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表达
王艳茹
摘要:从过往的考察来看,意象常常用于文学作品的表达当中,在新闻报道当中“意象”常常成为被忽略的对象。然而随着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意象越来越常用于视听新闻作品的表达当中,用以间接的传达报道的意图,增强报道的可视性和新闻的传播效果并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视听新闻作品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总结出意象的使用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四大作用。
关键词:视听新闻作品 意象
根据相关学者的分类,视听新闻作品中常见的三类意象有:(一)画面意象,包括自然意象、人文意象、人物意象、社会意象;(二)视觉效果意象,包括如线条、光影、色彩、蒙太奇等。(三)音响意象,如对话、解说、配乐等。①由于视听新闻作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进行新闻报道的,因此意象的使用在视听新闻作品中更为自由和直观,视听新闻作品常常借助意象来增强画面的可视性、新闻性和作品的说服力,同时又有“用事实说话”的客观性。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如果意象使用得好,常常会产生1+1>2的最优化的视听效果。因此,学会分析视听新闻作品中意象的表达,对于视听新闻作品的策划和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象的使用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作用
由于视听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以及画面的转瞬即逝,因此意象在视听新闻中的使用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饱含作者的丰富情感。视听新闻作品中通常选取比较简单直观的意象让观众获得较为直观的感受。笔者通过对中外视听新闻作品的简要梳理,总结出意象的使用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四大作用如下:
一、借助意象所处的不同场景,间接地传达表达者意图、报道倾向和情感态度。在《CNN Tribute: America Remembers》“9·11”事件的报道中就充分体现了意象的使用在视听新闻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这部“9·11”事件的电视报道中主要使用的几个意象是:初升的朝阳等自然意象,飞机、白宫等人文意象以及“9·11”事件亲历者、总统等人物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使得“9·11”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得到全面而立体的呈现,同时也无形中起着社会意象的作用,带领着如今的人们回想起事件发生当时人们扼腕哀痛的场景。同时,意象的使用也使这部作品既表达了对911事件的哀悼,又在哀痛中升腾起一种维护美国、号召美国人团结起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起到很好的外宣作用。
笔者在此只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画面来说明这些意象在报道中的运用和所代表的不同的涵义。首先,“飞机”这一意象在报道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其所代表的涵义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在报道开始时出现平稳飞行的飞机,预示着灾难即将发生,同时也为正式切入“9·11”事件报道做出一个心理预警,延缓报道的节奏,避免造成过于强烈的心理和视觉冲击。“飞机”第二次出现是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遭遇袭击之后,从白宫飞出的一架飞机揭示了此次袭击的严重程度,表明国家安全遭遇了最直接的威胁。第三次是在爆炸后一片废墟的镜头之后转向一个仰拍白宫的画面,随之而来的是战斗机的特写镜头和平稳飞行的画面,此时,“飞机”这一意象代表着国家目前已经趋于安定,事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美国航空已经恢复的内涵。其次,画面中的白宫以及反复出现的总统坚毅的表情和眼神都是代表着美国的国家政权,意在宣示美国的国家力量,同时还表明在灾难发生时国家是美国人民可以依靠的坚强后盾。最为典型的白宫意象、总统意象、朝阳意象的组合应用是在“9·11”事件发生22小时的报道上,在这段报道中,小布什总统表明打击恐怖分子的坚定决心,然后画面转向烟火燃烧的废墟,一辆警车缓缓而过,远方白宫屹立可见;紧接着是事件发生第二天初升的朝阳。这些意象的连环出现和组合所表明的态度和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都不是任何言语所能表达的。
二、在視听新闻作品中不同的意象通常组合出现,通过不同类型的意象的组合搭配,可以充分营造一种“在场感”,使得视听新闻作品的传播更具有爆发力,同时又使其内涵具有很强的延伸性。这既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赋予作品巨大的启发意义。
三、意象的使用丰富作品内涵,暗示事件发展的趋势,揭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意象是具象的抽象化表达,不同意象的隐喻可丰富视听作品的内涵,同时意象本身所带有的褒贬色彩也暗示了事件今后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变化。在《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第三辑西安事变的视听报道中,便使用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意象,使得人物的塑造与历史相结合,具有浓浓的历史厚重感。例如,首先在篇首用广阔的渭河上朝阳初升这一大气磅礴的景象表示西安重要的历史地位,然后用黄沙盖日、夕阳西下的画面表明西安昔日荣耀不复现的衰败景象。其次又通过蒋介石游览西安历史遗迹暗示汉唐时期中国之盛,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揭示了蒋介石当时领导的中国的衰弱,指出中国所面临的危局,并提出攘外抑或安内的历史问题,引出主题。这部视听新闻作品中用“艰涩的柿子树”比喻园子主人的命运“硬到最后风雨飘零”,用“妙高台”“千丈岩”比喻蒋经国和张学良二人的命运殊途,倍增凄凉之感。在该部作品中,意象的运用和丰富的史料使得报道中人物丰满的形象、坎坷命运和西安事变的惊心动魄全面并且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历史与人物相交融,使得观众不仅对人物有了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还对当时历史的认知有了全面的掌握,从整体上提升了整个报道的层次,使其内涵得到了升华。
