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件呈现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内涵
严常坤
摘要:互联网为民族主义问题的开放讨论提供了全新而自由的平台。网络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的表达方式,它包括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动。在“萨德”事件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面临偏激极端与客观理性并存的情况,但客观、理性的声音在事态平稳之后会越来越占上风,这代表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具有一定的内在自治和良性运转能力。同时在全球视角下来审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也可以看出它向着一个理性、温和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萨德”事件 网络民族主义 舆论 中韩关系
2016年7月8日,美国和韩国政府开始联合部署THAAD“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一时间韩国本土和周边国家一片哗然,但“萨德”仍旧在东北亚的一片喧嚣中有条不紊地进行部署和安装,在这期间朝鲜的核弹实验、朴槿惠的闺蜜干政、金正男的遇刺事件都没有影响到“萨德”落地韩国。关于“萨德”的部署,中国政府表示出强烈的反对与不满,官方层面的沟通与协商一直在进行着。与此同时,在反对“萨德”的浪潮中,天生对于政治敏感的中国民众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加入,一方面他们在乐天超市门口架起大喇叭拉起横幅宣传,号召大家不要购买超市内的商品,因为乐天集团将土地划给韩国政府来部署导弹。另一方面,他们在互联网上发表反韩反美的言语与视频,线上众多韩粉群体表示“国家面前无爱豆”,如在某段视频中一男子大声呵斥购买韩国产品的同胞为卖国贼。无论这些行为是否正确,但在一系列反韩的活动中,触动国人行为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主义,而相比于线下的民族主义形式和内容的单一,网络民族主义却更为复杂。
从民族主义到网络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最初是人类社群谋求并维持自治的意识形态运动,它与民族国家的政治独立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一种个人对民族国家的高度忠诚的思想状态。众多学者认为,民族主义可以有多种维度来进行诠释,但其核心都是以意识形态的差异来加以区别,他们更多的体现对民族共同体的强调,通过对民族自身优越感的培养来巩固自身的政治道德合法性。为了避免深陷繁杂的定义考证,关于学界对民族主义界定的诸多观点,在此不逐条列举。就民族主义表面来看,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族的理性认知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非理性情感表达。
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开始于2003年《国际先驱导报》上刊载的《京沪高速铁路撞上民族主义浪潮》。学者闵大洪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其实质是“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思潮和表达,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鼓动民族主义的情绪并且扩散民族主义舆论进而推动现实行动来达到预期目的的网络行动。”①而网络上对于社会权力的重新分配则源于网络平台的平级交流与低门槛机制。可以说,互联网的传播革命使得传统的精英话语导向被普通网民所替代,民族主义理论实践的主体悄然发生了转换,即民族主義借助互联网其内涵有了更深的延展,所以网络民族主义有别于传统的中国民族主义,其在传播主体与影响力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新特点与充分利用网络关系密切。
就这次“萨德”事件中所呈现的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来说,其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越了互联网的范围而延展到了社会每个角落,它体现网民的舆论参与力的同时,也让人看到网民的宣传和动员能力,从此发展的网络民族主义政治参与,深度与广度无疑会继续扩大。当然事件中不可避免的情绪化语言的上演也了表明了民族主义行动中少数缺乏理性和逻辑的客观存在。
“萨德”事件折射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特征
“萨德”事件中,从中国互联网中的舆论声音,人们可以看出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和知识阶层的民众中所蕴含的民族主义资源以及其巨大的影响力。
一、生根于民族忧患意识中的网络民族主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明的自豪感与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共同奠定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的底色。新中国在经历了一系列顽强抗争之后走向了自立和富强的道路,国人普遍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不能随意被欺负。韩美两国的军事联盟部署“萨德”,危害中国的国防安全,破坏中国国家利益,加上中国令人难以忘怀的近代屈辱史,所以要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个人的力量,这一直是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和知识阶层从小接受的忧患教育记忆。因此,当“萨德”这样有损中华民族利益的事件发生后,那种在内心深处被深藏和积淀的挫败感和屈辱感就会瞬间被激发出来,导致网络民族主义爆涨。同时基于这点,暴涨的民愤也让中韩两国民间和官方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屏障。
