3级患儿在7天内皮损修复者合计3例,占比100.00%,常规组患儿在7天内皮损修复者合计1例,占比25.00%,研究组患儿皮损修复进展更快,提示水胶体敷料和护理干预可促进皮损修复。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1],新生兒液体外渗的诱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新生儿皮下脂肪少、血管细弹性差,哭闹不止对穿刺工作不予配合,或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感染性休克、贫血、酸中毒等疾病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更易发生外渗;其二,静脉营养液、多巴胺、钙剂、抗生素等营养液和药液具有高渗性、刺激性强的特点,对血管的损伤明显;其三,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生疏,一次穿刺成功率低或穿刺成功但潜在血管损伤,故会引起外渗。同时,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预见性,对外渗的观察、评估和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诱因。另外,对留置针的固定处理不到位,导致针头脱出而损伤血管同样会引起外渗,而对穿刺部位选择不当亦十分重要。外周静脉、大隐静脉、头静脉穿刺发生外渗的现象更为普遍,故尽可能选择近心端穿刺。其四,注射泵、输液泵等医疗器械的应用尽管提供了便利,但机械力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亦不容忽视。
在护理实践中我们严格要求自我,不断提升穿刺技术并掌握全面的液体外渗表现如以穿刺点为中心出现外周皮肤局部肿胀、红晕,延血管方向出现红色条索状静脉炎或发白迹象,而伴刺痛、烧灼感,缺血性苍白样变化,回抽无血或青紫色改变则提示症状加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应用硫酸镁湿敷法,尽管疗效确切,但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而水胶体敷料作为高分子溶胀体,能够高效缓解疼痛,清除液体外渗创面,且可杀菌、促血管再生,加之其防水透气性佳、局部剪切力小便于肢体活动,故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4]。胡琴燕等人[5]便明确指出,“新生儿高渗性液体外渗时采用水胶体敷料能有效促进消肿和皮损恢复”,本研究数据亦对此观点表示支持。
综上所述,高渗性液体外渗是新生儿皮损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在护理期间应用水胶体敷料可高效加快肿胀消退进展,促进皮肤损伤修复,其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王爽.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2):262.
[2] 谢园莉.硫酸镁湿热敷在预防临床静脉输液中静脉炎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05):121-123.
[3] 陈小霞,杨小苑.水胶体敷料在新生儿高渗性液体外渗皮肤护理中的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37(01):92-94.
[4] 莫立娟.水胶体敷料在新生儿高渗性液体外渗皮肤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9):125.
[5] 胡琴燕,孙韫,王楠楠.水胶体敷料在预防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0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