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微课导学案教学策略

    葛余常 李君

    【摘 要】 当下的微课导学案实践中,存在知识单一化、微型化、浅层化,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现象.基于深度学习认识及其与微课导学案的联系,通过微课导学案实践案例研究,进而去理性探讨深度学习下的微课导学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深度学习;微课导学案;个性化教学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是课堂翻转教学的支点,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但微课内容的碎片化,缺少知识的有机关联,难以让学习者产生积极体验和深度学习的问题,一直被大家所诟病.为了破解微课的碎片化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矛盾,笔者所在地区探索出以导学案作为载体,构建微课+导学案形式来实施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样,不仅能发挥微课学习可视化、碎片化的呈现优势,又能以导学案来促进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习,使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现结合微课导学案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去理性探讨深度学习下的微课导学案教学策略.

    1 深度学习的概述

    深度学习是与传统的外部灌输、被动接受、孤立记忆为特征的浅层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2005年,我国学者黎加厚教授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1].结合课题研究,笔者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实现信息关联、迁移应用、问题解决、积极评价等高层次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全面学习目标的达成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深度学习是微课导学案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2.1 微课导学案简介

    微课作为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重要数字化学习资源,只有通过导学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使孤立的微课被关联化和体系化.微课导学案是采用网络微课视频和纸质文本融合的形式,通过微课视频对导学案中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单个的知识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精彩讲解的一种个性化学习方案[2].微课导学案是在微课视频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有依托的自主学习方案,是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案,也是一种能将抽象具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2.2 微课导学案的价值追求

    把信息化教学定位于促进浅层学习的发展思路,这无疑是教学改革中一种战略上的短视和偏狭.信息化教学的旨趣应从知识记忆、复述和简单应用的浅层学习转向促进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3].目前微课导学案的应用状况可以概括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是选择的部分微课质量不高,强调了技术偏离了重点,注重了形式肢解了主题;二是不少微课导学案还存在着知识单一化、微型化、浅层化等现象,忽视了教学本身的育人价值.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课导学案的定位和设计.教学重在有效,微课导学案的魅力赢在实效.而深度学习强化情感驱动的“非认知学习”、立足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重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的整合学习、突出深度教学的这些理念,为微课导学案的设计和教学打开了创造之窗,开辟了探索之径.因此,微课导学案的教学应在符合深度学习理念下着力优化微课融入个性化教学的方式,从而发挥微课非边缘化的支持教学作用.

    3 指向深度学习的微课导学案教学策略

    现以苏科版七上教材“6.4平行”为例,采用深度学习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探索.

    3.1 教材解读基于课标通盘考虑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最基本蓝本,是联结“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桥梁[4].

    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要克服对教材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夯实自身解读教材的功底,练就读懂数学教材的方法和能力,注重教材使用的深度、广度、梯度、角度.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平行线的概念和表示,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平行的基本性质、数学实验等内容.前面教材已经介绍了丰富的图形世界和线段、角的一些几何知识,这就为学生学习本节平行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同时,它是学生后续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研究,微课导学案的设计要丰满,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思路.

    3.2 学情分析基于核心素养培养

    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状态,预测学生发展可能的重要手段.正确把握学生学情基础,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适切性.因此,分析学情要了解学生的所乐、所思与所需,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障碍点、生長点,明白学生新旧知识的“潜在距离”,研究以怎样的方式更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洞悉学情才能更好地读懂学生,教学才能从“知识本位”逐步向“素养本位”迈进.

    学生对于平行线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已经对其概念和画法有所了解,同时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平行实例,如此,我们向学生传授的平行知识既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此外,从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但思维活跃,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来进行教学.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教学应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注重“疑探灵动”,微课的选择和呈现要关注现实意义和学生的经验及兴趣,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多样化方式,关切学生的不同思路、不同解法,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的评价要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

    3.3 教学目标基于价值引领设计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的方向.传统的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达本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而数学课程标准的范围要涉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诸多领域,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且重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方向转型.为了改变过去把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识记,未能为促进学生发展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而设计.基于课标及教材分析,把本节教学目标修订为: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会用直尺和三角板、方格纸画平行线,并在操作、思考活动中探索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样的目标设计站位高、定位准,关注正向积累.一是能够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二是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和活动经验的积累,指向深度学习.

    3.4 问题选择基于真实情境教学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基础.微课具有内容短小精悍、过程可视呈现、应用方便快捷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微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对微课的兴趣.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而问题是点燃知识的火把,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生长点和延伸点.因此微课中的问题情境应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为关键要素.在本节课引入环节,我改变以往采用让学生观察一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的做法,而是采用融入问题设计具有真实情境的微课进行新知导学,微课内容是:

    (1)2022年将在北京举行冬奥会,滑雪将是其中的一项比赛项目,你知道滑雪运动最关键的是什么吗?(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

    (2)欣赏图片,看看图片中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比一比谁发现得既多又快.(图片略)

    (3)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直线平行的实例,你能举例说明吗?

