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向敬伟+李江风
摘要 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助力脱贫攻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探讨了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构建了影响效用实证模型,以鄂西16个贫困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发生的具体原因,并针对各县市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贫困山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科学参考。结果表明:①耕地利用转型从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两方面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影响,其中功能形态包含作物生产、生活保障、生态保护三种形态,空间形态包含景观格局和数量分布两种形态;②耕地利用转型在一定时期内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但长期来看,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③实证发现,房县、长阳县、建始县、来凤县等4县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而空间形态转型存在边际递减效用,郧县和咸丰县则是空间形态转型存在促进效用而功能形态转型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④郧西县、竹山县、丹江口市、秭归县、恩施市和巴东县等6县市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均存在促进效用,竹溪县、利川市、宣恩县和鹤峰县等4县则均存在边际递减效用,验证了机理分析的正确性。论文还从利用地租地价杠杆和土地工程技术、完善耕地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贫困山区耕地利用与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贫困山区;鄂西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8)01-0071-11DOI:10.12062/cpre.20170711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质量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农业发展问题。然而,贫困山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利等客观因素限制,加上近年来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耕地利用呈现出大面积荒废、利用方式粗放、耕地质量下降等严峻问题,致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与农业发展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严重阻碍耕地有效利用和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并不断促使着耕地利用的快速转型。耕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资源条件,合理的耕地利用转型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贫困山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脱贫攻坚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关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国外尚不多见,主要针对森林转型[1-2]、草地转型[3]和土地利用转型展开,重点研究了转型发生的时点[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以及转型的影响因素[6]等内容。国内关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主要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拓展而来,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转型内涵及理论模式[7]、转型路径[8]、研究方法[9-10],以及生态环境效应[11]等多个方面。对于专门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主要包括耕地的转型路径[12]、转型机理[13]、驱动机制[14]、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15]、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16]以及功能转型[17]等内容。
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广义角度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包含了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生态环境代价低、创新能力提高等多个方面的内涵[18-19];二是从狭义的角度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它是指资源要素投入比例、经济增长效果或经济增长的效率[20]。研究方法上,主要利用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19]和全要素生产率[20]等方法;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城市扩张[20]、资源环境[21]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关系。目前关于贫困山区农业经济增长质量集中在农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科技进步性、结构性和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综合研究[22]。
国内外学者对耕地利用转型与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主要集中在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如国外学者Lambin等[6]研究了土地利用变迁引起的社会生态反馈与社会经济变化,Eklund等[23]研究了耕地变化与重建地区经济发展关系,Shiratani等[24]研究了耕地含氮量变化引起的经济价值等。国内方面,一是围绕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展开,如Song等[25]利用脱钩理论或退耦方法分析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Liu等[26]利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耕地面积转换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in等[27]利用CVM方法开展了耕地保护的经济价值评估;二是从耕地质量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展开,如Deng等[28]利用卫星影像分析了耕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潜力关系,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程子良、孔祥斌等[29]从质量、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研究了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
分析发现,耕地利用转型主要从早期的森林转型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拓展而来,目前多从耕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开展,不论是在研究尺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还是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关系研究上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贫困山区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耕地资源禀赋较差以及基础条件匮乏等客观因素,对于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研究较为少见,更鲜有学者探讨其影响机理,并基于此开展实证研究,提出贫困山区耕地利用持续发展的策略。在当前国家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和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这类研究尚嫌不足。鉴于此,本文基于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从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方面分析耕地利用转型对贫困山区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以鄂西山区16个国家级山区贫困县为例,开展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期明确鄂西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影响机理和实证效应,为确立后期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改善方向,以及贫困山区经济持续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 机理分析
2.1 内涵解析
(1)耕地利用转型。耕地利用转型可以理解为耕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目前对于耕地利用形态的分类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7],第二种是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12]。对于第一种观点,显性形态主要指土地利用结构,如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等;隐性形态即依附于显性形态的不易察觉的,需通过分析、化验、检测和调查才能获得的土地利用形态,如质量、产权、经营方式、固有投入和产出能力等。对于第二种观点,空间形态主要包含数量变化和结构变化,而功能形态主要包含有实证或供给、规范或需求两方面内涵。比较来看,显性形态和空间形态都强调了耕地数量或面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两者内涵差别不大。而隐性形态和功能形态侧重点不尽一致,隐性形态由于强调了产权流转、经营方式等内容,这对于不同地类之间的变化可能更为明显。对于单一的耕地来说,产权虽有流转,但由于常年耕作方式的经验积累及山区地形地貌的限制,经营方式一般不易改变。隐性形态对于耕地转型来说,更多的是强调质量或产出能力等,也即更多的表征耕地的生产性功能,体现的是功能形态,因此从功能性角度去界定耕地利用形态更为适宜,而耕地功能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向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等多维方向拓展。鉴于此,本文认为从功能形态转型(FTC,Functional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和空间形态转型(STC,Spatial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两方面对耕地利用转型进行研究较为适宜。
(2)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由于广义角度经济增长质量内涵解构存在一定争议性[20],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即全要素生产率角度理解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它是指农业资源要素投入比例、经济增长效果或经济增长的效率。若在既定投入下产出越大,或既定产出下投入越少,则表明經济增长质量越高[18]。可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方面详细解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具体原因,其中技术效率是指在市场价格不变和生产技术不变前提下,在既定要素投入比时,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技术进步包含了科学研究的进展、管理方法改进、劳动力素质提升、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30]。
2.2 影响机理分析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土地经济学中的经典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当达到某一临界点后,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会出现下降[31]。耕地作为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其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也应存在边际报酬递减性。
(1)短期促进效用分析。一般来说,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技术进步改善和技术效率提高,对耕地功能进行改善有利于耕地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改善空间形态可促进耕地空间分布优化和集聚程度的提高,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据此可梳理出短期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图1)。在以农业发展为主的贫困山区,由于人口流动、地形地貌、技术发展等多方影响,耕地利用存在利用效率不高、产能较低等诸多问题,改善空间较大。
