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氤氲出的舞蹈精灵
王靓彧
摘要:东北秧歌舞蹈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表演艺术,具有极强的地域性、风格性,是东北人民从生活中凝炼出的结晶。王小燕是著名的东北秧歌舞蹈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本文研究依据其教学组合的动态呈现,进一步探究王小燕的东北秧歌教学风格及其成因,从而对东北秧歌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东北秧歌 ? 地域文化 ? 生活习俗
中图分类号:J70-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編号:1008-3359(2019)24-0135-03
王小燕,汉族东北秧歌民间舞蹈专家,著名国家一级演员。1997年春晚在赵本山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饰演小辣椒一角,她出场虽仅有30几秒,却以其灵动的双眼,艮俏、泼辣的舞蹈表演风格,给中国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堪称惊艳。多年来,她一直活跃于东北秧歌民间舞蹈的表演、教学领域,致力于东北秧歌课程的研发,矢志不渝的播撒着东北民间舞蹈的春种。
在王小燕的汉族东北秧歌教材体系中,她用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表演诠释着自己对这片沃土的热爱,她将东北秧歌的浪、稳、艮、俏渗透进每个韵律、舞姿,并用自己生动、形象的表演引领着每一位学生,她用课堂酿造了一场舞蹈与文化并存的艺术盛宴。
一、地域文化浸染下的动作提炼
东北秧歌舞蹈是东北民间一门特有的艺术,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王小燕的教学风格、舞蹈素材源于她所处的地域环境,她所舞、所传彰显的是质朴且带有强烈冲击感的“黑土文化”。
(一)情景性动作提炼
王小燕从事东北秧歌表演、教育事业多年,她一直信奉着艺术为人民服务、展现人民生活的宗旨,多年来她不断地深入基层,去民间汲取艺术创作的养分。在王小燕的东北秧歌教学组合中,处处都是东北人民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耕作在田间的人民、情窦初开的少女、扑蝴蝶的孩童、热情直爽的姑娘……她运用东北秧歌舞蹈元素诠释了不同的人物与情景,这种民间舞蹈经艺术美化后的呈现,极为真实、传神。
“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充分的体现在王小燕教学之中,在她的教学里每个动作都有出处可寻,例如“提领”“摸鬓”“抻袖”“拽襟”“提跟”等动作,源自姑娘见情郎前的一番梳妆打扮,它们是心境的外化,通过其讲解可以体会到在东北姑娘热情、直爽性格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份不为人所熟知的细腻与娇羞。在富有地域色彩的东北地区,东北大姑娘与江南女子温婉的美有所区别,她们对“美”的追求是质朴的、纯粹的,将这些搬到东北秧歌表演与教学中,无疑会传达出东北黑土文化中敦厚的一面。
此外,王小燕教学组合的编排有着独特的构思。比如,王小燕教材中的表演性组合“月牙五更”一反东北秧歌艮俏、幽默的表演传统,着眼于女人出嫁的情景。组合伊始,姑娘头披红盖头、端坐于房内,闪烁的烛光映射出女子曼妙的身姿,如此韵味无穷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女人出嫁的时刻,这是一个缩影,此刻姑娘内心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许,同时又带有一丝紧张,这个纠结的情感极为细腻,同样是表现东北女人,王小燕通过对表演情景的设定,展现出了东北女人内敛、成熟的另一种性格。王小燕东北秧歌教学组合所呈现的是情与景的交融,其教学组合风格更是刚柔并济、张弛有度,这便是王小燕东北秧歌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模仿性动作提炼
王小燕在她的东北秧歌舞蹈教学中,时常会有对东北人民劳动、耕种的动态模仿,其中“踢步组合”的发展动机便来源于农民的播种。王小燕在东北秧歌前踢、旁踢、后踢三种基本步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炼出插秧步,这一步伐来自田间,具有鲜明的特点。身体前倾、膝盖微颤,脚位于踏步基础上,融合了后踢步的发力方式,动作在前后交换重心时要求平稳迅速,小而快,整体形成灵活的特点,却又保留了农民播种动作的节奏感。王小燕老师在授课时,经常会为学生讲解动作的由来,她说这一步伐源自自己真实的劳作体验,插秧步伐其脚跟向下发力的动律节奏,实则是农民播种时用脚跟来感受土壤稀松程度的动作,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饱含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王小燕对农民耕种动作的艺术化模仿,凸显出了东北人民为迎来富足生活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这一切又都在彰显着东北地区黑土文化的灵魂。
