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侠梁羽生

    巴 克 美 原

    梁羽生走了!

    其实,再过整整两个月,就是这位一代武侠小说大师的85岁生日,可老人家最终还是没有跨过这个“门槛”。这一天是2009年1月22日,客居澳大利亚的梁大师在悉尼的一家疗养院中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于梁大师的武侠世界里如痴如醉,抱着一部《萍踪侠影录》在床上翻滚了三天三夜,看累了小睡一会儿,醒了再接着看,一些精彩的片段或诗文更是看了又看。后来,有了根据梁大师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却没有一部能看得进去,因为剧中的人物形象与当初看小说时的想象实在差得太远。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梁羽生长什么样子,于是,看了《萍踪侠影录》,他就成为我心中的张丹枫,看了《云海玉弓缘》,他又变身为金世遗。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证是,梁羽生为他笔下的金世遗安排了隐身海外的结局,而他自己也在20多年前选择了同样的路。

    “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慨平生。”这是梁羽生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大师非凡人生的真实写照。

    富家子弟

    蒙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小小的蒙山县成为太平军占领的第一座城池。

    距离蒙山县城东南30余里的文墟乡,有一个叫屯治的村子,1 924年3月22日,梁羽生就出生在这里。父亲陈品瑞给他取名陈文统,而梁羽生则是他多年后发表武侠小说时用的笔名。

    梁羽生出身的家庭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知名人士,特别是外祖父刘瑞球曾中过举人的功名、参加过中法战争,并被官派赴日本学习军事。1 907年,孙中山发动广西镇南关起义,虽遭清军的镇压,但刘瑞球却感觉到清廷大势已去,不久便称病辞官回家,时年仅四十出头。

    梁羽生的父亲陈品瑞天资聪慧,学业有成,但因为大家庭需要人继承,不得已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操持起陈家的大业。陈品瑞为人敦厚,知书识礼,笃信孔孟之道,奉父母之命娶邻村一黄姓富户之女为妻,育有一男两女,但这个儿子并不是梁羽生。

    1 919年,陈品瑞的妻子黄氏因病去世。三年后,蒙山县鹏汉村年仅19岁的富家千金刘淑贞与陈品瑞结为夫妻。这在当时可谓是爆炸性新闻,28岁丧妻的陈品瑞能续弦娶进望族黄花闺女为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陈品瑞的学识和人品打动了刘瑞球,是他一手撮合了大女儿与陈品瑞的婚事。

    在梁羽生之前,刘淑贞曾怀过一个孩子,却因小产未能成活。梁羽生出世后,全家上下对其呵护备至,视为掌上明珠。1 932年,梁羽生8岁,母亲再次怀孕,然而临盆之时却发生难产,不仅孩子没保住,母亲也撒手人寰。翌年,悲恸中的外祖父也因病故去。

    梁羽生的启蒙教育是从外祖父那间宽大的书房开始的。外祖父为梁羽生亲选课本,让他由浅入深地研读了《三字经》、《百家姓》、《论说精华》,《古文观止》、《论语》等,由此打下了坚实的文史基础。

    外祖父教给梁羽生的另一个爱好就是下围棋。“围棋主要是看谁占的地盘大,因此,真正的高手不一定靠杀敌,而是特别注意占据地盘。其中最基本的道理便是,我活,也让你活,但我要活得更好。”外祖父给梁羽生讲棋时说的这些话,不但让梁羽生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而且对他后来塑造武侠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梁羽生自幼偏爱诗词曲赋,读初中时便有了“少年词人”的盛名。他在诗词方面的才情,在他后来撰写的新派武侠小说中也时有体现。然而,他的英文和数学却时常不及格,为此还留过一级。

    1936年,梁羽生进入蒙山中学,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由于家境殷实,自小娇生惯养的梁羽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性,寄宿学校的生活暴露出他的大少爷本色。即便像穿衣服这样简单的事情,他也往往打理不好,不是扣子扣错了,就是把衣服穿反了。每天出早操时,别人几分钟内就洗盥完毕,整装待发,而他光打绑腿就足以让他发疯,缠了拆,拆了缠,没一次是像样的。

    整个少年时代,摆弄棋谱和大量阅读武侠小说成为梁羽生生活的一部分。1 943年抗战其间,多位粤籍学者曾避难蒙山,其中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梁羽生家里住过,梁羽生还拜了简又文教授为师。

