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首善标准 真情援疆育人
解决好新疆少数民族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事关新疆少数民族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充分利用对口援疆渠道,发挥首都教育文化资源优势,对新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培训培养工作,让他们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本领,增进“四个认同”意识,推动就业、教育、人才等重点工作,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首都师范大学是全国和首都第一批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之一,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新疆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京培养工作,是北京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3月以来,学校分4期接收新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学员685名,占在京新疆学员的45.7%,学员分别来自新疆和田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这些学员分别为广播文化专业(32名)、双语教师专业(603名)、医学专业(50名),在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培训。学校同时还负责统筹协调其他在京高校146名双语教师专业新疆学员的教学工作。另外,学校还承担了新疆和田地区学前双语教师的培训管理和课程教学工作,重点解决和田地区幼儿教师急需的基本教学技能和双语教学能力问题。2013年以来,学校先后为和田地区培训了近800名学前双语教师。
学校党委按照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和北京市委、新疆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用最高的政治责任感、最深厚的民族感情、最强的组织阵容、最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最优秀的师资配备、最有力的经费保障,全面落实《新疆自治区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以首善标准,举全校之力,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各项培养工作。
在培养工作过程中,新疆自治区、北京市以及中央相关部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务实、高效开展。张春贤同志、郭金龙同志曾专程来学校看望学员,并召开了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赴京培养工作现场会,对培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以及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领导多次来学校就新疆学员培养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及时予以指导;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对口支援合作办、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定期深入实地检查指导,从总体培养方案到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全程指导;新疆自治区委组织部、培养办以及和田地委始终与学校保持高效对接,形成了培养学员的共识与合力,使学校培训工作得以有序推进。
倾力落实首善标准,为新疆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援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科学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的要求,坚持首善一流标准。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七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统筹协调、日常事务、教学管理、学生活动、生活保障、安全保障、经费保障等具体工作,将新疆班工作事宜全部纳入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先后建立完善了各职能部门、院系月度协调工作机制、每学期定期召开新疆学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机制等,确保培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针对学校校区分散,办学空间和资源较为紧张的局面,为妥善安置好近700名新疆少数民族学员的学习生活,学校党委精心统筹,迎难而上,全力协调校内资源,累计投入800余万元,努力为新疆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是学校专门租用校本部一所营利性宾馆,解决第一期新疆班学员的入住问题。随着后续入校新疆学员数量的激增,学校统筹协调,精细规划,在学校良乡新校区进行资源整合,着力打造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基地。二是充分尊重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改造了学生宿舍、浴室,配备了全新的床具、卧具和生活用品;改扩建两个清真食堂,购置更换了全部厨具、灶具、餐桌和餐具,专门聘用维族厨师,确保饮食民族风味纯正,同时学校严格限定饭菜价格,努力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饮食服务。三是为保障新疆学员的基本医疗服务,学校专门升级增配了良乡校区医疗室的医疗设备器械,补充了医护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同时申请和田地区委派当地具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驻校为学员诊治服务。四是学校与辖区公安部门协商制定了完善的安保工作方案,加大对新疆学员学习生活区的日常安全巡视,每次外出参观考察,都提前制定详细的安保预案,确保新疆学员人身安全。五是学校积极拓展筹资渠道,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资金147.5万元,全部用于资助在学校参加培训的新疆学员。
坚持因材因需施教,提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先后6次深入和田县、乡、村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和田地区的实际需要,结合学员未来岗位工作及其现有专业背景,注重发挥学校语言教学和师资培训的特色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围绕汉语水平、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以及综合文化素质提升等四个方面,采取模块化方式设置课程,配备优良师资,优化教学环节,努力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受到用人单位和学员们的高度认可和欢迎。
学校任课教师注重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例如:汉语教学教师把每一条讲授的成语都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组织高年级研究生对新疆学员一对一辅导汉语口语和写作;计算机应用教师自编适合学员水平的教材和课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受到学员普遍欢迎。同时,结合培养工作实操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组织广播文化专业学员到中央电视台进行参观见习;组织双语教师专业学员到北京市丰台区、房山区的2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课堂见习观摩;开展模拟课堂教学考核与比赛,邀请学校教学名师、中小学和幼儿园特级教师、校长、园长进行指导和点评,提升学员的专业操作能力。
