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对城市精神塑造的影响机制与时代价值

钟冠宇 姜明栋
摘 要:数千年的盐业发展历史,使自贡和盐城两大“盐都”孕育出了特有的盐文化,进而对城市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盐文化对两座“盐都”城市精神的塑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但更多地则表现为以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百折不挠的实干精神以及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为代表的跨地域“盐都”精神的共同特征。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两座“盐都”传统的盐业生产方式逐渐没落,但盐文化衍生出的城市精神却蕴含着极高的时代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精神认同、增添城市发展活力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盐文化;城市精神;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8)02—0061—06
盐为“百味之祖”,是人类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来源。四川自贡和江苏盐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范围内,分别利用本地丰富的卤水和海水资源,通过生产井盐和海盐,支撑当地经济的发展、满足周边区域对食盐的需求,成为中华版图上名副其实的两大“盐都”。数千年盐业发展孕育出的盐文化对自贡和盐城两大“盐都”城市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无不凝聚着盐业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智慧和汗水。在几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盐业群体共同的思想特征和行为范式,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区域盐文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盐文化在盐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华精神脱胎于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着源源不绝的支撑与动力;而对于自贡、盐城两座“盐都”,如何从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盐文化中汲取生机和活力,提炼出富有时代特点和时代价值的城市精神,进而支撑和推动城市的发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盐业发展与“盐都”成长历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盐的描述为:“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① 盐从诞生之初便被定义为劳动的产品。因此,中华盐文化的历史,也是中國盐业发展的历史。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便取海水煮盐,由此诞生了在中华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海盐文化。而《蜀王本纪》中记载“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在两汉时期便有了古人开凿盐井、抽取卤水、生产井盐的历史①。两淮海盐、川蜀井盐以及河东池盐的发展,开启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盐业史。本文主要选取盐城和自贡这两座在历史时间上一前一后,在空间分布上一东一西的盐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两淮海盐和川蜀井盐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座“盐都”,梳理其盐业发展历史和城市成长历程,以便更好地研究盐文化对于城市精神的塑造和影响。
(一)井盐与自贡
由于地下丰富的卤水资源,东汉章帝年间自贡人民在今自贡市的富顺县开凿了当地第一口盐井——富世盐井,开始了自贡市作为井盐之都近两千年的井盐生产历史。在古代“引岸制”所规定的食盐引销地区专卖的制度下,两湖地区长期依赖于淮河流域海盐的供给;而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起义占据了今江苏、安徽、浙江等省份,切断了淮盐对两湖地区的食盐供应。清政府不得已采取“川盐济楚”的方式调控两湖地区的食盐供给。有了湘鄂两省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充足自然资源和先进制盐技术的支撑下,自贡地区盐业快速发展,到光绪初年已有盐井700余口,食盐产量占四川盐产量的半数以上。自贡盐场也由此成为四川地区盐业的中心,迎来了盐业发展的第一次黄金时期。
而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由于日寇对海盐生产设施的破坏以及海盐产地与行销地之间运输线路的阻截,两湖地区再一次陷入了食盐紧缺的困境中。“今之日寇深入,芦淮之盐绝,湘、鄂、赣、陕诸省,均急待川盐之济销,此川盐于国家战时之重要,尤不可忽也。”② 在日寇入侵影响海盐供应的情况下,四川自贡地区的井盐成为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的重要支撑。为增强井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包括资金支持、生产奖励、统一运输、缓服兵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支持和自贡人民爱国热情的感召下,自贡盐场实现了大额增产,盐税收入占全川大半,成为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③。兹将抗战时期自贡盐场的盐产量及盐税收入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自贡地区在抗战最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克服了恶劣的战时条件,1941年的盐产量与1938年相较,增长15.24%。而与此同时,在艰难的国内局势和国民政府失败的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国统区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国民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较大地影响了对于前线战事的补给和后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自贡盐业抗战期间累计近21亿元的盐税收入对于国民政府财政补充是不言而喻的。
