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与课程改革

    叶湘榕 唐明琴 郭金录

    

    摘 要:部分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转型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就信用管理专业而方,拟转型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外部协同开发实践课程和建设应用型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整合社会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本科转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信用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3-0068-04

    大学生就业难和社会上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暴露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已严重脱节,要求我们必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强化职业教育。其中引导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是实现这一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一、对本科转型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认识

    (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

    1.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太多有学历无技能的毕业生。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字计算,2012年我国高中生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已达到87%;同龄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则达到75.6%, 其中54.3%的高中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45.7%进入高职(专科)院校。与扩招相伴的是高校的快速发展和扩张,期间有600多所地方性和行业性高校由专科升为本科,专升本院校数量超过了原有的本科院校数量。 还有不少高校通过兼并其他高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许多高校在急剧扩张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培养出大量有学历无技能的毕业生, 造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

    2. 重构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现有教育体系的弊端主要是过于注重学历教育而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学历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导向,侧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侧重人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由于培养方向的偏差, 现在许多本科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普遍缺乏技术技能。从发达国家来看,职业教育普遍受到高度重视,各国都构建了完整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最为发达和成功的德国,将近80%的年轻人是在接受职业教育而不是大学教育后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并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我国也构建了一定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占中等教育总招生人数的47.2%,高等职业(专科)教育招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总招生人数的45.7%。但是,总的来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规模也远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重构职业教育体系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3. 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近些年我国适龄人中,有超过四成的人在本科院校学习。而我国的本科院校中很少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人才的, 这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整体技术技能差,与社会需求脱节。不少本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高、大、上”,普遍以办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为目标。 事实上, 从整个社会来看,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去从事研究工作,也不是人人都适合从事研究工作。很多高校不切实际地追求“上档次”,实际上是浪费资源,耽误学生。

    (二)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

    1. 拟转型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就业目标做出相应调整。这些本科院校现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培养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和一定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专门人才,采取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对其就业往往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后,人才培养定位要调整为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也要根据就业目标做出相应调整。调整的重点是要强调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把技术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并不矛盾,许多企业都希望招到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又高的人才。总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利于就业倾向明确的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2. 本科转型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学生是通过课程来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是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的,因此,本科转型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根据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观,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课程是“学生在学校的安排与指导下所获得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职业能力培养中起主导作用。拟转型本科院校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无疑应把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和高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应有所不同,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不能放弃,但要大幅减少理论课程的比重和课程教材中理论部分内容的比重,而要大幅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和课程教材中实践部分内容的比重。课程改革不是要把转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改得和高职院校一样, 而是要充分体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点, 着力于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我国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展了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但一般在研究生层次才设信用管理专业,在本科教育阶段只是开设课程。 我国的信用管理专业设置始于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是最早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2005年后, 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开始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三个层次的大学教育。 提供研究生层次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的高校包括上海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 本科层次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是主体,目前,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设置信用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23所,见表1。除此之外,还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信用管理方向的本科教育。 设置信用管理专业的专科院校也有不少,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等。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方面,建立了初级、中级、高级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但对银行、企业、信用调查与评估机构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仍显不足。

    (二)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内容及人才就业方向

    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内容与该学科的设置与定位有关。该专业是典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既可归于经济类应用学科,也可归于管理类应用学科。从信用属于经济范畴的角度来看,信用在银行信贷和商品赊销中起着重要作用,信用管理的职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提供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政策、技术与操作,教育内容涵盖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法学以及统计分析与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中与信用管理有关的内容。从信用属于社会规则范畴的角度来看,信用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及社交在内的社会秩序问题,信用管理的职能是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程序,对管理对象信用规则行为之遵从实施计划、组织与控制,以维护和保证社会信用秩序,教育内容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价值学、 行为学和法学等诸多学科中与信用管理有关的内容。目前,教育部将信用管理专业置于经济类学科序列,大多院校倾向于信用属于经济范畴的定位模式。

    信用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五个方向:(1)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2)设有信用管理部门或需要进行信用管理的企业;(3)信用服务中介行业,包括征信、信用评级、保险、保理、担保、商账追收等机构;(4)政府部门;(5)高等院校。从社会需求来说,前三个就业方向人才需求量最大,本科层次的教育基本可以达到大部分岗位的就业要求;部分岗位如档案管理、商账追收等,专科层次的教育也可达到要求;征信、信用评级、保险等机构的部分岗位则要求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到政府部门就业最好有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而到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则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博士层次的教育。

    三、拟转型职业教育高校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需要,在我国已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23所本科院校中可能有接近一半的院校需要转为职业教育。这些院校中,有直接从专科升为本科的院校,也有专科院校合并升为本科的院校,还有一些是1999年以后才独立的本科院校或原本就是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此外,三本院校也应在调整之列。下面对拟转型高校的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一)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比重偏低