四、视听新闻作品中的音响意象与报道内容的完美贴合也十分重要。在视听新闻报道中通过对话可以解疑释惑,现场同期声可增加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感,合理的音响还可以起到渲染情绪、营造共鸣的作用,使整个视听作品跌宕起伏,更具吸引力。在以上介绍的作品中都有对音响意象的使用,以完美配合报道的节奏,使观众在观看内容的过程中,伴随着音响意象的舒缓抑或急促而紧张从而产生情绪的跌宕,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视听作品的感染力。
对于视听新闻作品中意象运用的建议
视听新闻作品中意象的运用要充分考虑视觉和听觉体验,同时还要考虑新闻客观性的问题等,有关视听新闻作品中意象的使用的具体建议主要有三点:
一、意象的选取要有合理性,不宜滥用。视听新闻作品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新闻报道,新闻具有客观性,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就是用事实说话。视听新闻作品中可以适当选取典型的意象配合报道,为作品锦上添花,提升传播效果,但不可过多地使用。否则就显得新闻报道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有损新闻的客观性。
二、视听新闻作品中意象可组合搭配多种不同的类型,以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为宜。视听新闻报道中可综合运用画面意象、视觉效果意象以及音响意象,配合内容的报道,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割裂的。
三、意象的选取和应用要符合报道的主题、情感基调和逻辑表达。意象的使用不是简单的堆砌,相反,意象的内涵要与报道的主题和基调相符合,不能有悖于作品的逻辑表达,意象的使用要与报道完美融合才是最佳的使用策略。
结语
总之,视听新闻作品中适当的选取一些意象可为作品增色,简单的意象组合既避免了繁杂冗余的文字叙述,又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使得视听新闻作品的表达更富有张力。但意象是不可滥用的,意象的使用要符合视听新闻报道的采制规律,在提升作品内涵的同时还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注释:①李天一:《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新闻世界》,2015(7)。
摘要:从过往的考察来看,意象常常用于文学作品的表达当中,在新闻报道当中“意象”常常成为被忽略的对象。然而随着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意象越来越常用于视听新闻作品的表达当中,用以间接的传达报道的意图,增强报道的可视性和新闻的传播效果并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视听新闻作品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总结出意象的使用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四大作用。
关键词:视听新闻作品 意象
根据相关学者的分类,视听新闻作品中常见的三类意象有:(一)画面意象,包括自然意象、人文意象、人物意象、社会意象;(二)视觉效果意象,包括如线条、光影、色彩、蒙太奇等。(三)音响意象,如对话、解说、配乐等。①由于视听新闻作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进行新闻报道的,因此意象的使用在视听新闻作品中更为自由和直观,视听新闻作品常常借助意象来增强画面的可视性、新闻性和作品的说服力,同时又有“用事实说话”的客观性。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如果意象使用得好,常常会产生1+1>2的最优化的视听效果。因此,学会分析视听新闻作品中意象的表达,对于视听新闻作品的策划和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象的使用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作用
由于视听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以及画面的转瞬即逝,因此意象在视听新闻中的使用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饱含作者的丰富情感。视听新闻作品中通常选取比较简单直观的意象让观众获得较为直观的感受。笔者通过对中外视听新闻作品的简要梳理,总结出意象的使用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四大作用如下:
一、借助意象所处的不同场景,间接地传达表达者意图、报道倾向和情感态度。在《CNN Tribute: America Remembers》“9·11”事件的报道中就充分体现了意象的使用在视听新闻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这部“9·11”事件的电视报道中主要使用的几个意象是:初升的朝阳等自然意象,飞机、白宫等人文意象以及“9·11”事件亲历者、总统等人物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使得“9·11”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得到全面而立体的呈现,同时也无形中起着社会意象的作用,带领着如今的人们回想起事件发生当时人们扼腕哀痛的场景。同时,意象的使用也使这部作品既表达了对911事件的哀悼,又在哀痛中升腾起一种维护美国、号召美国人团结起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起到很好的外宣作用。
