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河南琵琶艺术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王灿
摘要:琵琶是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进入新世纪后,世界文化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民族器乐事业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琵琶艺术工作者来说,理应以此为契机,使该艺术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从一个高校琵琶教师的角度,对新时期下河南琵琶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 河南琵琶 发展思考
一、创作优秀的琵琶作品
音乐作品无疑是整个音乐艺术的基础。从历史上来看,琵琶作品还是较为丰富的。1949年建国后,琵琶创作则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时段。包含独奏曲、协奏曲、重奏曲等多种体裁和《胜利锣鼓》、《青春之舞》、《草原小姐妹》、《王昭君》、《渭水情》、《玉》等一大批佳作。这些作品的诞生,无疑为琵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新时期下,作为河南琵琶创作来说,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和河南民间音乐相结合。河南民间音乐十分丰富,能够给琵琶创作以充分素材借鉴,而且民间音乐本身,也能够借助于琵琶创作而得到新的传承,可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其次是和河南人民的生活相结合。进入新世纪的中原大地,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创作者来说,应该将创作植根于生活,多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从而拉近人民群众和琵琶的距离,不再觉得其古老和遥远。再次是对一些流行音乐的改编。流行音乐拥有最广泛的受众,作为琵琶艺术来说,则可以与流行音乐展开积极的互动。比如对一些流行歌曲的改编等,不但能够给观众以全新的视听感受,而且其本身也是对琵琶音乐表现力的扩展和丰富。所以说,创作作为琵琶艺术发展的基础,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完善琵琶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是琵琶艺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琵琶研究、演奏、教学人才的重任。在高校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校琵琶教学也应该做出适时的调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能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更好地推动新时期下琵琶艺术的发展。从教学目标上来看,应该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充分做到因人而异和因势利导。当前的高校琵琶教学中,还是以培养学生的琵琶演奏技能为主,而多数学生今后的就业,并不是专业的琵琶演奏。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就要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志趣爱好,引导他们朝着多个方向发展,力争获得理论研究、演奏和师资培养的全面开花。要适当地改变对于技术和技能过于侧重的倾向,而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形势,用一种实际加发展的眼光对培养目标进行全新的审视。特别是对于目标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学生们是否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又直接影响到琵琶这门艺术的发展。在教学模式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师徒制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各种关于学习的意愿和想法,都可以放心大胆地向教师提出,而且会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实践方面,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这个相对狭小的圈子,积极和社会接轨。比如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演出活动、到民间进行采风等,让学生感受到琵琶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不但能够让学生的视野和技能得到扩展和锻炼,而且能够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心。所以说,在琵琶人才培养方面,广大高校可谓是重任在肩,需要学校和教师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除了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之外,社会音乐教育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其实人民群众中,有很多琵琶爱好者,但是却难以获得专业的指导和提高的机会,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这门艺术的热情,所以当地的文化部门,应该拿出相应解决措施,满足这些琵琶爱好者的学习需要,使社会琵琶教育成为了高校专业琵琶教育的有力补充,在两者的共同推动下,使琵琶艺术获得新的发展。
三、创新琵琶演奏技法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琵琶演奏已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演奏体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技法体系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而应该是处于一个动态、创新的过程中。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很多优秀的琵琶演奏家,都为琵琶演奏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刘德海先生,其不但对反正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而且还独创了很多新的技法,如“假泛音”、“三摭分”、“山口发音”、“肉扫”、“弦上发音”、“拍弦”、“轮外弦挑里弦”、“弱奏”、“分轮”等。这些技法的广泛使用,都使作品获得了全新的音乐表现。所以说,技法作为琵琶艺术的外在展示和表现渠道,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具体说来,首先是对传统技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当地民间的琵琶演奏技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有机的融合。其次是创造全新的演奏技法,一种新的演奏技法的创造,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实的演奏技巧、丰富的演奏实践和广博的文化修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反复的磨练和实践,其不但是一个创造新技法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人演奏风格形成的过程,对于琵琶演奏和演奏者本身来说都是双双受益的。
四、加强琵琶的宣传和普及