(三)道具类动作提炼
东北秧歌民间舞蹈表演生动、富有情节,具备极高的观赏性,这与其道具的运用密不可分,手绢花是东北秧歌表演最具代表性的道具,然而在辽阔富裕的黑土地上,舞蹈表演时所选用的道具同样多元化,例如扇子、红绸、高跷、单鼓等等。在王小燕的《扑蝴蝶》教学组合中,她采用了双扇演绎该情景,她将扇子时而化作蝴蝶扑闪的翅膀,时而又拟人化为捕捉蝴蝶的双手,道具的运用与转化,在扇子的一开一合间,表演的一眺一憋间,将扑蝴蝶的场景呈现得极具层次感。东北秧歌教材中传统的《扑蝴蝶》组合,经其改编焕然一新,同时,她的教学也填补了传统东北秧歌教学双扇表演的空白,并集趣味性与艺术观赏性于一体。
二、独具特色的审美要求
王小燕认为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东北人民在开放、自由的生存环境下必然会形成的,她所教授的东北秧歌承载着东北人民对生活的态度。
(一)腰部的动律突出
东北秧歌舞蹈节奏鲜明,动律感强,在王小燕的课堂教学中她会特别强调东北秧歌“浪”的风格特点,她所追求的表演风格置于动作层面来分析,便是腰部动律的突出。东北秧歌的腰部动律分为三种:上下动律、划圆动律、前后动律,而下肢双膝屈伸、压脚跟等动作的发力点均为腰部,可见王小燕在教学中突出强调的腰部动律是东北秧歌表演的关键。
东北秧歌表演有句俗语“活在手上,扭在腰上,艮在脚上。”王小燕对腰部动律轻重的处理,快慢的要求,配以脚下多样的步伐,将东北秧歌的“浪”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腰部动律与东北秧歌的音乐节奏戚戚相关,腰部发力的动作在与节奏相互契合的情况下,会产生收放自如的表演特点,这也是王小燕强调腰部動律的又一原因。在她的教学编排中,《动律组合》紧随《手绢花技术》,她认为动律是东北秧歌表演的基础,将腰部动律加以突出、强调,无疑会更加凸显出东北秧歌表演的“浪”,这也是东北秧歌舞蹈审美、表演风格的核心所在。
东北秧歌与其它秧歌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与起承转合的方式,东北人民性格直爽,行事风格从不拐弯抹角,所以它动作的发力也是直接的、有力地,会给观众带来热情奔放的观感体验;而当腰部在划圆动律下,这种直线性动作所带开的冲击感会相对被削弱,随之而来呈现出的便是东北秧歌“浪中带稳”的另一番韵味。王小燕在教学中所强调的腰部动律,以及她对腰部的重点训练成为了其教学中的闪光之处。
(二)手绢花技术的生命所在
王小燕所塑造的东北大姑娘形象被誉为经典,她抓住了东北女性身上热辣与柔美、奔放与成熟的双重特征;另一方面,她在舞蹈中对道具“手绢花”的运用可谓灵活多变、得心应手。王小燕在授课时曾说到,“手绢花技术需要勤加练习,它是扎实的基础,想要将东北秧歌跳好,手绢花必须活在手上。”通过王小燕自身的演绎,不难看出手绢花在她的眼里并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东北女性内心情感的外化,这无疑为东北秧歌的手绢花技术赋予了新生命。
东北秧歌手绢花技术的发展与传承已历经数载,无论是大众所表演的民间舞蹈,还是舞台化的艺术作品,它都成为东北秧歌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在手绢花技术的加持下,王小燕配以生动的面部表情与眼神,将东北秧歌的“艮”“俏”“稳”“浪”演绎地尽善尽美,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三)表演艺术的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王小燕的东北秧歌表演与教学充分体现着这句话,她取材于生活,却又不是对真实生活的临摹,而是艺术家充满情感体悟与想象的再创造。王小燕的东北秧歌舞蹈教学,来源于东北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舞蹈艺术的真实与生命力。对于王小燕来说,东北人民的文化习俗是她艺术创作的根,对东北文化的理解是她为自身表演与教学埋下的种,而最终经过艺术美化的教学呈现是她积累多年所结出的果。
三、结语
王小燕是白山黑水氤氲出的舞蹈精灵,她提炼的舞蹈素材源自东北地域下的黑土文化和人民生活习俗,她对东北民间舞蹈赋予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解,因此,王小燕所演绎与传授的东北秧歌,不同于艺术院校雅化后的民间舞蹈,也不同于东北百姓、民间艺人带着自娱性质和抒情性质的舞蹈,而是她个人表达的艺术化呈现,以及对传统东北秧歌舞蹈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