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净化电视荧屏的思考
刘 舸
[摘要]如今电视已走近千家万户,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电视。一台电视可以收到几十甚至上百套电视节目,而且节目种类繁多,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电视文化繁荣的同时,一些糟粕也随之产生。本文针对当前电视传媒现状,提出了关于净化电视荧屏的思考,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阐述;1、荧屏成为语言文字的“重灾区”。2、节目质量低俗,未成年人深受其害。3、虚假广告屡禁不止。4、收费陷阱充斥荧屏。我的这些掘见可以看成是我对电视传媒现实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关键词]净化电视荧屏思考
近年来,我国电视事业快速发展,电视作为传播文化的最快捷、最直接的工具,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电视节目种类的繁多,使人们的感官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它独有的音响效果与视觉轰炸使人们心甘情愿地在电视机前画地为牢,欲罢不能。所以有人这样感叹:“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没有任何东西比电视更具文化味,更让人感到生活的充实和美好。”然而在我们体味这一切的同时。也面临着令人担忧的种种问题。
一、荧屏成为语言文字的“重灾区”
今年2月份,《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一份统计结果让人对汉语的规范化使用感到瞠目:2006年某电视台春节晚会,出现了28处汉语使用错误,平均每10分钟出现一次差错。这里边还不包括“的、地、得”不分以及“你、您”的混用。这一组数字告诉我们:汉字的不规范,已经到了让人心痛的地步。
当前,电视已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休闲与娱乐。大量电视文字差错的存在,已经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给荧屏“洗脸”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电视文字的差错主要表现在“读错、听错、写错、用错、记错”。其中,读音错误是常事,主持人将画家米芾(fú)读成了“米市”,将“剜(w ān)一块肉”读成“剜(wǎn)一块肉”,“确凿(záo)”读成“确凿(zuò)”,“半娇半嗔(chēn)”读成“半娇半嗔(chěn)”,“争议较(iiào)大”读成“争议较(jiǎo)大”,等等,举不胜举,而这些错误甚至是出自中央台的那些“名嘴”:字幕上的文字差错也俯拾皆是,火葬场的“场”字成了“厂”字,戴帽子的“戴”字变成“带”字,烦躁的“躁”字写为“燥”字,捉迷藏的“迷”字错为“谜”字,等等。此外还有一些不应该有的“低级”错误。比如将“床前明月光”的“床”写成或读成“窗”字,将教育家“陶行知”写成“陶行之”,等等。出现这种差错,有从业人员知识水平的问题,更有工作作风以及敬业等方面的问题。
以上差错可以说是对汉字的一种亵渎,是对祖国语言文化的不重视、不爱护。电视语言已成为一种权威话语,对整个社会起着极大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对那些尚未掌握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少年儿童,一些语言专家对此表示忧虑。
二、节目质量低俗,未成年人深受其害
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与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的影响一样,已经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适当利用电视,会有较好的社会教育意义:比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情感美德教育: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教育: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观念教育。
然而,影视作品对人的引导是潜在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电视中的内容,远远超出儿童青少年平时接触的生活经验,超出他们所接触的时间、空间。过多的色情、暴力镜头充斥荧屏,直接影响青少年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色情、暴力让青少年变得麻木,失去应有的童真和仁爱之心。接受一个影视人物的形象,也就一定程度接受了该人物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暴力镜头对少儿的暗示作用,在经过长期耳濡目染后,他们在类似的生活情境中表现出攻击行为,以至于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当前。青春偶像剧不分良莠,戏说历史的影视剧如火如荼,造成了对历史的全面篡改与阉割,造成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严重误导。目前,我国电视剧年生产量已逾6000部级,但数量与质量并非成正比。过多考虑影视剧的商业化,必将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中,青少年价值观的沦落将是我们付出的最为惨痛的代价。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与少年儿童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006年6月份,美国国会通过了《净化广播电视内容执行法案》,如果广播电视媒体播出淫秽内容,将被处以比原来的金额高10倍的罚款。布什总统对该法案大加赞扬。他在一项声明中表示:“我相信,政府有责任加强对美国家庭的保护。允许联邦通讯委员会对播放色情淫秽内容的媒体加强处罚。将为千百万个美国家庭营造一个健康、友好的媒体环境。”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任,政府要关注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加强舆论导向的监督,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改造成年人世界。
三、虚假广告屡禁不止
打开电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广告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那些产品介绍广告,如减肥、丰胸、药品、医疗器械、增高产品等,胡乱夸大其作用、功效,不但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污染”,而且诱导消费者上当受骗,使得消费者的身体、身心备受其害。有的青年因相信减肥功效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有的青年因盲目增高而使自己终身瘫痪,有的青年因美容而使自己的脸再度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已向广大的消费者敲响了警钟,让虚假骗人的广告从荧屏中消失。是观众的共同心声。
2006年7月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发出一纸“禁播令”,要求所有电台电视台自8月1日起,暂停播出介绍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以此来达到净化荧屏的目的。这姗姗来迟的“禁播令”虽然让观众等得望眼欲穿,但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可直至今日,一些医疗广告、美容广告仍在一些地方台招摇撞骗,并且还设置了专栏,邀请著名影视演员、著名歌星到场助兴。这种禁而不止的医疗、美容广告,对社会的危害之大让人愤怒。
观众需要一个洁净的荧屏,也是2006年7月份,央视提出的“绿色收视率”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这一举动深受大众首肯。所谓“绿色收视率”是以大众的利益为根本点和出发点,让电视节目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和贡献。长期以来,一些媚俗广告、庸俗节目对社会文化氛围、社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提倡“绿色收视率”。就是提高节目的品味档次,为观众提供真实可靠的讯息,向观众奉献高品味的、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央视的做法为电视传媒业带了一个好头,为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价值方向。“绿色收视率”的提出,有利于净化电视传播环境,加强行业规范,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收费陷阱充斥荧屏
电视短信互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娱乐性增值服务项目,很多电视台的知名栏目和文艺晚会都开设了手机短信互动项目,如观众信箱、节目竞猜、节目投票、有奖收视等,给节目增添了不少情趣。
互动短信也使电视传播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电视不再简单地为受众提供内容,受众的参与也越来越多地成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受众对节目的参与程度,如何让受众为互动付费,成为节目策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但是一些互动短信没有注明收费标准,观众只要灵机一动,摁下自己的拇指,就会上当受骗。我老公在世界杯足球比赛的电视转播过程中,积极参与这种互动,没想到的是,月底一交费,平白无故增加了15元的包月短信收费,去电信收费大厅一打听,工作人员说你只要参与短信互动,就自动包月了,从发送第一条短信开始一次性收取包月费15元,直到你退掉为止。这种坑骗消费者的欺诈行为在电视荧屏可谓司空见惯。一打开电视,主持人不厌其烦地号召观众:“移动用户请发短信至……,联通用户请发短信至……,小灵通用户请发短信至……”,无论节目多么紧张,越是到高潮阶段,主持人越忘不了强调这些陈词滥调。主持人如此“热情”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短信互动的背后,短信费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目前,隐藏在电视节目中的短信“陷阱”是:有些节目并未明示其短信服务的收费方式和资费标准,用户对此类短信“陷阱”普遍反映强烈。有人认为,这种行为辜负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信任,无疑也是砸了节目制作方的招牌。长此以往,观众还会上这样的当吗?
以上种种,反映了当前电视传媒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必须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观众看电视是获得视觉上的美感和心情上的愉悦,什么时候,荧屏能还观众一个视觉上的清明和心情上的愉悦呢?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