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指向的科学教学设计实践

张灿永

摘 要: 英国的温·哈伦认为学习科学课程时掌握了14个核心大概念就能读懂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学应特别强调每位学龄儿童的科学学习基础,教师要重视整合教材,课前要精准提炼每节课的核心概念,在课堂设计上凸显学生的灵动探究,积极建构科学核心概念,课后参与拓展延伸,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回归科学本源的教学.
关键词: 核心概念;学情;学为中心;课后拓展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温·哈伦编著,韦钰译)一书中提出了科学教育的14个大概念,它们包括物质、能量、遗传、细胞、力和运动等等,其核心要点是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核心概念,就能读懂科学这门课程.当然,此观点是十分准确的.科学核心概念是位于课程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含了重要概念、原理、规律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是科学课程结构的主干部分.综观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自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九年级共9年的学习时间,学生能否全面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完全依赖于每一章节每一节的核心概念的教学.也就是说,每一节课也有核心概念,下面以浙教版(2013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水的浮力”为例,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有浮力、重力、浮沉等概念.如在课堂及作业训练中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拓展的内容,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1 课前“以学定教”,确定框架:提炼核心概念
基于学情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目前,针对初中学生数理基础薄弱、逻辑计算能力低下、科学素养缺乏等现状,课前对学生进行“摸底式”诊断,教师能得到第一手的学情资料,以便对教材“进行适度的调整、修订等方式”的整合,以便精准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授课策略,以期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水的浮力”为例,本节课可谓难点集中,运算要求极高,教学面临多重困难.加之联系密切的密度计算、压强压力计算已经调整至七年级上册和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中,因此关联知识点不是大多遗忘,就是一知半解.在上述的多种因素考虑下,本节核心概念可再次分解为二级核心概念,二级核心概念又可分解为三级核心概念,三级核心概念又可分解为四级核心概念……(见表1).
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展示多种教学智慧才能化解这些难点.
2 课中“学为中心”,灵动设计:构建核心概念
通过精准摸底、诊断式备课后,对学生的学情已经了然于心.对事先预设的核心概念有浮力、重力、浮沉的条件、浮沉条件的综合应用等等.如何突破这些核心概念,有赖于课堂的创新活动设计和相应的教学过程.课堂需要设计如下活动:
活动1:见第11页图1-16,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1,再将物体部分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2.
思考:F1 ﹥ F2,为什么?
构建浮力的概念: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应明确竖直向上.(浙教版科学八上第12页无“竖直”两字,而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第68页有“竖直”两字,笔者认为应该有“竖直”两字).
活动2:探究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探究中引导好三个问题:
(1)对实验有什么更好的改进?
(2)要定量研究水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的关系,需要做什么?
(3)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表达(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
对活动的设计优先于过程的设计,让死的课本变成活的“生本”,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精准教学的目的.鉴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欠缺,在完成上述探究后必须进行模型建构.
下面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建构和应用作如下探讨:
2.1 数学模型建构
用公式代入法解答浮力问题时,直接应用公式F=ρ液gV排液来解答浮力,引导学生应用三步法解答问题:对于漂浮、悬浮等情况,直接运用二力平衡法来解答问题;对于物体置于液体中,弹簧测力计读数减小等现象时,直接运用二力相减法,即F浮=G-F拉来处理;对于上下表面压力差已经知道的情况下,直接用“成因分析法”,运用直接相减的处理方式,即F浮=F向上-F向下.
2.2 对模型的反思归纳
在四大模型建构中,“公式代入法”比较规范,运用公式直接代入时,ρ液的单位必须是kg/m3,V排液的单位必须是m3,同时有两个导出公式:ρ液=F浮/gV排液; V排液=F浮/ρ液g.数学模型的建立能使得学生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还需要学生精准选择公式以达到“秒杀”的解题目的,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地加以总结、归纳、比较、研究,从而全面建构核心概念,以达到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3 课后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融合核心概念
课堂教学因课时、教师综合能力的限制而带有天然的局限性,教学停留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范围内,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大环境下很有必要在课后对教学进行适度的延伸、提高和拓展,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实践与研究.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研究、创新、发明是通过课外时间的不断比较、归纳、实验、实践才得以成功的.那么,浙版(2013年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水的浮力”如何拓展呢?拓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拓展什么?二是如何拓展?
根据steam和STEM教育的启示,对“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这一内容可以做以下一些拓展.如“密度计的使用原理”“潜艇发展历史”“热气球气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等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要注意课程的内涵和深度,能够注意教材的适切性、灵活性、科学性等,从而达到适度拓展、精准提升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科技小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是探讨、研究问题的一种手段,又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指导学生写物体浮沉和浮力研究的小论文,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课题来查阅有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通过观察、实验、阅读,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切实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写分析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文章,如撰写“物体浮沉条件的推导和应用”“物体浮沉成因研究”“潜水艇设计及研究”等小论文,可以发表到“中学理科”“理科园地”“少年发明与创造”等刊物上.这种科学拓展活动既要符合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无疑是一种极优化的学习方式.
4 实践与思考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有赖于教师对学情的精准把握,有賴于教师对教材的精要处理,有赖于教师对课堂的活动和过程的精巧设计,更有赖于对课后拓展的适度开发和科学引导.科学教学过程中指向、凸显了核心概念,能顺势形成核心内容的逐渐建构,从而确立科学学科知识的框架,就容易使学生全面深入建立科学学科体系的内容.
另外,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也有赖于课程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和重点掌握,而课程核心概念的教学更加有赖于每一堂课的核心概念的教学.可以说,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将决定整体学科的教学水平.依照《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温·哈伦编著,韦钰译)一书的14个科学核心大概念的框架,高质量完成每堂课的核心概念教学,最终实现提升全体中国国民的科学素养的科学教学,其现实意义是深远的.因此,在单节课堂的设计研究上,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精准确定教学框架.从而能够精准设计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从自我探究的科学境界中构建核心概念,最终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终极目标,并能够自主拓展开发,把科学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科学从文本内容过渡到鲜活的生活与生产,积极实现社会参与,真正实现学生质的提升,这是我们十分乐意看到的情景.
参考文献:
[1]竺红波.科学课堂因走进生活而精彩[J].宁波市教育科研,2009(3):68-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7).
[5]刘雄英.校本课程:以人为本,[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6).
[6]张世善.依托地方和学校资源 研究开发校本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 2003(12).
[7]朱清时.科学(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