(二)海盐与盐城
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在我国东部沿海汇聚,使盐城地区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沿海滩涂,成为了绝佳的天然海盐晒场。西汉武帝元狩年间,中央政府在此设立了盐渎县,并设立盐铁官署管理海盐的生产。唐肃宗年间,司金郎中第五琦变革盐法,整肃两淮盐业,招募无业游民煮盐,免除其繁重的徭役。而后,政府加大了对私盐的打击和管控,极大地促进了盐城地区盐业的发展。唐宝应年间,中央政府在两淮地区设立海陵监和盐城监,进一步加强了对盐城地区盐业的管理。两监管辖地区,年产盐量达百余万石,成为全国海盐生产的最大产地。元至元中叶,两淮地区29个盐场产盐380万石,居全国产盐区之首①。盐城境内13个盐场产盐290万石,占淮盐总产量的76%②。宋元之后,随着黄河夺淮入海,盐城地区海岸线不断东移,海盐生产逐渐没落。
二、盐文化对城市精神塑造的影响
(一)跨地域“盐都”精神的共同特征
1. 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无论是井盐生产还是海盐生产,盐场的设立和开辟都是实现盐业规模生产的前提。盐井的开凿包含了极多繁杂的步骤,凿一口盐井往往需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而海盐盐场的开辟,亦需要刮土淋卤,开掘沟壑。在生产工具效率低下的古代,大型盐井的开凿和开辟,无不浸透着先人辛劳的付出与汗水,体现着他们创业的艰辛。而沐于先人之荫蔽,这一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也成为了支撑当代两大“盐都”人民辛勤创业,建立美好家园的不竭动力。
2. 百折不挠的实干精神。如果说盐井的开凿和盐场的开辟是伟大事业的起点,那两座“盐都”千年如一日的辛勤运作便是接下来的“万里长征”。无论是在井盐提纯过程中的采卤工人,还是海盐成盐过程中辛勤劳作的盐民,都是两地盐业兴旺发达背后的无名奉献者。正是千年来一代又一代无数的无名奉献者,与自然拼搏,与自我斗争,百折不挠,无私奉献,才成就了川蜀井盐和两淮海盐的繁盛,形成了“盐都”人民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
(二)盐文化对“盐都”精神塑造的空间异质性
1. 井盐文化与自贡城市精神。在清乾隆年间,政府放宽盐业政策与赋税之后,来自北方的陕商、晋商在井盐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开始与自贡本地地主合资,参与到井盐的生产中。这一时期由地主所有、客商投资参与的盐井“年限井”成为了自贡地区盐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而在清末,地表浅层卤水开发殆尽,盐井深度增加,本地人的资本已无法满足钻井需求的背景下,陕商、晋商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开始主导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客商和地主共同所有的“子孙井”逐渐成为主流。盐商完成了资本的积累,逐渐成为具有较高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阶层——自贡本地的盐业资产阶级。相对于仍处于小农经济统治的全国大范围地区,较早诞生资产阶级也必然意味着封建时代“官本位”思想的迅速解体,积极开拓的“商本位”思想在自贡盐场逐渐成型。地区贸易往来的繁盛,必然会促进地区间交流的增多。在盐业巨额利润的驱动下,扎根于封建时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来自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在自贡这一盐业贸易之都互相碰撞、互相交流,也使得自贡地区形成了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共存的理念。
2. 海盐文化与盐城城市精神。因为海盐开发历史早、产量大的特点,中央政府很早就将其纳入严格的监管。由于海盐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工艺开发的边际效益低,且相对固定,盐城地区的海盐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较早地进入了成熟期,生产方式和生产地区、生产关系都难以出现大的变革,也给中央政府的严格管制创造了客观条件。从西汉设立盐铁官署、唐代设盐监、北宋专设盐仓,到西汉的盐官制、唐朝的盐铁使制、北宋的三司制、明清的盐运使制,无不体现出历朝历代对于盐城地区海盐业的把控和监管。相对于凭借井盐经济而促成资本主义萌芽的自贡,层级森严的盐官制度在政治上的独断封锁了盐城地区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导致该地区“官本位”思想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①。
三、弘扬“盐都”精神的当代价值
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盐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自贡和盐城这两座“盐都”也没有了往昔的繁盛。城市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可以改变,但是一座城市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却是难以磨灭的。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要实现跨越发展,关键是充分发挥文化的支撑和精神的引领作用。因此,弘扬“盐都”精神对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市民文化自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培育市民的文化自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灵魂是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认可度、增强市民凝聚力的必由之路。无论是自贡还是盐城,盐文化都是其历史文化的根基。两座“盐都”分别以井盐文化和海盐文化为中心,围绕盐业发展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行政等事业,产生了与盐息息相关的各类组织机制、管理制度、生产经验、民风民俗、历史人物,进而形成了与盐文化密不可分的社会意识、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诱发了因盐而起的政治风云和历史变革。历经千年遗留下来的盐仓、盐道、盐河、盐商会馆、盐政衙门、盐工号子、诗歌戏曲等,不仅有着创造和繁荣两座“盐都”的历史功绩,更是两地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②。因此,只有充分挖掘两地盐文化的历史价值,才更能够增强当代“盐都”人民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市民文化自信,充分发挥盐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从而推动社会共识和凝聚力的形成。