二、理性客观态度与非理性言论并存。事情高潮过去之后再来审视其中言论,可以清晰看出网络上在对待和分析“萨德”问题时的评论具有一些不成熟的特征。比如一些尚武的网民在对“萨德”事件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一味地使用暴力语言,强烈要求政府让韩国性质的企业滚出大陆,然后号召爱国人士一起拿起武器攻打韩国来扬我国威等。这些言论会阻碍网络民族主义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一些相关政策是否推出也会受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当然,就整体态势来看,伴随此事件前后的网络民族主义情感已经越来越趋向理性。“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是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但其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因素在当前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绝对不是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潮流,梳理整个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可以看出其本质和主流具有理性主义色彩。”②从早期的强国论坛到918爱国网再到现在的微信群、微博阵地,理性色彩越渐浓厚。比如有网民认为“萨德”问题实质是美国的利益框架中的一步棋而已,“萨德”问题因为韩国出现在前台,瞬间就变成了中韩问题,就此劝说中国网民应该冷静对待,不应过分宣扬极端言论。无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劝说大家冷静这点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网民已经能站在如何谋求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最大的基础上考虑问题了,对于诸多国际间问题也能理性分析和冷静思考,这体现了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三、言论与实践行动结合下的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实践目前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在网络空间宣示民族主义认同,在现实世界也践行民族主义认同的行动。第二层,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都表示了实施民族主义的愿望和民族认同,但却因缺乏执行民族主义的意志力而没有实际行动。第三层,在现实世界丝毫没有践行民族主义的愿望更没有实际行动,而网络中却宣示民族主义情感。第一个层次可以说是实践派的网络民族主义,第二、三层次就是虚无派的网络民族主义。在这次“萨德”事件中,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属于第一层次,网民意识到要达到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目的就只有把网络上的言论与现实环境结合起来。如此次抗议韩国引发的抵制乐天集团、抵制韩货等行为就从线上走到线下,并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这些线上讨论和线下行动的参与中,网民既参与了体制外的政治活动又提升了公民观念,同时在民族主义议题讨论中,更能够对中韩乃至中美历史与现今关系进行正确、深刻和理性的评价。
四、处在从情绪发泄到理智应对的变化之中。中国和美国以及一些周边国家的外交碰撞与摩擦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一度成为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直接动因,此时段的网络民族主义显著特点就是情绪浓烈和观点极端。网络中关于外交政治议题的议论基本就是发泄民族情绪的出口,比如这阶段出现的“网络愤青”。当他们在面对国家和民族被打压的情况下,本能地产生抵抗和反对的情绪进而在网络中有所行动。这其中较多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中青年和在校学生是这些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话语发出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态度言辞偏激,言行易走极端。
随着时代的推进,现在中国政府部门会经常举办一些跟国家改革和发展相关的讲座邀请公民参与,鼓励公民参与相关政治议题讨论活动。因此,当代网民的政治独立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也愈发理性,民族主义议题事件发生后,他们会比较冷静的思考并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行基本的判断。回到这次“萨德”事件,当韩国政府公布要部署“萨德”时,中国网民立刻就此事在网络空间采取了抗议活动,而对于部分网民呼应打砸乐天超市和韩国汽车等要求,众人则认为太过极端,没有必要。就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来看,目前理性诉求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因为这些理性的声音,网络民族主义才能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全球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民族主义
在全球化视域中,政治经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今天,民族国家之间也在不断的增进彼此的依赖和沟通。③正如有学者指出,正常的国际间交往以及涉及双边关系的事件都会受到网络民族主义的干扰,也会决定网络民族主义发生的强度。④因此,促成积极的政治策略且理性的看待国家间的关系已成为各國政府和媒体舆论引导的工作重点。