笔者在此只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画面来说明这些意象在报道中的运用和所代表的不同的涵义。首先,“飞机”这一意象在报道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其所代表的涵义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在报道开始时出现平稳飞行的飞机,预示着灾难即将发生,同时也为正式切入“9·11”事件报道做出一个心理预警,延缓报道的节奏,避免造成过于强烈的心理和视觉冲击。“飞机”第二次出现是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遭遇袭击之后,从白宫飞出的一架飞机揭示了此次袭击的严重程度,表明国家安全遭遇了最直接的威胁。第三次是在爆炸后一片废墟的镜头之后转向一个仰拍白宫的画面,随之而来的是战斗机的特写镜头和平稳飞行的画面,此时,“飞机”这一意象代表着国家目前已经趋于安定,事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美国航空已经恢复的内涵。其次,画面中的白宫以及反复出现的总统坚毅的表情和眼神都是代表着美国的国家政权,意在宣示美国的国家力量,同时还表明在灾难发生时国家是美国人民可以依靠的坚强后盾。最为典型的白宫意象、总统意象、朝阳意象的组合应用是在“9·11”事件发生22小时的报道上,在这段报道中,小布什总统表明打击恐怖分子的坚定决心,然后画面转向烟火燃烧的废墟,一辆警车缓缓而过,远方白宫屹立可见;紧接着是事件发生第二天初升的朝阳。这些意象的连环出现和组合所表明的态度和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都不是任何言语所能表达的。
二、在視听新闻作品中不同的意象通常组合出现,通过不同类型的意象的组合搭配,可以充分营造一种“在场感”,使得视听新闻作品的传播更具有爆发力,同时又使其内涵具有很强的延伸性。这既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赋予作品巨大的启发意义。
三、意象的使用丰富作品内涵,暗示事件发展的趋势,揭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意象是具象的抽象化表达,不同意象的隐喻可丰富视听作品的内涵,同时意象本身所带有的褒贬色彩也暗示了事件今后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变化。在《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第三辑西安事变的视听报道中,便使用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意象,使得人物的塑造与历史相结合,具有浓浓的历史厚重感。例如,首先在篇首用广阔的渭河上朝阳初升这一大气磅礴的景象表示西安重要的历史地位,然后用黄沙盖日、夕阳西下的画面表明西安昔日荣耀不复现的衰败景象。其次又通过蒋介石游览西安历史遗迹暗示汉唐时期中国之盛,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揭示了蒋介石当时领导的中国的衰弱,指出中国所面临的危局,并提出攘外抑或安内的历史问题,引出主题。这部视听新闻作品中用“艰涩的柿子树”比喻园子主人的命运“硬到最后风雨飘零”,用“妙高台”“千丈岩”比喻蒋经国和张学良二人的命运殊途,倍增凄凉之感。在该部作品中,意象的运用和丰富的史料使得报道中人物丰满的形象、坎坷命运和西安事变的惊心动魄全面并且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历史与人物相交融,使得观众不仅对人物有了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还对当时历史的认知有了全面的掌握,从整体上提升了整个报道的层次,使其内涵得到了升华。
四、视听新闻作品中的音响意象与报道内容的完美贴合也十分重要。在视听新闻报道中通过对话可以解疑释惑,现场同期声可增加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感,合理的音响还可以起到渲染情绪、营造共鸣的作用,使整个视听作品跌宕起伏,更具吸引力。在以上介绍的作品中都有对音响意象的使用,以完美配合报道的节奏,使观众在观看内容的过程中,伴随着音响意象的舒缓抑或急促而紧张从而产生情绪的跌宕,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视听作品的感染力。
对于视听新闻作品中意象运用的建议
视听新闻作品中意象的运用要充分考虑视觉和听觉体验,同时还要考虑新闻客观性的问题等,有关视听新闻作品中意象的使用的具体建议主要有三点:
一、意象的选取要有合理性,不宜滥用。视听新闻作品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新闻报道,新闻具有客观性,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就是用事实说话。视听新闻作品中可以适当选取典型的意象配合报道,为作品锦上添花,提升传播效果,但不可过多地使用。否则就显得新闻报道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有损新闻的客观性。
二、视听新闻作品中意象可组合搭配多种不同的类型,以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为宜。视听新闻报道中可综合运用画面意象、视觉效果意象以及音响意象,配合内容的报道,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割裂的。
三、意象的选取和应用要符合报道的主题、情感基调和逻辑表达。意象的使用不是简单的堆砌,相反,意象的内涵要与报道的主题和基调相符合,不能有悖于作品的逻辑表达,意象的使用要与报道完美融合才是最佳的使用策略。
结语
总之,视听新闻作品中适当的选取一些意象可为作品增色,简单的意象组合既避免了繁杂冗余的文字叙述,又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使得视听新闻作品的表达更富有张力。但意象是不可滥用的,意象的使用要符合视听新闻报道的采制规律,在提升作品内涵的同时还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注释:①李天一:《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新闻世界》,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