在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作物生产、生活服务还是生态保护功能,短期内均可通过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方面的改善,如新技术应用、旧技术革新、劳动力素质提高、资源合理配置、生产结构调整、要素使用率提高、新的方针政策等,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利用和耕地生产能力提升,减小因资源浪费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推动耕地利用模式由粗放式向节约集约型转变,从而充分挖掘耕地资源潜力,提高耕地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在耕地利用的空间形态转型过程中,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以及低丘岗地改造等方式减小耕地破碎化程度,将耕地破碎田块进行整合归并,提高耕地的集聚程度,使耕地空间分布更趋于合理,以更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耕作和规模化经营,从而有效提升耕地产出效益。同时,空间形态转型还可促进耕地数量的控制更趋于合理,避免出现耕地数量过剩影响其他地类发展或耕地数量过少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等问题,从而提升整体耕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经济增长结构,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
(2)长期边际效用递减性分析。据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以推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耕地功能形态转型或空间形态转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具体可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析:图2中横纵轴分别表示时间和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功效值,曲线m描绘了耕地利用转型程度变化状况,曲线n描绘了耕地转型影响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边际效应。如前文所述,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载体,耕地利用转型在一定时期内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因此在T0-T1时段,农业经济增长质量随着耕地利用转型程度的增强而增加,边际效用曲线n呈上升趋势。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不断改善,耕地利用转型程度会持续上升至最高点B,即T1-T2时段耕地利用转型程度呈减速上升状态。依据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此期间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边际效用呈下降趋
势,逐渐减小至B点边际效用为零,此时B点是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影响的最优效应点。
3 模型构建与检验
3.1 模型构建
3.1.1 耕地利用转型测度
耕地利用转型测度可先评价出耕地利用形态状况,比较相邻时期形态的变化情况即可知晓转型情况。据前文分析,耕地利用形态分为功能形态和空间形态两部分。一方面,在农业和土地利用的发展历程中,耕地功能从最基本的食物生产到就业保障、生态服务、景观格局,功能范围不断扩大[32]。从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耕地首先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粮食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次,耕地的有效利用需要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员进行耕作,这就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再次,耕地的合理利用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景观环境。因此耕地功能可以归纳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
另一方面,耕地的空间形态变化可分为数量变化和格局变化[12]。合理的耕地数量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保证,数量或面积变化对农作物产量有直接影响。耕地格局又可分为数量经营格局和景观格局,景观格局主要体现为耕地斑块变化、密度变化及空间集聚度、破碎度等变化,变化程度影响到耕地的集聚利用性和耕作的便利性;耕地数量经营格局体现为耕地利用者经营耕地地块的集中程度,更多的考虑了人的因素,适宜从需求角度分析格局变化。因此本文从空间景观格局和数量经营格局两方面来测度空间形态转型。
据以上分析,从生产功能形态、生活功能形态、生态功能形态、景观格局形态和数量变化形态5个维度筛选共28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显著性较强的指标,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剔除相关性较强的指标,最终确定出耕地利用形态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利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采用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邀请8位土地规划、土地经济、农业经济、农业政策等方面专家,经过两轮德尔菲咨询确定主观权重,以主、客观权重均值作为最终权重值;利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得出耕地利用形态最终情况;比较相邻时期形态值变化情况,即可分析出对应耕地利用转型程度。
3.1.2 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测度
选取数据包络—曼奎斯特指数法(DEA—Malmquist)测度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明确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状况。其中DEA模型是利用统计数据来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将非有效的决策单元影射到有效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非有效的决策单元“偏离”有效生产前沿面的程度来评
价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该方法能够有效测度要素的利用状况,但对于时间维度上的变动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反映不足,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较好解决这一问题[33]。该方法最终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FF)和技术进步指数(TEC),全面解析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情况。
(1)数据包络分析(DEA)。CCR模型和BCC 模型是DEA方法的主要模型,分别是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和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而提出的。其中CCR模型主要计算公式如下[23]:
(3)参数选取。在参数选择上,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分为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两类。本文将贫困县域作为一个决策单元来研究其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由于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因此投入变量选取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耕地投入,分别以农业从业人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耕地面积来表征。产出变量方面,除选取农业总产值外,还利用农业增加值指标对产出变量进行优化,以防止农业总产值在贫困山区这一特殊地域可能产生的偏差,使结果更为精确。
3.1.3 影响效用测度
为清晰展示各县市耕地利用转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利用面板数据能充分准确测度事物间影响关系的特点,构建测度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3.2 模型检验
在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前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对耕地功能形态转型、空间形态转型以及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三者的原始序列分别进行LLC检验、IPS检验和ADF检验三种方式的单位根檢验,发现其P值均小于0.05(见表2),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原始序列平稳。其次,利用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进行协整检验,发现除了统计量Panel PP和Panel ADF的P值大于0.05外,其他均小于0.05(见表3),可以认为其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依据常数项和系数向量是否为常量,可将面板数据模型分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不变参数模型。为确定具体适宜的研究模型,进行以下两种检验:利用F值检验发现,该面板数据均拒绝两个原假设:建立不变系数且不变截距模型、建立变截距模型,因此选择变系数模型;利用Hausman检验得出在0.05显著水平下相伴概率P值小于0.05,因此拒绝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可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据此,确定建立固定效应的变系数回归模型。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选取鄂西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秭归县、长阳县、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等16县市。该区域主要为山区和岗地丘陵区,是“老、少、边、穷、库”聚集区,湖北全省68%的国家级贫困县集聚于此,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据《湖北统计年鉴》显示,该16县市2012—2014年农业总产值占GDP平均比重达到48.8%。近年来,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涌出,耕地荒废严重,农业生产问题日益严峻。为保障区域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4.2 数据来源
研究涉及1995、2000、2005、2010和2013年共5个年份。在耕地利用转型测度中,耕地斑块破碎度、耕地斑块聚合度、单位面积坡耕地分布密度所利用矢量图件,搜集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1995、2000、2005、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栅格数据,2013年数据是以2010年栅格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数据成图及分析功能,结合赴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搜集的2010—2013年土地变更数据,对地类图斑逐一进行修正得到。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中,投入指标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由于难以找到现成统计数据,利用农业人员与人口总人数的比例,乘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修正。其他指标均来源于各年度的《中国县市经济统计年鉴》《湖北农村统计年鉴》和《湖北统计年鉴》。数据中涉及产值、投资额等均以1990年为基期年,利用可比价格计算得出。
4.3 发展特征分析
4.3.1 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特征
1995—2013年鄂西16贫困县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情况如表4所示。耕地功能形态转型方面,各县市转型发展情况各异,竹溪县、竹山县和郧县转型最为明显,平均转型值分别达到了0.899、0.396、0.312;利川市、巴东县和宣恩县转型最不显著,转型值分别为0.087、0.129、0.143。各县市耕地功能形态转型随时间的演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且波动值不尽相同,波动最大的是竹溪县、竹山县和鹤峰县,波动值分别达1.183、0.876、0.643,波动最小的是丹江口市的0.125。耕地空间形态转型方面,研究期内长阳县、秭归县、竹溪县转型发生相对显著,平均转型值分别达1.164、1.055、0.913,宣恩县、郧西县转型情况相对平稳,平均转型值仅为0.148、0.179。研究区各县市整体呈现出较一致的波动特征,大多数最大波动值均在0.3-0.5之间,长阳县和秭归县波动变化最为显著,最大波动值分别达3.353和1.995。
4.3.2 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特征
鄂西16贫困县在研究期内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多呈现出波动变化特征。其中,变化较为明显的为秭归县和来凤县:秭归县在2005年和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有较小幅度的上升,而2013年下降幅度较大,降至1.087,处于研究区平均水平以下。来凤县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在2000年达到2.451,而后其增长率逐渐下降,但仍保持在16贫困县中的一般中等水平。其他县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相对平稳,且大部分县市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而最低值多出现在2005年。
