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陈婷+王伟+张芳
摘要:肠系膜淋巴结炎(mesenteric lymphadenitis)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笔者通过查阅近5年来中医药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炎的临床治疗与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药;临床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1-0083-0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mann报告,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病之一,因本病的病因未完全阐明,故亦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易反复发作,且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范畴,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中优势突出,现将该病的近5年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于小儿“腹痛”范畴。《素问.举痛论》中说“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提出寒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幼科铁镜·辨腹痛》中云“腹痛……其因不一,有寒痛,热痛,伤食痛,积滞痛,气不和而痛,脾虚而痛,肝木乘脾而痛。”提出腹痛病因可为邪实或为本虚。小儿脏腑筋骨柔弱,寒暖不知自调,“脾常不足”,若护理不当,衣被单薄,腹部为风冷寒气所侵;或饮食当风,或过食生冷瓜果,寒邪凝滞中焦,搏结肠间,中焦受戕,寒凝气滞,气血不畅,经络不通而发为腹痛。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生病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受寒邪,寒主收引,寒凝气滞,则经络不畅,气血不行而腹痛。(2)乳食积滞,食积停滞,郁积肠胃,气机壅塞,痞满腹胀腹痛。(3)脏腑虚冷,阳气不振,温煦失职,阴寒内盛,气机不畅,腹部绵绵作痛。(4)气滞血瘀,中焦气机壅塞,血脉凝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产生腹痛。贺慧敏等[1]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小儿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足,易于感触外邪,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复感外邪,邪壅气滞,痰气交阻,结于腹部,“不通则痛”,则生此病。窦金明等[2]通过临床治疗经验发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其发病与小儿脏腑娇嫩、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有关,同时也与感受外邪尤其是热邪、内伤积滞以及气血瘀滞密切相关。叶敏如等[3]认为,脾常不足是根本,痰湿、气滞、血瘀是症结所在。
2治疗概况
《医学真传·痛证》言:“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妄矣。”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瘰疬”范畴,治疗时应根据发病的相关因素,以及患儿体质分别采用温散、泻热、攻下、消导、行气、活血、镇痛、运脾、补虚缓急等法,使腑气畅通,通则不痛。
2.1内治法汪秀芳[4]用理气解郁汤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0例,整方如下:陈皮8 g,香附6 g,桃仁8 g,红花8 g,川芎8 g,赤芍6 g,当归8 g,连翘8 g,柴胡8 g,板蓝根8 g,生地黄8 g,玄参8 g,半夏6 g,夏枯草8 g,甘草6 g,水煎100-150mL/d,分3~4次服,以上剂量用于9~14岁患儿,疗效90%,且症状减轻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俞群等[5]运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消炎散核冲剂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1 例,超声评价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宗起等[6]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 “腹痛”、“瘰疬”范畴,通过和脾胃、调气机、活血脉而止腹痛的方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0例,观察结果亦显示疏肝柔肝法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治法。李一凡等[7]采用理气止痛方,组成:陈皮6 g,白术10 g,白芍9 g,茯苓10 g,枳殼6 g,木香6 g,香附10 g,延胡索10 g,甘草3 g。加减:腹痛甚者加川楝子10 g;舌苔厚腻、有口气者加广藿香 10 g,苍术 6 g;嗝气者加佛手6 g;食欲不振者加炒谷芽10 g,焦山楂10 g,炒鸡内金 10 g;便秘者加瓜蒌子10 g;久病顽固、病程长者加川芎6 g。结果临床总有效率90.9%。王敬君等[8]通过研究分析小建中合剂在治疗中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4.6%,对照组总有效率7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得出结论:小建中合剂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在此理论指导下,许楷斯等[9]应用加减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3例,治愈28例,效果满意。郑荣辉[10]运用予升降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味,基本方:僵蚕6 g,蝉 蜕6 g,姜黄4 g,大黄 3 g,芍药9 g,甘草3 g,木香6 g,白术6 g,蒲公英12 g。发热及CRP明显升高,加连翘、败酱草;腹泻每日多于3次,湿热较重去大黄加茯苓、川连、神曲;呕吐加陈皮,总有效率95.4%。金静等[11]采用清热散结汤: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玄参、牡蛎、夏枯草、藿香、砂仁、陈皮、制半夏、赤芍、白芍、甘草、木香、延胡索、山楂、神曲、炒麦芽、鸡内金治疗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4%。姜丹丹等[12]给予导滞散结汤治疗处方:蒲公英9 g,大黄6 g,连翘9 g,夏枯草9 g,枳实9 g,延胡索9 g,香附9 g,白芍6 g,焦山楂 9 g,甘草3 g。水煎150mL,每天1剂,分2次温服,用于治疗胃肠热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2例,治疗组有效率90.63%,优于对照组73.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薛富春等[13]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体:乌梅、花椒、细辛、胡黄连、党参、当归、川楝子、槟榔、白芍、延胡索、甘草。随症加减痛甚加醋五灵脂、白芷,肠系膜淋巴结较大者加红藤、莪术,发热加知母、石膏,纳差加焦三仙,恶心呕吐加竹茹、陈皮、紫苏叶,夜寐不安加远志、炒酸枣仁,大便稀溏加白术、炒山药、炒白扁豆,大便干结加炒莱菔子、炒火麻仁,寒热并调,理气止痛。
2.2外治法
2.2.1小儿推拿法张喜新等[14]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取穴:补脾经、胃经,调大肠经,揉板门,推三关,摩腹,摩中脘,拿肚角,揉足三里,捏脊,揉脾俞、肾俞。8次为1个疗程,前5天每天各1次,每次30 min。以后每周1次,共治疗4周。治疗组有效率92%,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4%。谷建芬[15]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取穴:补脾经、胃经,揉板门,推三关,退六腑,摩腹,摩中脘,拿肚角,捏脊,揉脾俞、肾俞。10次为1个疗程,第1周每天各 1次,每次40 min,以后每周1次,共4周完成1疗程,总有效率96.67%。