    1945年9月,梁羽生从桂林高中毕业之后,随简又文前往广东,考入岭南大学。

    误闯江湖

    在岭南大学,梁羽生起初选读的是化学专业,后因动手能力太差,无法胜任化学实验,老师便建议他转读了国际经济专业。在校其间,梁羽生加入了中文系的“艺文社”,并任校报《岭南周报》的编辑,后来又担任了该报的总编辑。

    1949年6月,大学毕业后的梁羽生怀揣20元港币只身前往香港,经大学校长介绍到《大公报》应聘,两个月后被正式录用。

    1950年10月,《大公报》下属的《新晚报》创刊,梁羽生被总编辑罗孚调到《新晚报》工作。正当事业一帆风顺之时,梁羽生获悉父亲受诬告被拘押,焦急万分。他请假赶回广西蒙山,行至荔浦县时,被好友彭荣康一再劝阻,又无奈地返回了香港。当年岁末,梁羽生的父亲被错杀,享年56岁。

    1 954年初,香港武术界的太极与白鹤两大门派因门户之见发生争端,起先只是在报刊上相互攻讦,后来索性张榜天下,双方决定由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比武打擂,生死自负,一决雌雄。由于当时的香港法例禁打擂台,这场生死之战的地点便定在了一水之隔的澳门。消息传出,似是平地一声惊雷,港澳居民奔走相告,翘首以盼。

    港澳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这一万众瞩目的热点新闻,各家报刊都是连篇累牍,添油加醋,争相吸引公众的眼球。梁羽生是《新晚报》出了名的武侠迷,可惜的是,此次“比武”事件的报道是由港闻版负责,与梁羽生所在的副刊版无关。当时,在这小小的副刊部里有两位武侠迷,一个是梁羽生,一个是金庸(原名查良镛)。两人不能参与“比武”事件的报道,只好坐在一起摩拳擦掌口沫横飞地过把嘴瘾。

    比赛当日,澳门大小旅店全部爆满,所有的人都对这场武林大战充满期待。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两位掌门并没有原本想象的那样打得难解难分,仅仅几分钟,白鹤派掌门人就被打得血流满面,比赛戛然而止。

    这样的比赛结果不仅让民众感到索然无味,也让《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大跌眼镜。比武当天,《新晚报》出了一期“号外”,很快销售一空。香港市民对武术的痴迷,让罗孚萌生奇想:为什么不能用文艺笔触编写一部武侠小说,以补现实之缺憾呢?

    在罗孚眼里,梁羽生是最合适的人选,平日里就属他唾沫横飞于武林江湖,若能请他执笔,定会有所斩获。可是,听了罗总编的想法,梁羽生却不敢接手我虽喜欢武侠小说,可从未写过,讲故事和

    写故事可是两回事啊。谁知罗孚主意已定,他要打破大报不刊登武侠小说的惯例,点石成金。梁羽生虽心怀忐忑,但受总编激情的感染,终于心有所动。

    1954年1月19日,也就是“比武”事件后的第三天,《新晚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预告:“自吴、陈拳赛以后,港澳人士莫不议论纷纷,街头巷尾,一片拳经。本报为增加读者兴趣,明天起将连载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敬希读者留意。”

    第二天,《新晚报》“天方夜谭”专栏正式推出《龙虎斗京华》武侠连载,作者署名“梁羽生”。从此,梁羽生这个名字不胫而走,而他的真名陈文统反倒鲜为人知了。

    新派鼻祖

    由于时间仓促,《龙虎斗京华》见报的第一天,整个故事架构在梁羽生的脑海里还是模糊一片。为障人耳目,梁羽生以传统章回小说的方式先写了段楔子,铺陈了些闲话,最后以一首词作为日后的开篇:弱水萍飘,莲台叶聚,卅年心事凭谁诉……

    《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上每日连载千八百字,持续近七个月。全书共十二回,洋洋洒洒,委婉曲折。楔子过后,小说峰回路转,浓墨重彩地从大黑河畔的老尼姑柳梦蝶空山夜话忆当年开始,描绘了柳剑吟等太极名手反抗清廷,参加义和团,抗击外族入侵的曲折经历。整篇故事还穿插着柳剑吟,娄无畏和左含英的缠绵爱情。

    梁羽生原本以为,写个一年半载,热闹劲儿过去就住手。不料小说刊出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一度出现洛阳纸贵之势。这飞来的红火谁能抵御?不但《新晚报》要连载,《大公报》等其他报纸也纷纷向梁羽生索稿,他想收手却已由不得他了。