    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原动力和牵引力,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以问题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领悟数学的奥妙.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概念,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从而引导学生从“脱境”的知识内容呈现转向融入“真实境脉”的问题创设中去有意义地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5 新知探索基于学科整合应用

    随着微课的普及,它已经在逐步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施教的主阵地,并非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一定需要微课来支持,因为微课中的师生无实际的互动,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结构设计时必须根据教情、学情做出合适的调整,科学合理安排微课教学.如平行线,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涉及,如果此时再安排浅层次的微课进行平行线的认识,纯属多此一举.为此,本人基于学科整合,以问题来引领学生进行思考:

    1.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平行线,你能用语言表述什么是平行线吗?思考: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试举例说明;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线吗?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是平行线吗?并与同桌交流.

    2.在数学中,我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一些关系,例如学过的角用符号“∠”表示,那么想一想,我们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直线的平行关系呢?如图1中的两条平行线可表示为或.

    平行概念中的“三要素”只有在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才能深刻理解.為此,以问题助推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使学生的自悟潜能得到激发,从而获得长进.同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形象化的符号,给出平行的表示方法,体会到平行表示方法的合理性,为学生提供深度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此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3.6 问题解决基于深度思维指向

    深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能力.微课虽能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巩固知识,但却无法真实地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所需要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因此,在课中使用微课导学理应更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与创造.基于此,在学过平行定义和基本性质后,应对学生进行知识延伸和能力拓展进行深度设计,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搭建“脚手架”,促进学生高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

    1.如图2,在三棱柱中,

    (1)与AE平行的棱为;

    (2)模仿(1)自己提出问题,让同学解决你提出的问题是;

    (3)图中有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两条棱吗?

    设计意图 通过创造性的对课本例、习题的改造,看似“随意”,实质“有心”,从而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2.如图3,在美丽的周山河畔,欲建成北部滨水区,设计中将有一条与周山河路平行且经过小岛A的“水上浮桥”,请在,图中画出这座“水上浮桥”的示意图.这样的桥能设计几条?

    设计意图 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和重构,设置情景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如何在真实学习与实践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得以让学生还原思维过程,知识得到建构,能力得到发展,素养得到提升.

    3.如图4,在∠AOB内取一点P.(1)过点P画直线PC∥OA交OB于C;(2)过点P画直线PD∥OB交OA于D;(3)线段PD与O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用刻度尺或圆规检验你的结论.PC与OD呢?(4)用量角器量一量PC与PD相交的角与∠O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以探索性的问题驱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几何直观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

    4.方格纸中怎样画平行线?方格纸中怎样检验平行线?请在图5中过点P分别画出AB与BC的平行线,并加以检验.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提取、迁移、推理和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高水平思维的参与和投入,并以微课助学帮助学生深层意义的获得.只有让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充分的经历、多样的体验、痛苦的破茧才能促进学生深度理解[5].

    在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环境下,设计不同“场景”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对基本技能(平行线的画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最近发展区”,又引导学生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此处,安排“点睛”的微课可以促进学生内省与反思,完善学生认知视角,从而提升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达到发展思维、渗透思想、激活经验的目的.

    3.7 知识总结基于迁移应用提升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利用批判性思维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高阶学习,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为了促进学生进行信息深度加工、知识深度建构、能力深度发展,不断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课尾小结阶段进行深度学习设计,主要采用问题串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与总结,并辅以微课小结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帮助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达到既有体验,又有感悟,既有情感的交流、又有思维的互动、智慧的碰撞,乃至生命的对话.

    1.平行线的收获知多少?

    (1)知识:平行定义及基本性质;

    (2)技能:平行线表示及画法;

    (3)思想:特殊到一般、抽象到具体;

    (4)经验:问题→数学→应用.

    2.观看微课《平行的小结》.

    3.简介《平行的数学史》.

    4.布置作业:P168习题1,2,3.

    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关联化和体系化,促进知识的连通和融合创新,使传统的以教师总结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自主归纳、师生共同深度拓展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转型.此处安排微课进行知识的小结与方法的归纳,看似不经意的“回忆”,却照顾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是“雪中送炭”,能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提炼,体会数学的思想和应用,将感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的认识.此外,适时渗透相关数学史,能把教学过程衍变为带有感情色彩诗意的数学探索活动,使其既充满了“火热的思考”,又包含了浓浓的文化韵味,让人回味无穷,使“评价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理念变得更为突出.

    4 結束语

    微课导学案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载体,值得大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进一步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来审视微课导学案个性化教学实践,将有助于人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微课导学案,从而实现学习者从知识记忆、复述和简单应用的浅层学习向促进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转变,促进学习者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追求情智深度融合的微课导学案个性化教学,这是教育的本质使然,更是初中数学人应有的情怀与担当所在.因此,在微课导学案应用中要以深度学习内在机制为依据来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不同类型的优质微课助推深度学习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仔细处理好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耦合关系,以进一步提高基于深度学习的微课导学案的操作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思维中学会思维,真正实现为理解而教.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2]葛余常.数学微课导学案个性化教学的评价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7,(8):62-64.

    [3]张静,陈佑清.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4):20~24.

    [4]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葛余常,武丽虹.初中数学微课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8,(10):57-59.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