一门器乐艺术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要以扎实的群众基础为前提。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新兴音乐文化层出不穷,包含琵琶在内的民族器乐在很大程度上了受到了冷遇,这对于其传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着丰厚的作品,精湛的技法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却在传播上遭遇到了瓶颈,则是十分可惜的。所以说,应该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琵琶艺术在新时期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直接从事与琵琶艺术相关的部门和工作者来说,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动性。如文化部门,就可以和当地高校的音乐院系开展良好的合作,定期举办琵琶音乐会、琵琶演奏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不再觉得琵琶距他们很遥远,而是就在眼前的。而且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后,自己也可以演奏琵琶。作为文化宣传部门来说,也要给琵琶艺术发展以充分的空间,多给其以宣传和展示的机会。比如多举办一些演奏比赛等,既能够出作品出人才,也能增强琵琶艺术的影响力,可谓是一举多得。作为政府部门来说,则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对包含琵琶在内的民族音乐发展做出统筹规划,拿出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计划,真正体现出政府对其发展的支持和鼓励。鼓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特色机关文化和企业文化。向全民健身一样,形成全民参与、老少互动、城乡联动、共同推动的发展局面。通过琵琶资源利用开发,整合文化平台,打造发展机遇期。在多个方面的通力合作下,共同打造出一个宣传和喜爱琵琶艺术的氛围,为其在新世纪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旨在使传统文化艺术得到最大化的保留和传承。琵琶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音乐艺术,也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受到了冷遇。所以应该以此为契机,主动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和革新,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以体现出我们这一代人对这门艺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故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下河南琵琶艺术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课题的关注,为该艺术传播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河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器乐)保护与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kl-2013-1882。
参考文献:
[1]刘再生.我国琵琶艺术的两个高峰时期[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2,(03).
[2]周红.从美学视角看琵琶艺术里的“自然美”[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2).
[3]赵静.独具魅力的弹拨乐器——琵琶[J].乐器,2011,(09).
[4]卢盈盈.琵琶移植乐曲对琵琶艺术发展的影响[J].闽江学院学报,2007,(01).
[5]徐鑫.谈琵琶乐曲的创作[J].艺术教育,2010,(12).
摘要:琵琶是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进入新世纪后,世界文化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民族器乐事业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琵琶艺术工作者来说,理应以此为契机,使该艺术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从一个高校琵琶教师的角度,对新时期下河南琵琶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 河南琵琶 发展思考
一、创作优秀的琵琶作品
音乐作品无疑是整个音乐艺术的基础。从历史上来看,琵琶作品还是较为丰富的。1949年建国后,琵琶创作则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时段。包含独奏曲、协奏曲、重奏曲等多种体裁和《胜利锣鼓》、《青春之舞》、《草原小姐妹》、《王昭君》、《渭水情》、《玉》等一大批佳作。这些作品的诞生,无疑为琵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新时期下,作为河南琵琶创作来说,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和河南民间音乐相结合。河南民间音乐十分丰富,能够给琵琶创作以充分素材借鉴,而且民间音乐本身,也能够借助于琵琶创作而得到新的传承,可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其次是和河南人民的生活相结合。进入新世纪的中原大地,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创作者来说,应该将创作植根于生活,多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从而拉近人民群众和琵琶的距离,不再觉得其古老和遥远。再次是对一些流行音乐的改编。流行音乐拥有最广泛的受众,作为琵琶艺术来说,则可以与流行音乐展开积极的互动。比如对一些流行歌曲的改编等,不但能够给观众以全新的视听感受,而且其本身也是对琵琶音乐表现力的扩展和丰富。所以说,创作作为琵琶艺术发展的基础,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完善琵琶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是琵琶艺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琵琶研究、演奏、教学人才的重任。在高校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校琵琶教学也应该做出适时的调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能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更好地推动新时期下琵琶艺术的发展。从教学目标上来看,应该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充分做到因人而异和因势利导。当前的高校琵琶教学中,还是以培养学生的琵琶演奏技能为主,而多数学生今后的就业,并不是专业的琵琶演奏。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就要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志趣爱好,引导他们朝着多个方向发展,力争获得理论研究、演奏和师资培养的全面开花。要适当地改变对于技术和技能过于侧重的倾向,而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形势,用一种实际加发展的眼光对培养目标进行全新的审视。特别是对于目标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学生们是否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又直接影响到琵琶这门艺术的发展。