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为媒

    章岑

    摘要:“琴为媒”是才子佳人戏中较为常见的形式,其原因在于古琴地位特殊,君子以琴比德,知音文化与“琴瑟和鸣”佳话扎根中华文化。琴乐的使用是对语言的超越,琴歌的演唱则是对语言的回归。与“诗为媒”相比,琴为媒较少且有其局限。

    关键词:古琴 ? 才子佳人 ? 《西厢记》 ? 《玉簪记》

    中图分类号:J0-05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174-03

    自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起,经唐传奇、宋话本、杂剧、南戏、明传奇敷演,形成了《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等以琴为媒推动剧情的才子佳人戏。此类戏文中男女主人公双方都具有一定音乐文化修养,琴与琴曲的使用,颇具点睛效果。

    那么,为何会出现“琴为媒”的情节?“琴为媒”类才子佳人戏有何特点,特别是与“诗为媒”相比,有何不同?

    一、琴为媒的文化理据

    (一)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自周代确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来,琴就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成为君子之器,是君子的符号。班固《白虎通·礼乐》云:“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文选·长门赋》注引《七略》曰:“雅琴,琴之言禁也,雅之言正也,君子守正以自禁也”。琴能载德、引人向善,此即为琴德。《新论·琴道》云:“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

    文人四艺中,琴居首位,“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若非特殊情况,“士无故不彻琴瑟”。另一方面,琴器大小适中,便于携带,君子出行,也常常是随身之物。如《西厢记》中,张生出行,随行书童即名曰“琴童”。

    古琴成为君子比德之器后,琴容的高洁、琴风的静美、环境的清幽乃至琴弦的洁静、手势的飘逸、气度的从容,都表现出清雅的况味。明代杨表正《琴谱合璧大全》中有十四宜彈,十四不弹的说法,十四宜弹有:“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明、当清风明月”。十四不宜弹则包括“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囹圄,在市尘,逢俗子,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衣冠不整,香案不洁,神思不聚,腋气臊臭,不盥手漱口,鼓动喧嚷”。基本上为弹琴者的状态,弹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听琴者的身份做出了全面指导。

    而十四宜弹中的前两样——“遇知音、逢可人”,恰恰贴合了才子佳人戏中的男女身份,且较小的琴音,清雅、私密的环境,又为男女双方拉近距离提供了空间。

    (二)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古琴和士阶层联系在一起后,琴乐成为文人音乐。古琴音高虽跨四个八度,但琴曲中低音较多,速度较慢,音量较小,声音虚实相生,崇尚恬静、虚静,以“清微淡远”的审美倾向为主,习琴之人常自嘲“难学易忘不中听”。相较于通俗音乐,对聆听者的欣赏水平要求较高,伯牙常有而子期不常有,故而知音难觅。知音也超越了纯粹的通音律,成为友情与爱情的代名词。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才子与佳人何尝不是如此?

    (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琴在《诗经》中既是对“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媒介,又是《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和,如鼓琴瑟”的形容,到《郑风·女曰鸡鸣》则变为“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琴瑟成为“恋爱—夫妻—家庭”的美好象征。古瑟至唐代失传,而琴则一直流传,成为后世才子佳人戏中的美好象征。

    二、琴为媒的作用:用琴曲超越语言,又用琴歌回到语言

    音乐原本就是对语言的超越,语言无法表达之时,超越语言以音乐呈现。

    《尚书·虞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才子佳人戏中,诉衷肠,表真心都必须符合双方身份,优雅、婉约的表白方式与强烈的爱意、感情之间的矛盾往往让双方诗情萌发,形成才子佳人戏中最为常见的“诗为媒”模式。但诗歌是有不足的,《毛诗序》讲,需要超越语言之时:“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古琴曲多为标题音乐,在知音的耳朵里,听其曲是可以知其意的。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弹琴,莺莺于窗外听,有如下感慨: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珮玎?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前两段八个“莫不是”对张生弹琴做了详细描述,其遣词造句以及声音类比形容可以看出,张生用到了散、按、泛三种音色,且琴艺高超。【圣药王】则写尽莺莺心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尽在不言中”。

