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困境思考
关晓奇
摘要: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我国对于土地的使用规模进一步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多,农民得不到应有的权益保障。失地农民在失业、失地、失保等权益方面的困境凸显。本文阐述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困境的表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引发角色变化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对社会结构的新型挑战。
关键词:城镇化;半城市化;失地农民;困境
文章编号:1004-7026(2015)04-0028-01中国图书分类号:F299.2文献标志码:A
1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困境的表征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农民因为城镇化的发展失去了土地,当下对于这种农民称为失地农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困境表征主要表现在生活保障、收入保障、就业保障这三个方面。首先,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生活保障的困境。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没有保障,面临生存困难的问题。作为传统的农民,对于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不仅是代表着农民的生产资料,而且代表着农民的生活保障乃至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就相当于断了他和他后辈子孙的生活保障。中国目前实行的货币补偿方式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保障问题。货币安置一般是一次性支付一笔金钱,只是提供了占地的补偿,没有解决失地农民的根本生活保障问题,没有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收入保障的困境。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没有稳定收入,普遍收入下降。失地农民在被征收土地后,工作主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但工作来源不稳定,导致整体收入下降。最后,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就业保障的困境。失地农民由于一直从事传统耕种,失地后转做他行就业率偏低,就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转移就业是失地农民生活方面的根本保障。失地农民在用工市场,缺乏竞争力。大多数不适合行业市场的就业需要,只能去从事低工资主要耗体力的工作岗位。随着失地农民的增多,工作机会的减少,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就业难以保障的困境。
2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引发角色变化
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让农民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传统的农田耕种,到失地后的非农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引发了角色的转变,失地农民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成为新型的半市民化农民。虽然失地农民拥有了城市居民的户口,却不能过上城市居民的生活,失地农民都带有本身农村的思想观念。这种情况称为失地农民的半城市化。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费用却高于农村,失地农民对日常生活精打细算的同时,还要去考虑子女读书、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生活处境困难。失地农民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没有被城市接纳和包容,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倾向于曾经熟悉的业务。失地农民在就业上都喜欢找自己曾经干过的事情,例如农业或体力方面工作。在工作中可以对自己原有经验做借鉴,就是所谓的触类旁通。这样由个人经验来影响自己角色定位的失地农民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引发角色变化,还处于初步阶段。失地农民进行角色转换多数以原有经验为主。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完善,失地农民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于角色的定位也会不同。
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对社会结构是新型的挑战
失地农民是历史上没出现过的新型社会结构。它是在传统农民、工人、商人等社会结构外的新型社会结构,是中国城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重要的挑战。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带来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以及对城镇住宅投资需求的同时,对于农民却是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给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城镇化也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它是历史上少有的变化,它改变了社会结构。中国当今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和阶层,这些群体和阶层边缘依然出现固化的现象,失地农民的出现打破了已有局面,这种新型的社会结构,会重新洗牌改变固化边缘现象。同时,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半市民化”问题普遍存在,如何实现失地农民工的市民化,让一部分的失地农民能够真正的融入城市,在城市中成为中等收入的群体,是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中国要在加强城镇化的基础上,必须解决失地农民这一社会结构的挑战,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结构,才能确保中国社会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闻丽英.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04)
[2]方亞琴.就业与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J].学习与实践, 2015(04).
[3]张红霞,丁海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