学员们的学习热情高、劲头足,学习效果显著。例如:一期班学员曼力沙为加强汉语学习,创新学习方法,自己动手制作了2,500个常用汉字的学习本,并尝试编写了简易汉维词典,收录了近300个生词,不断加强巩固,汉语水平明显提高。从学员各科考试情况看,学员们在汉语语言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有了普遍进步,汉语语言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学员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通过率90%以上。同时,学员们在广播文化技能、计算机水平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幼儿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成效明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广大学员的“四个认同”意识
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学校党委成立了京疆学院党总支,建立了新疆学员培养随队工作人员临时党支部,设立了3个新疆学员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做好学员党员发展工作,开展了新疆学员入党知识启蒙教育,组织64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截至目前,已经发展新疆学员党员30名,辅导员党员1名。
二是深化思想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通过开设“中华文化专题”“中国人文地理”“北京历史与文化”“形势政策教育”等课程,不断增强学员的“四个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了学习十八大精神、“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北京精神”学习践行活动,引导学员把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与弘扬“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和田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还先后举行了“重读雷锋日记,共话人生信仰”“颂红色经典、抒爱国情怀”等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开展了团体素质拓展培训、心理咨询辅导、“缘聚首师大、共庆诺鲁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是组织社会实践。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了以“览开国圣地、品悠久历史”为主题的系列考察活动,组织学员集体参观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游览故宫、长城、国家体育馆、首都博物馆等。先后分五批次开展了“寻伟人足迹”北戴河之行主题党日活动,通过举行升国旗仪式、诵读伟人名篇等活动,领略伟大领袖的豪迈情怀,追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通过与大海的亲密接触,圆了新疆学员期盼已久的“看海”梦,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海纳百川的胸襟,形成开放包容的意识。通过系列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学员们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而且更使大家深切地体会到作为祖国儿女的光荣与自豪,增强了建设美丽富饶、和谐稳定新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是严格日常管理。注重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了新疆学员管理规范。通过建立班委会等方式,增强学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通过制定“每日四问”制度,即每日自问“行为有没有规范、学习有没有收获、能力有没有增强、思想有没有进步”,引导学员加强自我规范、自我管理。通过制定 “每日一看、每日一谈、每日一读、每日一练、每周一记”的“五个一”学习制度,即通过每日观看《新闻联播》既了解国家重大时事,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认同又加强了听力训练;通过每日时事讨论座谈活动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通过每日晨读加强语言训练;通过每日写一页汉字加强书写训练;通过每周写一篇日记加强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等,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同时,针对男、女学员的特点,定期分别组织男、女学员谈心会,与学员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每月以班级为单位为学员庆祝生日,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援疆育人的长效机制
为建立援疆育人长效机制、搭建援疆育人管理平台,学校党委在充分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2012年5月,组建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京疆学院,这是全国高校中率先以培养提升新疆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就业能力为目标的独立建制学院,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京疆学院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援疆工作:一是有利于整合资源,统筹协调,集中全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新疆学员的培养任务;二是有利于深化内涵、针对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有利于加强管理,搭建平台,建立教育援疆的长效机制。为确保京疆学院正常运转,学校配备了精干的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建立了一支专职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组建了稳定的教学师资队伍,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建立健全了《京疆学院学员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经过一年多的运转,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组建京疆学院的同时,学校党委还在学员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新疆学员实际需求出发,启动了“1+1互助成长”人才培养计划,即通过组织京疆学院的学员、班级、团支部、党支部与在校大学生、班级、团支部、党支部,一对一地结成互助成长对子,深入开展理论学习、语言训练、技能培养、文化交流等互助活动,教育引导新疆学员与在校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互助成长的伙伴关系,使之成为一生的好朋友,进而增进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 “1+1”互助成长计划实施以来,学校17个院系的研究生党支部均与京疆学院班级和党支部“一对一”对接,每周确定主题活动日,先后开展了近170场次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实施“1+1”互助成长计划,先后为京疆学院的学员们开设了心理、音乐、美术、汉语、英语、计算机、教学设计、电影欣赏、数学哲学、美学、旅游地理等系列讲座,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欢迎。
两年多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用心、用情、用爱做好新疆学员的培养工作,学员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团结友爱、懂得感恩,汉语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大有进步,以实际行动把感恩之心和感动之情化为学习动力和报国之志,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2013年暑假期间,学校党政领导一行专程赴新疆和田地区开展调研和学生家访工作,深入到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的30余名学员家庭中,看望了近百名学员,对特别贫困家庭的学员发放了慰问金,并分别与当地政府领导、学生家长进行了座谈交流,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签署了对口支援框架协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援疆育人长效机制,努力为新疆培养更多急需的、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骨干人才,不断开创教育援疆工作的新局面,为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于 洋]