在教学模式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师徒制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各种关于学习的意愿和想法,都可以放心大胆地向教师提出,而且会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实践方面,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这个相对狭小的圈子,积极和社会接轨。比如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演出活动、到民间进行采风等,让学生感受到琵琶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不但能够让学生的视野和技能得到扩展和锻炼,而且能够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心。所以说,在琵琶人才培养方面,广大高校可谓是重任在肩,需要学校和教师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除了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之外,社会音乐教育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其实人民群众中,有很多琵琶爱好者,但是却难以获得专业的指导和提高的机会,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这门艺术的热情,所以当地的文化部门,应该拿出相应解决措施,满足这些琵琶爱好者的学习需要,使社会琵琶教育成为了高校专业琵琶教育的有力补充,在两者的共同推动下,使琵琶艺术获得新的发展。
三、创新琵琶演奏技法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琵琶演奏已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演奏体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技法体系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而应该是处于一个动态、创新的过程中。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很多优秀的琵琶演奏家,都为琵琶演奏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刘德海先生,其不但对反正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而且还独创了很多新的技法,如“假泛音”、“三摭分”、“山口发音”、“肉扫”、“弦上发音”、“拍弦”、“轮外弦挑里弦”、“弱奏”、“分轮”等。这些技法的广泛使用,都使作品获得了全新的音乐表现。所以说,技法作为琵琶艺术的外在展示和表现渠道,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具体说来,首先是对传统技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当地民间的琵琶演奏技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有机的融合。其次是创造全新的演奏技法,一种新的演奏技法的创造,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实的演奏技巧、丰富的演奏实践和广博的文化修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反复的磨练和实践,其不但是一个创造新技法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人演奏风格形成的过程,对于琵琶演奏和演奏者本身来说都是双双受益的。
四、加强琵琶的宣传和普及
一门器乐艺术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要以扎实的群众基础为前提。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新兴音乐文化层出不穷,包含琵琶在内的民族器乐在很大程度上了受到了冷遇,这对于其传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着丰厚的作品,精湛的技法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却在传播上遭遇到了瓶颈,则是十分可惜的。所以说,应该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琵琶艺术在新时期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直接从事与琵琶艺术相关的部门和工作者来说,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动性。如文化部门,就可以和当地高校的音乐院系开展良好的合作,定期举办琵琶音乐会、琵琶演奏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不再觉得琵琶距他们很遥远,而是就在眼前的。而且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后,自己也可以演奏琵琶。作为文化宣传部门来说,也要给琵琶艺术发展以充分的空间,多给其以宣传和展示的机会。比如多举办一些演奏比赛等,既能够出作品出人才,也能增强琵琶艺术的影响力,可谓是一举多得。作为政府部门来说,则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对包含琵琶在内的民族音乐发展做出统筹规划,拿出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计划,真正体现出政府对其发展的支持和鼓励。鼓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特色机关文化和企业文化。向全民健身一样,形成全民参与、老少互动、城乡联动、共同推动的发展局面。通过琵琶资源利用开发,整合文化平台,打造发展机遇期。在多个方面的通力合作下,共同打造出一个宣传和喜爱琵琶艺术的氛围,为其在新世纪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旨在使传统文化艺术得到最大化的保留和传承。琵琶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音乐艺术,也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受到了冷遇。所以应该以此为契机,主动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和革新,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以体现出我们这一代人对这门艺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故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下河南琵琶艺术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课题的关注,为该艺术传播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河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器乐)保护与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kl-2013-1882。
参考文献:
[1]刘再生.我国琵琶艺术的两个高峰时期[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2,(03).
[2]周红.从美学视角看琵琶艺术里的“自然美”[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2).
[3]赵静.独具魅力的弹拨乐器——琵琶[J].乐器,2011,(09).
[4]卢盈盈.琵琶移植乐曲对琵琶艺术发展的影响[J].闽江学院学报,2007,(01).
[5]徐鑫.谈琵琶乐曲的创作[J].艺术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