    更让梁羽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写就是整整30年。30年间,他先后创作了《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35部武侠小说,计160册,1000余万字。手无缚鸡之力的梁羽生,就这么鬼使神差地闯入“武林”,开创了中国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

    《新晚报》连载《龙虎斗京华》一年后,梁羽生的同事金庸也起而效之,在报纸上开始连载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时间,弹丸之地的香港涌现出一批武侠小说家,倪匡,温瑞安。蹄风、秋梦痕,金锋,张梦还……这股武侠小说热还波及到了台湾,古龙、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东方玉,东方英,陈青云等都赫赫有名。那时,仅在港台地区,就形成了一个拥有数百人规模的武侠小说作家群。

    梁羽生被公认为是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2001年,梁羽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所谓新派是指当时一般香港人对《新晚报》武侠小说一派的称呼,像我的小说、金庸的小说。”他还在许多场合发表了对“武侠”的看法: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以侠胜武”,是梁羽生的一个基本观点。

    随着金庸《书剑恩仇录》的走红,梁羽生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号称“金梁并称,一时瑜亮”。

    曾几何时,梁羽生和金庸的关系,一度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对此,梁羽生曾公开表示,“我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

    梁羽生在他的晚年也多次评点了他与金庸在写作风格上的不同,称自己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而且,“金庸写‘恶、写坏人比写好人成功,写邪派比写正派成功。我自己写邪派怎么样写,都不够金庸那么精彩,我写名士风流比较有一手。我是全世界第一个知道金庸比梁羽生好的,不过现在已经有很多人都知道了。”

    游子乡情

    1 983年,60岁的梁羽生写完最后一部武侠小说《武当一剑》后“金盆洗手,退隐江湖”。他说,“人过50岁,不宜再写武侠小说。”

    1987年2月15日,受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辉光之邀,梁羽生回蒙山县省亲,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当年9月,梁羽生携夫人赴澳大利亚与子女团聚,开始过上了半隐居式的生活。

    在澳大利亚期间,梁羽生曾参与筹建位于悉尼的“中华文化中心”,又与一些华裔专家和知名学者在当地组织了“十圆会”。大家每周四定期交流文学心得及探讨国内外大事,圈内人亲切地称他为“梁大侠”或“陈师傅”。

    晚年的梁羽生虽然身在海外,但心中的思乡之情却日益浓烈。2005年,梁羽生决意要回老家广西桂林过一次中秋节。获知这一消息,许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悉尼到桂林的漫漫航程,对于一个身患糖尿病,心脏病,膀胱癌等多种疾病的80岁老人来说,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梁羽生却做到了。

    2005年9月1 4日,梁羽生坐着轮椅出现在桂林的机场大厅:9月1 5日,“梁羽生中秋故乡行媒体见面会”在桂林举行:9月1 6日上午,梁羽生回母校桂林中学参加百年校庆,下午在广西师范大学礼堂演讲“武侠小说与通识教育”,并接受该校的名誉教授证书。梁羽生还以妹妹陈文珠父亲的名义在家乡文墟中学设立了“信玉奖学金”,并在自己的母校蒙山中学设立了“陈文统奖学金”。

    此次返乡,梁羽生原本打算在南宁,桂林、蒙山老家各住两个晚上,不料在桂林时旧病复发,回蒙山老家的计划就此被迫取消。

    早在2001年,蒙山县政协就联系到远在澳大利亚的梁羽生。梁羽生对家乡发展旅游的计划给予了大力支持,欣然同意将当地的鳌山公园改名为梁羽生公园。1987年,梁羽生回乡时曾作了一副对联:“文光映日,到最高处开阔心胸,看乡帮又翻新页;笔势凌云,是真人才自有眼界,望来者更胜前贤。”如今,此联就贴在梁羽生公园内一座宝塔的塔门处。

    2007年年底,梁羽生在前往香港参加天地图书出版公司30周年庆典途中中风,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回到澳洲后,他几乎一直住在一家华人疗养院中,直到去世。

    2009年1月31日上午10时,梁羽生的葬礼在悉尼市北区麦考里公园的公墓举行。金庸老先生特意托人给梁羽生送去了挽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落款为“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有人曾这样说:梁羽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感厚重,他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人都生活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中。其实,梁羽生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就像他书中的主人公一样,狂放不羁,天然如水,真实地走完了他那“以侠胜武”的一生。

    “莫道萍踪随水逝,永存侠影在心田。”这是梁羽生在《萍踪侠影录》中写给张丹枫的诗句。如今,也许只有这句诗才能够表达众多书迷对大师的缅怀之情。

    大师,走好。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