    另一方面,纯粹的琴曲毕竟表意模糊,当需要直抒胸臆时,琴歌较为清晰的歌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因此张生听到窗外有人,就“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歌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玉簪记》中潘必正与陈妙常以琴曲《潇湘水云》为契机,又弹《雉朝飞》《广寒游》琴歌,相互试弹。

    生作弹吟曰:雉朝雊兮淸霜。惨孤飞兮无双。念寡阴兮少阳。怨鳏居兮彷徨。

    旦:此曲乃雉朝飞也。君方盛年。何故弹此无妻之曲。

    生:小生实未曾有妻。

    旦:也不干我事

    生:敢求仙姑。而教一曲如何。

    旦:旣听佳音。已淸俗耳。何必初学。又乱芳声。

    生:休得太谦。

    旦:污耳污耳。

    作弹吟曰,烟淡淡兮轻云。香霭霭兮桂阴。喜长宵兮孤冷。抱玉兔兮自温。

    生:此广寒游也。正是仙姑所弹。争奈终朝孤冷。

    明初1425年朱权《神奇秘谱》中,收录了《雉朝飞》与《广寒游》两首琴曲,后见于诸多琴谱之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曲目。晚明琴学兴盛,文人观昆剧自然能够根据曲名猜测潘必正与陈妙常心思,但作为舞台艺术,有歌词的琴歌要比纯器乐的琴曲效果明显得多,所以《雉朝飞》《广寒游》都配上了歌词。

    三、“诗为媒”多于“琴为媒”的原因

    才子佳人戏一般的流程为“因才相慕—排除阻礙—夫妻团圆”,“才”是相慕的原因,也是排除阻碍,走向团圆的契机。而能充当才艺的,无外乎“琴棋书画诗酒茶”一类雅致的文人艺术,实际数量上以“诗为媒”的剧目为最,“琴”或其他较少。这主要是因为:

    (一)“诗”才直接对应文采,为才子日后高中发迹的必要条件;“琴”及其他则不然。琴虽为君子四艺之首,但并不能直接对应文采,所以即使在“琴为媒”的剧目中,“诗”才也是才子佳人必有的才能。

    (二)“诗”可以当面唱和、可以书写记录,不局限于时空,为剧情展开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琴”乐无法记录,以时间为第一性,男女双方需“在场”才能展开剧情。

    (三)诗之优劣容易比较,对观众更友好,戏剧效果更好;琴则不然,琴体厚重,裹以灰胎生漆,张之丝弦,音量极为有限,琴乐音高多集中于人耳听觉相较不敏感的中低音区,加上速度缓慢,较难辨别优劣。所以此类戏曲中,即使以琴为媒,也是琴歌较多而琴曲较少。

    (四)戏曲本以韵文写就,诗的融入自然无痕。古琴的融入则需要创造特殊的场景与条件,戏曲敷演故事,虽然不必完全照搬“十四宜弹”,但归纳可以发现,弹琴之地多为书房禅院,时间也多为夜深人静之时,这就给戏曲剧情的敷演做了诸多限制。

    四、结语

    “琴为媒”源自于《史记》司马相如故事,因为古琴特殊的地位,知音文化的影响和对夫妻琴瑟和鸣的美好想象,是才子佳人戏中常见的情节,也丰富了此类戏曲的表现形式,提升了文化品味;另一方面,也反向影响了古琴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古琴不仅是君子之器,修身比德,还是传情达意、剖白心迹的工具,丰富了古琴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范春义.“凤求凰”故事对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经典意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

    [2]许结.弹琴而感文君——司马相如“琴挑文君”说解[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3]韦知秀.《史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对唐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09).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