一、亚洲文化延伸下的网络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具有特定的功能,它天生就是为政治服务的,它能激发民族政治总动员,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成民族政治运动和为民族国家进行合法性论证,同时它也能够为民族共同体确立基本的政治价值。⑤一直以来,因为我国固有的集体优于个人的理念影响,民族主义从古至今始终为民族成员确立了民族利益至上的行动准则。可以说不是国家创造了民族主义而是民族主义造就了国家,对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确实有不少过激的行为是由一些极端、狭隘和非理性的因素所引起的。这些少数行为也并非公民丧失理智或者是公民本人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公民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民族主义奋斗目标中与亚洲国家的国民意识存在太多的契合之处。也正因为如此,国民意识中对网络民族主义中所暴露出来的非理性一面常常也是宽容多于苛刻。
在亚洲民族意识中需要承担更多义务的背景下,反韩事件中的非理性因素也可由此解释一二。中韩关系一直是网络民族主义方面的敏感议题,2005年的端午节申遗事件、2007年的第六届亚冬会标语事件、2010年6·9圣战事件以及“萨德”事件等都是新世纪以来的标志性民族主义事件。此前在互联网论坛时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涉及韩国方面的议题普遍都是负面,“棒子”“泡菜族”等侮辱轻视词汇在帖子里随处可见。另一方面任何对民族主义的怀疑、批评与指责都会被视为对中华民族的背叛,并会从道德制高点称之为“走狗”和“卖国贼”。就像很多围绕网络民族主义价值判断与话语霸权争夺的讨论,往往会发展成为对当事人动机的质问和人身的攻击。
二、西方价值观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汉斯·摩根索在关于讨论民族主义导致国际道德沦丧的问题时曾经提到,“20世纪的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截然不同,传统中的民族主义所要求的是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而我们民族主义化的世界主义却主张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有权把自己的价值和行为标准强加于其他国家。”⑥因为政治文化、经济水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其他国家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价值追求必然呈现出差异性。比如说日本民族可能会重蹈追求大东亚共荣圈;在“萨德”事件中周边国家的善与恶会被韩国区别对待;而在古典哲学影响下,向往和谐世界的风向却是中国民族主义的追求。
而美国在国际政治中向对手施压的软实力则是以基督教义、人道主义所构成的民族主义,美国认为世界最高的正义与善都应被其民族主义价值观所代表了,且具有普世性,领导世界的权利也只有美利坚才能拥有。从另一方面来说,显然美国在亚洲区域部署“萨德”是美国民族主义引导下所追求的安全。但中国的民族主义以及网络民族主义给出的反应就足以表明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地区性威胁,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民族主义在西方价值观下的威胁。
三、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有观点认为,“只要民族国家存在,民族主义就不会灭亡,也不会成为负面的现象。”⑦在“萨德”事件中,中韩两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交锋与对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的外交政策,并且没有给民族国家带来多大的绝对收益,可见“民族主义不会成为负面现象”的论断完全正确。当然中韩两国之间的网络民族主义纷争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历史记忆会被反复强化。同样日韩两国的民族诉求、美韩同盟以及美日同盟的种种举动,在亚洲地区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中国和周边国家民族主义及网络民族主义得以高涨的原因之一。
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日渐深入,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已展现出不同的议题维度,网民会借助国家间的对比来反映和揭露中国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并且给出各种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分析。对中国政府和民众而言,互联网上那些强烈的民族主义声音,它们既代表着对国家的热爱,也代表着对政府执政的挑战。
通过此次“萨德”事件可以看出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还处于成长阶段,要达到稳定和理想的状态还需走很长的一段路,同时涉及韩国问题的一切网络舆论是否能通过网络民族主义的框架来解释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从“萨德”事件中舆论累积结果来看,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萨德”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者展现出来的种种姿态是足以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民族性和政治性。
注释:①④杜俊飞主编:《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三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③[英]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周 平:《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⑥[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⑦[日]天儿慧:《亚洲的民族主义和区域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6)。