新疆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京培养工作,是北京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3月以来,学校分4期接收新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学员685名,占在京新疆学员的45.7%,学员分别来自新疆和田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这些学员分别为广播文化专业(32名)、双语教师专业(603名)、医学专业(50名),在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培训。学校同时还负责统筹协调其他在京高校146名双语教师专业新疆学员的教学工作。另外,学校还承担了新疆和田地区学前双语教师的培训管理和课程教学工作,重点解决和田地区幼儿教师急需的基本教学技能和双语教学能力问题。2013年以来,学校先后为和田地区培训了近800名学前双语教师。
学校党委按照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和北京市委、新疆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用最高的政治责任感、最深厚的民族感情、最强的组织阵容、最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最优秀的师资配备、最有力的经费保障,全面落实《新疆自治区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以首善标准,举全校之力,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各项培养工作。
在培养工作过程中,新疆自治区、北京市以及中央相关部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务实、高效开展。张春贤同志、郭金龙同志曾专程来学校看望学员,并召开了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赴京培养工作现场会,对培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以及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领导多次来学校就新疆学员培养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及时予以指导;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对口支援合作办、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定期深入实地检查指导,从总体培养方案到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全程指导;新疆自治区委组织部、培养办以及和田地委始终与学校保持高效对接,形成了培养学员的共识与合力,使学校培训工作得以有序推进。
倾力落实首善标准,为新疆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援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科学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的要求,坚持首善一流标准。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七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统筹协调、日常事务、教学管理、学生活动、生活保障、安全保障、经费保障等具体工作,将新疆班工作事宜全部纳入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先后建立完善了各职能部门、院系月度协调工作机制、每学期定期召开新疆学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机制等,确保培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针对学校校区分散,办学空间和资源较为紧张的局面,为妥善安置好近700名新疆少数民族学员的学习生活,学校党委精心统筹,迎难而上,全力协调校内资源,累计投入800余万元,努力为新疆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是学校专门租用校本部一所营利性宾馆,解决第一期新疆班学员的入住问题。随着后续入校新疆学员数量的激增,学校统筹协调,精细规划,在学校良乡新校区进行资源整合,着力打造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基地。二是充分尊重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改造了学生宿舍、浴室,配备了全新的床具、卧具和生活用品;改扩建两个清真食堂,购置更换了全部厨具、灶具、餐桌和餐具,专门聘用维族厨师,确保饮食民族风味纯正,同时学校严格限定饭菜价格,努力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饮食服务。三是为保障新疆学员的基本医疗服务,学校专门升级增配了良乡校区医疗室的医疗设备器械,补充了医护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同时申请和田地区委派当地具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驻校为学员诊治服务。四是学校与辖区公安部门协商制定了完善的安保工作方案,加大对新疆学员学习生活区的日常安全巡视,每次外出参观考察,都提前制定详细的安保预案,确保新疆学员人身安全。五是学校积极拓展筹资渠道,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资金147.5万元,全部用于资助在学校参加培训的新疆学员。
坚持因材因需施教,提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先后6次深入和田县、乡、村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和田地区的实际需要,结合学员未来岗位工作及其现有专业背景,注重发挥学校语言教学和师资培训的特色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围绕汉语水平、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以及综合文化素质提升等四个方面,采取模块化方式设置课程,配备优良师资,优化教学环节,努力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受到用人单位和学员们的高度认可和欢迎。
学校任课教师注重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例如:汉语教学教师把每一条讲授的成语都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组织高年级研究生对新疆学员一对一辅导汉语口语和写作;计算机应用教师自编适合学员水平的教材和课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受到学员普遍欢迎。同时,结合培养工作实操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组织广播文化专业学员到中央电视台进行参观见习;组织双语教师专业学员到北京市丰台区、房山区的2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课堂见习观摩;开展模拟课堂教学考核与比赛,邀请学校教学名师、中小学和幼儿园特级教师、校长、园长进行指导和点评,提升学员的专业操作能力。
学员们的学习热情高、劲头足,学习效果显著。例如:一期班学员曼力沙为加强汉语学习,创新学习方法,自己动手制作了2,500个常用汉字的学习本,并尝试编写了简易汉维词典,收录了近300个生词,不断加强巩固,汉语水平明显提高。从学员各科考试情况看,学员们在汉语语言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有了普遍进步,汉语语言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学员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通过率90%以上。同时,学员们在广播文化技能、计算机水平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幼儿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成效明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广大学员的“四个认同”意识