鄂西16贫困县各年度技术效率变化在1.000左右,除了建始县在2010年技术效率变化率较为明显外,鄂西其他15个贫困县技术效率随时间变化波动不大。技术水平变化方面,各县市相差不大,总体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特征,并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大体保持一致。变动较大的年份多出现在2010年,变化较为明显的有长阳县、来凤县和鹤峰县等,其技术进步值均处于2.000左右,说明该段时间内这些地区的技术进步增长较快;而2005年和2013年其技术进步降至1.500左右,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宣恩县是鄂西16贫困县中年度技术进步相对缓慢的地区,其在各阶段的技术进步值均小于其他贫困县。
4.4 影响效用分析
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模型R2为0.975,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F统计值相伴概率P值小于0.05,表明回归方程显著;DW值为2.444,表明残差无序列相关;因此该模型构建合理。依据计算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无论是耕地功能形态转型还是耕地空间形态转型的系数有正有负,表明各县市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正负影响功效不一,存在短期促进效用和长期的边际效用递减性。按照影响效用可以分为四类,以此验证影响机理的正确性,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类是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而空间形态转型对其影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共有房县、长阳县、建始县、来凤县等4县。分析发现,房县、来凤县耕地功能形态转型主要是对技术进步产生积极影响,长阳县是对技术效率有促进效用,建始县则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促进影响。对于这类县市而言,可以耕地功能形态转型主导发展来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着重改善耕地空间形态转型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效用。持续开展土地整理,提高耕地集聚性;明确资源产权关系,保证充足耕地数量进行农业生产;多种措施相结合,严保耕地数量,并持续走集约化、合作化道路发展农业,以此在保证耕地有效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空间分布集聚性和合理性,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35]。
第二类是耕地空间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而功能形态转型对其影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有郧县和咸丰县。其中郧县主要是功能形態转型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都存在递减效用,而咸丰县对技术效率存在递减性。在空间形态转型方面,两县分别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有促进效用。郧县和咸丰县需要以耕地空间形态转型主导发展来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着重改善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效用。主要可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创新科技体制;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走特色化的农业发展路线以及控制劳动力数量,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手段方法,从提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发展入手,着力改善耕地功能形态转型的效用,以此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
第三类是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均存在促进效用,包含郧西县、竹山县、丹江口市、秭归县、恩施市和巴东县等6县市。其中郧西县无论是功能形态转型还是空间形态转型均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有促进效用,竹山县、丹江口市、恩施市、巴东县主要是对技术进步有促进效用,秭归县主要对技术效率存在促进效用。
第四类是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均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包含竹溪县、利川市、宣恩县和鹤峰县等4县。竹溪、利川和鹤峰县主要是对技术效率存在递减效应,而宣恩县主要对技术进步存在递减效用。郧西县、竹山县、丹江口市、秭归县、恩施市、巴东县、竹溪县、利川市、宣恩县和鹤峰县等10县市需要以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双向主导发展来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对于以上两类县市主要注重从改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协同发展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效用。即在提升耕地利用转型过程中,除了保障耕地功能性提高外,还需要与耕地空间转型协调发展。即在优化调整耕地种植结构,保障耕地生产、生活保障、生态保护等多功能性的同时,努力通过土地整理、土地置换或流转、低丘岗地改造等手段,将零散的耕地集聚起来,提高耕地的集聚利用性,方便机械化运作,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同时还可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经济发展。
之所以出现上述发展各异的情况,可能与近年来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一,耕地有效利用程度不同,以及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存在差异有关。如郧西县近年来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工程,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产业集聚区、新型城镇化引领区等,多年来形成了茶叶、烟叶、蔬菜、林果等特色产业集群,耕地利用有效性高,对农业发展产生较大促进作用。另外,郧西县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也为农业经济带来巨大贡献。对于郧县和利川市而言,旅游业近年来蓬勃发展,经济发展结构正逐渐向二三产业倾斜,此时应注重提升其他产业对耕地农业生产的反哺作用,改善耕地功能形态转型效用。秭归作为三峡库区移民县城,原有耕地被淹没,新开垦耕地主要通过果园种植发展经济,但由于发展还不十分成熟,耕地生产功能、生活服务或是生态保护功能上,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具有较大的潜力。另外还有一些县市经济发展方式各不一致,如竹溪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长阳县以“清江画廊”为主体的旅游业渐入佳境,恩施市作为恩施州首府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十堰市区周边的郧县工业基础相对具有优势等等,都会导致耕地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效用。
5 结论与政策启示
5.1 结论
本文基于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分析了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并以鄂西山区16个国家贫困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耕地利用转型可以理解为耕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包含功能形态和空间形态两部分,其中功能形态转型包含作物生产、生活保障、生态保护三方面,空间形态转型包含景观格局形态和数量分布形态两方面。它区别于传统的耕地利用变化,除包含常见的数量或空间分布变化外,更强调功能层面的综合效应,更能体现人类的发展需求。
(2)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長质量在短期内存在促进效用,但当耕地功能形态转型或空间形态转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依据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影响长期内也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
(3)对鄂西16贫困县实证研究发现,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用可以分为四类:房县、长阳县、建始县、来凤县等4县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而空间形态转型存在边际递减效用;郧县和咸丰县则是空间形态转型存在促进效用而功能形态转型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郧西县、竹山县、丹江口市、秭归县、恩施市和巴东县等6县市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均存在促进效用,竹溪县、利川市、宣恩县和鹤峰县等4县则均存在边际递减效用。
5.2 讨论
本研究发现,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在短期和长期时段内有不同的影响效用,但两种效用之间有一个临界点。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中,既要能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又要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保持最大的影响效用,因此科学确定出图2中T2这一零值效用点十分必要。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耕地利用转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关系,但并未对零值效用点进行深入讨论。零值效用点何时出现,对应的耕地利用转型情况具体如何,能否利用数理模型模拟测算出零值效用点的出现时间和对应的耕地利用转型情况,能否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现实影响进行充分阐释,是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时段开展了耕地利用转型影响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机理与实证研究,是综合鄂西山区贫困县实际情况以及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分析后得出,但未充分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且由于自然条件、政策影响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同,这种影响效用是否能够扩展适用于其他区域,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5.3 政策启示
依据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及边际递减效用的研究,参考龙花楼等人研究[36],从土地利用与管理角度,提出措施引导和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提升耕地利用效益,促进农业增长质量的提升。
(1)充分利用地租和地价杠杆,引导耕地利用转型发展。在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征收耕地占用税、耕地闲置税等限制耕地被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或大面积荒废;同时完善耕地流转机制,通过采用降低耕地利用租金、增加耕地补助和提供银行信贷等方式,刺激人们对耕地利用的投资,增强开展农业生产的意愿,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和功能效益,从而引导耕地利用转型发展。
(2)充分利用土地工程技术,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贫困山区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耕地普遍存在分布零散、坡耕地面积大、资源禀赋低等问题。可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土地复垦与修复等工程技术,整治荒废土地和坡耕地,集聚利用零散耕地,逐步调整农用地利用结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从而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率,改善耕地利用空间形态,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
(3)完善耕地利用政策制度,规范耕地利用转型发展。贫困山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耕地统一利用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通过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样化的耕地规模经营方式、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等手段,完善城乡统一土地管理政策体制,提升耕地利用效率,改善耕地利用功能,规范耕地利用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INGH M P,BHOJVAID P P,DE JONG W,et al. Forest transi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ndi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orest transition theory[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7,76:65-71.
