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民间舞蹈进校园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研究

    刘楠楠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引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非遗”民间舞蹈教育,即是艺术教育,也是务实的民族情怀教育,更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学生 ?人文素质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132-03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列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教育部门这一文化主要传播者,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保护和传承职责。湖北以荆楚文化、土家文化为代表。在保护的同时,把非遗的文化美学价值纳入高校教育中,是对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

    一、“非遗”教育传承的背景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在起步阶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这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在当代应该被广泛普及,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2001年,我国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2005年3月,国务院发布和实施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学者逐渐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们自发的采取行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动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前迈进。

    二、高校开展“非遗”教育的作用

    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开展,其一,是因为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知识储备具有一定基础,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他们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播老一辈的文化遗产。其二,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大学生在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熏陶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厚重底蕴和伟大精神,体会中华文化传统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造诣,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其三,高校的现代大学课堂,把相关专业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实践为主的舞蹈课堂,更强调舞蹈专业技能和舞蹈基础知识的训练,在个人的综合能力培养模块中,人文素质教育是被忽视的。

    现代大学承担着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应用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任务,其中首要任务是传承文化。民间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项目,特指流传、发展于民间,并在民间传播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在高校中开展“非遗”民间舞蹈进校园,对于培养舞蹈人才的人文情怀非常有帮助。对于舞蹈人来说,没有人文精神的舞蹈人,是无思想的匠人,只有具有了人文精神,才能使舞蹈艺术真正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三、“非遗”民间舞蹈的教育功能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使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责任感、严谨的态度、深远的眼界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非遗”民间舞蹈以活态形象生动的保存了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资源相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强,对大学生了解华夏文化和中华历史,都是极为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资源。

    (一)有助于协调学生的浮躁心态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外卖和电商的便利,学生们都追求高效、快捷的生活氛围,高频率的生活导致学生出现难以平静的浮躁状态。“非遗”民间舞蹈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长期积累积淀下,逐步形成的成果,具有较大的实践教育价值。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非遗”民间舞蹈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性教育,带领学生走入湖北“非遗”民间舞蹈传播地区,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舞蹈相关劳动实践的艰辛,真实地感受舞蹈来源于生活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踏实、勤奋、求真、务实的品行很有帮助。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

    近年来,中部地区大学生的舞蹈艺术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尤其对舞蹈专业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追求,整日混时间,浑浑噩噩的度过四年。“非遗”民间舞蹈是由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劳动和创作,逐渐形成的特殊技艺,被传承人保存和继承下来至今。学习“非遗”民间舞蹈必须领会其独特内涵和文化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进校园,既能教会学生一项独特的舞蹈种类,还能使学生领会深厚的匠人精神。“非遗”民间舞蹈是一门特殊技藝,在传承人脚踏实地、认真坚持下,保存和传播至今。这就是匠人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当下大学生所缺失的。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到国外的新鲜事物,那些画着烟熏妆的韩流,衣着暴露的欧美时尚,不断的洗刷着近现代中国青年的审美取向,而抛弃中国典雅含蓄的传统审美文化。“非遗”民间舞蹈这种特殊技艺,之所以能影响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形成时期,当时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有着直接因果关系。例如,撒叶儿嗬能够表达土家人“哭着来,笑着去”豁达的生死观;摆手舞清晰地记录着土家族先民的农事生产和军事战争。这些舞蹈的形态特征,是时代性的审美元素。欣赏并学习这些民间舞蹈形式,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接受传统艺术的洗礼,并且潜移默化地完成自主审美,发展到展现美的美育过程。

    (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非遗”民间舞蹈代代相传,传统艺术要发展,必须依靠新时代的青年人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汇集人类智慧,才能得以真正的传承下来。创新是“非遗”民间舞蹈形态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源泉。把“非遗”民间舞蹈引入高校,结合高校舞蹈创编课程,引导学生运用创作手段和创编技法,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舞蹈形式,进行传统舞蹈形式之新作品的创编激情,不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形式得到现代发展,也落实了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非遗”民间舞蹈推动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

    (一)“非遗”民间舞蹈立体宣传

    “非遗”民间舞蹈形式中,缺少时尚元素,传统民间舞蹈进校园,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点,可以通过宣传窗口、校级报刊、学校广播等公共窗口,来宣传“非遗”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第二点,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博主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推广“非遗”民间舞蹈的地区文化和风土人情。第三点,通过展演或系列讲座活动,在学校营造“非遗”民间舞蹈的氛围,使“非遗”民间舞蹈的身影在教室、舞台、社团、微视频,多方位全角度呈现在学生的视野中。

    (二)“非遗”民间舞蹈进课堂

    在高校,专业种类繁多、内容迥异,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不现实,因此,我们可以针对舞蹈专业肢体动作丰富的特点,开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课程。一是针对舞蹈专业开设“非遗”民间舞蹈单元课,丰富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储备和知识面;二是针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的相关专业,开设“非遗”民间舞蹈公选课,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摄影专业、美术专业、体育专业,均可开设“非遗”民间舞蹈公选课,使得“非遗”民间舞蹈从多元化角度得到发展。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带领学生深入传承基地,体会“非遗”民间舞蹈在当地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将传承人请进校园,创造条件让更多学生与“非遗”民间舞蹈近距离接触。

    “非遗”民间舞蹈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活态文化,进入高校教育,其最大的核心关键就是课堂教学环节。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既掌握着扎实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还具备丰富的教学法,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非遗”民间舞蹈中的文化艺术价值,启发学生对其进行创新研究,依托舞蹈实践课程和实训活动,从根本上探寻“非遗”民间舞蹈的当代发展方向和创新方法。从专题出发,带领学生专注研究、认真务实,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创新舞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非遗”民间舞蹈不仅在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传承意義,更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故而,高校应树立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主动承担起“非遗”民间舞蹈传播的教育工作,搭建起“非遗”民间舞蹈教育的校园大平台,从而实现“非遗”民间舞蹈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毛晓红,甘成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校园文化创新的多元融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1):88-91.

    [2]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0):83-85.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