摘要:互联网为民族主义问题的开放讨论提供了全新而自由的平台。网络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的表达方式,它包括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动。在“萨德”事件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面临偏激极端与客观理性并存的情况,但客观、理性的声音在事态平稳之后会越来越占上风,这代表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具有一定的内在自治和良性运转能力。同时在全球视角下来审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也可以看出它向着一个理性、温和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萨德”事件 网络民族主义 舆论 中韩关系
2016年7月8日,美国和韩国政府开始联合部署THAAD“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一时间韩国本土和周边国家一片哗然,但“萨德”仍旧在东北亚的一片喧嚣中有条不紊地进行部署和安装,在这期间朝鲜的核弹实验、朴槿惠的闺蜜干政、金正男的遇刺事件都没有影响到“萨德”落地韩国。关于“萨德”的部署,中国政府表示出强烈的反对与不满,官方层面的沟通与协商一直在进行着。与此同时,在反对“萨德”的浪潮中,天生对于政治敏感的中国民众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加入,一方面他们在乐天超市门口架起大喇叭拉起横幅宣传,号召大家不要购买超市内的商品,因为乐天集团将土地划给韩国政府来部署导弹。另一方面,他们在互联网上发表反韩反美的言语与视频,线上众多韩粉群体表示“国家面前无爱豆”,如在某段视频中一男子大声呵斥购买韩国产品的同胞为卖国贼。无论这些行为是否正确,但在一系列反韩的活动中,触动国人行为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主义,而相比于线下的民族主义形式和内容的单一,网络民族主义却更为复杂。
从民族主义到网络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最初是人类社群谋求并维持自治的意识形态运动,它与民族国家的政治独立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一种个人对民族国家的高度忠诚的思想状态。众多学者认为,民族主义可以有多种维度来进行诠释,但其核心都是以意识形态的差异来加以区别,他们更多的体现对民族共同体的强调,通过对民族自身优越感的培养来巩固自身的政治道德合法性。为了避免深陷繁杂的定义考证,关于学界对民族主义界定的诸多观点,在此不逐条列举。就民族主义表面来看,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族的理性认知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非理性情感表达。
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开始于2003年《国际先驱导报》上刊载的《京沪高速铁路撞上民族主义浪潮》。学者闵大洪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其实质是“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思潮和表达,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鼓动民族主义的情绪并且扩散民族主义舆论进而推动现实行动来达到预期目的的网络行动。”①而网络上对于社会权力的重新分配则源于网络平台的平级交流与低门槛机制。可以说,互联网的传播革命使得传统的精英话语导向被普通网民所替代,民族主义理论实践的主体悄然发生了转换,即民族主義借助互联网其内涵有了更深的延展,所以网络民族主义有别于传统的中国民族主义,其在传播主体与影响力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新特点与充分利用网络关系密切。
就这次“萨德”事件中所呈现的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来说,其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越了互联网的范围而延展到了社会每个角落,它体现网民的舆论参与力的同时,也让人看到网民的宣传和动员能力,从此发展的网络民族主义政治参与,深度与广度无疑会继续扩大。当然事件中不可避免的情绪化语言的上演也了表明了民族主义行动中少数缺乏理性和逻辑的客观存在。
“萨德”事件折射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特征
“萨德”事件中,从中国互联网中的舆论声音,人们可以看出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和知识阶层的民众中所蕴含的民族主义资源以及其巨大的影响力。
一、生根于民族忧患意识中的网络民族主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明的自豪感与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共同奠定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的底色。新中国在经历了一系列顽强抗争之后走向了自立和富强的道路,国人普遍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不能随意被欺负。韩美两国的军事联盟部署“萨德”,危害中国的国防安全,破坏中国国家利益,加上中国令人难以忘怀的近代屈辱史,所以要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个人的力量,这一直是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和知识阶层从小接受的忧患教育记忆。因此,当“萨德”这样有损中华民族利益的事件发生后,那种在内心深处被深藏和积淀的挫败感和屈辱感就会瞬间被激发出来,导致网络民族主义爆涨。同时基于这点,暴涨的民愤也让中韩两国民间和官方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屏障。