[2]WOLFERSBERGER J,DELACOTE P,GARCIA 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rest transition and landuse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5,119:241-251.
[3]NITSCH H,OSTERBURG B,ROGGENDORF W,et al. Cross compliance and the protection of grassland: illustrative analyse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between permanent grassland and arable land in German regions[J]. Land use policy,2012,29(2):440-448.
[4]MINH T D,YANAGISAWA M,KONO Y. Forest transition in Vietnam:a case study of northern mountain region[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7,76:72-80.
[5]OJOYI M M, MUTANGA O, ODINDI J, et al. Implication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on soil nitrogen in dynamic landscapes in Tanzania[J]. Land use policy,2017,64:95-100.
[6]LAMBIN E F,MEYFROIDT P. Land use transitions:socioecological feedback versus socioeconomic change[J]. Land use policy,2010,27(2):108-118.
[7]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J].地理研究,2015,34(9):1607-1618.[LONG Hualou.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land management[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5,34(9):1607-1618.]
[8]李菁,冯银静,夏冀. 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路径选择——以广州市“三旧改造”为例[J]. 中国房地产,2015,36(3):36-43.[LI Jing,FENG Yinjing,XIA Ji. The selection of urban land use transition path:based on the‘Three Old Reformin Guangzhou[J].China real estate,2015,36(3):36-43.]
[9]龙花楼,李秀彬.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67-76.[LONG Hualou,LI Xiubin. Cultivatedland transition a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clamation in China:research progress and frame[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06,25(5):67-76.]
[10]龙花楼,李秀彬.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44-149.[LONG Hualou,LI Xiubin. Analysis on regional land use transition:a case study in transect of the Yangtze River[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2):144-149.]
[11]LIU Y Q,LONG H L,LI T T,et al.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water environment in HuangHuaiHai Plain,China[J]. Land use policy,2015,47:293-301.
[12]宋小青,吴志峰,欧阳竹.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探讨[J].地理研究,2014,33(3):403-413.[SONG Xiaoqing,WU Zhifeng, OUYANG Zhu. Route of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research[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4,33(3):403-413.]
[13]马继红. 农安县耕地转型的机理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6-22.[MA Jihong. Analysis of mechanism in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in Nongan County[D]. Changchu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09:16-22.]
[14]QIN W S,ZHANG Y F,LI G D. Driving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in Yantai Proper,Shandong Province,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5,25(3):337-349.
[15]向敬伟,李江风,曾杰.鄂西贫困县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72-279.[XIANG Jingwei,LI Jiangfeng,ZENG Jie. Spatial differenc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of poverty counties in west of Hubei[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6,32(1):272-279.]
[16]龍花楼,李婷婷.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67(2):201-210.[LONG Hualou,LI Tingting.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2,67(2):201-210.]
[17]SONG X Q,HUANG Y,WU Z F,et al. Does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 transition occur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25(7):817-835.
[18]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J].当代经济科学,2008,30(4):23-29.[CHAO Xiaojing,REN Baoping.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accounting for contribution ratio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Modern economic science,2008,30(4):23-29.]
[19]李娟伟,任保平. 重庆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3):95-102.[LI Juanwei,REN Baoping.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of Chongqing[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4,20(3):95-102.
[20]赵可,张炳信,张安录. 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的机理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0):76-84.[ZHAO Ke,ZHANG Bingxin,ZHANG Anlu.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effect on urban land expans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14 c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10):76-84.]
[21]钞小静,任保平.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102-107.[CHAO Xiaojing,REN Baoping.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s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4):102-107.]
[22]樊元,陈伟伟. 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2(6):116-119.[FAN Yuan,CHEN Weiwei. Desig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quality[J].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9,22(6):116-119.]
[23]EKLUND L,PERSSON A,PILESJO P. Cropland changes in times of conflict,reconstruc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raqi Kurdistan[J]. Ambio,2016,45(1):78-88.
[24]SHIRATANI E,YOSHINAGA I,MIURA A. Economic 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s as nitrogen removal/effusion sites by newly proposed replacement cost method[J]. 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2006,4(4):211-215.
[25]SONG W. Decoupling cultivated land loss by construction occupation from economic growth in Beijing[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43:198-205.
[26]LIU J P,GUO Q B. A spatial panel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and Chinese economic growth[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5,51:20-24.
[27]JIN J J,JIANG C,LI L.The economic 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a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in Wenling City,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3,119:158-164.
[28]DENG X Z,HUANG J K,ROZELLE S,et al.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and potenti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2006,23(4):372-384.
[29]程子良,孔祥斌,張蕾娜,等. 基于质量,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研究[J]. 资源科学,2017,39(1):61-73.[CHENG Ziliang,KONG Xiangbin,ZHANG Leina,et al. Expropriation standards for arable land occupation tax in China based on arable land quality and quant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J].Resources science,2017,39(1):61-73.]
[30]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general),1957,120(3):253-290.
[31]畢宝德. 土地经济学[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6-55.[BI Baode.Land economics[M].5th ed.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5:46-55.]
[32]宋小青,吴志峰,欧阳竹. 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功能变化[J].地理学报,2014,69(4):435-447.[SONG Xiaoqing,WU Zhifeng,OUYANG Zhu.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 in China since 1949[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4,69(4):435-447.]
[33]高树婷,苏伟光,杨琦佳.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中国区域排污费征管效率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2):23-29.[GAO Shuting,SU Weiguang,YANG Qijia. Assessment of the expropriation efficiency of regional pollutants levy system in China based on DEAMalmquist Model[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2):23-29.]
[34]李雪松,张雨迪,孙博文. 区域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吗[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0-19.[LI Xuesong,ZHANG Yudi,SUN Bowen.Does regional integration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7,27(1):10-19.]
[35]向敬伟. 鄂西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工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6:123-125[XIANG Jingwei. Study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impact on agriculture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in poor mountainous areas of western Hubei[J]. 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16:123-125.]
[36]LONG H L, QU Y.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land management: a mutual feedback perspective[J]. Land use policy,2017,doi: 10.1016/j.landusepol.2017.03.021.
[37]WANG Y Y,CAI Y Y.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use functions and land rental behavior of rural household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different dominant functional regions in central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7,15(3):262-272.
[38]PENG K L,BAI X M. Welfare effects of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on different aged landlost farmers:exemplified in Wuhan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14(1):45-52.