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学校党委成立了京疆学院党总支,建立了新疆学员培养随队工作人员临时党支部,设立了3个新疆学员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做好学员党员发展工作,开展了新疆学员入党知识启蒙教育,组织64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截至目前,已经发展新疆学员党员30名,辅导员党员1名。
二是深化思想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通过开设“中华文化专题”“中国人文地理”“北京历史与文化”“形势政策教育”等课程,不断增强学员的“四个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了学习十八大精神、“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北京精神”学习践行活动,引导学员把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与弘扬“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和田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还先后举行了“重读雷锋日记,共话人生信仰”“颂红色经典、抒爱国情怀”等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开展了团体素质拓展培训、心理咨询辅导、“缘聚首师大、共庆诺鲁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是组织社会实践。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了以“览开国圣地、品悠久历史”为主题的系列考察活动,组织学员集体参观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游览故宫、长城、国家体育馆、首都博物馆等。先后分五批次开展了“寻伟人足迹”北戴河之行主题党日活动,通过举行升国旗仪式、诵读伟人名篇等活动,领略伟大领袖的豪迈情怀,追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通过与大海的亲密接触,圆了新疆学员期盼已久的“看海”梦,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海纳百川的胸襟,形成开放包容的意识。通过系列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学员们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而且更使大家深切地体会到作为祖国儿女的光荣与自豪,增强了建设美丽富饶、和谐稳定新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是严格日常管理。注重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了新疆学员管理规范。通过建立班委会等方式,增强学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通过制定“每日四问”制度,即每日自问“行为有没有规范、学习有没有收获、能力有没有增强、思想有没有进步”,引导学员加强自我规范、自我管理。通过制定 “每日一看、每日一谈、每日一读、每日一练、每周一记”的“五个一”学习制度,即通过每日观看《新闻联播》既了解国家重大时事,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认同又加强了听力训练;通过每日时事讨论座谈活动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通过每日晨读加强语言训练;通过每日写一页汉字加强书写训练;通过每周写一篇日记加强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等,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同时,针对男、女学员的特点,定期分别组织男、女学员谈心会,与学员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每月以班级为单位为学员庆祝生日,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援疆育人的长效机制
为建立援疆育人长效机制、搭建援疆育人管理平台,学校党委在充分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2012年5月,组建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京疆学院,这是全国高校中率先以培养提升新疆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就业能力为目标的独立建制学院,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京疆学院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援疆工作:一是有利于整合资源,统筹协调,集中全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新疆学员的培养任务;二是有利于深化内涵、针对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有利于加强管理,搭建平台,建立教育援疆的长效机制。为确保京疆学院正常运转,学校配备了精干的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建立了一支专职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组建了稳定的教学师资队伍,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建立健全了《京疆学院学员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经过一年多的运转,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组建京疆学院的同时,学校党委还在学员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新疆学员实际需求出发,启动了“1+1互助成长”人才培养计划,即通过组织京疆学院的学员、班级、团支部、党支部与在校大学生、班级、团支部、党支部,一对一地结成互助成长对子,深入开展理论学习、语言训练、技能培养、文化交流等互助活动,教育引导新疆学员与在校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互助成长的伙伴关系,使之成为一生的好朋友,进而增进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 “1+1”互助成长计划实施以来,学校17个院系的研究生党支部均与京疆学院班级和党支部“一对一”对接,每周确定主题活动日,先后开展了近170场次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实施“1+1”互助成长计划,先后为京疆学院的学员们开设了心理、音乐、美术、汉语、英语、计算机、教学设计、电影欣赏、数学哲学、美学、旅游地理等系列讲座,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欢迎。
两年多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用心、用情、用爱做好新疆学员的培养工作,学员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团结友爱、懂得感恩,汉语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大有进步,以实际行动把感恩之心和感动之情化为学习动力和报国之志,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2013年暑假期间,学校党政领导一行专程赴新疆和田地区开展调研和学生家访工作,深入到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的30余名学员家庭中,看望了近百名学员,对特别贫困家庭的学员发放了慰问金,并分别与当地政府领导、学生家长进行了座谈交流,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签署了对口支援框架协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援疆育人长效机制,努力为新疆培养更多急需的、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骨干人才,不断开创教育援疆工作的新局面,为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