2.2.2穴位贴敷法袁龙扣等[16]肉桂、木香、白芍、干姜研末包裹微波加热后脐部热敷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 95.33% 明显优于对照组 81.39%。殷旭[17]采用腹痛散:干姜、吴茱萸、延胡索、木香、黄连、莪术、炒白芍、枳实,各等份配比,药物混合碾粉,并用麻油涂在神阙穴、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贴敷5h,每日1次,连贴5d。临床总有效率96.88%。李小艳[18]运用自制温中里散由陈皮、白芍、丁香、元胡、莱菔子组成,打碎研末外敷神阙穴,贴敷12h,每日1次,连贴 3d,总有效率96.67%优于应用四磨汤的对照组。
2.2.3针灸疗法高延辉等[19]取四缝穴,合谷,内关,中脘,关元,天枢,水分,足三里寒症腹痛加灸神阙,食积加里内庭,其中四缝穴以消毒之三棱针疾刺,挤出少许鲜血或黄白色透明液体其他穴位常规针刺,临床有效率95%。张艳平[20]通过采用赵氏雷火灸法,治疗了3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选取的穴位有神阙、中脘、关元,病程久者加灸足三里,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总有效率82.9%。苏仁强等[21]针刺足三里配合四缝穴点刺和武当八宝紫金锭方:人工牛黄0.1 g,熊胆 0.2 g,山慈姑10 g,文蛤粉6 g,黄芩10 g,黄连3 g,熟大黄6 g,炒白芍10 g,槟榔10 g,川木香6 g,麸炒枳实6 g,生甘草3 g。随证加减:高热加醋制柴胡;伴扁桃体红肿加连翘、蒲公英;呕吐加法半夏、紫苏叶;腹痛、腹泻甚者加葛根、防风,若兼脾虚加炙黄芪、炒白术。
3小结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的普及运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率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西医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而中医治疗本病有其独特优势,通过临床的辨证论治施方,把局部病理变化同机体的全身状态联系起来,通过脏腑、经络、阴阳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来探讨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不仅可改善患儿当前主要症状,还可进行整体调养,从而降低其复发率。但是采用中药内服法进行治疗疗程较长,且小儿因年幼对中药具有排斥心理,因此研究高效简便中药制剂是我们以后不容忽视的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相对疗程短、临床有效率高,但西药的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的问题仍不容忽视。灸法的运用相对更加易于操作,毒副作用小,但是治疗时间长,小儿依从性差。除此外,推拿、贴敷等方法规避了中药煎剂口感差的缺点,更易于患儿和家属接受,但临床报道较少。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诊斷、疗效标准不统一、临床报道较少、药物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等。因此加强基础研究、规范诊疗标准、设计科学严谨的临床实验是大家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贺慧敏,吴丽萍.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4,(2):68-71.
[2]窦金明,韩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辨证论治[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7):467.
[3]叶敏如,许楷斯,倪晓良,等.许尤佳教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5,(7):8-9.
[4]汪秀芳.理气逐瘀汤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J].中医临床研究,2014,(32):109-110.
[5]俞群,夏小兰.消炎散核冲剂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1例的超声评价[J].江苏中医药,2012,44(1):33.
[6]李宗起,刘丽.疏肝柔肝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3,4504.
[7]李一凡,封玉琳.理气止痛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6):37-40.
[8]王敬君,杨丽萍,张玉霞,等.小建中合剂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20):3174-3175.
[9]倪晓良,许尤佳.加减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6例[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3):33-35.
[10]郑荣辉.升降散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2例[J].江苏中医药,2013,(11):41.
[11]金静,高桂君,清热散结汤治疗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190-1191.
[12]姜丹丹,杜春春,曹宏,等.导滞散结汤治疗胃肠热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2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6):71-72.
[13]薛付春,孙丽娟.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7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4):113-114.
[14]张新喜,金成花.小儿推拿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2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9):651.
[15]谷建芬.小儿推拿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9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6):50.
[16]袁龙扣,肖柳.中药脐部热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3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8):33-34.
[17]殷旭.腹痛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2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6,(4):45-47.
[18]李小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17):85-86.
[19]高延辉,徐洁.针刺治疗小儿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近远期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0):1244-1245+1249.
[20]张艳平.雷火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6):17.
[21]苏仁强,丁宗富,王敏,等.针刺足三里配合四缝穴点刺和武当八宝紫金锭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4):11-13.
(收稿日期:2017-10-09)
相关文章!
  •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李欣【摘要】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方法。方法 选择50237例处方,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特点。结果

  • 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

    王春妍丁莹莹吕凌楠郭东青[摘要]目的 探討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

  • 数字化正畸平台在正畸学临床教

    王菲 黄倩倩 李海振 郭昱成 王爽 侯玉霞[摘要]目的:探讨Ortholink优领数字化正畸平台对正畸学临床教学效果的影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