摘要 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助力脱贫攻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探讨了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构建了影响效用实证模型,以鄂西16个贫困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发生的具体原因,并针对各县市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贫困山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科学参考。结果表明:①耕地利用转型从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两方面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影响,其中功能形态包含作物生产、生活保障、生态保护三种形态,空间形态包含景观格局和数量分布两种形态;②耕地利用转型在一定时期内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但长期来看,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③实证发现,房县、长阳县、建始县、来凤县等4县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而空间形态转型存在边际递减效用,郧县和咸丰县则是空间形态转型存在促进效用而功能形态转型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④郧西县、竹山县、丹江口市、秭归县、恩施市和巴东县等6县市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均存在促进效用,竹溪县、利川市、宣恩县和鹤峰县等4县则均存在边际递减效用,验证了机理分析的正确性。论文还从利用地租地价杠杆和土地工程技术、完善耕地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贫困山区耕地利用与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贫困山区;鄂西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8)01-0071-11DOI:10.12062/cpre.20170711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质量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农业发展问题。然而,贫困山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利等客观因素限制,加上近年来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耕地利用呈现出大面积荒废、利用方式粗放、耕地质量下降等严峻问题,致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与农业发展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严重阻碍耕地有效利用和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并不断促使着耕地利用的快速转型。耕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资源条件,合理的耕地利用转型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贫困山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脱贫攻坚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关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国外尚不多见,主要针对森林转型[1-2]、草地转型[3]和土地利用转型展开,重点研究了转型发生的时点[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以及转型的影响因素[6]等内容。国内关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主要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拓展而来,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转型内涵及理论模式[7]、转型路径[8]、研究方法[9-10],以及生态环境效应[11]等多个方面。对于专门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主要包括耕地的转型路径[12]、转型机理[13]、驱动机制[14]、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15]、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16]以及功能转型[17]等内容。
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广义角度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包含了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生态环境代价低、创新能力提高等多个方面的内涵[18-19];二是从狭义的角度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它是指资源要素投入比例、经济增长效果或经济增长的效率[20]。研究方法上,主要利用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19]和全要素生产率[20]等方法;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城市扩张[20]、资源环境[21]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关系。目前关于贫困山区农业经济增长质量集中在农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科技进步性、结构性和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综合研究[22]。
国内外学者对耕地利用转型与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主要集中在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如国外学者Lambin等[6]研究了土地利用变迁引起的社会生态反馈与社会经济变化,Eklund等[23]研究了耕地变化与重建地区经济发展关系,Shiratani等[24]研究了耕地含氮量变化引起的经济价值等。国内方面,一是围绕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展开,如Song等[25]利用脱钩理论或退耦方法分析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Liu等[26]利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耕地面积转换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in等[27]利用CVM方法开展了耕地保护的经济价值评估;二是从耕地质量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展开,如Deng等[28]利用卫星影像分析了耕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潜力关系,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程子良、孔祥斌等[29]从质量、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研究了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
分析发现,耕地利用转型主要从早期的森林转型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拓展而来,目前多从耕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开展,不论是在研究尺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还是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关系研究上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贫困山区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耕地资源禀赋较差以及基础条件匮乏等客观因素,对于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研究较为少见,更鲜有学者探讨其影响机理,并基于此开展实证研究,提出贫困山区耕地利用持续发展的策略。在当前国家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和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这类研究尚嫌不足。鉴于此,本文基于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从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方面分析耕地利用转型对贫困山区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以鄂西山区16个国家级山区贫困县为例,开展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期明确鄂西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影响机理和实证效应,为确立后期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改善方向,以及贫困山区经济持续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 机理分析
2.1 内涵解析
(1)耕地利用转型。耕地利用转型可以理解为耕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目前对于耕地利用形态的分类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7],第二种是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12]。对于第一种观点,显性形态主要指土地利用结构,如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等;隐性形态即依附于显性形态的不易察觉的,需通过分析、化验、检测和调查才能获得的土地利用形态,如质量、产权、经营方式、固有投入和产出能力等。对于第二种观点,空间形态主要包含数量变化和结构变化,而功能形态主要包含有实证或供给、规范或需求两方面内涵。比较来看,显性形态和空间形态都强调了耕地数量或面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两者内涵差别不大。而隐性形态和功能形态侧重点不尽一致,隐性形态由于强调了产权流转、经营方式等内容,这对于不同地类之间的变化可能更为明显。对于单一的耕地来说,产权虽有流转,但由于常年耕作方式的经验积累及山区地形地貌的限制,经营方式一般不易改变。隐性形态对于耕地转型来说,更多的是强调质量或产出能力等,也即更多的表征耕地的生产性功能,体现的是功能形态,因此从功能性角度去界定耕地利用形态更为适宜,而耕地功能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向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等多维方向拓展。鉴于此,本文认为从功能形态转型(FTC,Functional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和空间形态转型(STC,Spatial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Land)两方面对耕地利用转型进行研究较为适宜。
(2)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由于广义角度经济增长质量内涵解构存在一定争议性[20],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即全要素生产率角度理解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它是指农业资源要素投入比例、经济增长效果或经济增长的效率。若在既定投入下产出越大,或既定产出下投入越少,则表明經济增长质量越高[18]。可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方面详细解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具体原因,其中技术效率是指在市场价格不变和生产技术不变前提下,在既定要素投入比时,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技术进步包含了科学研究的进展、管理方法改进、劳动力素质提升、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30]。
2.2 影响机理分析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土地经济学中的经典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当达到某一临界点后,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会出现下降[31]。耕地作为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其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也应存在边际报酬递减性。
(1)短期促进效用分析。一般来说,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技术进步改善和技术效率提高,对耕地功能进行改善有利于耕地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改善空间形态可促进耕地空间分布优化和集聚程度的提高,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据此可梳理出短期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图1)。在以农业发展为主的贫困山区,由于人口流动、地形地貌、技术发展等多方影响,耕地利用存在利用效率不高、产能较低等诸多问题,改善空间较大。
