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绥·珂勒惠支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

    摘要:凯绥·珂勒惠支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其作品反映了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最早由鲁迅引进中国,其作品在创作思想内容及表现技法上,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的进步木刻青年,间接地推动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可以说是德国表现主义与苏联现实主义结合的产物。作品流露出的那份对生活在战乱年代生活困顿民众的深切同情,及反压迫反侵略的抗争精神,使木刻摆脱了传统的附属状态。虽技艺提高尚有空间,但作品满是纯粹的激情与史诗般的品格,所彰显的那份生命的力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 珂勒惠支 新兴木刻运动 版画 功能性

    一、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起源及发展

    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打击国民党“左派”人士及共产党,使中国大革命遭受了极大打击。随之而来的是日本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错综复杂且异常尖锐动荡的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时代背景,孕育了新兴木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新兴木刻运动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因其“左”的倾向,给了敌人镇压的口实,直接导致了其后所经历了沉重的打击及残酷的迫害。鲁迅以革命的眼光分析道:木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1]。“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极匆忙,顷刻能办。”[2]鲁迅认为“木刻本身就是大众的艺术”,30年代以前的中国木刻版画,其主要还是处于一种文化附属状态。主要为佛经、佛画、书籍、戏曲、小说插图,年画等,偶有画谱、笺谱,内容多数通俗易懂。新兴木刻运动时期的版画主要以黑白版画为主,相较于国画、油画,其操作较为简便少耗费,复数性特点又可一版多印,利于流传普及。在物质严重匮乏的战乱年代,鲁迅选择用木刻服务革命事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碍于此前的中国“创作版画”空白的局面,鲁迅通过翻译进步艺术理论、编印画集、复印画册、举办版画展览等方式,以供青年借鉴,参观学习之。其先后翻译了《近代美术史潮论》、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文艺与批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日本厨川白村(Kuriyagawa Hakuson)的《出了象牙之塔》、《苦闷的象征》等;并编印出版画册及技法理论书籍有《近代木刻选集》、《新俄画选》、《士敏土之图》、《一个人的受难》、《引玉集》、《苏联版画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死魂灵一百图》、《木刻创作法》、《北平笺谱》等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木刻创作法》一书,是我国第一本指导木刻创作的书,在那个资讯有限的年代,具有火种般的意义。

    除在上海多次成功举办版画展览外,更是于1931年8月于上海主办“木刻讲习会”,并邀请其友人内山完造之弟内山嘉吉讲授木刻。此后我国版画界将这一天作为中国开始新兴木刻运动的纪念日。这一系列的举措,直接催生了一批进步木刻社团:(1)1929年由杭州国立艺专进步学生组织的“一八艺社”,1932年被国民党当局解散;(2)1931年由木刻讲习会成员钟步清和邓启凡发起组织的MK木刻研究会;(3)同为1931年木刻讲习会成员江丰、陈铁耕、黄山定、倪焕之、钟步清、苗勃然及一八艺社的胡一川、于海等发起的现代木刻研究会;(4)1932年的春地美术研究所,由诗人艾青命名;(5)野风画会;(6)上海木刻研究会;(7)野穗木刻社;(8)无名木刻社等。这些木刻社团主要以编印创作木刻作品及举办展览来开展革命活动,期间鲁迅不仅参观青年木刻家举行的木刻展览,更是通过书信等,鼓励青年木刻家们从事版画创作,并对其作品进行剖析后给予指导性的意见。虽然这些木刻社团历时不长,但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探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

    二、凯绥·珂勒惠支作品在中国

    鲁迅积极引进欧洲版画,特别是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德国的表现主义倾向的作品,这二者的选择,是非常具有艺术战略眼光的。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进步木刻青年们渴望将手中的刻刀用于宣传革命抗争精神,二者互补的关系,让木刻青年在创作中,用表现主义的夸张、抒情等手法去表现客观的社会现实,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及情感上的震撼力。

    鲁迅有选择性地引进并推广德国表现主义,尤以珂勒惠支为甚。并于1932年6月4日-5日,在上海瀛寰图书公司举办“德国作家版画展”,共展出作品约50幅。并在此次展览对西方表现主义作了简要介绍:“例如亚尔启本珂(Archipenko),珂珂式卡(O.Kokoschka),法宁该尔(L.Feininger),沛西斯坦因(M.Pechstein),都是只要知道一点现代艺术的人,都很熟识的人物。”[3]1933年10月14日-15日,在上海千爱里40号举办“德俄版画展览会”,共展出作品66幅。两次展览均有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珂勒惠支是位悲情的母亲,她的儿子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阵亡,因其与丈夫生活在贫民区,了解普通人民的贫困境遇。因此她的作品主要反映普通人民的贫苦生活,如实地反映了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底层人民的可悲生活。她的作品以尖锐的形式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满含悲伤与凄凉,以期唤醒民众的斗争精神。战争、牺牲、饥饿、痛苦、悲伤、妇女与儿童这些在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中是常出现的题材,恰恰也与当时鲁迅最为关切的中国社会问题相契合。

