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个教训

黄从周
算一算,我寫新闻报道有四十多年了,教训不少,印象深的有三个。
第一是不及时。新闻要新,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往往不及时。有懈怠的原因,不着急写稿,或者想回家再写,或者想明天再写,或者写了没有及时发出去。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记得有次我做过关于苗木的采访,拖了几天才写稿,又拖了几天才发稿。《中国绿色时报》的编辑打电话给我:“时效差。而且用的是前几年的照片。”我打开照片的“属性”显示时间是2012年4月1日,原来是数码相机的时间没有调好,真正时间为2006年1月1日。由于不及时,失去了一次用稿机会。我吸取教训,后来《中国绿色时报》用了我一些稿子,《我爱解放鞋》还得了二等奖。
第二是不深入。深入实际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看到一份内部简报,上面有一个盗伐森林的案例,介绍得很详细。我把它改成了一则新闻报道,被《江西法制报》在头版采用。但是麻烦来了:文章中说追究了游某某、蒋某某的刑事责任,实际上只是行政处罚。当事人把我和《江西法制报》告到当地人民法院。虽然我拿出了某单位的简报,但是逃脱不了失实的责任。经过调解,当事人撤诉,我在《江西法制报》上刊登道歉启事,这事才算完结。这事算不算不深入实际的惨痛教训?算!
第三是不细致。写稿子,和大姑娘绣花一样,要坐得住、静得下心。笔似小棍棒,心似绣花针。没有细致心思,很难写出佳作。我曾经采访过一名“万元户”,他种竹种木、养鸡养鸭、木耳香菇,收入十分可观。陪同采访的乡村干部说他早就是“万元户”,我觉得也对就没有认真细致地核实。稿子写好发出去,很快被《江西科技报》头版采用。但是高兴没多久,县委主要领导找我并给我看了一封信。我看后惊出一身冷汗,信是该“万元户”写给县委领导的。信中,他详细列举了他家的种养渔猎项目,哪一项收入多少,清清楚楚,加起来是九千九百零几角几分,而不是报道中说的“万元户”。为慎重起见,这名“万元户”还郑重地盖上了一枚鲜红的私章。这事成了难以忘却的记忆,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