二、理性客观态度与非理性言论并存。事情高潮过去之后再来审视其中言论,可以清晰看出网络上在对待和分析“萨德”问题时的评论具有一些不成熟的特征。比如一些尚武的网民在对“萨德”事件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一味地使用暴力语言,强烈要求政府让韩国性质的企业滚出大陆,然后号召爱国人士一起拿起武器攻打韩国来扬我国威等。这些言论会阻碍网络民族主义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一些相关政策是否推出也会受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当然,就整体态势来看,伴随此事件前后的网络民族主义情感已经越来越趋向理性。“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是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但其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因素在当前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绝对不是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潮流,梳理整个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可以看出其本质和主流具有理性主义色彩。”②从早期的强国论坛到918爱国网再到现在的微信群、微博阵地,理性色彩越渐浓厚。比如有网民认为“萨德”问题实质是美国的利益框架中的一步棋而已,“萨德”问题因为韩国出现在前台,瞬间就变成了中韩问题,就此劝说中国网民应该冷静对待,不应过分宣扬极端言论。无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劝说大家冷静这点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网民已经能站在如何谋求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最大的基础上考虑问题了,对于诸多国际间问题也能理性分析和冷静思考,这体现了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三、言论与实践行动结合下的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实践目前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在网络空间宣示民族主义认同,在现实世界也践行民族主义认同的行动。第二层,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都表示了实施民族主义的愿望和民族认同,但却因缺乏执行民族主义的意志力而没有实际行动。第三层,在现实世界丝毫没有践行民族主义的愿望更没有实际行动,而网络中却宣示民族主义情感。第一个层次可以说是实践派的网络民族主义,第二、三层次就是虚无派的网络民族主义。在这次“萨德”事件中,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属于第一层次,网民意识到要达到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目的就只有把网络上的言论与现实环境结合起来。如此次抗议韩国引发的抵制乐天集团、抵制韩货等行为就从线上走到线下,并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这些线上讨论和线下行动的参与中,网民既参与了体制外的政治活动又提升了公民观念,同时在民族主义议题讨论中,更能够对中韩乃至中美历史与现今关系进行正确、深刻和理性的评价。
四、处在从情绪发泄到理智应对的变化之中。中国和美国以及一些周边国家的外交碰撞与摩擦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一度成为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直接动因,此时段的网络民族主义显著特点就是情绪浓烈和观点极端。网络中关于外交政治议题的议论基本就是发泄民族情绪的出口,比如这阶段出现的“网络愤青”。当他们在面对国家和民族被打压的情况下,本能地产生抵抗和反对的情绪进而在网络中有所行动。这其中较多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中青年和在校学生是这些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话语发出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态度言辞偏激,言行易走极端。
随着时代的推进,现在中国政府部门会经常举办一些跟国家改革和发展相关的讲座邀请公民参与,鼓励公民参与相关政治议题讨论活动。因此,当代网民的政治独立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也愈发理性,民族主义议题事件发生后,他们会比较冷静的思考并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行基本的判断。回到这次“萨德”事件,当韩国政府公布要部署“萨德”时,中国网民立刻就此事在网络空间采取了抗议活动,而对于部分网民呼应打砸乐天超市和韩国汽车等要求,众人则认为太过极端,没有必要。就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来看,目前理性诉求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因为这些理性的声音,网络民族主义才能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全球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民族主义
在全球化视域中,政治经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今天,民族国家之间也在不断的增进彼此的依赖和沟通。③正如有学者指出,正常的国际间交往以及涉及双边关系的事件都会受到网络民族主义的干扰,也会决定网络民族主义发生的强度。④因此,促成积极的政治策略且理性的看待国家间的关系已成为各國政府和媒体舆论引导的工作重点。
