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写翠竹丹青歌盛世

    陈志云

    几十年不间断临习经典帖的书家,首创笑竹技法的画家,可即兴冠顶古绝句的诗人,他练就了中国画的诗、书、画三绝。

    艾庆芸,1938年生于天津宝坻。他自幼学书习画,能歌善舞,颂诗弹曲,故艺名为艺澜。196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他,只干了一年的翻译,因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转从美术工作,进而成为名噪海内外的书画家。于书法,他虽宗颜,但精通历代经典碑帖。于绘画,他精通素描、水粉、油画等多种技法。改从中国画后人物、山水、花鸟皆工,尤擅画竹。一改传统旧程式:首创“五叶手势”、“先叶后枝”、“立体竿法”等新技法,而且色彩斑斓,醒人喜悦、激人奋进,故称“笑竹”。他也被誉为“笑竹人”。为此,1995年5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当代艺术家”称号。2002年9月被中国文化艺术市场网、中国艺术网授予:“中国书法五百强提名奖”、“中国美术五百强奖”。曾先后在北京、天津、山东、甘肃、福建、辽宁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曾出访新加坡、法国、德国、韩国等14个国家举办画展、讲学,受到广泛的赞誉。出版个人专著《艾庆芸写竹》、《笑竹百图》、《颜体临摹》、《颜勤礼碑分类帖》、《艾庆芸笑竹题诗集》等十多部。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城楼、中南海国宾馆等重要场所收藏。先生热心公益,凡赈灾、助残、希望工程都有他。自1978年至今义务讲学30余载,被授予“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称号。现为文化部中国书画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原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名家协会常务理事。

    自1989年至今,多次赴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法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芬兰、荷兰、俄罗斯等过进行艺术交流。

    梅兰竹菊,千百年来因其被赋予了清雅淡泊的精神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士大夫文人们的一种人格、品性、节操的文化象征,其中,竹以“虚心有节”、“宁折不弯”而屡屡为士人所激赏,并成为诗人画家笔下的“四君”子之一。自宋元以来,以画竹著称的画家很多,宋代的文同;元代的赵孟頫、管道升、吴镇、李衎;明代的夏昶、唐寅、文征明;清代的郑燮等,皆为画竹圣手。然而,历代画家画竹,多是传承和以“怒法”为意笔的表现方法,像郑板桥笔下的竹,更多的是承载着百姓的疾苦和辛酸;苏轼、石涛笔下的“苦竹”“泪竹”抒发的是内心的压抑和对社会现实的不平之气。这些正是“喜画梅花怒画竹”、“喜气写兰,怒气写竹”的真实体现,也是传统画竹画家们基本的创作思路和惯性思维,而欣赏者们也欣然接受了这种惯常的审美范式。可喜的是,这种创作观念在发生新的变化。在当代,北京的艾庆芸先生一反古意,首创“五叶手势”、“先叶后枝”、“立体竿法”等新技法,画出的竹子千姿百态中散发着笑影,使人乐观向上,激情奔放,豁达坦荡,“笑竹”也应用而生了。

    艾庆芸自幼习书、学画,数十年如一日地孜孜以求,他习书,真、草、隶、篆皆诸体兼能,临池不断;他作画,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涉及,日有进境。他始终认为:“不专则不深、不工,则无成就可言”。因此,艾庆芸近年来专攻花鸟,尤以笑竹为主,方见成绩。南朝刘勰曾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由此,画家的乐观、豁达,又生逢盛世,他力求笔下的花鸟树木能够改传统旧貌,传达出画家的所思、所感,并最终使表现对象能够生情达意。为此‘艾庆芸做了多年苦苦的探索和尝试,并终有所成。可以想见,其艺术实践的艰辛付出和成就的来之不易。

    艾庆芸的笑竹的面貌较多,其主要的技法中常以竹画景,点缀山川原野。畅写春夏秋冬,情染雨雪冰霜,经常将灵趣、修养、品格、遐思等凝聚于笔端,使一幅幅笑竹快乐跳跃,传播新生。如《雪漫弘江翠》是以漫天的飞雪、银色世界里的竹叶争翠,写宏伟青翠和坚韧,喜迎漫天飞雪。这幅巨作不仅以白色打扮雪景,同时,也以翠绿和葱茏撑起了一片绿意,装点冬天的美景,在白茫茫中使读者看到春天的希望,这正是竹的品格和精神。其实,艾庆芸所画笑竹的艺术实践本身,不也是正体现艺术源自生活,表现生活的生动映现吗?

    我国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杨仁恺先生曾写下这样的评语:“我国历代艺苑以画竹名世者多有,唯宋人文同、元人李衎、清人郑燮最为著称。今北京艾庆芸先生自出机杼,风格卓越,以作品歌颂新时代极其难得。”此言不虚也!这不仅是对于画家艾庆芸先生画竹的肯定和赞许,其中,也有更多的对他艺术刚上一层楼的期望和祝愿。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