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援华医疗队—中印记忆

    刘立民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数同胞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获得了民族的独立,也为今天中华民族之崛起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那些曾为我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他们远离故土,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共同谱写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壮丽篇章,在众多的国际友人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便是印度援华医疗队。

    一、 远涉重洋,正值中国战火连天时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也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应当时朱德总司令的要求,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决定一支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印度国内舆论反应相当热烈,报名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人员达到了700多人,但最终只有五人入选,分别是队长爱德、副队长卓克、队员柯棣、巴苏和木克,这五人都有着精湛的医术,其中队长爱德获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得博士学位并且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帮助了西班牙人民的独立和民主事业。1938年11月,印度援华医疗队正式启程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医疗队通过海路的方式,经过远洋航行,于 1937年9月30日抵达武汉,当时八路军在武汉设有办事处,叶剑英、周恩来宴请医疗队并与其进行了会谈,随后医疗队抵达重庆,参与国军抗战,不久之后医疗队又决定从重庆赴延安抗击日寇,为了表达医疗队与中国人民共击日寇的决心,医疗队成员都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了一个“华”字,在队伍整装待发的时候,队员柯棣华的父亲突然去世,但这并未动摇柯棣华奔赴延安的决心。1939年2月,医疗队克服了种种困难来到了延安,受到了毛主席和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医疗队在延安忘我工作,救治伤员,培养医疗干部和战地医护人员,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在这期间,卓克华大夫由于健康原因以及水土不服,于1939年5月24日离开中国返回印度,木克华大夫突然得了肾脏病,于1939年8月2日取道重庆回国,爱德华大夫也由于健康原因,不能适应繁重的工作,于1940年离开抗日敌后根据地回国,这样留在中国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就只有柯棣华和巴苏大夫了。

    二、 奔赴前线,救死扶伤

    1939年,日本侵略者加大了进攻我解放区的力度,在此情况下,毛主席发出“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号召。医疗队成员积极响应号召,多次要求去敌后战场,朱德总司令从山西发来电报,欢迎他们赴山西参与敌后抗战,在医疗队临行前,毛主席特地在杨家岭请医疗队吃了一顿午饭。最后医疗队来到了山西省武乡县八路军总部。在这里,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热情欢迎,当时正值张店战斗打响的时候,医疗队迅速设立前线救护所,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给80多个伤员做了包扎和手术。

    1940年5月,柯棣华、巴苏华大夫来到了晋察冀军区。不久,敌后的战斗形势逐渐变得紧张起来,于是巴苏华大夫和柯棣华大夫分头工作,巴苏华夫带领一个手术组参与北线抢救,柯棣华大夫带领一个手术组参与南线抢救。涞灵战役打响后,柯棣华大夫又参加了战地抢救工作,他带领的手术组接收伤员800多名,施行手术达558人。1940年8月,柯棣华、巴苏华大夫来到了河北唐县葛公村,在白求恩卫生学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工作。柯棣华大夫在1941年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并于1942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在1942年,柯棣华的癫痫病经常发作,但为了救治伤员一直拒绝休息,1942年12月9日凌晨,柯棣华不幸逝世。晋察冀边区军民和延安各界群众都召开了追悼大会。毛主席亲笔挽词,其中“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这一句话充分肯定了柯棣华大夫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940年12月,巴苏大夫从晋察冀返回延安,任八路军卫生部附属医院的耳鼻喉科与眼科主任。巴苏大夫是印度援华医疗队里在中国工作时间最长的人,直到1943年6月才取道重庆,乘飞机回到加尔各答。

    三、 印度援华医疗队的“遗产”

    随着巴苏大夫离华返印,标志着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使命结束了。但是他们给中印关系带来的影响远未终结。其成员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印友好关系的发展。

    1951年1月,爱德华出席了世界和平理事会日内瓦常务委员会会议,途经中国回印度后,曾在孟买印中友好协会成立会上作了关于新中国的报告。1957年10月31日,已是全印和平理事会副主席的爱德华来访中国,并于同年12月1日在中国病逝,中国在北京为其举办了追悼会,并有周恩来致悼词,他的一半骨灰洒在了恒河,另一半洒在了中国的黄河,以示对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的纪念。中印友好协会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内的柯迪华墓旁,建立了一座爱德华博士纪念碑。

    巴苏大夫1943年返印后巴苏大夫一直致力于中印友好事业,他发起成立了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以弘扬印度援华医疗队的精神,继承柯棣华大夫的遗志,他自己也被选为主席,巴苏曾率领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多次访华。他还来北京学习针灸,回国后,开设了针灸所,对中国的针灸在印度的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6年10月12日巴苏大夫与世长辞,他的骨灰与柯棣华一样被安葬在石家庄烈士陵园。

    中印两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印度援华医疗队在两国关系中的纽带作用,1982年,加尔各答市政委员会为纪念柯棣华大夫将该市新阿利波尔的一条街命名为柯棣华街。1994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歌颂中印人民友谊的著作《恒河黄河情丝——献给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的花环》。2008年为纪念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70周年。中印两国成立联合医疗队,弘扬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国际主义精神,增进中印传统友谊。

    中印关系走过了走过风雨六十多年的历程,期间既经过了蜜月期,又经历了冰冻期,中印关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解冻以来,整体上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边界问题的存在,两国关系不时散发出“火药味”,也许能够真正化解两国宿怨的途径不是密切的政治经济往来,而是那些曾经美好的两国的共同记忆。

    注:本文是根据《人民日报1949-2008》的相关报道整理而成。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数据库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