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助力创新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舒长顺 汤金波



摘 要: 在光学实验中,创新观察的角度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易观察,且能避免其他因素干扰;创新呈现方式,可避免学生对实验认识的片面性;创新实验步骤,可借助传统实验器材,加深学生对人眼原理的认识;创新实验器材,可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知识.
关键词: 创新实验;应用;建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光学实验中,有的现象是可见,却不易观察和判别;有的光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是常见的,但却是不显现的;还有的实验需要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落实实验方案,层层递进,而不是简单直接地呈现实验现象,学生被动接受.本文从创新实验观察角度、实验步骤设计和实验器材优化等几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实验更好地服务教学.
1 创新观察角度,更利于学生观察现象
教材中设计的不少实验,实验现象是可以观察的,但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只能从单一角度观察,且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如苏科版教材采用激光笔照亮烧杯底,如图1所示.然后加水,让学生观察杯底光斑的移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必须从烧杯上部观察,当向烧杯中加水时,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在水面已发生折射,人所观察到实际是光斑经折射所成的像,加之倒水过程中水的波动影响观察,所以该实验现象学生难以观察.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对此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将一激光笔固定于S点,其发出的光照亮空烧杯壁上一点A.采用漏斗加水(防止水面波动影响光路和学生观察),让学生观察到:当水面超过A点,随着水面的上升,光斑在逐渐下移的过程,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为加深学生对此现象的理解,让学生完成如下作图:
(1)在图2中画出激光笔照亮空烧杯壁上一点A的光线.
(2)保持激光笔方向不变,向烧杯中加水,使水面超过A点,在图3中画出激光笔发出的光在空中部分的光线.
(3)观察激光笔照亮烧杯壁上的点的位置,在原照亮的A点 (填“上方”“位置”或“下方”).在图3中试画出激光笔发出的光在水中部分的光线.
学生根据光在空气中传播方向不变,且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可以判断出光的传播方向一定是在水面处发生偏折.此时可以通过向水中滴入牛奶,并借助烟塵将空气和水中的光路同时呈现,使光在水面处的折射清晰可见,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教材中激光笔照射水槽底部,改为照射侧壁,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同时观察杯壁上的亮点,不存在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的干扰,使实验现象更直接.
教材为了增强实验现象的可见性,有些实验采取局部呈现方式,使学生缺乏整体的认识,容易形成错误的概念.如透镜对光的作用,多数教材采用柱状透镜,如图4,呈现两束平行光通过透镜的情形,这样以平面代替立体,明显存在局限性.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透镜对光的作用,本人进行如下实验设计:
1.1 感受透镜对光的作用
让学生观察太阳光通过透镜后,观察靠近透镜的白纸上的光斑的大小.学生可以观察到靠近凸透镜的白纸上的光斑明显比凸透镜镜面小,而光斑的亮度比太阳光强了.当紧靠着凸透镜的白纸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增大时,白纸上的光斑先逐渐减小,在白纸上会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再继续增大白纸上的光斑又开始变大.而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后,观察靠近凹透镜的白纸上的光斑明显比凹透镜镜面大,光斑的亮度也比太阳光弱了.再继续增大白纸与凹透镜的距离时,白纸上的光斑不断变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平行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尝试领会透镜对光的作用.
1.2 呈现透镜立体光路
在学生活动和作图猜想的基础上,采用平行光源演示,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将500mL的烧杯倒扣在桌面上,点燃蚊香(或其他能产生烟雾的物体)放入烧杯中一段时间,待烧杯中充满足够的烟雾,移去蚊香.将平行光垂直于杯底照射,如图5所示.将凹透镜放置在杯底,平行光变成发散光,桌面上的光斑明显变大,光也明显变暗,如图6所示.将凹透镜换成凸透镜,平行光变成会聚光,过了会聚点后变得发散,如图7所示.
1.3 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
学生有了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初步认识后,再利用透镜模型,呈现会聚光线与会聚作用、发散光线与发散作用之间的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会聚作用的实质是经过凸透镜的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出射光线偏向凸透镜主光轴;发散作用的实质是经过凹透镜的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出射光线偏离凸透镜主光轴.
如图8甲所示,两条发散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出射光线是发散的,但与入射光相比,折射光偏向了主光轴,这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如图8乙所示,折射光线偏向主光轴就是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如图8丙所示,两条会聚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是会聚的,但与入射光相比,折射光偏离了主光轴,这说明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如图8丁所示,折射光线偏离主光轴也是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太阳光通过透镜后的光斑大小变化,加以分析后初步了解到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而观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的立体光路,直观显示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再观察通过透镜模型的光路,帮助学生认识到:凸透镜不仅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对任何光均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不仅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对任何光均具有发散聚作用.
2 创新实验步骤,便于学生建立模型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以举例的方式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有:“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人教版教材在八年级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节“眼睛和眼镜”中,通过图示讲解,说明人眼的原理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苏科版教材则在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的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中,结合图形首先将照相机与眼球进行对比,再通过一个活动:“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缺陷”让学生认识到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其矫正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单纯的图示讲解,比较抽象,一般学生难以真正弄清远近不同的物体通过眼睛成像的调节过程,而苏科版教材的活动:“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缺陷”未能全程显示出人眼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及其近视眼的成因,对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也是在“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缺陷”活动基础上,推理分析得出的.为了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眼的原理和视力矫正,苏科版配套光盘中有一段利用水透镜演示实验,效果很好.而教师要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该实验存在许多困难,一是水透镜的制作,没有现成的器材,材料的弹性过大,透镜不规则;材料的弹性太小,则水透镜的焦距难以调节,同时还有材料的透光性问题;二是水透镜实际操作,因为自制水透镜存在工艺问题,常会发生漏水,给实验带来麻烦.如何能克服上述问题呢?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优化,对实验步骤进行创新,让学生经历远近不同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过程,领会人眼的原理,共同提出视力矫正的方案.
2.1 照相机与眼球的对比
首先对照图8,将照相机与眼球进行对比,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照相机中胶片只有在像的位置上时才能得到清晰的像,同样只有当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上时,人才能看清物体.
为让学生认识到人眼与照相机调节方式的不同,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胶片上得到清晰的像,让学生知道照相机是通过调节镜头(相当于凸透镜)与胶片的距离(即像距),使胶片处于远近不同物体通过镜头所成像的位置上.接着用焦距为10cm凸透镜模拟人眼,用光屏模拟视网膜,将它们分别固定在光具座上10.5cm、0cm处(课前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
先模拟人眼观察远处物体,将蜡烛放置在光具座的顶端,即90cm处,此时光屏上恰好得到一個清晰的像,如图9所示.逐渐将烛焰向凸透镜移动,会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烛焰一直移到21cm处,此时光屏上出现的是一个光斑,如图10所示.分析可知:此时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在光屏后面,而人眼晶状体与视网膜的距离是一定的,即此时光具座上的凸透镜和光屏位置是不能移动的.为了使此时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成在光屏上,应该增强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即使凸透镜的焦距变短.取两个平凸程度不同的凸透镜,让学生来选择,强化凸透镜的凸出程度越大,焦距越短.接着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换成将焦距为5cm的凸透镜,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11所示.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