(二)有利于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增强城市精神认同
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百折不挠的实干精神、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作为跨地域“盐都”精神的共同特征,影响着广大市民的价值取向。其盐文化及其衍生出的“盐都”精神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印记作为具象化的载体,让市民更加容易体验和内化城市精神的内涵,增强他们对城市精神的认同感。
(三)有利于深化区域经济改革,增添城市发展活力
地域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自贡和盐城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都处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期,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引导全民发扬“盐都”精神,将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百折不挠的实干精神、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活全面开放、多元发展的格局,激发市民创业、创新、创优的热情,实现城市的跨越发展①。此外,积极发展以盐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也是推进两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盐都”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深化城市区域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贡的井盐文化和盐城的海盐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可以将盐文化创意产业、盐文化旅游业作为发展源泉,以此推进“盐都”经济发展转型。同時,需要抓住盐文化与其衍生出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推进盐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实现耦合协同发展。例如,自贡的“美食文化”“花灯文化”以及盐城的“铁军文化”“水浒文化”等等,有的来源于盐文化,有的则和盐文化地域文化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利用好诸如此类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对城市旅游产业和文创产业的孕育和促进作用,是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深化城市经济改革,增添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路径。
四、结 语
盐文化是自贡、盐城城市文化的本底和城市精神的根源。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文化走向有着深远影响。虽然在现代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传统的盐业生产方式逐渐落寞,但中华盐文化及其衍生出的“盐都”精神却难以磨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盐文化和“盐都”精神必然会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愈来愈大的影响。“城市文化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文化积淀;也要展现现实,反映城市文化内涵;还要昭示未来,反映城市文化创造。”② 城市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具备影响力,城市发展才有持续的力量。一座城就好比一棵树,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结果。因此,只有保护好自贡和盐城独具特色的盐文化遗产、传承它们特有的“盐都”精神,才能充分挖掘其价值内涵和生命力,使当前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深植于牢固的历史文化根基上,汲取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的精髓,重新焕发现代文明和生产发展的活力和魅力。
盐井和大海让生活在它们周围的人们有了盐的滋味;而人,则创造了绵长深远的盐文化。盐的文化不需要束之高阁的典藏,而需要来自大众内心的共鸣,需要人们对盐文化及其衍生出的“盐都”精神的理解、感悟和践行。只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更好地激发文化的大众效应。盐文化的复兴不是让百姓像古代盐民一般终日劳作,而是透过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打造潜移默化的文化意境。要把多元化的盐文化符号融入城市,把个性特色定位于“盐”上,还“盐”于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充分发挥两座“盐都”东方井盐文化、海盐文化中心作用,充分彰显盐文化的魅力,让中华盐文化及其塑造出的“盐都”精神成为每一个“盐都人”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实现盐文化当代价值的拓展与升华。
(责任编辑:王放兰)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