在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作物生产、生活服务还是生态保护功能,短期内均可通过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方面的改善,如新技术应用、旧技术革新、劳动力素质提高、资源合理配置、生产结构调整、要素使用率提高、新的方针政策等,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利用和耕地生产能力提升,减小因资源浪费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推动耕地利用模式由粗放式向节约集约型转变,从而充分挖掘耕地资源潜力,提高耕地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在耕地利用的空间形态转型过程中,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以及低丘岗地改造等方式减小耕地破碎化程度,将耕地破碎田块进行整合归并,提高耕地的集聚程度,使耕地空间分布更趋于合理,以更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耕作和规模化经营,从而有效提升耕地产出效益。同时,空间形态转型还可促进耕地数量的控制更趋于合理,避免出现耕地数量过剩影响其他地类发展或耕地数量过少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等问题,从而提升整体耕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经济增长结构,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
(2)长期边际效用递减性分析。据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以推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耕地功能形态转型或空间形态转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具体可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析:图2中横纵轴分别表示时间和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功效值,曲线m描绘了耕地利用转型程度变化状况,曲线n描绘了耕地转型影响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边际效应。如前文所述,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载体,耕地利用转型在一定时期内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因此在T0-T1时段,农业经济增长质量随着耕地利用转型程度的增强而增加,边际效用曲线n呈上升趋势。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不断改善,耕地利用转型程度会持续上升至最高点B,即T1-T2时段耕地利用转型程度呈减速上升状态。依据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此期间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边际效用呈下降趋
势,逐渐减小至B点边际效用为零,此时B点是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影响的最优效应点。
3 模型构建与检验
3.1 模型构建
3.1.1 耕地利用转型测度
耕地利用转型测度可先评价出耕地利用形态状况,比较相邻时期形态的变化情况即可知晓转型情况。据前文分析,耕地利用形态分为功能形态和空间形态两部分。一方面,在农业和土地利用的发展历程中,耕地功能从最基本的食物生产到就业保障、生态服务、景观格局,功能范围不断扩大[32]。从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耕地首先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粮食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次,耕地的有效利用需要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员进行耕作,这就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再次,耕地的合理利用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景观环境。因此耕地功能可以归纳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
另一方面,耕地的空间形态变化可分为数量变化和格局变化[12]。合理的耕地数量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保证,数量或面积变化对农作物产量有直接影响。耕地格局又可分为数量经营格局和景观格局,景观格局主要体现为耕地斑块变化、密度变化及空间集聚度、破碎度等变化,变化程度影响到耕地的集聚利用性和耕作的便利性;耕地数量经营格局体现为耕地利用者经营耕地地块的集中程度,更多的考虑了人的因素,适宜从需求角度分析格局变化。因此本文从空间景观格局和数量经营格局两方面来测度空间形态转型。
据以上分析,从生产功能形态、生活功能形态、生态功能形态、景观格局形态和数量变化形态5个维度筛选共28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显著性较强的指标,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剔除相关性较强的指标,最终确定出耕地利用形态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利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采用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邀请8位土地规划、土地经济、农业经济、农业政策等方面专家,经过两轮德尔菲咨询确定主观权重,以主、客观权重均值作为最终权重值;利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得出耕地利用形态最终情况;比较相邻时期形态值变化情况,即可分析出对应耕地利用转型程度。
3.1.2 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测度
选取数据包络—曼奎斯特指数法(DEA—Malmquist)测度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明确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状况。其中DEA模型是利用统计数据来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将非有效的决策单元影射到有效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非有效的决策单元“偏离”有效生产前沿面的程度来评
价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该方法能够有效测度要素的利用状况,但对于时间维度上的变动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反映不足,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较好解决这一问题[33]。该方法最终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FF)和技术进步指数(TEC),全面解析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情况。
(1)数据包络分析(DEA)。CCR模型和BCC 模型是DEA方法的主要模型,分别是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和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而提出的。其中CCR模型主要计算公式如下[23]:
(3)参数选取。在参数选择上,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分为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两类。本文将贫困县域作为一个决策单元来研究其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由于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因此投入变量选取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耕地投入,分别以农业从业人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耕地面积来表征。产出变量方面,除选取农业总产值外,还利用农业增加值指标对产出变量进行优化,以防止农业总产值在贫困山区这一特殊地域可能产生的偏差,使结果更为精确。
3.1.3 影响效用测度
为清晰展示各县市耕地利用转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利用面板数据能充分准确测度事物间影响关系的特点,构建测度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3.2 模型检验
在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前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对耕地功能形态转型、空间形态转型以及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三者的原始序列分别进行LLC检验、IPS检验和ADF检验三种方式的单位根檢验,发现其P值均小于0.05(见表2),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原始序列平稳。其次,利用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进行协整检验,发现除了统计量Panel PP和Panel ADF的P值大于0.05外,其他均小于0.05(见表3),可以认为其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依据常数项和系数向量是否为常量,可将面板数据模型分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不变参数模型。为确定具体适宜的研究模型,进行以下两种检验:利用F值检验发现,该面板数据均拒绝两个原假设:建立不变系数且不变截距模型、建立变截距模型,因此选择变系数模型;利用Hausman检验得出在0.05显著水平下相伴概率P值小于0.05,因此拒绝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可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据此,确定建立固定效应的变系数回归模型。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选取鄂西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秭归县、长阳县、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等16县市。该区域主要为山区和岗地丘陵区,是“老、少、边、穷、库”聚集区,湖北全省68%的国家级贫困县集聚于此,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据《湖北统计年鉴》显示,该16县市2012—2014年农业总产值占GDP平均比重达到48.8%。近年来,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涌出,耕地荒废严重,农业生产问题日益严峻。为保障区域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4.2 数据来源
研究涉及1995、2000、2005、2010和2013年共5个年份。在耕地利用转型测度中,耕地斑块破碎度、耕地斑块聚合度、单位面积坡耕地分布密度所利用矢量图件,搜集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1995、2000、2005、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栅格数据,2013年数据是以2010年栅格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数据成图及分析功能,结合赴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搜集的2010—2013年土地变更数据,对地类图斑逐一进行修正得到。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中,投入指标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由于难以找到现成统计数据,利用农业人员与人口总人数的比例,乘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修正。其他指标均来源于各年度的《中国县市经济统计年鉴》《湖北农村统计年鉴》和《湖北统计年鉴》。数据中涉及产值、投资额等均以1990年为基期年,利用可比价格计算得出。
4.3 发展特征分析
4.3.1 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特征
1995—2013年鄂西16贫困县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情况如表4所示。耕地功能形态转型方面,各县市转型发展情况各异,竹溪县、竹山县和郧县转型最为明显,平均转型值分别达到了0.899、0.396、0.312;利川市、巴东县和宣恩县转型最不显著,转型值分别为0.087、0.129、0.143。各县市耕地功能形态转型随时间的演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且波动值不尽相同,波动最大的是竹溪县、竹山县和鹤峰县,波动值分别达1.183、0.876、0.643,波动最小的是丹江口市的0.125。耕地空间形态转型方面,研究期内长阳县、秭归县、竹溪县转型发生相对显著,平均转型值分别达1.164、1.055、0.913,宣恩县、郧西县转型情况相对平稳,平均转型值仅为0.148、0.179。研究区各县市整体呈现出较一致的波动特征,大多数最大波动值均在0.3-0.5之间,长阳县和秭归县波动变化最为显著,最大波动值分别达3.353和1.995。
4.3.2 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特征
鄂西16贫困县在研究期内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多呈现出波动变化特征。其中,变化较为明显的为秭归县和来凤县:秭归县在2005年和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有较小幅度的上升,而2013年下降幅度较大,降至1.087,处于研究区平均水平以下。来凤县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在2000年达到2.451,而后其增长率逐渐下降,但仍保持在16贫困县中的一般中等水平。其他县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相对平稳,且大部分县市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而最低值多出现在2005年。