一、亚洲文化延伸下的网络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具有特定的功能,它天生就是为政治服务的,它能激发民族政治总动员,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成民族政治运动和为民族国家进行合法性论证,同时它也能够为民族共同体确立基本的政治价值。⑤一直以来,因为我国固有的集体优于个人的理念影响,民族主义从古至今始终为民族成员确立了民族利益至上的行动准则。可以说不是国家创造了民族主义而是民族主义造就了国家,对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确实有不少过激的行为是由一些极端、狭隘和非理性的因素所引起的。这些少数行为也并非公民丧失理智或者是公民本人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公民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民族主义奋斗目标中与亚洲国家的国民意识存在太多的契合之处。也正因为如此,国民意识中对网络民族主义中所暴露出来的非理性一面常常也是宽容多于苛刻。
在亚洲民族意识中需要承担更多义务的背景下,反韩事件中的非理性因素也可由此解释一二。中韩关系一直是网络民族主义方面的敏感议题,2005年的端午节申遗事件、2007年的第六届亚冬会标语事件、2010年6·9圣战事件以及“萨德”事件等都是新世纪以来的标志性民族主义事件。此前在互联网论坛时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涉及韩国方面的议题普遍都是负面,“棒子”“泡菜族”等侮辱轻视词汇在帖子里随处可见。另一方面任何对民族主义的怀疑、批评与指责都会被视为对中华民族的背叛,并会从道德制高点称之为“走狗”和“卖国贼”。就像很多围绕网络民族主义价值判断与话语霸权争夺的讨论,往往会发展成为对当事人动机的质问和人身的攻击。
二、西方价值观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汉斯·摩根索在关于讨论民族主义导致国际道德沦丧的问题时曾经提到,“20世纪的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截然不同,传统中的民族主义所要求的是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而我们民族主义化的世界主义却主张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有权把自己的价值和行为标准强加于其他国家。”⑥因为政治文化、经济水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其他国家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价值追求必然呈现出差异性。比如说日本民族可能会重蹈追求大东亚共荣圈;在“萨德”事件中周边国家的善与恶会被韩国区别对待;而在古典哲学影响下,向往和谐世界的风向却是中国民族主义的追求。
而美国在国际政治中向对手施压的软实力则是以基督教义、人道主义所构成的民族主义,美国认为世界最高的正义与善都应被其民族主义价值观所代表了,且具有普世性,领导世界的权利也只有美利坚才能拥有。从另一方面来说,显然美国在亚洲区域部署“萨德”是美国民族主义引导下所追求的安全。但中国的民族主义以及网络民族主义给出的反应就足以表明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地区性威胁,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民族主义在西方价值观下的威胁。
三、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有观点认为,“只要民族国家存在,民族主义就不会灭亡,也不会成为负面的现象。”⑦在“萨德”事件中,中韩两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交锋与对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的外交政策,并且没有给民族国家带来多大的绝对收益,可见“民族主义不会成为负面现象”的论断完全正确。当然中韩两国之间的网络民族主义纷争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历史记忆会被反复强化。同样日韩两国的民族诉求、美韩同盟以及美日同盟的种种举动,在亚洲地区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中国和周边国家民族主义及网络民族主义得以高涨的原因之一。
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日渐深入,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已展现出不同的议题维度,网民会借助国家间的对比来反映和揭露中国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并且给出各种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分析。对中国政府和民众而言,互联网上那些强烈的民族主义声音,它们既代表着对国家的热爱,也代表着对政府执政的挑战。
通过此次“萨德”事件可以看出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还处于成长阶段,要达到稳定和理想的状态还需走很长的一段路,同时涉及韩国问题的一切网络舆论是否能通过网络民族主义的框架来解释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从“萨德”事件中舆论累积结果来看,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萨德”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者展现出来的种种姿态是足以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民族性和政治性。
注释:①④杜俊飞主编:《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三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③[英]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周 平:《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⑥[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⑦[日]天儿慧:《亚洲的民族主义和区域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