    拟转型职业教育的高校应主要是地方性、行业性高校, 这些高校主要为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提供所需的本科层次的人才, 所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在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这些高校都比较重视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一般是通过增加实验课程等手段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以增强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但是,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仍然太低。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于实践课程重视不够。 本科院校一般认为自己是有别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不用搞得那么细、那么专,着力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二是开设新的实践课程有一定难度。 由于教学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 实践类课程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开设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信用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现成的实验软件可购买, 也没有实训课程的开设经验可借鉴, 新的试验和实训课程都要靠自己想办法去开发。

    (二)缺乏培养应用能力的教材

    信用管理专业的教材是在2002年该专业教育开始之后陆续出版的。 最早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分别出版了信用管理系列教材,其他出版的信用管理教材则是比较零散的。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其他高校一般都没有自己编写教材, 普遍选用相对比较成熟和序列完整的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的教材。 这些教材对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都非常好, 但并不侧重于应用能力或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拟转型职业教育的高校主要由于师资等原因,很少能够自己编写教材,因此只能在市面上已有的教材中选择。 理论课程的教材还不难选到合适的, 但实践课程的教材基本要靠自己编写才行, 因为各校的实践课程及课程内容很难统一,且需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而编写实践课教材, 对部分拟转型职业教育的高校将是一个难题。

    (三)缺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信用管理专业的就业范围比较广, 有银行、企业、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等,需要向学生传授各种实际的工作经验, 而我们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就使教师在上理论课时联系实际的内容无法生动展开, 在上实验和实训课时不能传授真正实用的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很难把实际的问题讲透。另外,一些实践类的课程很难开出,也和缺乏双师型的教师有关。对于拟转型职业教育的高校来说,在转型职业教育后,所面临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问题将会比较严峻。

    (四)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单一也是拟转型职业教育高校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许多高校都是关起门来办学,不去了解市场的需求,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书本理论知识;不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多少年都一成不变。虽然信用管理专业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但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和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同类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互动和合作很少,不了解市场的就业需求,不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不能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盲目照搬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他校的课程体系。一些高校很大比例的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并不从事信用管理工作,这和与市场脱节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

    广东金融学院较早探索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建立了“基础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就业导向课程” 的课程体系。 该校从2010年开始,信用管理专业通过和行业内企业联合开发软件的方式先后开设了4门独立实验课程和3门穿插实验课程,同时建设了信用管理系列实验教材;通过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采用3+1模式开设了企业信用管理、担保、小额信贷3个不同就业方向的校企联合培养班,全部聘请校外专家就相关行业的业务与风险管理进行实训;通过与企业和信用评级机构合作,联合开发信用管理远程实习教学平台,并编写了相应的实习教材。该校的信用管理专业不仅建立了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和实习的机会,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的就业愿景和实际工作对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100%。与此同时,信用管理专业也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四、 拟转型职业教育高校信用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信用管理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人才。 拟转型职业教育高校在调整信用管理课程体系时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建立“基础课+专业课+就业导向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不断减少基础课的比重,增加就业导向课的比重,对专业课进行细分,能并入就业导向课的尽量并入。就业导向课主要采取实验、实训、实习等方式完成,并且应保证有一年半的教学时间。(2)确定信用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并针对不同就业方向开设不同就业方向课程。 信用管理专业本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银行、企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信用管理咨询机构等,可以确定3~4个就业方向,针对不同就业方向的不同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注意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最好通过与企业、征信机构及行业协会等合作的方式来联合开设实训课程。

    (二)外部协同开发信用管理实践课程和建设应用型教材

    学校内部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但协同创新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所面临的困难。 协同创新是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 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对信用管理专业来说,与银行、企业、征信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其他高校等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与就业方向企业的协同。 在开设新的实践课程方面我们需要和就业方向企业协同创新, 在应用型教材的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征信机构等协同创新。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原中国人民银行行属的6所普通高校编写金融学专业和信用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就发挥了协同创新机制的作用, 充分利用各高校的优势编写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

    (三)通过引进、培养、外聘等多种方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现实中不会有那么多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可以引进。 在现有教师队伍中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一条更为实际的路子。培养的目标是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可以把教师送到企业去实际工作一段时间。 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要传授实际的工作经验, 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实际经验。也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吸收社会上有经验的行业资深专家加入教学队伍。除此之外,可以和企业、行业协会等持续开设联合课程,如此不仅可以长期外聘到许多经验丰富的信用经理和行业专家,也有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整合社会资源,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转型中特别需要发挥地方性、行业性高校的优势,整合各种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地方性或行业性高校,与地方企业或行业企业有天然的紧密联系,更容易建立合作关系。各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可以通过成立“协同创新中心”的方式,和政府、银行、企业、征信机构、行业协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等协同起来,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晶妹. 信用管理概论(第二版)[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学术委员会.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模式探索[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

    [3]庞丽静. 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酝酿大变[N]. 经济观察报,2014-05-09.

    [4]吴晶妹. 对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 (6).

    [5]垢宝印. 德国职业教育概况[J]. 教育与职业,2003(11).

    [6]赖建辉,邱永渠.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新动向[J]. 职教论坛,2003(7).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龙会芳)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