鄂西16贫困县各年度技术效率变化在1.000左右,除了建始县在2010年技术效率变化率较为明显外,鄂西其他15个贫困县技术效率随时间变化波动不大。技术水平变化方面,各县市相差不大,总体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特征,并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大体保持一致。变动较大的年份多出现在2010年,变化较为明显的有长阳县、来凤县和鹤峰县等,其技术进步值均处于2.000左右,说明该段时间内这些地区的技术进步增长较快;而2005年和2013年其技术进步降至1.500左右,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宣恩县是鄂西16贫困县中年度技术进步相对缓慢的地区,其在各阶段的技术进步值均小于其他贫困县。
4.4 影响效用分析
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模型R2为0.975,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F统计值相伴概率P值小于0.05,表明回归方程显著;DW值为2.444,表明残差无序列相关;因此该模型构建合理。依据计算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无论是耕地功能形态转型还是耕地空间形态转型的系数有正有负,表明各县市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正负影响功效不一,存在短期促进效用和长期的边际效用递减性。按照影响效用可以分为四类,以此验证影响机理的正确性,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类是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而空间形态转型对其影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共有房县、长阳县、建始县、来凤县等4县。分析发现,房县、来凤县耕地功能形态转型主要是对技术进步产生积极影响,长阳县是对技术效率有促进效用,建始县则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促进影响。对于这类县市而言,可以耕地功能形态转型主导发展来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着重改善耕地空间形态转型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效用。持续开展土地整理,提高耕地集聚性;明确资源产权关系,保证充足耕地数量进行农业生产;多种措施相结合,严保耕地数量,并持续走集约化、合作化道路发展农业,以此在保证耕地有效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空间分布集聚性和合理性,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35]。
第二类是耕地空间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而功能形态转型对其影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有郧县和咸丰县。其中郧县主要是功能形態转型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都存在递减效用,而咸丰县对技术效率存在递减性。在空间形态转型方面,两县分别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有促进效用。郧县和咸丰县需要以耕地空间形态转型主导发展来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着重改善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效用。主要可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创新科技体制;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走特色化的农业发展路线以及控制劳动力数量,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手段方法,从提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发展入手,着力改善耕地功能形态转型的效用,以此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
第三类是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均存在促进效用,包含郧西县、竹山县、丹江口市、秭归县、恩施市和巴东县等6县市。其中郧西县无论是功能形态转型还是空间形态转型均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有促进效用,竹山县、丹江口市、恩施市、巴东县主要是对技术进步有促进效用,秭归县主要对技术效率存在促进效用。
第四类是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均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包含竹溪县、利川市、宣恩县和鹤峰县等4县。竹溪、利川和鹤峰县主要是对技术效率存在递减效应,而宣恩县主要对技术进步存在递减效用。郧西县、竹山县、丹江口市、秭归县、恩施市、巴东县、竹溪县、利川市、宣恩县和鹤峰县等10县市需要以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双向主导发展来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对于以上两类县市主要注重从改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协同发展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效用。即在提升耕地利用转型过程中,除了保障耕地功能性提高外,还需要与耕地空间转型协调发展。即在优化调整耕地种植结构,保障耕地生产、生活保障、生态保护等多功能性的同时,努力通过土地整理、土地置换或流转、低丘岗地改造等手段,将零散的耕地集聚起来,提高耕地的集聚利用性,方便机械化运作,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同时还可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经济发展。
之所以出现上述发展各异的情况,可能与近年来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一,耕地有效利用程度不同,以及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存在差异有关。如郧西县近年来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工程,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产业集聚区、新型城镇化引领区等,多年来形成了茶叶、烟叶、蔬菜、林果等特色产业集群,耕地利用有效性高,对农业发展产生较大促进作用。另外,郧西县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也为农业经济带来巨大贡献。对于郧县和利川市而言,旅游业近年来蓬勃发展,经济发展结构正逐渐向二三产业倾斜,此时应注重提升其他产业对耕地农业生产的反哺作用,改善耕地功能形态转型效用。秭归作为三峡库区移民县城,原有耕地被淹没,新开垦耕地主要通过果园种植发展经济,但由于发展还不十分成熟,耕地生产功能、生活服务或是生态保护功能上,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具有较大的潜力。另外还有一些县市经济发展方式各不一致,如竹溪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长阳县以“清江画廊”为主体的旅游业渐入佳境,恩施市作为恩施州首府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十堰市区周边的郧县工业基础相对具有优势等等,都会导致耕地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效用。
5 结论与政策启示
5.1 结论
本文基于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分析了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并以鄂西山区16个国家贫困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耕地利用转型可以理解为耕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包含功能形态和空间形态两部分,其中功能形态转型包含作物生产、生活保障、生态保护三方面,空间形态转型包含景观格局形态和数量分布形态两方面。它区别于传统的耕地利用变化,除包含常见的数量或空间分布变化外,更强调功能层面的综合效应,更能体现人类的发展需求。
(2)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長质量在短期内存在促进效用,但当耕地功能形态转型或空间形态转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依据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影响长期内也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
(3)对鄂西16贫困县实证研究发现,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用可以分为四类:房县、长阳县、建始县、来凤县等4县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而空间形态转型存在边际递减效用;郧县和咸丰县则是空间形态转型存在促进效用而功能形态转型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性;郧西县、竹山县、丹江口市、秭归县、恩施市和巴东县等6县市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和空间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均存在促进效用,竹溪县、利川市、宣恩县和鹤峰县等4县则均存在边际递减效用。
5.2 讨论
本研究发现,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在短期和长期时段内有不同的影响效用,但两种效用之间有一个临界点。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中,既要能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又要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保持最大的影响效用,因此科学确定出图2中T2这一零值效用点十分必要。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耕地利用转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关系,但并未对零值效用点进行深入讨论。零值效用点何时出现,对应的耕地利用转型情况具体如何,能否利用数理模型模拟测算出零值效用点的出现时间和对应的耕地利用转型情况,能否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现实影响进行充分阐释,是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时段开展了耕地利用转型影响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机理与实证研究,是综合鄂西山区贫困县实际情况以及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分析后得出,但未充分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且由于自然条件、政策影响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同,这种影响效用是否能够扩展适用于其他区域,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5.3 政策启示
依据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促进效用及边际递减效用的研究,参考龙花楼等人研究[36],从土地利用与管理角度,提出措施引导和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提升耕地利用效益,促进农业增长质量的提升。
(1)充分利用地租和地价杠杆,引导耕地利用转型发展。在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征收耕地占用税、耕地闲置税等限制耕地被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或大面积荒废;同时完善耕地流转机制,通过采用降低耕地利用租金、增加耕地补助和提供银行信贷等方式,刺激人们对耕地利用的投资,增强开展农业生产的意愿,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和功能效益,从而引导耕地利用转型发展。
(2)充分利用土地工程技术,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贫困山区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耕地普遍存在分布零散、坡耕地面积大、资源禀赋低等问题。可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土地复垦与修复等工程技术,整治荒废土地和坡耕地,集聚利用零散耕地,逐步调整农用地利用结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从而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率,改善耕地利用空间形态,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发展。
(3)完善耕地利用政策制度,规范耕地利用转型发展。贫困山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耕地统一利用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通过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样化的耕地规模经营方式、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等手段,完善城乡统一土地管理政策体制,提升耕地利用效率,改善耕地利用功能,规范耕地利用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INGH M P,BHOJVAID P P,DE JONG W,et al. Forest transi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ndi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orest transition theory[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7,76:65-71.