    1931年的9月,鲁迅将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牺牲》刊于《北斗》杂志上,用以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战士的深切悼念。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中,鲁迅更是指出珂勒惠支的作品是“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4]珂勒惠支的作品重视强烈的主观感受,从感情及精神上吸引观者的注目,流露出对生活在社会下层民众的关怀,及人道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宣传与教化的作用。而这些与当时鲁迅渴望将文艺用于革命斗争的观念是完全契合的。然而与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中国得到推崇相反的是,随着1934年希特勒任德国元首,带有社会主义反战思想的珂勒惠支被取消普鲁士学院院士的荣誉,作品也被禁止参加展览,直至1945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

    三、凯绥·珂勒惠支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

    鲁迅一方面积极向木刻青年介绍德国表现主义作品,供其观摩习之。让进步木刻青年们“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富是一条路。”[5]这时期作品带有明显表现主义倾向的木刻家有胡一川、李桦、刘仑、郑野夫、赖少麒等。胡一川所作《到前线去》,作品黑白对比强烈,刀法粗犷有力,生动地表现了“一·二八”事件后民众的愤怒与反抗侵略的激情。又如李桦创作的《怒吼吧中国》,作品采用象征手法,刀法利落,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受欺凌后,已然觉醒,决心反抗的精神力量。两幅作品均带有豪放的表现主义特征。另一方面他还主张“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6]劝诫木刻青年要立足本土文化情境,鼓励外出写生,打好造型基础,注意观察生活,注重画面内容的真实性表达,不以“怪”炫目,以提高木刻本身的艺术水平。同时他还提倡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鲁迅于1936年10月8日与青年木刻家陈烟桥、曹白、林夫、黄新波及吴渤座谈时提出:“刻木刻最要紧的是素描基础打得好!……艺术应该真实,作者故意把对象歪曲,是不应该的。故对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农民是醇厚的,假若偏要把他们涂上满面血污,那是矫揉造作,与事实不符。”

    如李桦的《怒潮》系列组画,以强烈的黑白对比、细致的叙事性情节描绘、极富表现力的人物造型刻画,将生活在那个苦难时代的大众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将表现主义的表现性与叙事性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社会批判性,完美地诠释了木刻的“中体西用”。总的来说,通过鲁迅的大力倡导,进步木刻青年们汲取了凯绥·珂勒惠支作品的养分,并融合了本土社会的实情,打破了传统木刻程式化的画面构架,将阴刻与阳刻相结合,有组织地布局画面黑白对比关系,创造了新的现代版画的雏形,奠定了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基础。

    结 语

    新兴木刻运动时期的木刻作品,彻底摆脱了中国绘画史上传统的山水花鸟等题材,转而将普通大众的生活百态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表现手法上,引进外来木刻工具与表现技法,并融合应用于自身创作,打破了传统版画以线塑造人物形象的程式化表现手法,代之以黑白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夸张、抒情等表现手法直面“赤裸”的现实,强调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作品流露出的那份对生活在战乱年代生活困顿民众的深切同情,及反压迫反侵略的抗争精神,使木刻摆脱了传统的附属状态。其带来的不仅是新的创作思想跟表现技法,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艺术观,揭开了中国现代版画的序幕。因其所处的特殊时代,作品所带有的社会主义抗争思想是极为浓厚的,以致其作品的功能性体现大于艺术性表达。在技法和风格上不难看出其深受德国表现主义及苏联革命现实主义的影响,虽技艺提高尚有空间,但作品满是纯粹的激情与史诗般的品格,所彰显的那份生命的力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注释:

    [1]鲁迅.木刻创作法·序.见:白危编译.木刻创作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7

    [2]鲁迅.新俄画选·小引.朝花社,1930

    [3]引自: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见《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22页

    [4]引自:[德]凯绥·珂勒惠支著,鲁迅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序目,8页

    [5][6]鲁迅.木刻纪程·小引.见: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杂文3.北京线装书局,2009::13页

    参考文献:

    [1] 丁景唐,王观泉.鲁迅与凯绥·珂勒惠支[J].山东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06)

    [2] 李允经.论鲁迅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伟大贡献[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

    [3] 齐凤阁.超越与裂变——20世纪中国版画论评[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 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5] 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杨佩,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