[2]WOLFERSBERGER J,DELACOTE P,GARCIA 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rest transition and landuse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5,119:241-251.
[3]NITSCH H,OSTERBURG B,ROGGENDORF W,et al. Cross compliance and the protection of grassland: illustrative analyse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between permanent grassland and arable land in German regions[J]. Land use policy,2012,29(2):440-448.
[4]MINH T D,YANAGISAWA M,KONO Y. Forest transition in Vietnam:a case study of northern mountain region[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7,76:72-80.
[5]OJOYI M M, MUTANGA O, ODINDI J, et al. Implication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on soil nitrogen in dynamic landscapes in Tanzania[J]. Land use policy,2017,64:95-100.
[6]LAMBIN E F,MEYFROIDT P. Land use transitions:socioecological feedback versus socioeconomic change[J]. Land use policy,2010,27(2):108-118.
[7]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J].地理研究,2015,34(9):1607-1618.[LONG Hualou.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land management[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5,34(9):1607-1618.]
[8]李菁,冯银静,夏冀. 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路径选择——以广州市“三旧改造”为例[J]. 中国房地产,2015,36(3):36-43.[LI Jing,FENG Yinjing,XIA Ji. The selection of urban land use transition path:based on the‘Three Old Reformin Guangzhou[J].China real estate,2015,36(3):36-43.]
[9]龙花楼,李秀彬.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67-76.[LONG Hualou,LI Xiubin. Cultivatedland transition a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clamation in China:research progress and frame[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06,25(5):67-76.]
[10]龙花楼,李秀彬.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44-149.[LONG Hualou,LI Xiubin. Analysis on regional land use transition:a case study in transect of the Yangtze River[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2):144-149.]
[11]LIU Y Q,LONG H L,LI T T,et al.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water environment in HuangHuaiHai Plain,China[J]. Land use policy,2015,47:293-301.
[12]宋小青,吴志峰,欧阳竹.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探讨[J].地理研究,2014,33(3):403-413.[SONG Xiaoqing,WU Zhifeng, OUYANG Zhu. Route of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research[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4,33(3):403-413.]
[13]马继红. 农安县耕地转型的机理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6-22.[MA Jihong. Analysis of mechanism in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in Nongan County[D]. Changchu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09:16-22.]
[14]QIN W S,ZHANG Y F,LI G D. Driving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in Yantai Proper,Shandong Province,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5,25(3):337-349.
[15]向敬伟,李江风,曾杰.鄂西贫困县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72-279.[XIANG Jingwei,LI Jiangfeng,ZENG Jie. Spatial differenc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of poverty counties in west of Hubei[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6,32(1):272-279.]
[16]龍花楼,李婷婷.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67(2):201-210.[LONG Hualou,LI Tingting.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2,67(2):201-210.]
[17]SONG X Q,HUANG Y,WU Z F,et al. Does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 transition occur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25(7):817-835.
[18]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J].当代经济科学,2008,30(4):23-29.[CHAO Xiaojing,REN Baoping.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accounting for contribution ratio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Modern economic science,2008,30(4):23-29.]
[19]李娟伟,任保平. 重庆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3):95-102.[LI Juanwei,REN Baoping.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of Chongqing[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4,20(3):95-102.
[20]赵可,张炳信,张安录. 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的机理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0):76-84.[ZHAO Ke,ZHANG Bingxin,ZHANG Anlu.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effect on urban land expans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14 c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10):76-84.]
[21]钞小静,任保平.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102-107.[CHAO Xiaojing,REN Baoping.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s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4):102-107.]
[22]樊元,陈伟伟. 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2(6):116-119.[FAN Yuan,CHEN Weiwei. Desig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quality[J].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9,22(6):116-119.]
[23]EKLUND L,PERSSON A,PILESJO P. Cropland changes in times of conflict,reconstruc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raqi Kurdistan[J]. Ambio,2016,45(1):78-88.
[24]SHIRATANI E,YOSHINAGA I,MIURA A. Economic 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s as nitrogen removal/effusion sites by newly proposed replacement cost method[J]. 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2006,4(4):211-215.
[25]SONG W. Decoupling cultivated land loss by construction occupation from economic growth in Beijing[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43:198-205.
[26]LIU J P,GUO Q B. A spatial panel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and Chinese economic growth[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5,51:20-24.
[27]JIN J J,JIANG C,LI L.The economic 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a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in Wenling City,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3,119:158-164.
[28]DENG X Z,HUANG J K,ROZELLE S,et al.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and potenti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2006,23(4):372-384.
[29]程子良,孔祥斌,張蕾娜,等. 基于质量,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研究[J]. 资源科学,2017,39(1):61-73.[CHENG Ziliang,KONG Xiangbin,ZHANG Leina,et al. Expropriation standards for arable land occupation tax in China based on arable land quality and quant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J].Resources science,2017,39(1):61-73.]
[30]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general),1957,120(3):253-290.
[31]畢宝德. 土地经济学[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6-55.[BI Baode.Land economics[M].5th ed.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5:46-55.]
[32]宋小青,吴志峰,欧阳竹. 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功能变化[J].地理学报,2014,69(4):435-447.[SONG Xiaoqing,WU Zhifeng,OUYANG Zhu.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 in China since 1949[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4,69(4):435-447.]
[33]高树婷,苏伟光,杨琦佳.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中国区域排污费征管效率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2):23-29.[GAO Shuting,SU Weiguang,YANG Qijia. Assessment of the expropriation efficiency of regional pollutants levy system in China based on DEAMalmquist Model[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2):23-29.]
[34]李雪松,张雨迪,孙博文. 区域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吗[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0-19.[LI Xuesong,ZHANG Yudi,SUN Bowen.Does regional integration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7,27(1):10-19.]
[35]向敬伟. 鄂西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工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6:123-125[XIANG Jingwei. Study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impact on agriculture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in poor mountainous areas of western Hubei[J]. 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16:123-125.]
[36]LONG H L, QU Y.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land management: a mutual feedback perspective[J]. Land use policy,2017,doi: 10.1016/j.landusepol.2017.03.021.
[37]WANG Y Y,CAI Y Y.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use functions and land rental behavior of rural household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different dominant functional regions in central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7,15(3):262-272.
[38]PENG K L,BAI X M. Welfare effects of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on different aged landlost farmers:exemplified in Wuhan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14(1):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